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10《僧事百講》僧眾九品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4/09   11003  
4.0/1 





  今後的出家人,在佛門裡能有這樣的階位之分,一站出來,信徒、大眾都知道他屬於哪一個階位,等於軍隊裡的軍階,有中將、上校、尉官,各有一定的程度、一定的身分,就能讓人產生尊重之心。   一個人發心出家,求受戒法,就是要做好一個出家人。出家人的身分不同於一般人,卻一樣有性格及根器上的差異,能夠認識自己的性向、能力,不斷自我充實、自我提升,才能為佛教發揮所長,散發生命的熱力。   在這個講次裡,依出家人的品格、願行及修證等德目,類分九個階次,名為「僧眾九品」,並就「九品」的定義、內容,以及如何做好一個出家人等提出說明,藉以勉勵每一位出家弟子,人人都能做好出家生涯規劃,自我提昇、自我淨化,善盡上弘下化的職責,與佛教共患難,方不愧為頂天立地的佛弟子。 問(1):國土,有凡聖同居土、五趣雜居土,世間本來就是良莠不齊。即使在僧團裡,也是龍蛇混雜,僧人各有層次上的不同。過去中國選官,有所謂「九品中正」制度,那麼現在的出家人,可以從哪些方面來了解這些層次呢? 答:娑婆世界人品複雜,就是要往生到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西方極樂世界,也分九品:上品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下品」裡也各有等級;十個手指頭伸出來各有長短,當然眾生也有智、愚、賢、不肖等根器上的不同。   要如何為現代佛教裡的出家眾分別九品?例如,有的人學德俱全,為教熱心,大慈大悲、為公忘私,他沒有自我執著,待人都很平等、有功德心,私德無虧。當然也難免有懶散、不夠熱心,或者為教熱忱不夠,容易退心的人。   若要分僧伽的階次,就如菩薩有五十一階位,從初發心菩薩,初生信心的菩薩到成就佛的果位,必須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階位。讀書也要經過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小學、初中、中學、大學;即使是原始佛教的出家人,個人的修證也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等級之分,現在要為近代佛教分一個層次、成一個階級,雖然這是新意,但也不離佛法原意。 問(2):在僧團裡,聖賢固然受人尊敬,可是也有些不好的份子,例如佛陀時代有所謂「獅子身上蟲」,佛陀是如何來教誨他們呢? 答:過去佛陀對於上進的人有很多的讚美,如:大善知識、大菩薩,大慈悲、大智慧。但有些不思上進的人,佛陀也會開示、訓斥他們,例如:你愚痴、愚人、獅子身上蟲、不知慚愧、不知苦惱、焦芽敗種、不發心、混世;講到「非人」,就比較嚴重。   所謂「非人」,就是一個人應該笑的時候,不和大家笑;應該發心幫忙,他不幫忙;應該說話時卻不說話,應該與人和合、和諧的時候,他也不和諧;對於好話,執著己見,不用心著意,以上這些行為都不合乎自然,不像個人,就是「非人」。   佛陀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不是一味的姑息,有時對於僧團裡一些不當份子,也會採取很嚴厲的訓誨。 問(3):前面您提到諸如「獅子身上蟲」,乃至「焦芽敗種」這一類弟子,教團裡又是如何來處置他們呢? 答:教團有「獅子身上蟲」、「焦芽敗種」之類的份子,頂多是讓他還俗,開除他、遷單。如現在中國的寺廟會要他離開,重新去反省,甚至讓他閉關,相當於關禁閉;或者讓他跪香、讓他向大眾懺悔,要他改進。更有甚者,這些人與大眾不合群,終究因緣果報會給他一個仲裁。   一個人平常私下有些不當,大家看不出來,肉眼看不到,但是因緣果報、因果報應不辜負人,佛菩薩都看得清清楚楚。因此俗話說:「老天有眼」,在因果之前,他的所做所為終有一天會現出原形。 