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07《僧事百講》中土叢林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4/02 11011
4.0/1
叢林寺院的分布, 以中國居多,規模最為龐大;唐宋時期,叢林參學的風氣盛極一時,其影響力更遠及於韓國、日本等。 佛教最早的叢林道場,源於佛世時,虔誠的佛教徒為讓僧團安心辦道,於是發心供養精舍、園林,作為僧人修道的處所。此後佛教發展到世界各地,寺院多選擇於都城市郊或深山叢林,僧眾的住處,又稱「蘭若」、「叢林」。 佛教叢林不但是十方學子求道參學的場所,也是化導世俗的信仰中心。歷來叢林寺院在全世界的分布,以中國居多,規模最為龐大;唐宋時期,叢林參學的風氣盛極一時,其影響力更遠及於韓國、日本等,充分發揮教化世俗及培養僧才的功能。 大師自十二歲於棲霞山,禮宜興大覺寺志開上人披剃以來,曾歷經十年嚴格的叢林參學生活,接受佛教律下(律學院)、教下(天台、賢首、唯識、三論)、宗下(金山、天寧、高旻)的完整佛門教育,擔任多種職務,對早期傳統叢林生活有切身的體會與認識。 中國佛教叢林在世界佛教的發展,有一定的重要性,此講介紹中國著名的叢林道場及特色。 問(1):上次大師介紹各種叢林的類別,那麼在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叢林呢? 答:叢林在全世界的分布情形,以東土最多,包括中國、韓國、日本、泰國、越南,甚至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而以中國數量居多。 中國過去有「四大叢林」、「八大叢林」,都是各家的說法。以位置上的南北來說,有的以黃河、長江的區域來分,有的以省份來計算。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所有名山幾乎都有叢林道場;數量不止百座、千座以上,僅以具有代表性、大家所熟知或容易到過的叢林作介紹。 一般人提到江蘇的叢林,都知道鎮江金山的江天寺、焦山定慧寺,及夾山竹林寺、超岸寺等知名叢林。金山寺約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過去稱擇心寺、江天寺,位於金山的西邊,故又稱金山寺。梁武帝曾在此啟建水陸法會,歷來也有曇穎、佛印高僧在此駐鍚。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喜愛遊賞的佛門聖地,也因民間的白娘娘水漫金山寺的典故而聲名遠播。焦山定慧寺成立更早,舊稱普濟寺、焦山寺,著名禪僧如圜悟克勤、佛印了元、枯木成法等都曾於此弘法。清康熙皇帝頒賜匾額,並賜名定慧寺,從此成了中國著名的叢林道場。一九三四年智光法師擔任住持時,始創辦焦山佛學院,培養僧才。另有,鎮江的超岸寺和夾山竹林禪院,於民初時,也創辦僧伽教育,分別為守培法師創辦的玉山佛學院、靄亭法師創辦的竹林佛學院,二者與焦山佛學院都是當時鎮江一帶知名的僧伽教育中心。 經過時代變遷,江蘇除提到的這幾座知名的叢林外,有的已經毀於砲火、毀於文化大革命,之後就沒有再修復。 過去有「金陵四百八十寺」,是形容叢林道場在當時林立的盛況。如我曾參禮過的大叢林,有南京的靈谷寺、普德寺、古林寺、毘盧寺等等。 靈谷寺是南朝劉宋時代,寶誌公禪師建立的叢林。過去有多大?據說是「騎馬關山門」。山門到大殿有三公里,沿路有很多殿堂,在當時有「金陵第一名剎」的稱譽;晚上要關山門時,必須騎馬,可見山門離住的中心有多遠。它後來毀於太平天國之亂,即使重建也不及當時盛況、廣闊。 古林寺、普德寺,六十年前,我曾在那裡參學過,而今片瓦無存,真是世間無常,一點也不錯。 