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68《僧事百講》帝王之師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2/19   13488  
4.0/1 





  佛陀成道之後,佛教能很快地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政治上,在南方有頻婆娑羅王做護法,在北方有波斯匿王做護法,甚至有好多小國家的小王都做了佛弟子,佛法才得以很快地傳播出去。 

   佛教自印度傳入各國,尤其在中國,之所以能枝繁葉茂地開展,除了經典的翻譯、宗派的成立,甚至僧團的不斷革新等因素,歷代帝王的護持也是其中的一大助緣。 

  許多高僧大德,由於他們的德學兼備、智慧超群,受到了帝王的尊崇。例如在印度,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受到各國國王的敬重,印度馬鳴菩薩感化迦膩色迦王息兵,那先比丘與彌蘭陀王論道;在中國,佛圖澄大師度化殘暴不仁的石虎、石勒,道安大師、鳩摩羅什受到帝王以大軍迎請入關,鑑真大師赴日弘法,受封為「大和尚」等等。此講內容介紹幾位歷史上著名的帝王之師。


 問(1):佛世時,佛陀與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是如何來往? 

答:一個國家需要有領導人物,而國家政治的領導也就是歷代的帝王、國君,或稱「元首」。在佛教的出家人之中也有領袖,也就是佛教的教主佛陀,他是佛法之主,所以又稱作「法王」、「法主」。

   世界各地的政治,都需要宗教來護持。雖說宗教護持國家,也有帝王認為宗教比政治更崇高,人王是世間的法主,出家的法王則是精神的法主。所以,宗教和政治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是自古以來都不改變的。

   佛教第一位大護法是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他與佛陀的往來,當初佛陀捨棄王子的地位,從印度北方要到南方的苦行林修道途中,經過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和頻婆娑羅王有過一次相遇。

   當時頻婆娑羅王覺得這麼一個相貌堂堂的男子,選擇出家,實在可惜。詢問之下,知道他是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在讚許太子的威德之餘,就向他說:「你何必要出家呢?到我的國家來做王,我把王位讓給你吧!」但是悉達多太子始終不肯接受頻婆娑羅王的好意。國王只好改口說:「如果你這麼客氣,那麼我把國家分一半給你就好了。」悉達多太子依然婉謝了他的善意。 

  頻婆娑羅王在感動悉達多太子憐憫眾生的大悲心之餘,說道:「這樣好了,你還是去修道吧!不過將來你成道了,要來度我。」於是悉達多太子答應了他的要求。

   後來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悟道了之後,信守承諾,除了到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並且來到王舍城,為頻婆娑羅王說法。國王聽了佛陀說法之後,歡喜踴躍,就此皈依佛陀,並誓願終生護持佛教,成為佛教的第一位大護法。 

  此後,頻婆娑羅王於迦蘭陀竹林興建精舍,作為佛陀弘法、安居之處。晚年時,並於宮中塔寺供奉佛陀的頭髮、指甲,早晚禮拜,以示對佛陀的尊崇。

   所以,佛陀成道之後,佛教能很快地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政治上,在南方有頻婆娑羅王做護法,在北方有波斯匿王做護法,甚至有好多小國家的小王都做了佛弟子,佛法才得以很快地傳播出去。


 問(2):阿闍世王因為聽了佛陀的話而懺悔改過,佛陀對這個惡心的王是如何感化?

 答:阿闍世王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但是阿闍世王和一般的世子一樣,等不及父王把王位交給他。他聽信提婆達多的唆使,把自己的父親幽囚在牢獄裡,自立為王。

   提婆達多是佛陀還沒出家前的堂弟,後來也跟隨佛陀出家,但是出家幾十年後,卻因鬼迷心竅而背叛佛陀,脫離佛陀的僧團。那時他為了圖作新佛,便趁機和要想做新王的阿闍世合作,起來革命造反。 

  後來因阿闍世犯下弒父的罪過,遍體生瘡,在虔信佛教的御醫耆婆建議下,向佛陀懺悔,才得以痊癒。就在佛陀幫助阿闍世王認錯,他也像他的父親一樣,皈依佛陀,成為佛陀的大護法。


 問(3):佛教史上第四次經典結集是由迦膩色迦王所護持。馬鳴菩薩是如何令迦膩色迦王信仰佛教?

