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的近代工业化道路(二)

大牛-131  01/18   7193  
4.5/129 

从技术角度看,焦炭比木炭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体可以做高炉燃料,可惜日本还是负担不起。技术的改良持续进行。经过科学计算,大高炉焦炭消耗率低,焦炭的火力足,总成本还是划算。为了适应解决铁矿中的高硫问题,在炼制过程中多添加石灰石就能解决。更重要的是,原先国营釜石制铁所的进口大高炉还很完好,改造一下就能用焦炭炼铁。武士们用双手应验了“如果做就能成"这句话。日本不但“能够",还“知道"如何生产全套制铁设备,第四次大炼钢完全成功!

这里有个大问题。研究炼钢吃力不讨好,从西方买钢铁就好,何必自己费心制铁炼钢?用比较优势拿丝绸去换西方钢铁不好吗?买进口设备炼钢不也可以?

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出兵台湾,租列强的船运输部队,这时列强为自个儿的利益拒绝日本,日本连军队都出不了海。在透视“列强行为准则"的真面目后,日本下定决心要自立自强的把工业革命干到底。从制铁的土产高炉开始,最后全面使用先进的焦炭炼铁技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技术人才,武士们明白这个道理能应用到所有产业,于是“殖产兴业"带动了日本全面发展,造船厂、兵工厂、铁路、纺织,它们都得到大量政府补贴,根本没有利伯维尔场经济。

中国讲求有效率的利伯维尔场经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速度至上,阿斯本舰队就这么从英国开到中国,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得到。日本是武士当家,中国当家的文士们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叛乱中明白列强的实力非比寻常,心动不如马上行动: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67年崇厚创办军火机器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数年间现代兵工厂在中国可算遍地开花,这些官办工厂在违反利伯维尔场经济的前提下隆重成立,按理强兵富国指日可待,怎么到后来连蕞尔小国的日本都打不赢?

中国史书追究原因说中国封建制度腐败是最大原因。在日本上下大建铁路的当下,中国第一条铁路因为官民反对而拆除,问题是最后拍板定案的皇室正是极权的典型,怎么这时会从善如流的照章办理?原来中国要尊重利伯维尔场经济规律。当年清朝官办的兵工厂造船厂进口材料和机器,为积累技术储备还愿意提高工资吸引人才,甚至海关的税银都投入了,决心可谓无比坚定。但尊重市场机制的大臣们上书“糜费过重"、“与民争利"、“性能不如洋货",“极权的清朝"体恤民意而且从善如流,反正节省银子的事情办起来大家都满意,官员还有机会中饱私囊。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除非有利可图,谁肯去研究制铁?就算某人成立制铁厂,没有政治背景的铁饭碗合同也根本不可能活下去,这就是汉阳铁厂迟至1890年才竣工的经济背景。“御外侮"是场面话,“挽利权"是真心话,只因为“进口铁"导致“庞大的贸易逆差"。日本武士们知道铁矿石和制铁设备相互配套的重要性,通过牡丹社事件明白“列强的定义",无视利伯维尔场经济坚定贯彻独立自主,并用坚持补贴建立了配套的造船厂兵工厂;中语文士们认为有进口设备就能大炼钢铁,阿斯本舰队事件纯粹是独立事件,坚定利伯维尔场经济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造船厂兵工厂要和舶来品公开竞争,政府补贴绝对不合理。

清朝祖训是“永不加赋"。英国国王要白纸黑字的大宪章才能自律,清朝皇室有先祖训示的家规就能贯彻,中国人凭什么觉得英国政治体制月亮比较圆?所以就算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盖颐和园也只能“挪用海军预算",不能加税。颐和园好比今天的豪宅,可以被视为房地产行业。颐和园的雕梁画栋好处是非常多的,不但能提高中国工匠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彻底发挥清朝的贸易比较优势,还能多赚点西洋白银。至于费钱的军工产业要耐心等待资本积累,扰乱社会秩序的铁路更要仔细评估。反正GDP看起来都差不多,拼经济也确实看到成效,皇室完全有本钱信心充足的去开创光明前途。从这里我们能确定清朝是开明科学的,以民为主,当然也是民主的。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海战方面,威震亚洲的北洋海军在“镇远"、“定远"的带领下实际上跟日本舰队打个平手,但龟缩在港中的北洋海军最后被海陆夹攻毁灭。陆战方面,清军初期大量杀伤日军,但租来的运兵船在海上被击沉后,加上缺乏海军切断日军后续兵力,清军一直溃退到鸭绿江,最后战败。马关条约除了失去琉球台湾外,相当于日本10年全国预算的两亿两白银就这么丢了,而且埋下今日台湾问题的种子,接着发生在清朝的骨牌效应人尽皆知。

