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33《僧事百講》三壇大戒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7/08   16562  
4.5/2 






  受過三壇菩薩戒,就表示自己是菩薩,要發菩提心,度化眾生。   三壇大戒圓滿,就是一個合格的出家人了。

   受戒不是輕易就可以受的,必須先把佛門的規矩、儀禮等基本的佛法學會後才能受戒。 

   三壇大戒是中國佛教特有的受戒儀式,是寺院重要的行事之一。舉辦三壇大戒又稱為「開戒」、「放戒」、「傳戒」。過去,在中國大陸,出家與受戒都是同時舉行,因為出家而不受戒,就不算是一個出家人。

   一般傳戒的時間是五十三天,由三師七證主持。戒會期間,有所謂「打沙彌、跪比丘、火燒菩薩頭」的過程,指的是沙彌(尼)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三個階層。待戒期圓滿後,戒常住會發給戒子戒牒,證明個人已具有出家僧籍。

   本講次裡,針對三壇大戒的意義、內容、程序,及戒師資格等作說明。 


 問(1):什麼叫做「三壇大戒」?

 答:三壇大戒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特色,披剃出家者,必須登壇受戒,才堪稱為真正的出家人。

   「三壇」,就是初壇、二壇、三壇。初壇求受十條沙彌(尼)戒。受戒期間,主要是教授儀禮、規矩,讓戒子瞭解如何做好一個出家人。 

  二壇是求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法。主要是教授如何修行善法,講說持戒的功德、好處等等。

   一般在受完沙彌戒以後,戒師會說:「恭喜大家得受沙彌(尼)戒,你們要發菩提心!」這裡所指的發菩提心,只不過是要求大家多發心而已,因為沙彌(尼)戒主要還是在求受攝律儀戒;等到受比丘戒的時候,戒師又會說:「恭喜大家得受比丘(尼)戒,你們要發菩提心!」這裡的發菩提心,要求只比沙彌戒多一點而已,因為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只是攝善法戒。真正發菩提心的比丘、比丘尼,應受菩薩戒。菩薩戒是饒益有情戒,就是要發菩提心,利樂有情,負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責任。 

  剃頭染衣,還不算出家人,受了初壇沙彌(尼)戒,才能說我是沙彌、沙彌尼;受過二壇比丘(尼)戒,才能稱比丘、比丘尼;受過三壇菩薩戒,就表示自己是菩薩,要發菩提心,度化眾生。三壇大戒圓滿,就是一個合格的出家人了。


 問(2):出了家,剃了頭,卻未受三壇大戒,稱得上是出家人嗎? 

答:剃頭並不代表出家,受過戒才堪稱出家人。佛門有句話「光頭俗漢」,指的就是剃了頭,卻不受戒法的人。不過,受戒不是輕易就可以受的,必須先把佛門的規矩、儀禮等基本的佛法學會後才能受戒。

   過去,叢林有兩句話:「五年學戒,然後方准聽教參禪」,初出家必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戒律。學些什麼內容呢?舉凡守法、守規矩、勤勞、服務等做好一個出家人的基本條件都要學習。

   五年學戒以後,才准許聽教參禪,如同從初中學校畢業,才准許升高中、上大學。有了五年的學戒期,基本的佛法、規矩都養成了,往後聽教參禪,才不會傲慢、妄想、邪見。 

  我十二歲出家後,隨即進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最初五年的學戒,其實是六、七年,受的是打罵教育,每天做的都是勞苦的工作。從棲霞律學院結業以後,才到焦山佛學院、常州天寧寺等名山古剎,開始聽教參禪的學習。家師志開上人很愛護我,他讓我依循著佛門的規矩、學習次第,來養成僧格。 


 問(3):三壇大戒對出家人而言,意義十分重要。在佛教,披剃出家的人為數不少,傳授三壇大戒的次數是否相對的要增多呢?