問(4):在《阿含經》裡,佛陀曾用四種馬比喻一個人的根性高低,就此,能否請您為我們談一談? 答:在《阿含經》裡,佛陀提到世間有四等馬:   上等的馬,屬於千里馬,能與駕馭牠的人心意相應。只要騎上牠,牠就會依指示風馳電掣地向前跑。   二等的馬,騎上去以後,只要揚鞭「嗨!」一聲,牠就知道要跑了,這也是好馬。   第三等馬,必須「啪!」給牠一鞭,牠覺得嚴重,才會警覺向前走。   第四等馬,是非常駑頓的劣馬。你要牠走,牠不走;你打牠,牠就睡下來不走,這就是不可教了。   佛陀以這四等馬的等級來比喻他的弟子。但問自己是哪一等人?這需要經常自我檢討:我明理嗎?我懂得慚愧嗎?我有感恩心嗎?我在道德品格上能不斷力求上進嗎?只有不斷自我觀照、自我反省、自我改進,才能不斷進步。針對,做人的四等資質,就看我們自願選擇當哪一等人。 問(5):除了佛陀以外,聽說日本有一位峨山禪師,也曾將出家人分為三等,請您為我們說明。 答:叢林制度是很民主、很平等的。在整個僧團的運作上,常住會依個人性向給予不同的職務安排,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叢林風範。   過去峨山禪師把出家人分為三等,這也是佛教裡普遍為大家所認定的:   一、上等的出家人,能經得起犍槌的棒喝,經得起教訓、要求,經得起苦難,受得了委屈打擊。   二、中等的出家人,能夠經得起教育,經得起商議、指示,經得起指導;平日謙虛、和眾,凡事都很平靜、很有理性,有感恩心。   三、下等的出家人,即使對他很好,他也不懂得感恩;甚至你稍微有一點眼色、一點語言,他就不和你合作,這種出家人常常在比較、計較下過日子,沒有禪悅,沒有法喜;或者就離開、溜單了,不接受他人的教誨。   不過下等的出家人,溜得了這個寺院,到了其他寺院,住不長久又要溜單,溜來溜去,溜得開這個世界嗎?溜得出自己內心的信仰嗎?   因此,做一個出家人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人生沒有退路,難道要退到地獄裡去嗎?只有鼓起大勇氣,上進、精進、布施、忍耐、慈悲,學讀經、學習智慧,能夠弘法利生,自度度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6):當今佛教裡的份子複雜,要如何規範現代的出家人?能如大乘菩薩有五十一階位,甚至原始佛教阿羅漢四種果位的修證階次,來為現代出家人做一個分類嗎? 答:可以試一試。將來佛教的寺院、教會,不妨對出家眾做一個評鑑,即使是受過戒的出家人也一樣。如何評鑑呢?我想,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九品蓮花」,以「九品」來評鑑人眾的等級,僧門裡也可以用九品來作分類,以下依序為大家說明。   一、上品階位的出家人   (一)上品上等:自信圓成,悲智雙運;菩薩義工,弘法護教。   「上品上等」的出家人悲智雙運,不但擁有慈悲與智慧,還要能運用、運轉。他一定在佛法上自信圓滿完成,道德很清淨。如過去的高僧大德,在為人處事方面,自己沒有煩惱,且能為他人解決煩惱,讓人見到他就生起信心,這是屬於「上品上等」。   (二)上品中等:興隆佛教,光大宗風;慈悲一切,為教忘我。   要達到「上品中等」的人也不容易,要「有教無我」,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待人要慈悲。在這個世間上,只要有慈悲,到處都受人歡迎,慈悲沒有敵人。佛祖因為慈悲,可以坐在大雄寶殿的中間;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所以家庭裡用最好的客廳、最好的位置供養他。諸佛菩薩不但到人們的家庭、到人們心中,告訴人不但要慈悲,還要熱心佛教,光大宗門,要讓佛教因為你的影響,得以發展、發光、發熱。   所謂「上等」,本身要煩惱輕,少無明,果位高大,以這樣的熱心與慈悲待人,對佛門有很大的貢獻,這樣的人就可以將他歸屬於「上品中等」。   (三)上品下等:行解並重,福慧俱全;開山立業,教育人才,信仰傳燈。   一個出家人能做到「上品下等」也很了不起。阿彌陀佛對於「上品」階位,不論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眾生,都是手執金台來迎接,表示他有一定的地位。   「上品下等」的大德,要熱心教育、培養人才,要替佛教做很多的事;不但能為大眾的模範,自己的道德人格也要俱全。能自覺覺他,雖然覺行還不圓滿,然而在佛門裡仍能光大佛法,紹隆佛種。   二、中品階位的出家人   (四)中品上等:領眾薰修,成就辯才;廣為宣化,負責精進。   「中品上等」的人,要能夠自利利他,成就別人,利益別人。此外要多辦教育、興辦佛教事業,成就辯才,成就佛教利他的事業。凡事要求自我健全,自己健全,還能影響他人,甚至影響整個佛教界都能健全,這就屬於中品的上等人。   (五)中品中等:行解並重,著書立說;建設常住,興辦事業。   「中品中等」的人,不但要具備慈悲、智慧,還要著書立說,能為常住領眾熏修,做大眾的模範,先讓大眾學習你,然後要興辦很多事業。什麼樣的事業呢?佛教今日最需要的是教育事業、文化事業,度眾的事業、慈善的事業、為眾生謀福利的事業。   如果佛教的事業多,佛教與社會的接觸層面廣大,就會有很多的助緣。能夠幫助社會,自然會帶來社會的人緣,信徒便會增加。所以一個出家人能多辦事業、多一點慈悲,著書立說、文化教育,就可算是「中品中等」人。   (六)中品下等:廣學多聞,安住忠誠;維護道場,勤勞發心。   「中品下等」的人,要廣學多聞、安住身心、信仰有根,還要在佛教的發展上轉法輪,推動佛教的慈悲。領導一個寺院,要解救當地的困難,創造很多的事業。如古代的出家人不但修橋鋪路,還要施茶、建設客棧,相當於現在的飯店;開當鋪、做米廠、米坊等,這些都是解決社會民眾在生活上的不方便,「中品下等」的人要能做到如此。   三、下品階位的出家人   (七)下品上等:真心不變,禪淨雙修;諦聽正見,四攝方便。   能達到「下品上等」的修行者、修道者也很了不起。他能夠行解並重,自我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平常對人真心不變,對自己的信仰也會不改變,他的信心已到了不退信,相當於菩薩階位的「十信」位。   一個人在佛門裡受委屈、受了一些苦難,不會退失信心,也不改變自己的信仰,這一種人就不失為「下品」的上等人。   (八)下品中等:知見清楚,讀書閱藏;老實修行,環保護生。   「下品」的中等人,必須具備正知正見。一個出家人在佛門裡,本身的知見不正,如何能為人模範呢?此外,還要老實修行、讀書閱藏,發心勤勞、肯做一些環保工作,愛護山林、水道,清潔道路,讓常住的整個環境都能清潔、整齊、衛生。即使他是在行單,不管是擔任廚房、行堂、殿主,或者雜務、總務,只要具足以上條件,都可以算是「下品中等」的出家人。   (九)下品下等:守成無志,奉行戒律;威儀端正,深信因果。   一個出家人能做到「下品下等」也不容易。他有因果觀念,能衛護常住,愛護大眾,奉行戒律。由於他不犯戒律、不犯威儀,所以不招人嫌惡,讓大眾都能接受,這就是他自己的品德。   以上是僧眾九品的內容。所謂「九品登彼岸」,一個人能登上「九品」,就可以到達彼岸,即能往生。因此在佛門裡也做這樣的分類,凡是能登上「九品九等」的階位,都是很好的出家人。 問(7):菩薩在修行上有階位之分,可以進階,現代出家人是否需要有一些進階?在進階的次第上,能否請您為我們分析一下? 答:進階的次地,例如一個初信、初學的人到佛門來,我們說他信心具備;學了一段時期之後,我們說他見解正確,即「正見」;接下來,可以說他的修行也正確,即「正定」、「正念」,我想以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內容為主,然後「五根五力」、「七菩 提分」、「八聖道分」,循序漸進慢慢完成九個階位。以下是我對這九個階位的意見說明。   第一階:入正信位   第二階:入正見位   第三階:入正行位   第四階:入善道位   第五階:入慈悲位   第六階:入利眾位   第七階:入平等位   第八階:入智慧位   第九階:入覺滿位   這九個階位可以用來規範一個出家人,要經歷多少年才能進一個位。