 答: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出生於佛陀涅槃後五百年左右。當時,迦膩色迦王每於國事餘暇時閱讀佛經,每天詔請一位僧人入宮說法,由於聽聞的佛法有所差異,希望能有人化解他心中的疑惑。

   馬鳴菩薩是一個有名的佛教文學家,善說佛陀法義,作品更是涵蓋了詩歌、戲劇、音樂等等。迦膩色迦王風聞此事,非常欣賞馬鳴菩薩的博學及才華,因而引發他在興兵入侵摩揭陀國時,要求以佛缽與馬鳴菩薩作為撤兵的條件。 

  在馬鳴菩薩抵達貴霜王朝之後,迦膩色迦王便經常前往向他請益佛法,對馬鳴菩薩博深的佛學深深信服,並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他在各地行宮與其他地區興建佛塔、雕刻佛像,對於日後犍陀羅藝術的興起有很大的貢獻。 


 問(4):在歐洲,最早信仰佛教的國王為希臘的彌蘭陀王,他與那先比丘之間互討論佛法的經過,後來結集成《那先比丘經》。這部經的大要內容為何? 

答:《那先比丘經》,內容充滿人生智慧之語。 

  彌蘭陀王是一位博學、善辯的國王,他常常發問深奧的人生問題來請教那先比丘,而那先比丘總能四兩撥千金地給予簡易的回答。例如,有一次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眼睛是你嗎?」那先比丘說:「不是。」

   「耳朵是你嗎?」「不是。」   「鼻子是你嗎?嘴、舌頭是你嗎?身體是你嗎?」「都不是。」   「那這個心是你嘍?」那先比丘說:「也不是。」

   彌蘭陀王就問:「那什麼是你呢?」 

  於是那先比丘反問他:「大王,讓我來問你。就說這一棟房子吧!這個門是房子嗎?」「門是門,門不能是房子。」 

  「這個窗子是房子嗎?」「窗子也不能稱作房子。」

   「那麼這個磚塊、那個瓦片是房子嗎?」他說:「磚塊和瓦片也不是房子。」 

  「它裡面的這許多設備,是房子嗎?」「都不是。」

   「既然都不是,那麼這個房子在哪裡呢?」這時,彌蘭陀王終於悟出一個道理,他說:「啊!那我懂了!」懂什麼呢?

   「世間並不是單獨存在的,世間是一個和合相,眾緣和合才有這個世間,它是由於一切關係而存在、而有。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和合,才有一個人的相;有窗、門子、磚瓦和合,才有個房子的相。宇宙萬有萬象,都是靠著彼此的關係而相互存在的。」 

  懂得緣起法,是很不簡單的智慧。彌蘭陀王原本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統治者,就在這一次論辯之後,因信服而皈投三寶。皈依佛教後,此後,他便本著佛教慈悲、平等的思想來治理國家,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許多希臘人都紛紛改信佛教。 


 問(5):中國佛教史上,有很多的帝王喜歡供養出家人袈裟,這有什麼意義嗎? 答:袈裟是出家人的法服。服裝代表一個人的身分和地位,例如軍人有軍服,護士有護士服,男性有男性的服裝,女性有女性的服裝,而法服當然就是宗教師的服裝。

   中國古代的帝王經常頒賜紫袈裟給一些有名的大和尚、大法師,這是源於過去朝廷敕賜高官的朝服都以朱紫為貴。現代大部分的出家人則是搭大紅祖衣,所以,送你一件大紅祖衣,就好比是過去有功於國家者,朝廷送給他一件黃馬褂,象徵的是一種榮譽。 


 問(6):唐代的神秀大師,被武則天尊為國師,神秀大師是如何調伏則天武后? 

答:神秀大師與惠能大師是師兄弟,同為五祖弘忍大師的門下弟子。惠能在五祖弘忍座下修行時,得到了他的傳法。我想,神秀應該覺得落寞,他是首座弟子,卻沒有得到師父的傳法,所以後來就到北方發展去了。雖然如此,由於神秀大師深富佛法涵養,到了北方以後,聲名遠播,並且受到武則天的尊重,禮拜他為師。 

  不過神秀畢竟還是個謙虛的人,他多次在武則天的面前推薦惠能大師,要武后禮請惠能北上弘法。武后也應允了,並且多次禮請,只是惠能大師每次都託病,也就從來沒有到過北方。惠能大師自覺得:「我長得不好看,身材又矮小,要我到京城去,和那麼多的達官貴人往來,實在不相襯。況且當初五祖弘忍要我在南方弘法,我還是好好地留在南方吧!」 

  所以,後來有所謂「南能北秀」的說法,就是指惠能大師揚宗風於南方,神秀大師樹法幢於北方之意。 


 問(7):五胡十六國亂世時期,石勒、石虎殘暴不仁,殺人無數,佛圖澄大師是如感化,使他們成為佛教的護法?