 答:中國土地遼闊,幾十億同胞,相較於其他國家,出家人的比例自然就多。比方說,一千人當中,有一個是出家人,一萬人中,就有十個出家人。一億人當中,有幾百個出家人,那麼十幾億人口,就有幾千個,幾萬個出家人。 

  出家人要做社會上道德的老師,道德的示範。對於眾多出家人的產生,必須有訓練、傳戒的場所。

   倒不是說,受了戒,就可以去替人念經、做佛事,那不是上等的出家人。出家人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出家人,要弘法利生,精通經教戒律;中等的出家人,能承擔寺廟行政、供養大眾,處理種種佛法事宜;下等的出家人,只能替人誦經作務,以經懺維生,這就有待自我提升,要期許做「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的上等出家人。 


 問(4):一座寺廟準備傳戒,必須經過哪些申請的手續、程序呢? 

答:清代以前,像是北京的戒壇寺、南京的寶華山、古林寺等許多戒常住,都培養了很多的戒師,這些戒師熟諳傳戒的規矩,具備傳戒的能力。但近代以來,並沒有專門的傳戒道場,哪一家可以傳戒,哪一家不能傳戒,都由中國佛教協會或者國家宗教局來決定,甚至傳戒的人數也有限定。

   其實,戒師也要經過訓練,才能讓戒子得到正統的教育,成為一個正式的出家人。

   一般說來,辦理傳戒,有一定的程序,首先是向佛教會申請,免得亂了章程,並且要擬定戒法章程,之後才開始招募戒子及邀請三師七尊證。


 問(5):一般而言,戒期大約多久時間?

 答:求受三壇大戒,一般來說,半天之內就可以完成,目前南傳佛教仍保持這種一天受完戒的傳統。北傳佛教就不是這樣,在三壇大戒期間,例如,正授沙彌戒的同時,還要教授佛門的行儀、規矩;正授比丘戒時,要費時講解比丘戒的意義,讓戒子們都能逐步瞭解;正授菩薩戒時,要鼓勵戒子發菩提心,甚至講授大乘戒律時,為了讓戒子契合,也需要花費時間,受戒的時間當然就比較長,有的一個月,有的五十三天,取意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佛光山曾經舉辦一百零八天的戒期。為什麼呢?讓戒子在受戒期間,多一點訓練、多一些教育,幫助戒子瞭解怎麼做一個出家人。就我所知,大醒法師傳過一次戒,費時半年。所以,不一定只有佛光山才辦三個月的戒期。

   每一家寺院、傳戒道場的風格都不盡相同。過去,律宗道場寶華山隆昌寺,每年春、秋二季都會開戒;鎮江金山寺六十年才傳一次戒;也有的是十年、二十年傳戒一次,這就看每一個戒常住的風格了。


 問(6):戒期開始以後,常住與戒場之間,以誰為最大呢?

 答:傳戒的常住就是「戒常住」。戒常住設有戒壇,用以舉行授戒及說戒儀式,讓戒子登壇受戒。因此,常住與戒場是一個,不是兩個。

   若要說兩者之間誰最大,我想還是以「戒」為大。佛陀在華嚴會上開示:「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教誡大眾,當如來滅度之後,佛弟子應當「以戒為師」。出了家,應該以戒為本,以戒作為自己生活、行為的準則。


 問(7):三壇大戒是出家戒專有的傳戒儀式嗎?其他的授戒儀式也有三壇嗎?

 答:三壇大戒是出家人的受戒儀式,在家眾不需求受三壇。在家眾信仰佛教也有階段性,第一個階段是皈依三寶,第二個階段是受持五戒,再進一步求受菩薩戒。在家眾所受的菩薩戒,與出家人登壇所受的菩薩戒有所不同,在家的菩薩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輕戒,就是一條戒──發菩提心,比起《梵網經》記載,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條目上還是比較少的。 


 問(8):戒子在進入戒場以後,一般來說,必須經過三壇,才算受戒圓滿。那麼,有沒有只受一壇、二壇就出堂的戒子?