當然進位有一定的規範、程序,要經過寺院組織的進位考核委員會,由大眾認可才可以進到哪一個階位;寺院裡的升等,也可以讓教會來考核評鑑。   所以今後的出家人,在佛門裡能有這樣的階位之分,一站出來,信徒、大眾都知道他屬於哪一個階位,等於軍隊裡的軍階,有中將、上校、尉官,各有一定的程度、一定的身分,就能讓人產生尊重之心。 問(8):一個出家人在「九品」中的品位,是由什麼單位或哪些人來評鑑呢? 答:寺廟裡的綱領職事,如住持、當家,可以組成一個僧伽進階的委員會,甚至讓寺院裡的信徒來評鑑,等於學生評鑑老師,哪一位老師應該屬於哪一等的,這是很正常的;又如現在的長官、總統是由大眾推選,才能擔任官職。   所以佛門裡「九品」的進階由誰來評鑑?如果佛在世時,當然由佛來指示;現在或由住持來規定,或者交由一個小組來評鑑、確定什麼人屬於什麼階位。 問(9):經過評鑑以後,無法入品位的出家人要如何處置? 答:不能進品位的出家人,大多是品性不良、個人持守的戒律不夠、不深,觀念錯誤,信仰上有所差距,做人處事太過世俗,這樣的人就不能登品。這時候他自己要懂得進修,如果自己不進修,寺廟可以淘汰他,等於將他解雇,讓他重新再出去磨練、學習做人,到了將來有條件時再來出家。 問(10):有的出家人犯了大過錯,行為不端正,例如在佛門內外招搖撞騙,佛教對他們要採取什麼辦法呢? 答:這種情形就是開除。甚至過去的寺院還有打香板,打過以後,除了開除他,還要通令所有寺院:「某某人,是我開除的。」讓他到處有困難,去哪裡都不受歡迎。   當然也有的寺廟把這個人開除了,會放他一條生路,他可以到別處再重新做人,常住在這方面總有一些對治的方法。 問(11):在家信徒可以收留一些不守本分,而且在外遊蕩的出家人嗎?甚至他要化緣,可以供養他嗎? 答:出家人不可以私自化緣,寺院可以。寺院化緣,是為了裝修佛像,或重新建設、修復,興辦弘化事業,而出家人私自化緣做什麼用途呢?出家人的吃、住都由寺院供養,個人要化緣,必定是不守規矩,因此不可以供養這樣的出家人。供養他,等於是害了他、害了佛教。   甚至出家人在道場不安住,離開寺院、溜單,也有在家信徒會收留他,然而這樣的做法,不但造成僧門師徒間的矛盾,也破壞佛門倫理,這是很嚴重的過失,在佛教是違犯「五逆」重罪,這樣的行為將來是要墮地獄的。   所謂「五逆」,就是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還有一個「破和合僧」;僧團有僧團的規矩,就如別人家的兒女離家出走,他有自己的家庭,如果將他收留到我的家裡,這是不應該、不道德的。因此佛教徒常常為了信仰不當,沒有正見,無形中犯下不少過失,自以為有功德,實際上是犯了大罪,不可不慎。 問(12):這些行為不端正的出家人,有制度、戒律來處罰他,對於好的出家人,該如何鼓勵、褒揚他呢? 答:佛教對於好的出家人也有所鼓勵。例如,從一般的職事,從一個小的苦行單,或從禪堂裡的悅眾,升任到大的職事,甚至擔任當家、住持,這些都是鼓勵。或者他在常住裡有了一定程度的學習,能做梵唄的老師、規矩的老師、佛學的老師,於是常住也讓他有一個發揮之處,讓他弘揚佛法、讓他擔當很多的綱領職事,讓他能代表常住,或者頒發獎狀、給予他某一些地位、提升他做書記、堂主等等,這類的鼓勵很多。 問(13):溜單的人離開他的師父,以後可以再去拜其他人為師父嗎? 答:可以。但是你溜了單,等於和師父斷絕師徒的情分,就應該捨戒,向師父說明:「我要離開你了,君子絕交,不出惡聲,我們好聚好散;我告辭了,我們因緣不相契。」這樣離開了以後,再到別處去,還是可以重新出家,重新拜師父,重新再取法名,重新去受戒,如此最為圓滿。 問(14):一個出家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魔障、挫折、難堪,這時該怎麼辦呢? 答:我想,在修道的路上,障礙、挫折都是難免的。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外面的環境能左右我們的力量很大,所以一個出家人要重視善友、善知識。   