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垣曲方言huo菜擀粸中的huo字是那个】(作者:姚普俊)

齐速-101392  09/28   4575  
4.0/1 





舜乡垣曲美有一道非常出名的美食,那就是huo菜擀粸。
初来垣曲的人,对于这道美食非常疑惑,因为在外地,从未听到过这种美食,只有垣曲才有。可以说,垣曲的米粸、炒粸、huo菜擀粸一度让外地人迷惑,他们只能凭借发音去询问这些美食,名字他们是写不来的。就是垣曲本地人,会写这些名字的也不算很多,大部分人是靠自己的想象力拼凑写的,可谓百花齐放。
  huo菜擀粸是芥菜做的酸菜与出锅的面条搅拌而成,这样一说很多人就醒悟了。可是还得慢着,因为大家只是知道了大致食材成分,并不知道具体的操作办法,也不知道和外地的腌制区别,仅凭想当然,那就谬之大矣!
  食材尽管取之于芥菜,但是过程却很复杂。选好芥菜之后,用小刀削去带有毛细的根部,用勺子等物件挖去凹陷的泥土,淘洗干净。再用专用的粉碎工具“插”,将芥菜做成细小的碎片状,把茎叶用刀剁碎,放置一边晾干备用。
  最特殊的是,这些晾干的芥菜要结实地压在一口很深的水缸里,还要找来一块圆扁的石头放在上面,石头的分量要足够重,不然会影响到它的腌制效果。
  最后轻轻倒入清水,水滴高度以淹没石头为止,记得最好盖上盖子。这样就算完成了。
  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得粘有油星,不加任何作料及添加剂和食盐等,是为了保持味道的纯正和不坏。
  大约腌制20天后,huo菜就腌制好了,食用的时候可以清炒,也可以加上牛肉一起炒,并拌上面条,就成了所谓的huo菜擀粸。





垣曲美食huo菜擀粸的制作示意图

但是有一个问题来了,这道可口的美食名字究竟应该怎么写?
huo菜擀粸四个字,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是可以打问号的,不过最后一个字的争议不大,因为擀粸的粸字很容易区分,qi字里面没有其他字与饮食有关,于是可以确定了,只剩下huo字。
辞海和新华字典里面收录huo字的有30个,电脑收录的是31个。图例如下:





  还有一个字“和”也读huo,这个字没有收录,但是“俰”这个字是与“和”通用的,所以,这个“和”字也应该算上。
  查阅字典后,可以排除一些关系不大的字,那么大约得到5个有关联的字,他们是:和、霍、嚯、攉、惑。这些字的意义大致如下:





  和:含有搅合、揉和、掺和的意思。



  攉:手反覆的意思。本意是把某些东西整理后划归到一起的意思。



  嚯:快速动作的声响。



  霍:包含水的响声以及急速的意思。



惑:糊涂,不解的意思。

  我们根据这些字的意思,可以排除“惑”字。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huo菜擀粸是先有,疑惑是后有的。意思就是名字已经有了,不明白的人才会不了解。因此,排除后可以得到四个字,即:和、霍、嚯、攉。
  “和”字是描述其动作表现形式,如搅拌、掺和等,另外有合并的意思。“霍”字是描述水的声音的,含有疾速的意思。“嚯”字只描述快速动作的声音。“攉”字有手反覆的意思。本意是把某些东西整理后划归到一起的意思。根据垣曲的huo菜的操作以及其取出的声音和动作判断,“和”字和“攉”字入选,其余排除。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他的字没有和面并入形成美食的意思,也没有huo菜在取出来的声音。我们知道,huo菜在取出时候是用筷子在石头下划,它的声音非常接近于huo音。
  现在,我们得到两个字,就是“和”与“攉”。但是这两个字还是有区分的,具体应该是什么字呢?
  我们突然会想到,huo菜擀粸是一个词组,因为菜和面是分开的,如果需要搅合到一起,肯定是“和”字入选。但是如果单独叫菜名的时候,“攉”字应该更合适。
  鉴于我们叫的美食是一个词组,把菜和面合并一起形成的美食因素,因此,huo菜擀粸应该叫做“和”菜擀粸才最合适。如果单独叫做huo菜,那就是“攉”菜。
  于是,我们得到了两个名称,即:和菜擀粸和攉菜。
  究竟对不对呢?那就要问询我们垣曲的美食老祖先了。


