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瑰莲:随笔论古今

纽约代伟-102179  12/29   7024  
4.0/1 




作者/徐瑰莲
前言:这一篇,是几年前写的,贴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在机场坐等五个小时,还是写点什么。最近几年重读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不惑之年才开始对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

     多年来,我们从教科书一直接受一个事实:古代中国繁荣富强,远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近代由于工业革命,欧洲列强迅速崛起,赶超了腐败的满清帝国,连小日本(很有可能是我们远古时代的殖民地,也是我们后来的学生)也异军突起,多次发动战争来欺负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可惜,我们很少从根源上去思考为什么历史会是这样。

      今天我提出几点: 1. 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国减少了战争,不鼓励科技进步;2. 先进而民主的科举制,郡县制限制了人民的思想自由;3. 科举制,郡县制这样貌似人人机会均等的制度造成中国人一盘散沙。

      先说说战争,短期看来,战争死人,战争破坏生产力,没人乐意生活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不过,从长远看,战争使得人才流动,小国之间竞争力加强,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容易找到更先进的政治制度,战争也促进了科技进步。很多我们今天生活中用到的高科技产品都是从军事科技的研究进化来的,从计算机到飞机,从手机到核电站,从汽车导航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数不胜数。不管承认不承认,经过战争,国家要么消亡,被另外一个国家代替,要么迅速繁荣富强。没有战争,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进步。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

      我要重点讨论的是封建制和中央集权制以及科举制和世袭制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影响。中国的商周时代很像古代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贵族世袭。封建和世袭贵族制度适合出思想家,试看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思想流派早已在春秋战国就定了型,以后只是丰富和发展,基本上就没有新的大思想家出现。为什么呢?世袭的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国各自为政,思想比较自由,有时间和精力思考。那个时代有一大批人,叫做“士”,他们既是贵族,又没有封地,是完全的自由人,可以周游列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阴阳家代表术士,等等等等。那样的制度也容易出科学家,这些衣食无忧又有文化的贵族闲得没事,个别人很可能致力于科学技术。古代欧洲的大科学家都是贵族或者是为贵族干活的,比如我们熟悉的著名化学家拉瓦希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时从实验室直接押上断头台的贵族税务官。

      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和自隋以来的科举制比封建制和世袭制先进。它促进了平民教育,让所有的人奋发图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高考制度。追求“富(财富的不平等)”和“贵(地位的不平等)”是人的天性。古今中外,直到最近几年,一直是少数有钱人占有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少数有权人管理压迫多数无权无势的人。郡县制和科举制给了人们一个由贱变贵,由贫到富的捷径。一时间,当官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整个社会自然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制使得社会相对公平,人们埋头读书,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从平民到贵族(官员)的转换。社会相对稳定,因为不用流血,不用造反,就可以成就个人的功名,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呢?人们批判科举制,举出的例子都是科举没有考上的人,如洪秀全,蒲松龄等等成了名人,而考上的人都销声匿迹了。事实上呢,王维,范仲淹,文天祥等等都是科举时代的精英,而没有考上的人则滋生了对现实的不满和社会的刻骨仇恨,因为他们不是既得利益者,于是,既有本事又有胆量的就聚众造反(黄巢,洪秀全),虽有水平但没胆量的就写点歪诗或者揭露社会黑暗面的小说来宣泄(吴敬梓,蒲松龄),既没有本事又没有胆量的就不说了,平平常常过日子,偶有个别人成了他人饭后的谈资(孔乙己之流)。科举考上的人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留下名字呢?因为考试是手段,当官是目标,一旦当了官,要么混日子(庸官),要么腐败(贪官),要么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没有时间写文章,写诗留下来(清官),严格执行中央的命令,而无法产生特别的政绩,所以他们没有被记入历史,因此考上的人基本上都消失了。

      科举时代的考试范围有限,为了取得高分,大家都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了准备这一个考试。即使国家不想方设法地制定法规来统一思想,思想已经达到空前的统一。那时候,不考数学和科学,傻瓜才去学这种“高考”不要求的东西呢。人们的第一需求是生存,第二需求是追求“富贵”这样的感觉。穷人如此,已经是高官的家庭亦如此。因为官爵不能世袭,贵族的子弟仍然要读科举要考的书才能入仕,保持家族的荣耀,所以他们也没有工夫学别的,想别的。因此,全民准备“科举”,没有“闲人”去当思想家和科学家了。考完之后,成绩好的,一律做官,不管此人的天赋在哪个方面,扼杀了有天赋的各方面人才。和今天的高考相比,科举是让全国人主动的自觉地将自己塑造成同一个模式,考上以后干同一个工作,从事同一个行业:行政管理。今天的高考是通过全国的教育机构,系统而高效地把所有的人打造成一个模式,考上后,从事千千万万种工作,其后果比科举还可怕。

      最终决定国家生命力的是思想家和科学家,所以中国能够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和推广全民选官的科举制短暂地领先于世界,而最终落后于长期封建制和贵族世袭制造就了大批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欧洲。 今天的欧洲小国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战国延续到几十年以前。

      再说说为什么中国人一盘散沙和窝里斗。科举制是典型的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途径,不需要合作,人人都互为竞争对手,因为层层都是按照相对名次录取,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是乡试中的同学,所以关系越近的同学越是互相敌视。到今天仍然如此,有笑话说,同一个寝室的同学如果是一个班的,毕业时,要互谢“当年不杀之恩”。在这样的气氛下成长出来的人,怎么会不窝里斗和一盘散沙?

     说点好的,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用功,显然也是科举制的遗风。飞机上遇到一位中国的农民工兄弟,他和老婆是广东人,十几年来在委内瑞拉打工,建筑,石油,杂货铺,什么都干过,不会英语,中文也忘记了很多,但告诉我西班牙语很容易学(让我很惊讶)。他已经入籍十几年了,儿子在国外出生,他把儿子寄养在广东农村,他说中国的教育好,希望儿子以后到美国读大学,做科学家,做教授,做老板,这次是送儿子回国,一年全家人聚一次。他说,20 万委内瑞拉的中国民工都差不多和他一样,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唯有读书高”对华人的影响之广之深之大,哪个民族有过这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