 答:在中國,南北朝是一個動亂的時代,當時北方的石勒、石虎,性情殘暴猛烈,殺人無數。佛圖澄不忍生靈塗炭,策杖進入石勒的軍隊中說法。為了度化石勒,佛圖澄顯現一段小小的神通,對著一缽水,燒香念咒,即刻缽中就長出了一朵蓮花。兇猛殘暴、殺人不眨眼的石勒看了,覺得稀奇,深受感動,因此接受佛圖澄的勸告,不再殺戮生靈,而得以解救眾多的蒼生。

   一直到了石虎即位,更是敬重佛圖澄,將他奉為大和尚,凡事都向他諮詢,甚至解除出家禁令,還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佛門,皈依佛教,奉行佛法,大力護持佛教。可以說,佛圖澄幫助中國社會做了一些好事。 


 問(8):東晉時代,道安大師深受前秦苻堅敬重,符堅並以大軍迎請至長安,這段入京說法的過程為何? 

答:道安大師是一個有道的高僧,過去苻堅為了想得到他,特地派了十萬軍馬征討襄陽,最後降服了敵軍,把道安大師搶到了手。當時苻堅對此事的重視,甚至說:「得到襄陽,都還不及得到道安。」所以在歷史上有「道安勝過十萬大軍」的說法。不過,道安大師一介僧侶,並不計較這個榮譽。 

  道安大師一生對佛教的貢獻至大,例如科制佛經、制定僧尼戒規、以「釋」姓為出家人之姓、整理佛典、主持譯經,編纂《綜理眾經目錄》,為中國第一本佛典目錄等,對佛法的弘傳,影響深遠。 


 問(9):羅什大師是如何在姚興的迫害下,堅持佛教譯經的偉大事業? 

答:鳩摩羅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人,母親是位公主,信奉佛法。羅什從小歡喜佛道,跟隨母親學佛,七歲就能說法。

   羅什出家後,隨著母親遊歷天竺,遍參大德名宿。在他回到龜茲國後,由於前秦苻堅久仰其名,因此派遣將軍呂光,帶領七萬人馬征討龜茲國,最後終於搶到羅什。但是就在呂光搶到鳩摩羅什,準備回國的路上,卻傳來苻堅已死的消息,服喪後,呂光便自立為王。

   那時候局勢混亂,鳩摩羅什被呂光置留在涼州十七年之後,才回到了關內。回去的時候,已經是姚興的時代,在姚興的護持下,將逍遙園作為他翻譯經典的道場。當時四方的學人都因仰慕羅什的道風,紛紛前來參與,約有一千多人加入翻譯佛經的行列,可謂盛況一時。

   目前佛教裡,《金剛經》、《法華經》、《彌陀經》、《維摩經》等廣為流通的經本,大部分都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不過,那時姚興卻興起了異想:「這麼有智慧的人,不可以讓他出家,應該給他有家眷,有後人繼承,慧種才能不斷。」於是堅持要賜多少宮女給他。鳩摩羅什雖然百般不願,但是為了弘法東土的重任,只有勉強聽任安排。這件事,後來遭受許多人批評:「鳩摩羅什,你怎麼可以接受這種賜贈呢?」

   為了讓弟子們信服,鳩摩羅什集合大眾,將一缽的針,如同吃麵條般地吃進肚子裡,並且說道:「不要天天議論我,我能做到的,不一定你們就能做到。我為了佛法的弘傳,雖入污泥而不染啊!」 

  後來鳩摩羅什自知世緣已盡,圓寂前,在大眾面前發願,如果所譯的經典沒有錯誤,希望荼毘後舌頭不會燒爛。果真,鳩摩羅什火葬後,舌頭沒有燒爛,目前供奉在西安草堂寺內。


 問(10):南朝時,梁武帝四次捨身同泰寺出家,度化梁武帝的寶誌大師對他的影響如何?

