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八十中成为北京市重点中学的最初三年
戎-100094 09/08 44684.0/1
我们1978年入学初一的四个班180人是1978年全北京市小升初统考最高分学生,因为当时不像其它区,朝阳区只有八十中唯一一所市重点,而且不准跨区报名。我们的到来让八十中的老师们一下子紧张起来,看得出来他们充满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作激情和纯洁的社会理想。
我被分配到三班,班主任是教英语的桂淑敏老师。当年三十多岁的桂老师烫着大卷花头发,带着金丝眼镜,时尚花衬衫,特别洋气,一看就是和外文打交道的。她班主任当得心特别细,也特别负责任。记得入学不久的一次数学全区统考, 我得了98/100,就被她带到操场上谈心。她问我是学习方法问题,还是马大哈,是年龄比其他同学小而能力有限,还是生活时间上分配不适应。她担心我数学高分进来,但在这里却不能保持。那个时代,小学生活几乎是无忧无虑地玩过来的,谁也不曾想到什么是优秀的素质和素质培养。这次谈话,竞争意识,保持优秀的意识就一下子被桂老师启蒙了。
教数学的是四班班主任李万钟老师。他当年38岁,五官轮廓鲜明立体,眼睛深陷,又大又灵。他上课时表情严肃,下课后则青春焕发,会拉手风琴,会唱《外国歌曲三百首》,会打球也会踢球。帅,男女生心里都这么定义他。从李老师那里,我受益终生的是学会了做课堂笔记。他要求我们上课45分钟不能思想开小差,紧紧跟着他思路走。开始时我10分钟就累得打哈欠,后来真被他训练得45分钟意犹未尽。怎么做到的呢,基本就是靠他培养的有逻辑地记课堂笔记。
教语文的是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宁鸿宾老师。当年他刚40岁,采用卡片教学,每堂课开始10分钟随机抽卡片,让大家轮着回答卡片上的问题,很刺激,坐在椅子上心脏跳得咚咚地,不敢怠慢地期待自己被抽到熟悉的题目。他不但重视我们组词造句,背诵唐诗宋词,更重视我们口头和笔头语言表达能力。”出口成章“是他常说的词,是他对我们一贯的期望。他经常开公开课,还开到外校,开到北师大去了。他训练我们在诸如他崇拜的王力、吕叔湘大师面前,在成百陌生老师校长面前、在电视录像面前,从容自信地表达自己。他自创的古文解译法更是有趣,把很多枯燥的学习都化成了轻松的游戏。这让我到现在都很习惯和首选这种工作学习交流方式,寓教于乐,把别人眼里的枯燥变换成自己手中的趣味游戏。
教体育的叶老师和王老师,我已经记不清谁教我们初中,谁教我们高中体育,但他们灌输给我们的体育精神真是太终身难忘了。记得他们说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门功课,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体育好带给人的是自信心,血液里的奔腾,荷尔蒙的平衡,大脑里灵巧的运作。他们整出一套体育好不好最能看出学生学习潜力大小、聪明与否的理论来激励我们热爱运动,永不间断运动。虽然几十年后的今天,市面上总有挑战这一说法的文章,但少年时代几乎成我信仰的体育老师的话是不会被颠覆的。我如今也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热爱运动,坚持运动。
初中三年,我们最最骄傲的是,在语文和数学老师的伟大抱负和勤恳努力下,初中二年级时我们学完了初中语文和数学全部课程,参加了北京市中考,而且我们的班级平均分名列全市前三名。初中三年级结束时我们学完了大部分的高中语文,参加了全国语文的高考,班级成绩也是令人震撼的高。
我们这四个班是八十中成为市重点的第一批初中生,学校老师带着我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弥补文革耽误的青春“奋发向上,真是充满了人生最最足的正能量,堪称一生中灿烂的时光!
孙戎 (1981届初中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