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系列33:从理工博士转律师看二代的劣势


Chang  08/09   23875  
4.3/8 



整理者春燕注:分享者Chang律师从自身转行法律的角度观察到二代的欠缺,以及对我们如何提高族裔整体地位的思考真是值得我们仔细体会。更多对于律师行业的探讨请阅读实践系列。(续篇链接http://lichunyan.weidb.com/p23789
----------
【理工转法律】
我是辗转多年的理工转法,为此耽误了不少时间,这也是我得到的最大教训。我本科毕业直接来美读生物博士,毕业时没有明确的下一步目标,于是随波逐流地又做了博士后,几乎是大批九十年代后来美读生物博士的女生的共同命运缩影:缓慢的生活节奏,遥遥无期不能预测的科研,年龄造成的结婚生子的顺理成章,已建家庭造成异地找工作的局限。很多大学时代充满志向的生物女生无奈地停留在了资深博士后研究员。

我的先生是我的同门师兄,现在已经是医学院终身正教授了。但当年我们俩同做科研的结果几乎要么就是头顶头的竞争,要么就是美国大学生物界流行的华人夫妻店,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生活的城市又没有医药工业可供选择。所以当听说了patent agent这个职业后,我抱着只想找个能养家的工作的念头自学了专利法,考了patent bar。但正值08年经济危机,只好申请法学院。家庭因素又限制我只能考虑本地,为了减少读书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我选择了本地一所被称为性价比最高的州立法学院。

【法学院就业概况】
在这里也想谈谈我对JD就业的理解。我觉得不是只有考上T14(美国排名前14所法学院)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找到工作,很多tier 2(前一百名)以内的法学院,就业情况和该法学院的地理位置以及学生在就读的法学院里的成绩有关,与T14的差别不如想象的那么明显,但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找到心仪工作的可能性反倒会比T14容易。

这大概也是田忌赛马的道理吧,在T14开外的法学院里进入前十名总会容易些,而这些优等生找到本地大型律所工作的几率是十分高的,我身边的例子就是如此。T14里面的中等生却很可能根本找不到工作。除非是抱着非纽约、加州、DC这样的地区的big law不去的。

【四孩儿妈妈读法律】
就这样我开始了漫长的法学院学习。之所以漫长,是因为我开始读是part-time,一边做些专利方面的零工补贴家用,一边做助教免学费。一般法学生暑假要么拿到律所实习的机会,要么修课以减轻学期中间的压力,我却因为常常需要一个人带孩子,所以只做过一个暑假的实习,从来没有修过课。期间又生了一个孩子,由于身体状况加上需要照顾baby而休学一年。

当我终于把JD学位读下来时候,我们法学院甚至发表了一篇文章,突出的就是一个有四个孩子的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生物博士妈妈读下来了法学院。毕业后我在本地一所知名中型律所找到了工作,老板是一位早年从大陆来美的理工转法的合伙人。

非常巧的是,实践群里的柳律师也在这个律所工作过,可以说是我的不同校的师兄了,我甚至用的就是他当年的办公室,还看到很多他为客户撰写的法律文件,对柳师兄无比佩服!所处理的法务和柳师兄不太相同,我主要是做知识产权诉讼和专利申请这两部分。

【二代如何借鉴此番经历】
我的经历虽然仅代表我个人的视角,也许对于帮助我们二代做选择能有所借鉴:我觉得选择行业需要早考虑,如果能尽早地积极找寻资源了解所关心的行业,积极地寻求过来人指点,避免随波逐流,会省下很多不必要的周折。

对于华裔二代的比较传统的女孩儿来讲,(所谓传统,我是指希望将来过相夫教子以家庭为重的生活,但又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律师这个行业其实是适合的。但我建议想去律所工作的女孩尽量先读书,考下所有需要考的试,熬下所有需要熬的夜,当自己感觉可以对工作方式有一定掌控权的时候再生孩子。

Full time JD只需三年。如果不想做知识产权,25岁就可以开始工作了。如果希望走律所路,一般7-10年做到合伙人,之后会好控制很多,生活状态没有那么扭曲,甚至可以很轻松。期间如果发现到达不了合伙人的目标,及时出来去in house或是自己开业也会相对容易,是很多女律师的选择。

不论男女,如果不是只为了律所相对较高和涨幅相对较大的收入,或者对某类公众法律服务有兴趣,那选择就更多了,life style也会好很多。真心觉得学法律不单单只能是进律所,但律所经历的确是宝贵的试金石。