清朝为什么失败?信奉利伯维尔场经济的文士们自作自受。遵行“利伯维尔场经济原则"就没必要建立制铁厂,用“比较优势"换取舶来品即可,所以也无法解决造船厂兵工厂原料昂贵的问题,然后发现耗费太重,又不愿意政府补贴,只能想办法减产关厂。等到1890年必须赶忙建立汉阳铁厂的时候,发生铁矿石和进口制铁设备不配套的问题,生产停顿,还是不愿意政府补贴,大规模的建设铁路短时间内就更没可能。在没法降低陆运成本的前提下,整合国内区域市场和降低原料运输成本纯粹是空谈,工业循环体系当然从缺,工业技术当然是零,整个国家还是大刀和弓箭的农业时代,而且还是信奉利伯维尔场经济的。1894年的清朝就是用这种真实的社会经济体制,去面对影响今后五十年中华民族命运的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中的北洋海军呈现训练不足是合理的,没有制铁厂生产原料,兵工厂成本太高,弹药储备当然只能靠舶来品,扣除备战弹药,平时自然无法进行高强度海战炮击训练,一旦碰上高强度的黄海海战就会越打越弱,因为北洋海军无法修复所属舰队。剩下的战术选择只能用“舰队存在"伺机打击日军的补给舰队,期望降低日本陆军在朝鲜的战力,减缓入朝的清朝陆军的正面压力,所以李鸿章下令“保船制敌"在战场指挥上是完全明智的,中国史书还说他迂腐!?日本明白北洋舰队存在的威胁和影响后,用海陆联合强攻威海军港,北洋海军只能背水一战,最后壮烈覆灭。由于清朝不造船,也自然无法组织大规模的民用支持舰队支持入朝作战的陆军,只能找列强租船,等北洋海军被海陆夹攻消灭后,就更不可能再租到船支持入朝的清军。清朝陆军的大退却实际是缺乏补给的表现,无法补充兵员、弹药、粮食,东北也没有建设铁路供军队迅速集中兵力,清军在高烈度的消耗作战下能不退却吗?

日本为什么胜利?当时的国会议员想通过民生法案的结果是被警察驱逐出场,然后强硬派单独表决通过备战型经济决议。当民生法案被迫通过后,政府的选择是直接解散国会,让议员回家吃自己。日本当时的税率实际达到了五公五民甚至更高,而且投入全国财政资源的60%让军工产业有铁饭碗活下去,还不计一切代价的建兵工厂、造船厂、铁路,军队进行“月月水火木金金"(周日视同周一;周六视同周五,亦即每日训练)的训练,甚至国内引发暴动也毫不考虑的武力镇压。高烈度的黄海海战开始后,炼焦厂加班炼焦、制铁厂加班制铁、兵工厂加班增产械弹、造船厂加班修船,以这些近代工业为轴心,工业永动机的威力开始体现出来,这种现代战争的补给系统最后消灭了北洋海军,更是日本陆军逼近中国东北的原动力。日本付出一切努力坚持到战争结束后,成果是拿回两亿白银来缓解国内经济危机;打开清朝的市场;获得台湾和朝鲜做未来的市场和原料补充。反观中国,永不加赋的民主皇室决定缓建与民争利的铁路,天道酬勤在此偏向日本明治维新,清朝自强运动赢了才是怪事。

为什么利伯维尔场经济无法建立工业革命的军工钢铁产业?因为它们在初期绝对是惨赔的。

英法美三国能顺利推动工业化的原因是他们可以有外部补充,用剥削非洲美洲大陆的资源做惨赔的本钱。首篇我们看到欧美的工业化动力来自肮脏的贩卖奴隶和三角贸易促成资本积累,然后升级的军事武力提高对此种三角贸易的垄断能力,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争夺海上霸王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只有霸主才能吃肉,其他国家只能喝汤。德国幸运搭上第一次工业化的末班车,用傲人的80%国民识字率和高效的教育体系赶上英法。工业化出现的社会紧张在德国同样出现,重点倾斜工业的结果是高度军事化。举世闻名的德国参谋本部是蒂森克虏伯为首的德国军工产业最大客户和支持者。普法战争后的50亿法郎赔款不但救了德国经济,还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煤铁矿区,更加提高德国工业永动机的潜力。

