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玉法師主讲《佛说阿弥陀经》第10讲@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9/18 12018
果玉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坐,我们接着学习《佛说阿弥陀经》之三十七道品。今天三十七道品讲到的内容是五根。
五根的根,指的是善根、根基。五根是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要入佛门,绝对不可以缺少信。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信”才能产生力量,有了这股力量才能成就我们的道业,所以我们必定要以“信”为入门根基。但是“信”一定要“正信”,若是稍有偏差则容易误入歧途,走上邪道,入了邪道就有邪思,有邪思就有邪行;所以若要心无邪念,就必须避免接受偏邪不正的道理,以免做出恶行。
这里的信,还不是净土法门的那个信,这个信首先要把根基扎牢。如果没有正信,宁愿不信,也不要迷信。可我们现在看社会上那些所谓有信仰的人群,不管是信佛的还是信仰其他宗教的,放眼望去,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神佛不分、贤愚不分、人鬼不分、正邪不分的一个时代。由于我们内心没有正知正见,所以遇着这些带有邪念的宗教,就没办法去分别了。
现在人大部分的信仰,还停留在神佛不分的层面上,把凡是拿香拜拜的,都将其纳入佛教。这是社会上普通人根深蒂固的印象。可我们知道,佛教绝对不是如此的信仰。多数人见神就拜,见庙磕头,也不管是什么,如此,乱象丛生。甚至把自己不了解的,如泰国的古曼童、道教的一些鬼神,列入佛教;更有甚至,把法轮功、全能神,也列入佛教。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些邪教组织,最初的时候,都是依附于佛教正法,去推广其教理、教义,所以普通大众在这些邪教组织最初的时候,很难分辨其正邪与否。再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心灵法门,还有诸如白莲教、菩提功等等,特别是象菩提功这样的,完全就是一个典型的附佛外道。可依然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佛法,就是佛教。可以说,这就是神佛不分的状态的具体体现:在那里乱信、乱立鬼神。
还有一种就是贤愚不分。贤愚的贤,指的是圣贤,而愚民,指的是我辈之类的凡夫了。圣贤文化跟我们普通人的思想境界,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普通人对圣贤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谈到圣贤,作为信佛之人,圣贤当然是释迦摩尼佛;作为普通人来讲,在我们中国人的意识里,最熟悉的圣人,就是孔子、孟子等等一些圣贤人物。
我们这里的贤愚不分,指的是你对圣贤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如果对孔子的思想体系完全陌生,甚至对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历史、生平,我们都完全陌生,只是人云亦云地听了别人的几句话,比如一提孔孟文化,就只想到要读四书五经,就太过偏颇了。我曾经问过好多人,绝大部分人对四书五经连名字都讲不清楚,就更谈不上学习它的内容了。即使我们要去读《大学》》、《中庸》、《论语》等等,那么我们也应该先去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有一个比较相应的了解了,才能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四书五经的深刻内涵。我们要知道,儒家文化是由道教文化乃至更远古的文化延伸开来的,在汲取了古人的智慧而发展起来的。可我们对这些完全不了解的话,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盲目的状态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也是贤愚不分的。
再有就是人鬼不分。上节课我们讲过,在社会大众或者是不信佛乃至没有信仰的人的概念里,人死了就要做鬼;或者是纯唯物主义的“人死如灯灭”。但我们知道,这样的思想观念,完全是错误的。人死了不单单是去做鬼,在佛教理论里,人去世之后,是进入六道轮回的状态。六道里就不仅仅只有人道和鬼道,还有其它道的一个轮回,是在天人道、修罗到、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六道里轮回的。
可很多人在那里人鬼不分,人死了之后,烧很多的纸钱、烧大纸房子、纸车子、纸轮船等等,上节课我也开玩笑说,这样的人,有没有去查一查阴间的城市规划呢?你烧的这一切纸房子、纸别墅,是不是违章建筑呢?你要放到哪里去?难道要去世的人背着吗?当然了,这些都是玩笑话。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普通人都是处在一个人鬼不分的层面上。
还有一种更要命的就是,正邪不分。比如上面提到的古曼童,或者是印度佛教的佛牌、藏传佛教的双修法之类的,对普通人而言,完全没有概念,在那里人云亦云。据说最近烟台非常流行古曼童,古曼童指的是婴灵的小像,这个东西我们也不要去了解了,大家一定要记得,这个东西是绝对不能去信的。古曼童这样的,就完全是正邪不分了。我甚至听说还有养好几个这样的小鬼,你说你养这么多小鬼,你准备想干嘛呢?不仅如此,养小鬼的费用还很高,据说供一盏灯要五万块,还要排号,轮不上!就这一点而言,照我看来,完全是一种炒作了,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傻子,拿五万块钱去供一盏灯。这样的炒作,就像是当年的炒房团炒房地产一样,雇一些温州的老大妈,坐着飞机到楼盘售楼处,在那里造势炒房子。
这样的神佛不分、贤愚不分、人鬼不分、正邪不分,使得普通人常常在邪、正的十字路口徘徊,不知所从。假使我们的思想稍有偏差,就不能在正、邪之间,清楚地分辨何者为正确的道路,那么,我们的精神、思想、心理状态,就永远会停留在迷途中,无法找到出口绕出来。所以我们选择一个正确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选择一个正确的信仰,也是我们目前非常重要的当务之急。