問(2):關於中土叢林,如果依省份來講,江浙這兩個省份又有哪些叢林呢? 答:江浙省份的叢林比較多。如鎮江金山寺、焦山寺、揚州高旻寺、常州天寧寺,常熟興福寺、蘇州寒山寺,專修淨土的蘇州靈巖山寺;宜興的龍池山和磬山,也都有叢林,光是江蘇一帶,就有這許多為人耳熟能詳的叢林。 比方,高旻寺,曾與金山、天寧寺並列為臨濟宗的三大叢林;虛雲老和尚曾在這裡參禪開悟,後有來果禪師住持高旻寺,恢復高旻舊制,整治叢林規矩,目前仍以農禪經濟為主要的生活方式。 寒山寺最早是一個塔院。相傳唐太宗時,寒山、拾得曾在這裡修行,目前寺裡還供奉著兩位禪師的法相。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名揚天下。 到了浙江,那一帶的叢林就更加有規模了。如天童寺,歷來多位高僧如宏智正覺、長翁如淨、密雲圓悟,近代的寄禪、圓瑛、明暘法師都曾在此駐錫,接眾無數;過去日本僧人榮西、道元禪師曾到這裡參學。天童寺的規模,沿著山門到大雄寶殿,都要走上好一段路。它的宏偉氣勢,會令人感到天地之廣闊,名山之高大巍峨,人更加顯得渺小了。 還有寧波的阿育王寺,阿育王是過去印度的一個國王,由於他是佛教的護法,因為他供養佛舍利的因緣,因此以「阿育王」為名的寶塔、寺院也很多。其他如靈巖山、天目山,多少的名山、名寺,光是杭州虎跑一帶,就有很多寺院,其盛況可說是「五步一寺、十步一塔」,難得一見。現今的景象雖不如當年,不過這些寺廟的活動力還是很強,香火鼎盛,大多仍以門票收入來維持寺院運作。 在我青少年時,江蘇省揚州市這一個縣城,聽說就有二十四家叢林。如揚州天寧寺,是唐代法融禪師所創建,歷來經過數次的戰亂,幾經興盛、衰微,現在已經重新修整過,成為供人觀光的文物展覽區,僅保有部分的寺貌。過去天寧寺有一副對聯:「一寺九門天下少,兩廊十殿世間稀。」過去的寺廟頂多三個門,這裡有九個門,等於三個山門;這九個門進來,兩個廊分列兩邊,有十個佛殿,中間就是大雄寶殿,其莊嚴雄偉自不在話下。 這許多叢林,由於時代久遠,尤其經過歷代的砲火、戰爭,已被毀壞得很嚴重,當初的宏貌已不復再見。倒是過去鑑真大師曾駐錫、講學的揚州大明寺,現在已成為揚州一個觀光的地方。揚州是歷史名城,風光明媚,過去鹽米之商都聚集在此。隋煬帝下江南看瓊花,就是在揚州;還有清朝的乾隆、康熙皇帝下江南,多少的皇帝都與揚州結了善緣,因此揚州的商賈、帝王、政治,甚至庭園都很有名。由於它的經濟集中,甚至歷代的詩人、墨客、文人、雅士,都留下如杜牧所寫「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句。有人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揚州一帶的水很多,運河帶動經濟、人文,所以寺廟、水、政治、經濟,孕育了南京、江蘇的繁華。蘇州、杭州都是名城,相關的古剎叢林就有不少。 問(3):以上提到江浙一帶的叢林,是因為水土豐饒,大運河孕育了當地的人文。講到水,在長江流域的上游一帶,是否也有類似的叢林? 答:自古長江就有四大叢林,即「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位於上游的文殊院,是玄奘大師曾參學過的叢林;寶光寺我曾到過,但沒有走完全貌,現在規模也是很大。據說過去戰爭的時候,一個師、兩個師,幾千人的軍隊住在裡面都看不見,可見它有多大了。但是現在全國人口增加,寺廟用地不能佔用那麼大,自然就縮小許多。 長江下游的揚子江一帶,有金山寺、高旻寺。其實不只這兩個叢林,如我出身的焦山就不服氣:「我在江的中心,我也是叢林,豈只是金山、高旻?」甚至棲霞山也可以站出來說:「我們是叢林道場,也在長江的邊上。」還有過去安徽有一個建在長江沿岸寺廟,就取名為「沿江寺」,意思是:我沿著長江,長江就從我門口浩浩蕩蕩的「一江春水向前流」。