列强在完成第二次工业化后开始走上全球扩张殖民的道路,它们的工业永动机比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更多原料和更大市场,任何国家如果打算靠纯粹的利伯维尔场经济积累工业化资本的尝试都会是徒劳无功。列强首先会要求未开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放港口,同意通商和船只补给,识相的国家会同意,不识相的会被狂轰滥炸到同意为止,然后列强会用自身大批量生产的纺织品和工业品(火柴、钟表、肥皂、军火等)倾销,这只是地狱的开始。中日可算特例,中国可以靠茶叶、陶瓷、工艺品大量换取欧美白银,日本则可以靠少量丝绸。中日对列强的贸易初期是公平、平等、自由的,但阴狠的列强随时能用军力掀桌子逼你玩它自己占便宜的贸易。果不其然,列强用鸦片“平衡贸易逆差",中国被逼查禁烟毒,迎来的立刻是军事侵略的狂轰滥炸。真金白银、各种原料、当地市场永远是让列强最兴奋的战利品.

鸦片战争的战败证明没有军力做后盾,就算在商业领域筹集到资本也迟早会被抢掠。中日开始工业化的时候,连德国的条件都不具备,加上欧美国家此刻在全世界开展全方位侵略,因此这个时期筹集工业化资本所剩下的唯一途径是更完全的国家集权和经济补贴!起步更晚的中日两国更不可能找到除了自力更生以外的第二条路,不止如此,两国还必须完成“铁的国产化工业生产"才能稳固跨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钢铁两个门槛。日本和清朝各自的兵工厂造船厂为这个时期的工业化难度和工业化失败结果做出最好的正反例证。中国坚持利伯维尔场经济,不补贴制铁造船兵工各厂,不坚持采用国产武器,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技术储备,也就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工业永动机,对其他产业如纺织和机械工具等旁支产业的提携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列强进一步发展,面对来自更强大工业永动机所支持的列强军事挑战,中国下场只能屡战屡败,丧权辱国,很快的清朝历史就此写下句号。

筹集资本的方式需要相对适应的政治体制。如果英国算列强中最民主的,稍后发展的法国比英国更极权,德国比法国更极权,因为这是筹集和分配资源的必要手段,由于德国本身是一个强调秩序的国家,并没有对市井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已经稀缺资本的中日两国来说,民主体制根本是雪上加霜的死胡同,要开展工业化只能用更专制集权的方式。明治维新对应了工业化的时代要求,自强运动却沿用古老的民主合议制旧瓶装新酒。同样是炼铁办厂,日本武士们贯彻始终,中语文士们瞻前顾后;拿刀的武士们用军事暴力解决政治矛盾,拿笔的文士们用奏折论战选择经济优先,结果甲午战争后日本经济步步高升,中国经济垂直掉落。

筹集资本的另一个商业途径是土地改革,引导资本投入工业发展。不过这触及中国社会精英的利益,跟抄家的意义一样,是人人闻之色变的做法。讽刺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因为农民经济问题而引起,中国历史一直在一个长期和平,但每隔300年一次的全国性暴动周期中循环。小说“赛金花"写实的表现了农业社会中大地主的社会经济影响力。假使有个开明而且科学的地主投入研究炼铁,也出资成立炼焦厂,开始点火制铁,就算有条件再好的当地传统农具和锅具市场也无法消化这些铁,所以他最后只能破产,炼铁效率越好,越符合利伯维尔场经济定律,多劳多得,他破产也越快。如果他再赌一把,建设与民争利的铁路,他得担心抢了漕运的工作或者被信仰风水的群众破坏,最好的下场是政府出钱把他的铁路买回来。开展铁的贸易也不行,因为被列强们垄断托拉斯,他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打败全体西方钢铁工业。他只能当个洋翻译或是帮洋人买卖物资的生意人,这是当时赚钱的上上策。

问题是从国家角度来看,这根本无法完成工业化,不采取手段压缩大地主也无力把农业劳动力引导转移到工业部门,不确保私有化就无法顺利推动土地改革,不土地改革就无法解决资本和劳力短缺问题,也无法集中资源投入工业技术储备。越晚工业化所面对的难题就越大,随着时间推移,还需要适度推动“均匀贫困"来积累工业资本,这就是为什么越晚开始工业化的国家,社会主义倾向越明显,甚至是共产主义国家而且用军事手段进行土地改革,并以军力为后盾实行配给制。采取这些手段是被逼的,因为无法在不受列强阻挠下完成工业化,俄国就是例子。也因此西方国家非常痛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表面说它们异常邪恶,实际理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将挑战它们的工业永动机,并且和他们争夺原料以及市场。

列强会在世界各地安插代理人以防止对列强不利的情况出现。民国初年的各地军阀本质上代表列强的在华利益,混战的表面理由是统一中国,本质上是暗助列强获得更多市场和原料。1928年国民党完成了中国名义上的统一,还同时不知不觉的继承了列强利益代理人身份。无论如何振奋人心的“黄金十年"拉开了序幕,一如中国传统习惯,“路线争议"再次出现。