 答:中國佛教裡,有所謂「拜梁皇懺」,這部《梁皇懺》就是梁武帝為了超度他的夫人郗氏,而禮請寶誌禪師制定的。 

  梁武帝在佛教裡的名聲、地位都很相當,他廣建佛寺、譯經弘法,開設無遮大會、盂蘭盆會,甚至制定〈斷酒肉文〉,他幕後的支持者就是寶誌禪師。

   寶誌禪師是梁武帝的老師,善於修習禪法,梁武帝後來之所以素食,甚至四次捨身同泰寺出家,不能說寶誌禪師沒有推動的功勞。那麼,寶誌禪師為什麼要推動他去出家呢?梁武帝本身的佛學涵養很高,不但受菩薩戒,也能講經說法,甚至在皇宮裡的生活,過得像出家人般的簡樸。 

  不過,以社會的觀點來看,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身分,還是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既然是帝王,就要把帝王做好,不能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做了帝王,又要出家,之後再由大臣拿錢去贖回。一會兒做皇帝,一會兒出家,這並不是很如法,做皇帝就做皇帝,出家就出家,角色的定位不要混亂。 


 問(11):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曾上表勸諫皇帝,大師的勇敢事蹟為何? 

答:智者大師是一個有道的高僧,天台宗以他為開宗立派的祖師。

   智者大師道業日隆後,受到陳後主的尊敬。有一次,陳後主為了提升佛教的素質,心生審核僧尼的想法。經由朝中大臣討論,決定考核不及格者,必須停止修道。智者大師得知這個消息,上表勸諫,得到後主的認同、允准,使得萬千僧眾因而得以安心辦道。


 問(12):唐代玄奘大師到西天取經期間,感動很多的帝王,譬如高昌國國王、戒日王,乃至唐太宗、唐高宗等等。玄奘大師是如何與這些國王往來? 

答:唐朝玄奘大師經八百里流沙,九死一生,終於抵達印度求法,完成艱巨的弘法任務。

   玄奘大師在印度的十幾年間,不但把梵文學精,也把佛法學通了,還著有《大唐西域記》,記錄印度及西域的地理、文化。直到現在,這本書始終被認為對印度、西域的社會、文化發現有很大貢獻,目前在世界上,也已經有六、七十種文字的翻譯,實在很了不起。

   玄奘西行求法之初,向唐太宗上表申請出國,不被批准,最後只有走上偷渡一途。雖然如此,玄奘學成歸國後,唐太宗仍命文武百官於各地夾道迎接。 

  後來繼位的唐高宗也一樣給予擁護,玄奘大師在譯場的所有經費都由高宗供給。玄奘大師圓寂時,高宗如喪國寶,暫停朝政,為他舉行國葬。

   玄奘在西行的途中,與高昌國國王結拜兄弟。當時,國王麴文泰被玄奘大師求法的精神所感動,因此強要禮請玄奘留下擔任國師,大師以絕食表明自己西行的決心,不得已,高昌王只好改求與玄奘結為兄弟,並請他留在該國講經一月餘。 

  當玄奘大師要從印度回國時,戒日王更為他舉行了一場辯論會,當時五印度十八國的國王通通蒞臨,七千餘人前來聽講,為他送行。玄奘大師歸國時,能攜回那麼多的經書、禮品,戒日王必然是給予很大的協助了。


 問(13):中國歷史上的慧忠國師、清涼國師等等,他們是如何受帝王的禮遇?

 答:唐代的慧忠國師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弟子,在獲得六祖傳法後,入南陽白崖山黨子谷修行,四十多年間,從未出過山門。由於道風遠播,先後受到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皇帝的禮遇。

   清涼國師就是華嚴宗四祖澄觀,一生宣講《華嚴經》五十遍,曾先後為七帝講經,唐德宗在聽了他講的《華嚴經》之後,感到身心清涼,於是封他為「清涼國師」。 

  許多高僧的學問、道德,雖受到了帝王的欽佩、禮遇,不過了不起的是,這許多國師們都很守分寸。翻看中國佛教史,國師雖然很多,但是這些國師與帝王的相處,都無所求,即使皇帝拜他做了老師,他也不曾想用佛教去影響政治,真是「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


 問(14):賢首國師是五帝的門師,對《華嚴經》非常有研究,武則天也經常請他講《華嚴經》,賢首國師如何得到則天的敬重呢?

