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一下看看究竟谁更合适当总理?

大牛-131  03/14   4991  
4.5/127 

()陈永贵:大寨精神不老

中国报道第十一期

2009/11/5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1963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昔阳藉老干部李一清(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向周恩来汇报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但一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二不要国家的救济粮;三不要国家的救济物资,还要做到社员的口粮不少,库存粮不少,向国家交的征购粮不少。周总理听后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随即派农业部长廖鲁言带领一批农业专家到大寨进行了为期20天的详细考察。

与此同时,毛主席乘专列到南方各省视察,中途停留在邯郸火车站,要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车上做了两天的汇报……从此,大寨走进了中南海。“农业学大寨”成为了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中部、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岭沟谷相间排列,俗称有“七沟八梁”。全村仅有的700多亩耕地,分成4700多块,零星散落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

特别困难的自然条件并没有使大寨人丧失斗志,相反地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1953年,陈永贵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之际就满怀信心:“山再大,沟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沟少一沟。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大寨人凭着扁担、箩筐、锄头、铁镐,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平整田地,从大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大寨人整整花了五个冬春。

同时,陈永贵坚持推广新技术,逐步摸索出合理施用化肥、适当密植、“三深”种植法、“四不专种三不空”等一系列科学种田方法。大寨的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从1952年的亩产237斤增至1962年的亩产774斤。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冲垮100条大石坝,颗粒无收的耕地180亩,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77间,灾情十分严重。但是大寨人没有气馁,陈永贵对大家说:地毁了重修,房塌了重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他与干部社员商量后提出:不向国家要钱,不向国家要粮,不向国家要物资;卖粮不少,种子饲料不少,社员口粮不少“三不要,三不少”的抗灾救灾口号。这一口号当时在山西省委和晋中地委很多干部看来,是“勇气可嘉,不可能实现”。他们并不相信大寨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抢修梯田,重建房屋,抢种庄稼,经过几个月的苦干,大寨人在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医治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

据统计,大寨在1963年的粮食产量非但没少,反而比上年增产,不仅社员的口粮充足,还能为国家上交余粮。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自己“三不要,三不少”的诺言。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寨不仅没有向国家要救济粮,而且每年售公粮12万公斤,并且向兄弟社队借出或平价出售粮食、种子、饲料、谷糠等,垫款把廉价马车让给其他大队,帮助其他大队跨入农业先进单位行列。一个仅有百余户、400多人的小村30年向国家缴纳360万多公斤粮食。

陈永贵当时有句名言:干部、干部就是先干一步。大寨干部带头,群众跟进,干群共同创业一条心,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获得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和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和令人瞩目的成就,把一个昔日破落不堪的穷山庄,建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新农村。

大寨的骄人业绩轰动了全国,一度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对象和国内外瞩目的焦点。许多中外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和数以万计的群众相拥而至,参观访问。从1964年到1979年“农业学大寨”运动结束,大寨共接待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万人(次)和来自五大洲134个国家的2.5万名外宾。

今天,回看大寨精神仍旧壮怀激烈。大寨人用实干、苦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优良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了世人的永远尊敬。

(二)李克强忆插队岁月

曾因生产队缺粮开“逃春荒”证明

凤凰网头版
2014年3月12日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李克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3月4日至11日,李克强分别参加了政协经济、农业界联组和人大5个代表团的讨论审议。

据参会代表、委员回忆,讨论中,李克强“一直很专注地倾听”,并不时语调轻松地开玩笑、“讲故事”、慰问“老朋友”。

忆知青岁月故事,曾开过“逃春荒”证明也是参加这场讨论中,李克强回忆起了自己的“知青”岁月。

“当年我在安徽凤阳插队,当过生产队的‘头儿’,也当过大队支部书记。”李克强说,“当时我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生产队每个人的生产任务,这个人插秧、那个人挑担子,都安排得无一遗漏。”

但即便是这样,村里人还是吃不饱。李克强回忆说,生产队缺粮严重的时候,他甚至需要拿大队的公章,给村里的妇女儿童开“逃春荒”的证明。“结果呢,承包制一推开,生产队基本不管了,农民自己种田,想种什么、该种什么,自己来谋划,温饱问题几年内就解决了!”回想起当年,李克强连连感叹,“过去30年的经验证明,改革确实是最大的红利,因为它调动了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也释放了社会的创造力。”

参加山东等5个代表团讨论时,李克强一再强调,要“紧紧依靠改革创新”,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而参加政协讨论时,李克强的表述更加坚定,“改革会触动利益,但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对比——

同:

都是大队党支部书记;

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

都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勤快人;

都是受毛泽东共产党的领导教育;

都是共产党员,都说自己信仰共产主义。

异:

一个是知青(从小受国学大师熏陶),曾是安徽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一个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却至死以自己的名字能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为荣;

一个是土肥水美的江南福地,

一个是鸟不下蛋的乱石窝子;

一个是遇到困难便给社员开证明去“逃春荒”,

一个是在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面前生产自救;

一个相信“一包就灵”,

一个相信集体力量大于天。

问题:治一国与治一村孰难孰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