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英九表演反中都没有用?

大牛-131  12/02   9169  
5.0/2 

石之瑜
台湾的地方选举结果,国民党大败,败到有亡党之虞。党内责怪马英九,固然不无道理,却不能不也看到与两岸关系的大局势、台湾整体的衰败、台湾年轻人因失去未来所生的怨怼,都息息相关。马英九夹在亲中与反中之间失去灵魂,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多少年来,马英九总是在关键时刻摆出反中的姿态,可是,社会整体反中,尤其是年轻人反中,需要一个象征中国的代表人物来对付,马英九就是这样的代表,所以就算他三不五时卖力表现反中,他在台湾社会的心目中,只能继续代表中国,甚至在国际社会的眼光中,他也只能代表中国,不再是个人姿态能扭转。 

马英九的核心支持者不反中,所以看到马英九反中很心痛,而马英九为了证明自己是站在台湾本土的立场,因此定期性的要用政策,来区隔核心选民与自己的关系,导致核心选民离心离德。这就迫使他在选战最后关头,又回到核心选民诉求,结果不但不能有效催出选票,反而坐实了他作为反中势力的对象,蛮合乎期望的。 

马英九摆脱中国不成功,当然涉及他该不该坚持反中的姿态。不过,这是他个人心理上的扭曲,多年下来,他在心智能力上,已经暂时失去拥抱中国大陆的可能性。他凡事只能依赖华府的指导,别人不可能改变他。不过,更大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台湾社会愈来愈反中?尤其,年轻人为什么几乎全部反中? 

难道年轻人不知道台湾的经济发展,甚至他们个人未来的经济前途,相当程度都是仰赖与大陆的关系,他们的同侪往大陆求学、求发展的,他们的长辈身在大陆为家计奔波的,比比皆是吗?他们当然知道,就算嘴里不承认,潜意识里也必然感受到这样的趋势不可遏制。

难道年轻人不知道,大陆的年轻人比他们奋斗向上,资质优秀,不但在国际上表现得处处超越台湾年轻人,就连到台湾来求学或工作的大陆年轻人,都处处超越台湾本身的同学?他们当然知道,就算经常可以举出各种大陆年轻人的夸张失态,予以耻笑,但潜意识里也必然感受到这样优劣难以逆转。 

他们都知道!可是,这不但不能改变台湾年轻人看待大陆的角度,反而更加强化他们反中的情绪。中国大陆的崛起以及无所不在,已经也是台湾年轻人无所不在的梦魘。假如台湾年轻人真的能有什么今天他们常常戏称的小确幸,也许还可以不在乎两岸年轻人世界中的意志落差,但是他们没有真的小确幸。 

台湾年轻人所谓的小确幸,比如,有个喝咖啡的好角落、可以与朋友分享心情的面簿、在日本北海道或福冈浸淫一下东瀛风,这些不仅不能真的带来确幸,恐怕适得其反制造更深层的焦虑。因为,这些小确幸几乎都是靠着长辈恩宠而来。没有长辈恩宠的,就连这一点都没有,而有长辈恩宠的,生活在迟早将失去恩宠的阴影中。 

台湾最优秀的年轻人当中,因为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也没有机会,所以有一大部分都打算进入政府工作,他们每年都参加考试,磨损锐气,而一旦中举,竟是恭贺盈门。政府的薪水虽然不算高,但起码有保障。可是,政府工作毫无创意,只能让人意志消沉。

能苦读背诵的尚且如此,不能的怎么办呢?他们的前途何在呢?难道台湾年轻人只能指望大陆?去大陆闯荡的,并不是社会刻板印象中的秀异之士,一旦他们之中有人成功返台,格外令人嫉妒。自己比不上大陆,台湾比不上大陆,政治上又无对抗无力,这就是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情感障碍。 

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未来在哪里,躲在毫无前景的虚假小确幸中,等待阴影的降临。这时候,他们看到富家子弟挥霍无度,在上流社会呼风唤雨,或看到对岸那些充满希望的年轻人,让那些不论因为外商不信任大陆,而侥倖在外商谋得一席之地的得利者,或是多数彷徨懦弱的愤青,当然同样沮丧万分。于是,反中与反权贵两种情绪,矛盾地结合在一起。 

年轻人的无助,台湾在国际社会的无助,其解药都在大陆,则大陆对台湾年轻人的意义,无非就是提醒了自己的不争气。要承认自己的不争气,又要接受台湾政治上对大陆的臣服,变成是心理上的同一件事情。马英九不力图摆脱大陆,竟还要大家接受大陆的优惠与照顾,台湾年轻人面对自己的如此无能,这又是情何以堪? 

实际上,台湾年轻人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马英九想出来的办法,让他们更愤怒。马英九则非常害怕他们的愤怒,因此不时又要摆出对大陆无惧的姿态。既然无惧,为什么要让大家觉得非依赖大陆不可呢?马英九及国民党背负台湾经济不振与国际局势不利,无以复加地让年轻人痛恨他们。简言之,马英九的无能,揭穿了台湾年轻人自己的无能。 

如果能羞辱对付马英九,起码给台湾年轻人一种宣泄,就犹如他们打击了大陆。他们实际上没有能力反中,连自己未来的生活前景都不确定,碰到有前景的,偏偏是从政治上压制台湾的大陆所过来的,更孕育了反中的深层需要。所以,马英九表演反中是饮鸠止渴,台湾年轻人反对国民党成功,乃是他们失去自尊之后一种于事无补小确幸。 
(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