因此,用數字來說明哪裡有幾個叢林,都只是部分的意義,不能概括全體。 問(4):以上提到「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這幾個名剎、叢林,它們是否有一些流傳於後世的人、事趣聞呢? 答:由於過去《白蛇傳》裡的白娘娘水漫金山寺,與法海禪師鬥法,於是金山寺成為家喻戶曉的寺廟。我想,《白蛇傳》成為民間流傳的故事,基本上應該是道教的作品。蛇妖修煉成精,很有人情味,他和許仙相戀,但是法海禪師戒律嚴格,警告許仙不可以和妖魔結合;甚至白蛇精白娘娘懷孕要生小孩,法海禪師也毫不留情,就是不夠慈悲。在我的瞭解,似乎這是道教批評佛教不夠慈悲,太過嚴厲,戒律太過嚴格。其實佛教主張一切眾生平等,雖然這只是一個浪漫的民間故事,卻帶動了金山寺的名聲。 金山寺出了不少的高僧。金山寺位於長江的邊上,唐代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多美的句子!王勃也很自豪,這麼年輕就寫出這種佳句。但是他英年早逝,魂魄常在長江邊上吟念:「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每到三更半夜,江邊傳出了這樣的音聲,讓人聽了就像是鬼哭神嚎。 後來金山一位老和尚對他說:「王勃!文學講究簡潔,語句通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如果能簡潔一點,不要『與』、『共』,『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更有意思嗎?」王勃一聽,從此不在江邊再吟誦詞句了。 此外,蘇東坡也有玉帶留在金山,還有多少皇帝的龍袍,甚至於龍蛋、文徵明寫的字,這些我都在金山參訪過,現在金山寺開放整理得也很相當。 除了金山寺,高旻寺是農禪的道場,每一位出家人都要參與菜園、稻米生產。他不是只有工作而已,近代來果禪師就是一個開悟、悟道的高僧。他有一部《來果禪師語錄》,在海峽兩岸都有流通。 因此,大陸的這許多叢林,應該要和文化、和歷代的高僧大德結合在一起,他們的德風、佛法自然能提高叢林的地位。 問(5):以上提到的,都是江南、長江流域一帶的叢林。在中國大陸北方、北京一帶是否也有叢林? 答:以東北來說,民初的諦閑法師,他在出家前是中醫師,出家後到東北弘揚佛法,一生修建了八座叢林。另外還有青島湛山寺、哈爾濱的極樂寺、長春般若寺,則是他的弟子倓虛法師所創建。 六十年前,我還沒有到台灣時,就知道哈爾濱的極樂寺,那是一座天台宗的道場。當時曾動念要去參學,只是因緣不具,時隔六十年後,才第一次到極樂寺,感覺東北的佛教興盛,信徒學佛、念佛的風氣很盛。 此外,遼寧的北普陀山、大法寺,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過去都是很有名的叢林寺院;位於黑龍江的淨覺寺、山東青島靈珠山的菩提寺等,現在都很發展。還有遼寧的奉國寺、廣濟寺還留有過去遼金時代的建築,現在已成為供人參觀的文物。 我到北京時,有參禮過普濟寺等大寺院。此外,北京郊區有兩個大寺院較少人走訪,一個是潭柘寺,一個是戒壇寺。潭柘寺比北京城的時間更早,在遼、宋建都以前就有了,所以有「先有潭柘,後有北京」這樣的說法,現在雖然很古老了,氣勢仍很相當。據說元朝有一位公主在裡面出家,現在還留有她當時住的小房子。 戒壇寺的戒壇,是由玉石建起來的,很高大,如果將它譽為「天下第一戒壇」應不為過。只是過去傳戒都是在江蘇的寶華山,寶華山雖然在山區,交通不便,但每一年春秋兩季傳戒,一年兩次的戒會很有名。甚至戒子們有一句順口溜:「要受華山戒,扁擔繩子隨身帶;打了上堂齋,吃的臭鹹菜;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雖然有些譏諷的意味,可是他們的道風很相當,全國要到寶華山受戒的人很多。