 答:《華嚴經》是佛教的經中之王,是很大部頭的一部經,有《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三種譯本。   武則天之所以特別喜歡《華嚴經》,是想藉助大乘佛教的力量,讓女人也能做皇帝,擁有地位。因為《華嚴經》裡多少的女菩薩,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正好與武則天的心意相稱。因此,賢首國師能受到武則天的敬重,也就不無可能的了。

   賢首國師就是法藏大師,華嚴宗的第三祖,由於講說《華嚴經》,獲得武后賞識,因此賜號「賢首大師」。後來賢首國師以鎮殿的「金師子」詮釋華嚴深義,讓武后更加欽佩,再獲得「康藏國師」的賜號。


 問(15):悟達國師,是《慈悲三昧水懺》作者,也是懺文裡的主角。這位國師有過什麼經歷?

 答:漢朝時,晁錯受袁盎的陷害,冤屈而死,從此兩人遭受了恩怨情仇的輪迴。由於袁盎幾世都做高僧,晁錯不得辦法報仇,直到有一世,袁盎轉世為悟達,受到皇帝的恩寵,坐上寶座時,忽然興起自得的心理,因為有失戒德,晁錯的冤魂始得機會上身。就此,悟達國師便害了人面瘡。

   這個人面瘡,不同於一般害瘡的是,它有著人的臉孔,而且會吃食人肉。但也由於悟達國師還是個雲水僧時,曾主動照顧一位罹病的苦行僧迦諾迦尊者,為了感念國師的服侍,尊者說:「將來如果遇到災難,可以到四川來找我。」因為這個因緣,正當悟達國師束手無策的時候,便來到四川尋找迦諾迦尊者。尊者讓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病體終於得到痊癒。後來,悟達國師為了報答恩德,就做了《慈悲三昧水懺》,以警示世人,惡念造業,必得受報,須當心存懺悔改過,才能真正謝罪。


 問(16):鑑真大師被日本皇帝封為「大和尚」,等同「國師」的地位。鑑真大師遠渡到日本的弘法的情況? 

答:鑑真大師的時代正是唐朝的時候,當時日本派了許多遣唐使來到中國,希望將中國的文化帶回日本。那時日本的佛教正盛行,由於戒法尚不周全,所以派遣僧人隨著遣唐使來華留學,以便禮請中國高僧赴日本傳戒。在一番努力之下,他們敦請到揚州大明寺的鑑真大師赴日傳戒。 

  鑑真大師秉持著為法忘軀的精神,發願要到日本弘揚律宗。可是那時候唐朝的國禁,百姓不能私自出國,所以才剛要出海,就給人密告私自出境。之後幾次要出海,不是遇到颱風侵襲,就是遇到土匪搶劫,阻礙連連。經過了六次的苦難之後,終於到達了日本,這時他已經六、七十歲,眼睛也瞎了。最初是幾百人一起出海的,最後只有少數人安全抵達日本。

   抵日時,鑑真大師受到聖武天皇、光明皇后的歡迎,封他為「傳燈大師」,並且拜他為師,從他受戒,是日本佛教傳戒的濫觴。

   鑑真大師除了是日本的律宗祖師,也是日本的文化之父,現在有些日本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用的筷子、建築的房子,就是鑑真大師當年傳過去的。所以過去許多高僧大德,對於國際間文化的傳播,是有很大貢獻的。


 問(17):歷代許多帝王與出家人有所往來,在佛教的協助下,社會也明顯地更加穩定、和諧。這麼說來,究竟佛教與政治之間,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關係才合理呢?

 答:從釋迦牟尼佛開始,他就關懷政治,但是並不參與政治,無論政治地位多麼崇高、偉大,都不曾令他生起參與的心。不過,佛陀對於領導者,總是指導他們要愛護人民、愛護大眾,要努力為國服務。畢竟大家都是國民,怎能不關心國家呢?

   到了近代,中國的太虛大師,提出「問政不干治」的理念。所謂「問政」,就是關心國家的各項施政,至於「治理」,出家人就不必去過問了,交由政治家來服務人民就好。

   太虛大師的這個理念,適合做為宗教徒面對政治的態度,尤其是佛教的出家人,我們可以關心社會、關心政治,但不做官,這是很重要的。畢竟佛教的處境還是困難,就如東晉道安大師所說:「不依國主,佛法難立。」不依國家的政治人物,就不得人護持佛法,佛法就沒有力量傳播了。所以,佛教徒護國,政治也護教,相互的尊重,相互的提攜,相互的包容,國家就興盛,佛教就興盛。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