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不烧紫禁城? (1)

anonymous-104125  06/23   1987  
4.0/1 

歷史真相: 為什麼火燒圓明園 不燒紫禁城?
最近一直在看近代史,徐中約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唐德剛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張鳴老師的《重說中國近代史》,端木賜香老師的《這一次我們又挨打了》。袁騰飛老師說過一句話: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上,真實性不超過5%。以前我還不信,看過這些書後我發覺,袁老師說的這個數字有些樂觀了。

就拿近代史上這件最讓中國人惱火的事情來說吧:為什麼圓明園會被燒?

在歷史教科書上,中國的形象是一個清純脫俗的少女,外面的英法美日都是些風騷賤貨,整天欺負我們,亡我之心不死。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燒毀了圓明園。這件事就是表明他們風騷賤貨的最好例子。


 
這件事中國人一說起來都咬牙切齒,它被當成國恥寫進了歷史書里。然而,有一個問題我們好像忽略了:為什麼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後,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按理來說,紫禁城是皇宮,是大清權力的象徵, 既然要放火,那應該放在這裡才對。而且圓明園在今天的海淀,清朝時還是北京城的郊區,坐地鐵過去都要十幾個站。聯軍都打到紫禁城門下了,為什麼不順帶燒了紫禁城,卻要拐彎繞到郊區去燒一個皇帝的私人休閒娛樂場所?

在歷史書上,這段歷史沒有細講。十幾年前張鐵林、劉曉慶演了一個電影《火燒圓明園》,電影里也沒有講為什麼要燒圓明園,好像圓明園莫名其妙地就被燒了。圓明園被燒的真實原因,好像被我們有意地隱藏了起來,有些不好開口的地方。那麼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而不燒紫禁城呢?


 
歷史真相: 為什麼火燒圓明園 不燒紫禁城?
GreatDaily

事情說起來其實也不複雜。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十二年後,英國人又跑來找事了,要求修約。什麼是修約呢?英國人覺得,《南京條約》都簽十幾年了,大清應該明白了自由貿易的好處吧?那麼第一次開放的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這五個通商口岸就顯得不夠了,英國人希望大清能把全國都開放了,實在不行的話,沿海大城市、長江沿岸城市都開放也可以。


 
而且《南京條約》規定,英國人只能在這五個城市活動,中國其餘城市都不能去,英國人希望這回能在全中國暢行無阻。還有,兩國最好能互派公使,我派個大使駐北京, 你派個大使駐倫敦,方便兩國搞外交。另外,英國人還希望能向大清皇帝親遞政府公文,英國人以前想和大清最高領導人搞搞交流會晤,根本就沒門,大清皇帝根本就不見, 各級官員也都踢皮球,沒人理,英國人因為這事身子都掏空了。

這些就是修約的主要內容,按近代史大家蔣廷黻先生的歸納就是:「公使駐京,內地遊行,長江通商,這是雙方爭執的中心。」站在國際角度來看,這是很正常的事,無論是今天還是在一百年的國際,這些早就成了共識。但問題是,英國人面對的大清,是一個自大自負、目中無人的政府。大清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天下共主,是天下所有人的爸爸,英法美什麼的都是海外藩屬國,是咱兒子,兒子就要好好孝敬爹,好好低頭做人,鬧點事也不用當真。這就是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根本沒有吸取教訓的原因。


 
而這幾條里,大清最抵制的一條是公使駐京、親遞國書,因為英國人堅決不磕頭,你要親遞國書還不磕頭,做夢去吧。千萬不要小看這一條,這一條可以說就是後來導致戰爭的起因。為什麼清政府必須要洋人磕頭呢,因為磕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動作了,它是大清皇恩浩蕩的體現,是執政合法性的基礎。洋人本來就是海外藩國,見到天下共主沒有不跪之理。而且我天朝百姓磕頭磕了幾百年了,要是你們洋人不磕頭,被我們老百姓看到,老百姓都覺醒了怎麼辦?清政府要求洋人不僅要磕頭,還必須是標準的的三跪九叩,彎腰度數不夠的不算。其它條款都可以商量,唯獨這一條清政府堅持兩百年不動搖。

所以事情會怎麼發展已經很明顯了。英國人跑來要求修約,清政府說,這個外務嘛,我們都是由兩廣總督處理,你們去廣東吧。到了廣東,廣東大員說,哎呀,這麼大的事要中央說話才行啊,你們去中央吧。在這之間,皇上和廣東大吏們整天就在演戲對台詞。踢皮球是中國人最拿手的事,廣東踢到北京,北京踢到廣東,英國人就在中間轉,轉來轉去轉了幾年,快轉出腦溢血了,英國人忍無可忍,決定出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