【祝良律师谈攀比、抱怨与指责】
祝良律师-1591 07/27 133054.0/1
【祝良律师谈攀比、抱怨与指责】
【按:因在读哲学期间曾浏览过皮亚杰和弗洛姆等人的著作,进入律师行业后,笔者仍对社会心理现象偶有兴趣。本文由法律咨询实践中的零星感想整理而成,不成体统,敬请行家批评指正。】
一、3C,精神污染与容忍
心情不爽、不悦、不愉快,苦闷、烦恼、嫉恨、苦毒等不良情绪,均出自同一个基因。这个基因有三条毒索:攀比 (Comparing)、抱怨(Complaining)、指责 (Criticizing)——简称3C。
如果你被其中任何一条缠上,另两条很快就会跟过来,一起控制你的情绪、习惯、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逐渐侵蚀你的生活品质甚至生命。这个基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欺压女性的能力高于欺压男性的能力;侵袭已婚女性的能力高于侵袭未婚女性的能力;摧残离婚女性的能力高于摧残婚内女性的能力。
被3C缠上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断然否认自己有攀比、抱怨、指责的倾向,并且为了证明自己正确,会经常地重复自己的荒谬,把3C之毒往外排放,或急或缓,不断扩大精神污染。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排污方式越舒缓、文雅、轻描淡写,但其杀伤力却尤其剧烈且后劲持久。
绝大多数婚姻危机是由3C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危机的贡献者,即麻烦制造者,或男或女或两者,一旦被3C捆绑,过不了多久就会丧失起码的耐心,随之而来的是冷风、阴雨、硝烟、磷火、剐铁、锉锯,你东我西,你正我负,一塌糊涂、一无是处,于是容忍成了憎恨的庄严的礼服,冷战就成了生存的权宜之计。
看到这里,你就会注意观察你身边、周围的3C问题,随着你鉴别3C能力的提高,你的免疫力会越来越强,让你惊喜的事也会随之发生。
二、无病呻吟,以怨为美与地沟油
3C之毒不及时清理,后果就是轻者抑郁症,重者“精神癌症”。中国文化基本上忽略了这样一个认识,即家庭关系中“指责”和“攀比”是有可能引发精神癌变的心理恶习。奇怪的是,中国文献中对“怨”的畸形诠释,却一直在误导后人,把“怨”之毒,硬生生地塞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要素和审美习惯。
宋代婉约一派词人的无病呻吟,假借汉文字自身的优美,骗取了后世文人的酸雅趣味。大致算来,其中贡献最大者,当属济南人李清照。此女生在章丘女郎山下,长在百脉泉边,身体健康,性情开朗,喜爱骑马,无病弱记录。十八岁嫁给青州人赵明诚时,其词风豪放,光彩照人,但明诚偏好凄凄切切唧唧歪歪的文字,于是她偶尔也凑合几篇青冷愁怨之词,勉强应付。到了汴京后,当地一群智障官僚和文士变态地吹捧,把清照涂抹成了一位美丽的怨妇。后人忽略此女生活的其他方面,只凭“人比黄花瘦”来歪曲地赞美她,结果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林黛玉式的怨女。
这个民族的文化习性竟然以怨为美,就不难理解了。每当和友人谈及此事,他们的一个典型的感慨是:在家聆听抱怨,与食地沟油无异也。地沟油的比喻和上面“人比黄花瘦”的比喻一样不准确、不妥切,一样隔靴挠痒,但它们至少折射了某种真相。
三、以哄为乐,享受被骗的感觉
以怨为美的民族,其意识的结构,似乎关联于某些古怪的习惯,如不守时、不守规矩、爱钻空子、投机取巧、贪小便宜等,尽管这种关联也许很微弱,很间接,甚至很牵强。仅从不守时这一点,不难看出它与其他现代文明的差距。
以怨为美的民族怨女多,首先是因为善于韬光养晦的怨男多;怨男多,首先是因为胆小、怕事、怕伤、怕残、怕死的男人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的刀还没砍到我的脖子,就不管我的事。武松喝醉了,才有胆子夜闯景阳冈。换作我,就用木炭煮一锅红茶慢慢地喝,等着,等老虎都老死病死了,就不用费劲去打了。
以怨为美的民族整体上是酸性的,因为组成其整体的个体的一大部分,精于攀比吃醋、指桑骂槐,容不下相邻个体之好,斤斤计较,勾心斗角,自相摧残,幸灾乐祸。
以怨为美的民族,自上往下,无不喜好哄和被哄的错觉。“哄”的迷幻,或者对“被哄”的膜拜,在当代人中尤为盛行。其实,“哄”只在极其特别界限内的特别场合,比如父母对于婴儿或新郎对于新娘,是类似于关怀和疼爱的。一旦出界,哄就是骗,被哄就是被骗;以哄为乐,就是享受被骗的感觉。就此而言,以怨为美、以哄为乐之民的文化影响又如何呢?