 答:只受一壇、二壇也可以,不過,受完初壇就出堂,只是沙彌,不能稱作比丘。所謂沙彌,指的是兒童,或二十歲以內的出家人。另外,就是七十歲以上的出家人,在佛教裡,只准許他受沙彌戒,不能受比丘戒。 

  沙彌戒的戒條雖然沒有比丘戒的戒條多,但是要將沙彌戒持守得好也不容易。佛教歷史上,有不少傑出的沙彌,例如南海普陀山佛頂山的開山祖師,就是一個沙彌,向來負有「沙彌祖師創叢林」的美譽。佛經提到「四小不可輕」,其中之一是小沙彌。沙彌雖小,長大後卻能做法王子,作眾生的福田。出了家,就要有做好出家人的決心。 


 問(9):所謂三壇大戒,初壇沙彌壇、二壇比丘壇、三壇菩薩壇。在戒場裡,是不是有一、兩句話,可以形容它的特色?

 答:有句話說:「打沙彌,跪比丘,火燒菩薩頭。」指的就是求受三壇大戒的過程。求受沙彌戒,大約是半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為了讓受沙彌戒的戒子,能習慣於棒喝教育,忍受委屈,戒師打罵是很平常的事情。所謂「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即使你有理由,也要打得你沒有理由。在無理之下,你都能低頭、能接受,出家人的性格就能逐漸養成,法身慧命就自然增長了。

   說到「跪比丘」,過去叢林裡,受比丘戒的時候,經常要長跪。跪多久呢?一跪三、五個小時是常事,跪到最後,雙腿都麻痺了,幾乎要感覺不到腿子的存在。這種教育,是訓練出家人求道的耐心及求法的毅力。

   所謂「火燒菩薩頭」,已經是進入菩薩戒的階段。燒戒疤有「燃身供佛」的意思。雖然求受菩薩戒比起受沙彌戒、比丘戒要輕鬆一點,但是對有些人而言,燃香燒頭也是一項考驗,總要擔心把頭給燒壞了。

   我在十五歲,乞授具足大戒的時候,燒了十二顆戒疤。原本燒戒疤的香珠應該是漸漸息滅的,戒師為了替我把戒疤燒大一點,就在香珠快要燒到肉的時候,他用力吹氣,火瞬間膨脹起來,使得頭頂上十二個戒疤都連結在一起,整個頭蓋骨都凹了下去。我從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的十年之中,每回剃頭,都必須小心翼翼地往凹下去的地方挖,一直到二十六歲以後,頭蓋骨才漸漸復原。

   所以,對於燒不燒戒疤,我個人是持保留的看法,雖沒有很贊成,但也不會不贊成。過去,做一個出家人並不容易,很多的大德為了求道,燃身供佛,甚至殉道。現在的出家人,對於「道」的獲得太容易,在戒場裡的教育,應該嚴厲一點。當然,也不一定要燒頭,還可以有其他的方法。


 問(10):傳戒除了要有戒師以外,戒場裡還會有哪些和尚、老師呢?

 答:傳授三壇大戒時,戒場中必須有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等三師。   第一是「得戒和尚」,是正授戒律的和尚,他是傳戒儀式的核心人物,是戒子所受戒法的傳授人。

   第二是「羯磨和尚」,是引導戒子懺悔業障的懺悔師。   第三是「教授師」,是教授威儀作法,為大眾引導開解者。

   還有「開堂和尚」、「引禮法師」,他們如同學校裡的訓育員,幫助戒子瞭解規矩、學習規矩。此外,有「七證師」,就是七位證明傳戒作法確實無誤的戒師。另外,還有很多的授經老師,協助教化戒子。

   傳戒的時候,三師七證坐在台上。教授和尚問:「這一個人要來受戒,受戒第一要……,第二要……,他能做到嗎?現在要給他受戒,成不成?」如果所有的尊證師都回答:「成。」這位戒子就能通過受戒的考核,如果說:「不成。」就不能通過了。由此可知,尊證師的權力也很大。 


 問(11):擔任三師七證,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資格呢?

 答:出家人受戒十年,稱為「下座」,十年以上至二十年,稱「中座」,二十年以上至三十年,稱「上座」。能夠擔任三師七證者,大部分都是上座。一個出家人二十歲受戒,三十年後也才五十歲。當初我受戒的時候,教授、羯磨、得戒、尊證和尚,都是七、八十歲,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但是體力都很好,還能幫戒子們受戒。 

  在戒場裡,大家對三師七證都很尊敬,因為他們慈悲、和藹,但是對於開堂和尚、引禮法師卻十分畏懼,因為他們會打人、教訓人;以上是三師、七尊證、開堂與引禮所具的資格與分別。


 問(12):戒場裡,有開堂和尚、陪堂和尚、糾察師父、引禮法師等等,他們都做些什麼工作呢?