【二代的劣势】
1. 我读的法学院不是热门学校,但还是有很多华二代,当然肯定比和学理工商医的人数少。一代就几乎是寥寥无几了。就我个人的有限观察,再有也许是因为学校的缘故决定了身边的华二代大部分是相对来讲较普通的孩子,我觉得他们的表现和我们一代惊人地相似,所以感慨这个劣势很难改变。虽然没有任何语言障碍,这些华二代仍然显得不够自信,在法学院苏格拉底式教学制度下不是很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就算被教授点到,他们的观点也常常会狭隘、偏激,或是干脆没有观点,而且语言表达的说服力普遍差一些,几乎见不到可以侃侃而谈的华裔。

2. 我猜想这跟家庭背景,平时读书范围是否广泛和对社会现象关心的深度有关。这一点让我一直感觉不安,因为好像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父母,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子:缺乏对社会和对不同人等的包容,缺乏对法律制度和professional的尊重。

3. 另外,这些华二代也很少积极参加法学院里的分项法律社团活动,不愿意或是做不到leader,就算加入社团也很少参与义务服务或是与校友律师社交的活动。这一点让我尤其惊讶,因为不乏听说华裔高中生重视领导才能培养,但到了法学院怎么就看不太出来了呢。

4. 还有很明显的一点是人际交往的能力。不少华二代通常都不主动与人打招呼,不习惯大方介绍自己或是接受陌生同学,感觉还是自信心和成熟度的缺乏。就华二代关心的法律专项来讲,我看到的主要集中在专利法,因为背景是理科的很多。如果本科是EE或是CS,法学院成绩又足够优异,华二代做专利律师的工作机会很多。如果是其他热门法务如公司法,竞争会非常激烈,因为华二代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且因为族裔的缘故还会更加不易。如果试图做华语客户的生意,一般也会很难,除非同意搬去亚洲工作。因为很少有华二代的中文写作水平能好到可以和客户畅通交流而不引起歧义。

【需要更多二代学法参政】
不论从对个人的“小家”的利益来讲,还是对整个族裔在美国“大家”的长远发展来看,我都赞成华裔二代学法律。法律这个行业在美国历史太久,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太深,是美国人又爱又恨趋之若鹜并且是白人为主的铁饭碗。因为律师所受训练和工作范围的特殊性,他们是可以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有力力量。

一个少数族裔要想深入地理解、融入并希望改变美国社会对这个族裔整体的重视和保护程度,势必要通过输入大量的人员进入它的法律体系。我们需要的不止是华裔律师,法官,政客,立法者,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多的出生成长在一代移民家庭的华裔后代能理解美国法律制度发展背后的逻辑、历史和政策,了解美国国情,改善本族裔不爱抱团,不善于和不敢于表达自己,法律及公众意识淡薄的劣势,并利用律师的能力维护本族的权益,利用学法参政扩大本族的声音,利用立法手段加强本族的利益,利用法务人员人数的增加增大社会势力。

美国法学院的经典学院式严格训练本身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通过对每个案例的研读和分析,学生体会到的是法官是怎样推理而得到他的结论,法律是怎样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完善来服务社会。所训练的是思考的能力。读书这几年让我感觉自己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都发生了改变。

Justice Homles有句著名的话经常被法学院教授们引用:a page of history is worth a volume of logic. 要想学好美国法律一定要多读历史,进而,了解和分析历史的过程也就会帮助我们深度了解美国这个国家。只有量上的积累才会达到质上的改变,只有深度了解并认同他们的思维,我们的族裔才能真正融入和崛起。

【提高族裔地位是分享的目的】
我最多是个比较散漫的文艺中年,对于政治没有太多兴趣,对于群里关于竞选和孰对孰错没有发言权。但我支持在美华裔应该致力于从各方面努力提高本族社会地位,包括被顶尖大学公平录取的权利。我最认为重要的,是希望在美的华裔,包括二代,能够普遍提高自已的素质,克服本族的劣势因素。我觉得这是想达到提高一个少数族裔整体地位的必经之路。

我猜您建群的主旨还是希望我们这些一代留学生父母能够坦诚地互相讨论、分享育儿的经验,以帮助二代更好的适应美国社会。所以我就写了我自己是怎么走上做律师这条路,这期间得到的经验教训,以及读法学院期间对华二代同学的观察和感想。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时间仓促,所述凌乱,希望不会有冒犯或是歧义。我只想就我所知所感尽一些力。
-----
春燕注:实践群前两篇关于律师行业的探讨见下
家长和律师的对话
律师全方位:法学院与社会