1928-31年间的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以“国营重工业"为主,以国防为核心的工业化计划,但因缺乏资金支持迅速结束。继任的陈公博提出以“私营轻工业"为主,以融入国际体系的工业化计划,财政部长宋子文也反对建立重化学工业。他们认为利伯维尔场经济的好处是:活用民间资本、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国际贸易分工;认为重工业发展道路不适合当时中国的理由:缺乏重工业的熟练劳动力、重工业需要大量投资和产业整合、民间资本无法回收利润、列强对本国重工业有大量财政补贴。欠缺上述任何一个条件,中国走上利伯维尔场经济道路。

中国在德军顾问的协助下建立了现代化的陆军师,这些部队在抗战初期极大的震撼日军。抗战中有四件事:德械师在南京失守后消失、国军缺乏武器越战越弱、严重的通货膨胀、普遍的政府贪污。这些现象彼此有什么关联?

“黄金十年"的本质是以私营轻工业产品、农产品、矿产交换等值的德国军工产品。中国实际上是亏本的,没有化工产业提供化肥,农产品在传统条件下的增产可以被忽略,而矿石永远比工业品便宜,大量农产矿产出口只能换少量德国军工产品。虽然尽职的德军顾问帮助中国建立初级现代军事工业,但缺乏重工业支持,进口再多的兵工厂生产机器对国军武装还是杯水车薪,甚至连机枪、步枪、子弹这三种需求都无法满足。德军机枪射击时用金属链条供给子弹,中国却只能用布条,因此机枪常常停止射击,只因为中国没有重工业。由于高级官员本身具备私营企业主的身份,利伯维尔场经济只是变形的官商勾结,用一切资源所生产的物资和利润无法完全换成军备或重工业设备。中国的战前准备实质上只有一点银子,搭配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骨架,指挥10万德械师和百万民兵跟日军对决。当中国转向战时官方掌控的计划经济后,经济形态变成官僚的商业垄断,贪污自然是普遍的。日军侵占大面积国土和矿产资源、政府退到农产相对贫困的西南山区、缺乏化肥提高粮食产量,然后大量难民涌入,粮食短缺下的通货膨胀成为理所当然,这一切根源于中国决定采用利伯维尔场经济。各种条件决定中国打败日本的唯一策略只能是用持久战把日本拖到战败为止,代价是全体中国人无比惨重的牺牲。

走轻工业道路的中国无法提供一门火炮轰击日军,无法提供一架飞机对抗日军的轰炸机和军舰,无法让机枪顺畅的射出子弹,德械师的消失只是时间早晚,最后只能让军人悲壮的拿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如果历史重来一次,“黄金十年"的中国能走上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吗?

不可能。

这个时期的工业化难度比清朝自强运动的时代更难,凭借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海军舰队和标准化武器大量装备的陆军部队,列强已能有效率的侵略全世界任何角落,而且毫不放过任何猎物。任何国家必须完成蒸汽机和钢铁工业,还得另外准备足够军力才能“开始工业化",最后还不一定能成功。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原因在于自身工业化程度不足,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立即遭到列强的入侵,在自己的国土上打败列强后才能开始工业化。苏联尝到被入侵的苦果后,明白已没有足够时间用轻工业道路完成工业化,同时也没有任何殖民地可以作为补充,只能直接走重工业道路。建立工业永动机的代价是高昂的,苏联矿产资源丰富,农业条件却非常差,为筹集工业化资本,解放农奴,土地矿产国有,实行军事配给制,用军事力量强迫一切资源向重工业集中,高强度开展工业化的代价是饥荒。

1928年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做到上述工作。孔祥熙当时的想法是对的,但是国民党本身需要各地的地主充任官员以掌控行政区域,命令他们革自己的命无疑是天方夜谭。土地不可能收归国有,农民也就不可能解放,“二五减租"的实况是假扮农民的地主对这个行政命令阳奉阴违,最后不了了之。筹集工业化资本在私营企业的体系里不可能完成,理由是他们认为自己赚来的钱是应该的,凭什么因为你的一个命令就把钱投资在看不到收益的工业体系里?除非政府给补贴!问题在于国民党根本没钱。中国名义上的统一意味着军阀仍然林立,国民党用军力强力推动经济上的军事配给会变成自乱阵脚。国民党加强军力的唯一途径只剩下努力创汇买武器。没有重工业支持,自然也无法建造铁路去提高部队行进速度,最后被迫掘开黄河大堤以迟滞日军进攻,结果创造了黄泛区,数百万人民必须面对饥荒和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