 答:開堂和尚如同學校的訓導長,負責教導戒子受戒儀規、生活禮儀規矩;陪堂和尚協助開堂訓導戒子受戒儀規;糾察師父負責維持秩序,使一切行儀如法。

   引禮法師主要引導戒子如法進行一切行儀禮節,使不違犯,舉凡禮拜、合掌、問訊、走路等等威儀,都由引禮法師教導。

   引禮法師是由常住的悅眾擔任,如同小老師,協助戒常住教訓戒子。也如同學校的訓育員,或者軍隊的教育班長,負責戒子的培訓、跟班、監察,戒子在幾個月的訓練下,規矩自然純熟,個個都能循規蹈矩了。


 問(13):在受戒儀式上,有「三番羯磨」。什麼叫作「三番羯磨」?

 答:三番羯磨授戒儀式是由羯磨師主持。正授時,羯磨師會問:「這一條戒…… 你有犯過嗎?」若有犯過,就要認錯、懺悔,這叫作「初番羯磨」。第二次,羯磨師可以重覆再問:「這一條戒你有違犯嗎?」如是三次,戒子都要誠實招供,一次一次地認錯,一次一次地懺悔,一次一次地發誓、發願,就叫作「三番羯磨」。類似現代法律的三讀立法,反應佛教的民主精神。


 問(14):什麼是請戒、懺摩?

 答:授三壇大戒的程序依次為講戒、演禮、請戒、懺摩、正授等。請戒是正授戒法前,禮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蒞臨,將清淨戒法,遍滿壇場,好讓戒子都能納受、擁有戒法的儀式。

   請戒之後,隨即由羯磨師引導戒子進行懺摩。所謂懺摩,就是不斷地懺悔,上午認錯,下午認錯,晚上也認錯,透過拜願、懺悔,來自我檢討、改進,以令身心清淨,納受戒體。


 問(15):在戒場裡,有一個「二部僧授戒」儀式,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佛教的戒律,有「二部僧授戒」,指的就是受比丘尼戒的女眾,必須先在十位比丘尼面前行三番羯磨之後,再前往比丘十人僧中行三番羯磨受戒儀式。

   男眾與女眾的情況畢竟還是有所不同。所以,女眾不只有在比丘處受戒,還要有比丘尼教團的老師,對女眾作一些教導、開示。


 問(16):求授三壇大戒,首先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答:求受三壇大戒的條件,第一是得到師父的同意、准許。第二是師父必須開立戒條,證明我是他的師父,我能負起教養他的責任,請戒常住准許他受戒。第三是師父要協助弟子具備受戒的條件,舉凡信心、規矩、唱念、法器、誦經都會了,才能送他到戒常住去受戒。就是到了戒常住,也還會由引禮師再作更嚴格的考試,才算通過。

   就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好幾個引禮師,坐成一排,第一個引禮師問我:「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要來?」

   我想這個問題簡單,就說:「老師慈悲,是弟子自己要來受戒的。」

   沒想到他拿起一把藤條,就往我身上打,打得我金星亂冒、天旋地轉。他說:「你膽大,師父沒有叫你來,你還敢自己跑來!」我心想:「對啊!是我說錯了,應該說是師父叫我來的。」

   輪到第二位引禮法師,他也問同樣的問題:「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還是你自己要來?」