上面第33文引起朋友圈很多反馈:
转“这篇文章非常令人深思。华裔二代高中时代leadership,community service,社团,体育,各类活动比任何族裔都不落后。为何到法学院却如此?我们家长是不是需要想想在发掘孩子真正兴趣和功利塑造孩子“全面发展”的形象之间平衡?” “中肯!题目直白。” “理转文不易,值得赞!” “大赞!” “绝对赞同!
转“是否能访问从排名更高的法学院毕业的律师观察到的二代?他们从小应该在各方面更出色,到了法学院是否有不同?” 

转“'人造'的體育,社團,community service 是不會長久的。給小孩機會接觸這些是對的,讓他們可以發現自己的興趣,但以為了上啥學校而加分做的是沒用的,反而壓抑了他們真正興趣所在。多少小孩高中時球打得好,琴彈得好,到了大學還有多少繼續的?多少讀書是為了分數,多少是為了興趣?華人在教育上逼著小孩,拿著中國標準在美國做,就常會造成作者在法學院看到的。如果給小孩更多的空間,自己去做一些喜歡的,他們自然會做的更好、更長遠 。”

转“特别同意。首先华人对其他占美国90%以上人口的其他各族裔不太了解,对其他人的困难问题一无所知。哪里谈得上领导别的人。当然白人黑人对华人的问题也不大了解。所以我们这2%被忽略了。Obama之所以被黑白都接受是他claim他了解白人的苦衷、也了解黑人的问题。他是出来帮助大家的。咱老中的孩子不知道黑人想什么白人有啥问题,怎么领导别人?很难。光说帮助人家学习算数没用的。 ” 
转“她写的我信。 这种状况有时候是性格使然,有时候是“自扫门前雪”的惯性,不干“没用”的事。所以做个香蕉,不是架势上语言上,而该是思维层面的。思维的香蕉,就是充分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倡导的方向,最终不论做什么都要服务社会,使所在的community更好。现在是学生就让自己的学校因为这个孩子变得更好。” 

转“我倒是觉得亚裔移民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干涉太多,反而影响了孩子对自己兴趣的自然选择。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兴趣,任何时候都不晚。我们常常太心急,老想拔苗助长,走捷径,很多时候可能适得其反。”

转“我们这些一代移民,都是全军万马中杀出重围的。不仅具有绝对的智力优势(我自己就是安徽省理科第五名),而且有咄咄逼人的进取心。要获得社会地位的突破进展,两者缺一不可。而华二代,首先智力基因就没办法保证和我们在一个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太优越,极其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这就是我开始带孩子们爬山的原因,给他们体力和精神上的锻炼。”

“转“美国讲的领导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和改善大家生活. 和中国的考试考的好的就当班长当领导完全是两码事. ” 

“我觉得中国人就是太有正事了,绝不干看着对升学无用的事。而我理解美国大学倡导的就是对社会🈶担当的孩子。 即使成绩看着没有那么好,再者,家长把社会服务这项规定也研究明白了,也就玩精了玩明白了。 而这个规定的精髓却给丢掉了。另外就是做事不择手段。培养人才还是先培养做人开始 。” 

“从Gardner的多维度IQ(multiple intelligence iq)理论的角度来看,  同等总IQ下, 华人一般verbal  iq 偏低, 不管是第一代, 第二代, 还是第三代。而leadership, social等soft skills 等等又主要是以verbal iq 所决定的。这一点需要引起华人家长和社区的充分重视, 通过加强后天培养来弥补。” 

转“谢谢好文。Chang 律师说华二代缺领导能力,不善言辞,这在初高中就很明显了。但说他们观点狭隘偏激缺包容,我还是有点surprise。我怀疑她说的华二代可能包括了小移民。我有亲戚孩子在州大留学,她觉得那些十多岁和父母移民出来的华人同学不怎么行。”

转“文章挺中肯的,华二代出色的会很出色,但普通的确实会有很强的一代的影子,很多恰恰是阻碍发展的。”
转“人看自己也不容易客观,往往高估自己的努力,忽视自己的运气和投机。一代老中教育孩子容易犯这个偏颇。其实引导孩子客观地看世界挺重要的。”
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对不同人的包容,没有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这些会是二代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