如果戒壇寺也來傳戒,我想氣勢會更加不同。 現在戒壇寺除了寺廟以外,還有樹齡數千年的奇松,聽說最有名的有八棵松樹,政府每年都撥預算保養,有時要替它打營養針,比人的待遇還要好,這也是叢林奇妙的說法。 問(6):如果以洞庭湖周邊來看,像湖南、湖北這些地方,還有哪些叢林? 答:過去很多叢林都位於中原一帶,如八大宗派的根據地在陜西,八宗都發源於長安;江西、湖南,有很多禪師出身於那一帶;還有如嶽麓書院,最早期是唐末五代的智璿法師在那裡辦學,後來中國的書院才慢慢流行開來。 江西有名的大德如馬祖道一禪師,是臨濟宗的師祖,當時天下有不少學子都參學於他。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因為戒律在中國,由於風俗、氣候、習慣不同,不容易守持,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就依適合於中國的規矩創立清規。他們弘揚的佛法禪學很盛況,天下學子在馬祖門下學習,偶而就到湖南的南嶽石頭希遷禪師處參學,他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小徒弟。其實石頭希遷至今仍肉身不壞,保存於日本,過去我到日本時曾見過,這應該是要歸還於中國。 從江西到湖南、從湖南到江西,當時天下學子往來兩地參學,不是到江西馬祖道一禪師那裡,就是到湖南石頭希遷禪師那裡,所以稱「走江湖」。後來「江湖」兩個字成為藝人行走江湖的語言,實際上是過去的禪者參學,才稱「行走江湖」。 湖北的歸元寺,現在是很有名的叢林;湖南南嶽也有很多叢林,以及江西一帶,楊岐方會禪師的叢林都還在,聽說不少學禪的人要尋根,就是到這許多祖師的地方參學。 我也曾想過,一個出家人在他的一生中,如果能有一次到江西、湖南、湖北,把過去歷代祖師的根源都去作一番瞭解,這樣的巡禮就很值得了。 問(7):前面談到長江流域、洞庭湖一帶的叢林,那麼在黃河流域一帶,有哪些著名的叢林? 答:黃河周邊的叢林寺廟也很多,除了少林寺,還有拉卜楞寺、普救寺、香積寺、大雁塔、小雁塔、青龍寺、法門寺、塔爾寺、嘉祥寺等,還有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也是位於河南。只是過去黃河經常氾濫成災,往往影響這許多佛寺有大規模的發展。 此外,名揚天下的少林寺位於黃河之南。過去達摩祖師在少室峰修行,後來傳法予二祖慧可,二祖再傳三祖僧璨,依序又傳四祖道信,到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從湖北黃石離開,南下就到廣州,禪法便傳到南方去了。相當於佛教過去從印度大法東來,現在再把佛法傳到西方去。所以在美國我們建西來寺,就是大法西去了,從時空上來說,就有這許多的意義。 中原一帶還有很多的古寺、古剎,我曾到過西安,也朝禮過一些禪門的祖庭,將來有機會,很希望能到黃河流域去參拜那許多祖庭。 問(8):在中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四大名山」,也能算是叢林嗎? 答:四大名山裡也有叢林,如普陀山,它最初有個普濟寺,普濟寺就是十方叢林,其前身為唐代的「不肯去觀音院」,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院;安徽九華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它們都有一個主要的本山,旁邊再分支出一間一間的寺廟,就成了大叢林的規模。 據說普陀山上就有三百多間寺廟,當然成為一座名山。