當逆境來時,自己要有堅強的力量,要能夠認識因緣,懂得處理、化解。佛法裡有一句話「逆增上緣」,說明了逆境是我們的增上緣,就如一個充了氣的皮球,會愈打愈高。   逆境來臨,沒有辦法忍耐時,道友、善知識可以在你遇到挫折、煩惱時為你開導,甚至好的老師,也能適時點醒你;或者自己到佛前拜佛懺悔,重新客觀檢討自己的得失,我想種種的魔障、難堪、挫折,都會有辦法解決的。 問(15):同道中,有些人信心不足,如性格比較脆弱,遇到困難無法突破,站在同道的立場,應該如何幫助他? 答:生性脆弱的人,要經常拜佛,增加信心;要常在大眾前聽開示,接受長老、前輩職事的呵斥、教訓。所謂「久鍊成鋼」,能接受得了訓斥、教誨,能經過這些大冶洪爐的磨練,再怎麼脆弱的人,也會慢慢變得堅強。 問(16):對一位發心有為的年輕人,要如何鼓勵他,讓他成為一個上等的出家人? 答:具備信心很重要。哪些信心呢?對常住的信心、對師門的信心、對大眾的信心、對三寶的信心都不能改變,要建立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所謂「四不壞信」。一旦「四不壞信」建立以後,不管受到什麼委屈、艱難,都打退不了自己的信心,必能有所成就。 問(17):一個出家人正知正見、做人正派,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在修行路上遇到一些邪師、邪友,或邪說、邪道時,該怎麼辦呢? 答:這個別人沒有辦法幫忙。如果自己固執,又不肯聽他人的勸諫;信邪不信正,信壞不信好,好的師父、好的道理,都不肯相信,卻對邪思邪說很相應,這就沒有辦法得救了。必須真心拜佛懺悔,所謂「回頭是岸」,必須找善知識開示,才能覺悟,自己才懂得重新再起。 問(18):修道路上,有很多障道因緣、很多關卡,修道就如過關一般。對一個出家人來說,常會遇到哪些關卡?應該要如何過關? 答:禪門過去有所謂的「禪門三關」,修行上的關卡在此就不說了;一般修行的人,首先要過的第一道關卡是「名關」,要名、好名。「利關」,指的是金錢的關卡,喜好利益、聚集錢財。「恭敬關」,即喜歡得到他人的恭敬。還有「情關」,愛情、親情、世俗的感情,他離開不了。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處處充滿誘惑,青年學道要能經得起考驗、經得起誘惑,要能超越這許多關卡,才能柳暗花明,找到一個淨土的世界。 問(19):在同道、同修之間,彼此應該如何相互配合、提攜,共同來光大佛教? 答:出家人應該都是同道、同志、同門,平常要學習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的節操,在名利之前有自我節制的力量。說話,不談名、不談利,不談是非、不綺語,不妄語;行為上都是實實在在,沒有虛假、輕浮暴躁,言談舉止都有道。   什麼是「有道」?例如同道之間共同參學、共同研究經論;彼此合作營辦養老院、孤兒院、醫院;或者寺院之間彼此聯合起來,共同興辦大學;為國家、社會做一些福利,做一些讓大眾歡喜讚歎的事情,這是出家人應該要有的言行。   有一句話說:「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現代的僧伽和僧團,應該好好團結,互相支持協助,彼此歡喜讚歎,佛教才有光明燦爛的未來。 問(20):一個出家人要能入品位,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最後恭請您給我們幾句勉勵的話。 答:身為一個出家人,最起碼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正派,要有慈悲、威儀,要正知正見、熱心佛教,讓人接受、讓人讚美。出家人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登品進位了。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