四、假洁癖与大一统主义
这里评论的3C问题与洁癖实无必然联系,只不过从表象上,让我有些模模糊糊的联想而已。有洁癖的人喜欢在有人的场所,尤其喜欢在公共场所,抱怨、挑剔、指责、批评,通常是自言自语式的。据实验心理学家们研究,当有洁癖的人独处时,并没有自言自语式的抱怨、挑剔、指责、批评。可见,其动机,显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必须把抱怨、挑剔、指责、批评的情绪宣泄于外。
严格按照医学标准可称为患了洁癖的人并不多,但在医学标准以下有轻、弱、微症状者却比比皆是。从咨询实践中经常观察到,在私密关系中,从抱怨到挑剔,从挑剔到指责,从指责到抗战,几乎是规律性地揭示一个病灶,即大一统意识作怪,“我必须统一你,因此你必须遵从我的标准改变自己;你不改变,我就强行改变你,解放你,改造你,或者实行两制!” 聪敏者,好为人师,时刻点拨;憨敦者,或吵或骂,或充当警察,丑不忍睹。
传说李耳妻子卓尔不群,天天紧盯着李耳脚后跟儿,一会儿为师,一会儿为警。怪不得老人家骑着青牛,望着灿烂溶金的夕阳,感慨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为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权而归之。”
五、攀比之痛、之害与嫉妒
习惯于抱怨、挑剔、指责、批评的的人,通常也是喜爱攀比的人。爱攀比,对外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毒害。比如,如果我攀比奥巴马比我帅、比我高、比我聪明,这根本无关奥巴马的痛痒,第一夫人当然也不会在意。问题出在内部——家庭内部,婚姻内部,组织内部。攀比者自己从攀比中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肋痛、肺痛、头痛,同时又把痛疼传染给“内部人”,即伴侣、配偶、家庭成员或者组织成员。
嫉妒、嫉恨未必出自攀比,但攀比之痛、之害必定与嫉妒有关。善于抱怨、挑剔、指责、批评的人之与众不同及其品味之不寻常,在于他们攀比的目标通常并不是比自己更优越的人,而是比自己更弱势的人。
举个例子:一对夫妻找夫子办离婚。男是针灸师,女是会计。起因是:一天女到男诊所,见男对某女顾客做头部按摩十分细致。回家后,女质问男为何从前给她(妻子)做按摩没有那样细致。男无语。后来,女把男以往多年大小过错历数一遍。男反击:你有更年期反应吧!于是,女越闹越凶。夫子对女说:你十分机敏,但立场或许有偏——你不顾夫人、太太、妻子的地位,屈身与丈夫的顾客攀比,合适吗?女无语。夫妻相视片刻,谢了夫子乃去。
六、判断力的古怪偏移与人格歧视
以怨为美、以哄为乐之民,多疑、多虑,没有安全感,在与外界互动时往往走极端,一方面在黄瓜韭菜、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上斤斤计较、分利必争,另一方面在需要理性判断的大事上,例如在买车、买屋、买股等交易中,却表现出反常的大度、豪放、不在乎、孤注一掷,完全丧失了起码的审慎和谈判能力。关于这个问题,实证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我的仅仅涉及其皮毛的猜测是,抱怨、攀比、挑剔、指责、批评的心理习惯,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让人的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发生了古怪的偏移。
从讲汉语的人群看,某些在商业、研究或权术方面成就卓越的人,其抱怨、攀比、挑剔、指责、批评的习性显然高于常人,其滥发脾气的阀门又显然低于常人。而在我认识的讲英语的人群里,商业上很成功的人当中,多数是很简单、很朴实、很厚道的乐呵呵的人——显然他们没有钻研过道德经、孙子、三十六计、鬼谷子等。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至今尚未找到有说服力的规律。
也许是因为汉语言蕴涵的生理暗能量,在上述古怪偏移的作用之下,让成功人士习惯性地认为:成功人士之外都是不成功人士;而不成功人士在境界、视野、智力、情商、人格、尊严、能力、经验等诸方面都处于明显的、不言而喻的劣势,以至于成功人士不得不光明正大地、理所当然地、顺理成章地予以歧视之。
祝良 律师
DAHYEE LAW GROUP
Silicon Valley Office
*
San Mateo/Burlingame Office
*
Pleasanton/Dublin Office:
*
Fremont/Milpitas Office:
39812 Mission Blvd., Suite 208
Fremont, CA 94539
*
微信 US3539
*
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