附 垣曲地名来由以及变革历史:
垣曲历史沿革 商、周为“亘方”,侯国地。春秋属晋国。战国属魏,称王垣。秦置垣县,属河东郡, 西汉因之。
东汉、三国、西晋均称东垣,属河东郡。北魏黄兴四年(470)改为白水县,属邵 上郡(治今古城)。
孝昌年间撤邵上郡,于阳壶(今古城镇东滩与东寨一带)建邵郡,白水 县分设为白水、青廉二县属之。
西魏大统三年(537),改邵郡为邵州,白水县改为亳城县, 与青廉县属邵州。北周另置蒲原县。
隋大业初,废邵州,亳城、青廉和蒲原县合为垣县,属绛郡。
义宁元年(617),在今古城镇置邵原郡,垣县分设为垣县、青廉、亳城三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属邵州(原邵原郡),次年置长泉县,旋废。
武德五年(622)撤亳城县入 垣县。
贞观元年(627)省青廉县入垣县。
龙朔二年(622)属洛州,乾封二年(667)还属绛 州。
天授二年(691)又属洛州。长安二年(702)再属绛州。贞元三年(787)改属陕州。
元 和三年(808)又属绛州。五代相袭。
北宋年间,取“周围皆山,如垣之曲”之意,改名垣曲县,县治在今古城镇,属绛州。金兴定四年(1220)改属翼州。元复属绛州。
至元三年 1266 , 撤销垣曲县并入绛县。
十三年(1276),垣曲军民裴珍、吕忠信、杨林、鲁彬、刘让 5 人, 赴京祈请复制,十六年(1729)恢复垣曲县。明因元制。
清雍正二年(1724)属解州,七年 (1729)属绛州。
民国三年(1914)属河东道,后废道直属于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属 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
民国三十一年(1942)8 月垣曲县人民抗日政府成立后,属太岳行署 第四专署。次年,县西南片与闻喜上、下横榆、石门和夏县温峪、嘉桑等地联合成立垣南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改垣南县为康杰县,同年底撤销,其辖区分还垣曲、闻喜、夏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河南省王屋县第二区划归垣曲县。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 专区。1959年县治迁刘张。1972年至今属运城地区行政公署。



作者简介
  姚普俊,男,1967年生,垣曲古城人。笔名“我欲挣缚去”、“梅神弄清雪”等,喜好文学写作以及摄影。垣曲县作家协会员,垣曲县摄影家协会会员。活跃于网络,曾经担任人民网人民聊吧管理员、百讯网文学版主、百度垣曲人家吧主、百度魅力垣曲吧吧主、垣曲论坛版主。在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中国文学网、百度贴吧、垣曲文学期刊《舜乡》刊登部分文学作品,其中,作品《麦香》、《缠绵的秋雨》、《一叶秋落》、《清蒸月亮》、《秋游紫云寺》、《远行的桂花树》、《北方的梅》、《复活的亳清河》等获得管理员推荐。在人民网图说中国、山西图片网、新浪网博客、百度贴吧有一定数量摄影作品发布。目前,致力于微信公众号垣曲人家工作室的编辑工作,从事魅力垣曲的网络宣传和推广。



分享快乐邮箱:2598373043@qq.com



公众号战略伙伴联盟【垣曲人家】:



文字:姚普俊 图片:网 络 编辑:姚普俊
出品:山西垣曲人家公众号&齐速微动博

温馨提示:关爱留守儿童就是关注我们的文明与未来!

2016-9-28-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