   有了一次經驗之後,當然回答:「師父叫我來的。」又挨上一頓打。我感到不解,這時,引禮師才慢慢道來:「假如師父不叫你來,你就不來受戒了嗎?」我想也對。

   到了第三個老師,還是問同樣的問題:「你來受戒,是師父叫的,還是自己要來的?」

   打過兩次,自己又更進步一點了,就說:「老師慈悲,是弟子自己要來,而師父也叫我來。」

   他說:「你很調皮!」結果又是換來一頓打罵。總之,不論怎麼回答,都得挨打。 

  再換一個老師,問題不同了,他說:「你有沒有殺生過?」

   我是來受戒的,怎麼敢說有殺生呢?趕緊就說:「沒有,沒有殺生。」

   「你說謊啊!你從來沒有打死過一隻蚊子,沒有踏死過一隻螞蟻嗎?」又是一頓打。

   「是啊!我說謊,打得對。」我心裡這麼想。

   再換一個老師,還是同樣的問題:「你有殺生過嗎?」

   剛才被打過了,只有老實說:「有殺生過。」

   「唉唷!罪過……」,又是打。   打到後來,還有老師再問,我只有說:「老師!您要打就打吧!橫豎我說或不要說,您都要打嘛!」

   不管有理、無理,都要挨打,這無非是老師們的用心,所謂「打得念頭死,汝許法身活」。現在回想起受戒的經過,覺得老師們是有道理的。一個人若能承受這種「無理」的教育,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捷徑。


 問(17):過去,戒子去受戒的時候,會要求帶棉被、帶衣服,那麼是否也要繳學費呢? 

答:錢倒是不必繳,但要各自準備衣單,戒常住是不會準備這些的。尤其大陸地區,冬天氣候寒冷,棉被、禦寒衣物,也要自己帶著。

   佛門的「掛單」,所謂「單」,是衣單,也就是枕頭、棉被、三衣、缽具、頭陀十八物等。到寺院掛單時,必須等茶房、道人、侍者詢問後,才可掛單,否則沒有「單」,還掛什麼單呢?每一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衣單,才准許進單。


 問(18):進堂受戒必須經過許多嚴格的考試,那麼如果沒有趕上開堂的時間,還進得了堂嗎?

 答:一般來說,戒期的流程是進堂、封堂,然後出堂。過去在中國大陸,假如是一個月的戒期,通常會提前十天開堂,當中是緩衝時間,好讓戒子們陸陸續續前來報到。因為大陸幅員遼闊,寺廟之間,彼此相隔幾座山,路程遙遠,往往要走上好幾天的路,哪能算準所有的戒子都能在同一天報到?假如算早了,戒子要住在哪裡呢?倘若算遲了,已不受理報到,戒子又該怎麼辦呢?所以,戒常住都會提前幾天開堂,等到十天後,大家都報到,就要封堂了。

   受戒對一個出家人來說,是終身大事,照理說,不能違背報到期限的,日期、時間都不能遵守,將來還有什麼信用呢?不過,雖然規定封堂以後,就不准再進堂,有時也有例外,比方說,戒常住剛剛封了堂,卻從印尼來了一個戒子,這可以讓他進堂嗎?如果已經初壇正授,就不可以,若正授還沒開始,還是可以酌情。

   總之,有心幫助戒子圓滿受戒的,罰跪香、打齋,處分一下,就能進堂。倘若戒師堅持不准遲到進堂,一句「過期了,以後再說吧!」那麼要等到哪一年才會再舉辦傳戒,就難以預料了。


 問(19):戒期圓滿,告假出堂,有些什麼儀式嗎?

 答:一般戒期裡,有迎接三師七證,抬頭認師,請十師齋等儀式。

   戒期一結束,戒子們就要回到各自的道場,這時候戒師們會收起平日打罵的態度,改以客氣對待。這時就不在佛界裡,而是回到人間的生活。其實,打罵是慈悲的,嚴格是不容易的,板起臉來對人,也很辛苦,又何必呢?

   所以,戒期圓滿,出堂之際,戒師的任務完成,就不打不罵了,與戒子之間就會像朋友,幫他整理衣單,為他帶路,替他服務、做事,並且給予鼓勵、叮嚀:日後應好好受持戒法、誦戒,發心弘法利生。就這樣,戒子告假而別。 


 問(20):出戒場以後,就可以到處雲遊參訪了嗎?或者有什麼規矩呢?