而且寺廟那麼多,過去依中國佛教會的章程規定,每一個省是一個單位,可以選幾位代表參加中國佛教會開會;而四大名山的每一個名山就相當於一個省,它們也能代表一個省參加開會。 四大名山也是叢林,但是它慢慢成為供信徒燒香、祈福,類似所謂的「香火叢林」,意即是讓信徒參拜、很靈感的地方。 問(9):四大名山是否代表四大菩薩的道場? 答:這四大名山、四大菩薩,首先是浙江南海普陀山所供奉的觀世音菩薩。相傳過去日本的一位慧諤和尚到中國,要想盜取一尊觀音聖像回日本供奉,海上忽然出現很多的鐵蓮花,船不能再往前,只有回頭,因為菩薩喜歡留在這裡,所以就有了普陀山,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峨嵋山在四川,從成都去大約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山西的五台山則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有很多的靈感、靈異,虛雲和尚就是朝拜五台山拜母恩的。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也有很多的靈異,我和安徽政府的宗教局長官、領導見過多次面,他們也到各地去訪問,都談到九華山的盛況。 除了九華山,安徽還有沿江寺,以及黃山之上也有很多寺廟,黃山風景天下第一,是所謂的「天下名山」,名寺名僧都很多。 問(10):曾在佛光山看過一個門樓上寫著「選佛場」,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答:「選佛場」是對修行的人的一種勉勵,因為學佛的人就是要成佛,成佛才是目標。過去唐代有一位士子要上京趕考,途中一位路人告訴他:「哎呀,選官不如選佛!」他一聽,經人指點後,輾轉找到了石頭希遷禪師,於是在他的座下剃度出家,那就是有名的丹霞天然禪師。 叢林的「選佛場」,就像建了一個房子,這房子不只是供人吃飯、睡覺,還是「選佛」的地方。到了這個地方,是要學佛、修行成佛的,因此名為「選佛場」。 所以我們現在於佛光山總本山雲居樓外面,就題了「選佛場」三個字,為的是提醒來者,要來吃飯、掛單,就要知道這裡是「選佛場」。 問(11):過去的叢林都很大,要建設一個叢林道場相當不容易。它的經濟力量來自哪裡?都由哪些人來建設? 答:一個叢林都不是兩年、三年就可以把它建起來的,過去的物資沒有這麼豐富,交通也沒這麼順利,我想最早期佛教東傳到中國,到了東漢明帝時,印度的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到中國傳法,為了紀念他們「白馬馱經」的事蹟,於是建了一座「白馬寺」,位於現在的河南洛陽。 過去中國有許多的寺廟,除了皇帝敕建,還有的是由太后、公主所建,這些都是透過皇家的力量支持建寺廟,所謂「敕建」,就是由國家設立的。 那麼現在台灣有沒有敕建的寺廟?我想,日月潭的玄奘寺是蔣介石撥公款所建。蔣介石過去是佛教徒,他沒有用到民間的金錢,等於是國家領導人下令興建,應可歸於敕建。 歷朝帝王敕建寺廟的例子不少,現在大陸的叢林、寺廟,敕建的例子多得難以計數。不過也有像普陀山有一個「沙彌祖師建叢林」的特例,在佛頂山上的佛頂山寺,就是一個小沙彌發心把它修建起來的。 焦山寺,過去是一位焦山隱士焦光在那個地方發心捨宅為寺。如棲霞山,最初有一位法度禪師在當地開講《無量壽經》,講到放光,於是在那裡建設「無量殿」,後來才慢慢發展成棲霞山,所謂「七處開梆,八處過堂」,可見得當時的盛況。但是後來毀於洪楊之亂,太平天國把它毀了,一直到了一九一九年,宗仰上人才將它復興起來。可見得一個叢林在哪裡成立,都有各種的因緣、關係。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