 答:剛受完戒,戒疤還未乾,就到處雲遊,常住是不會准許的,就是你去了,也要被人家教訓。 

  出堂以後,是學佛的開始,必須以安住身心為要,應該先到一個叢林坐禪、念佛,經過幾年的學習,對於叢林的規矩都純熟了,才能外出參學。

   過去叢林有句話說:「不開悟,不閉關;不破參,不住山。」一個出家人,道行還沒有到達相當的程度,哪能出去雲遊呢?因此,出堂後不急著四處參訪,這裡跑、那裡遊,不像個出家人。我常說:「十年之內莫遊方,安住身心細思量。」一個出家人,至少要經過十年時間的薰陶,才能有堅定的道心。 


 問(21):出家人所受的戒法當中,有重戒也有輕戒,那麼依其輕重,又有哪些類別?

 答:出家戒的戒條很多,依其輕重,大致可分成七種:波羅夷、僧殘、不定、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滅諍等等。

   波羅夷,意譯為「棄」,違犯者要被僧團開除的意思。又譯為「斷頭」,犯此罪者,如同斷首之刑,不可再生。因此,波羅夷在戒律裡屬根本極惡戒。僧團裡,如果有人犯殺、盜、淫、妄等四根本戒中的一條,就是犯了波羅夷罪,必須逐出僧團,不再共住。

   僧殘,是僅次於波羅夷的重罪。違犯者,就像是瀕臨死亡的人,尚餘有殘命,應儘速給予營救,向僧眾懺悔,以除罪過,才能繼續留在僧團裡。例如蓄意誹謗、破和合僧等,都屬於僧殘罪。

   不定,指的是犯戒與否及所犯何戒不明確,尚在判斷中的嫌疑罪。

   波逸提,屬於輕罪的一種,犯過者,經由懺悔能得滅罪,倘若不懺悔就會有墮於惡趣等諸過。波逸提分有兩種,一是「捨墮」,為必須捨財物而懺悔的墮罪,如不法向人需索衣物。二是「單墮」,是在大眾前懺悔就可得清淨的墮罪,如惡口辱罵等。

   波羅提提舍尼,也是輕罪的一種,犯此過者,須向其他清淨比丘發露懺悔。例如佛世時,不入城托缽的比丘就是犯了提舍尼戒。

   突吉羅,屬於惡作輕罪。有關生活禮儀的一百條戒法都屬於突吉羅戒,在戒本中將它納入眾學法裡,有應當在大眾中努力學習的意思。故意違犯此戒者,必須向上座比丘懺悔;非故意違犯者,只需自行懺悔就可以。

   滅諍,是七條有關息滅諍論的規定。例如過去在家,習氣未斷,嫉妒、懶惰或愛欺負人,因而造成彼此的諍論,這在僧團也有一些滅諍的方法,例如,罰跪香、罰勞動服務,甚至罰錢等等。

   綜合以上所說,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當中,絕對不能犯的是「四根本戒」,犯者必定被開除,有的則是藉由懺悔就能回復清淨,重新學習,還是有它通融的地方。 


 問(22):三壇大戒中,比丘與比丘尼的戒條數目差距很大,有什麼意義嗎?

 答:比丘、比丘尼戒的條數雖有不同,但在意義上沒有多大的差別。戒的根本意義是「防非止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像菩薩戒,就是一條戒──不違菩提心。但是出家修道的路上,往往菩提心易發,長遠心難保,發了菩提心,常常不能堅持到底。因此,菩薩戒可以複戒,一次一次的求授,一旦受持純熟了,就能擔當菩薩弘法度眾的重責大任了。


 問(23):關於燒戒疤,請問您的看法如何?

 答:究竟燒戒疤重不重要?我個人認為,「燒戒疤」以習俗來說,有需要;但是以真正的精神而言,倒不必執著。

   過去,「燒戒疤」有燃身供佛的意思,《法華經》有「焚身供養」的說法。信仰佛教,要有為真理犧牲的殉道精神,燒個戒疤供養、做紀念,難道都不能接受嗎?不過,倒也不一定要如此。出家人為了護持佛法,捨身捨命,「為大事也,何惜身命」,是值得的,但若只是燒戒疤,意義並不大。

   菩薩戒的精神在於發菩提心,發心為教,發心變化氣質,減少習氣,讓身心不斷地昇華增上,能與諸佛菩薩、祖師聖賢齊肩並坐。 

  關於是否燒戒疤,今後還是要大眾會議決定,不由某一個人主宰。在還沒有一個新法可以讓大眾共同遵守的時候,舊法的維持還是很重要的,畢竟那是祖規。


 問(24):什麼叫作「戒相」?

 答:戒相就是戒條,例如,第一、不殺;第二、不偷;第三、不淫、第四……,出家人應當重視戒條,不可違犯,但也有特殊情況,比方說,殺生是犯大戒,不過如果是為了救人,例如釋迦牟尼佛為了救五百位商人,而殺死一個惡人,這種發自於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寧願自己墮入地獄受苦,也要救出苦厄眾生的心,還是有功德的,只不過,殺生的罪,要能甘願接受。

   又如,一個人準備拿刀、槍去殺人,知情的人,為了保護大家,就把他的刀、槍藏起來,這從表相上看來,雖是不予而取,犯了偷盜戒,但是寧可自己犯戒,也要讓對方不做惡事,從另一方面講,這是做了一件善行好事。

   戒律的內容,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給人很大的方便,若人能懂得以佛法的般若智慧判斷,能清淨受持,自然會有大力量、大功德。


 問(25):從外表上看,有什麼可以證明他是受過戒的出家人?

 答:過去主要看有沒有燒戒疤,現在可以從他走路是否威儀、講話是否得體、心性是否純熟等方面來了解。比方初參,規矩還不懂,行儀、談吐自然生澀;老參,一切通達,萬事皆知,走路有走路的樣子,說話有說話的樣子。從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以判斷這個出家人是否已經受了戒。


 問(26):在現代,出家人是否也有類似社會技術人員擁有的證照,用以證明身分? 

答:受過出家戒後,戒常住就會發給戒子「戒牒」,以證明學成畢業,受戒圓滿。另外,在叢林參學,做過什麼職務?在哪裡受過記?親近過哪些老師?都會有證明的。


 問(27):過去帝王時代,曾有販賣戒牒的事件,這對佛教有什麼影響嗎?

 答:縱觀歷史,一旦朝廷衰敗,經濟崩潰,就會打老百姓的主意,苛捐雜稅於人民,甚至連佛教也要受影響。有的官府以賣戒牒來增加庫收,人民或以五千塊錢,或以一萬塊錢買一個戒牒,就能成為一個出家人,使得僧徒品類不齊,僧團不見清淨。這種敗壞佛教的情況,是佛教所不允許。 

  一個國家,政風敗壞,社會不正,到了要以賣戒牒來維持國庫收入,基本上,已經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 


 問(28):印光大師對於傳戒,有獨到之見,能不能請大師談談?

 答:印光大師曾經表示,近代中國佛教敗壞的原因是由於「三濫」,一者濫傳戒法;二者,濫收徒眾,毫無選擇的收徒弟,導致僧格墮落、教團散漫;三者濫掛海單,只要人來就提供掛單,沒有嚴格把關,這是佛教衰頹的原因。

   太虛大師對佛教改革也有一套看法,他針對當時佛教存在的積弊,提出「教產革命」、「教制革命」、「教理革命」等三大革命,主張佛教必須積極走入人間,利益群生。

   從古至今,有許多大德對佛教的發展,充滿熱心,身為後輩的我們應該好好研究,以期革除佛教的陋習,振興佛教。


 問(29):唐代鑑真大師出身律宗派系,他六次東渡日本,與傳戒有關係嗎?

 答:唐代時期,佛教十分興盛。當時,日本佛教一次又一次地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也將佛法帶回日本。由於鑑真大師精通戒律,而受到日本榮叡、普照兩位法師的邀請,前往日本弘揚律法。 

  當時日本的聖武天皇、光明皇后都拜鑑真大師為老師,並且跟隨他受戒。除此之外,鑑真大師興建唐招提寺傳戒,於東大寺營建戒壇,為君民上下傳授菩薩戒,並為日本僧人重授戒法,重整日本佛教的規矩。對於日本佛教、日本文化的發展,鑑真大師的貢獻很大。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