那么我们怎么样选择一个正确的信仰呢?首先一点就是宁愿无信也莫“邪信”。一个人没有信仰,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已经进入邪知邪见的领域里了。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一个人若没有宗教信仰,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中一只漂流的舟船,没有指南针,不知何去何从。若是在风平浪静时,还觉得平安无事,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没有指南针指示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时,就会惊惧惶恐,不知所措。
可以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生,就像一艘没有指南针的孤船,在茫茫大海里飘来荡去。如果我们只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吃饭、睡觉、工作,还显现不出什么来,可人生的经历,是瞬息万变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没有了方向,我们就会不知所从。所以说,现在的年轻人显得那么迷茫,没有方向感,就太正常不过了。如果人生失去了方向、目标,剩下的就只有与孤独、寂寞为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可怕之处。所以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宗教信仰;如此,即使突然遇到危险或坎坷的环境,仍然能够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在茫茫无际的惊涛骇浪中,稳固地掌握住人生之舵,认清方向,即能平安地渡过大海的风浪。
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样是信仰,却有不同的目标,现在的社会,人心非常复杂,有许多迷惑人心的教团。现在太多这样的状态了,我出家十几年,接触的信众范围比较广泛,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也都有所接触。这么多年接触下来,我所接触的邪教组织,可以说不下几百个。当然了,有的团体范围很小,组织性也非常地隐秘;有的规模非常地庞大,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样的话,就非常地迷惑人心,非常地可怕了。比如前几年台湾的清海无上师,你都想象不到他(她)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跟他们的信徒交流的时候,如果你说他们的师父不好,他们是会跟你拼命的。
我们若不能选择事理究竟圆满的宗教,也是一样会迷失,无法走出邪道,趋向光明正大的康庄大道。所以我门常说,“无信”与“迷信”两者,宁愿“无信”也不要“迷信”。无信的人,心中对宗教全无概念,一片空白,比较容易走入正信。在座诸位最起码有了信佛的目标,但对你的家人、社交圈来讲,大部分人都是没有信仰的。只有你自己确立一个正常的信仰,树立一种正确的理念,用理事圆融的道理来感化他,用理事圆融的方法,与这个社会进行交流,就能使他依正道而行。这里的理事圆融,就是你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且不是生硬的、教条化的运用,而是圆融到以方便法去度众生。佛法离不开方便,要以方便法去度众生。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以德行去感化、影响众生。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信仰,在信仰的基础上,老实本分地去为人处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德行。我们知道,提升自己的德行,首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升华,进而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众生、影响社会,在与为人处世之中去修养自己、磨炼自己。
所有的修行,不是让你躲到深山老林里,找棵大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如果你有这样的决心,也非常地令人敬佩,但我们有几人会有释迦摩尼佛那样的根器,在菩提树下,一坐几年,夜睹明星而开悟的呢?即使是释迦摩尼佛出世之后,也走了很多的弯路。刚出家之时,释迦摩尼佛以外道法而去修苦行,饿到皮连骨的状态,世尊觉悟到如此去修行,是不会有结果的,于是接受了牧羊女的牛奶,滋养自己的色身,再去菩提树下禅坐静思,进入到另外一种方法去修行,然后才开悟。
我们好多人学佛,连释迦摩尼佛的生平都不清楚,对释迦摩尼佛的故事非常地陌生,如此就叫贤愚不分。大家应该找《释迦摩尼佛传》读一读,多找一些历史故事,如记载佛在因地修行状态的经典读一读。特别是像《百业经》、《百喻经》,都是通过讲说一些小故事,以比喻的方式,教给我们如何去面对人身、面对生活的。
正确的信仰也如一张洁净白纸一样,写上端正的字体,则字字分明、清析可见。若是迷信的人,他已经误入歧途,即使以正信去教育他,他的心仍迷惑不清,徘徊不定。所以说,佛讲,外道难度!对弘法者而言,没有信仰的人群,相对来讲要好度一些;最难度的,就是那些拥有邪知邪见的这类人了。大家身边也会有信法轮功之类的人,你想劝他(她)信佛,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现在出现许多非正信的宗教,也就是没有究竟教法的新教团。到了末法时期,乱立鬼神,群魔乱舞。这样的乱象丛生,我们普通人是很难区分的。如果普通学佛人,在经典教理上没有下一点功夫的话,就很容易随波逐流了。我跟大部分的居士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某某说的”,很少听他(她)说,哪部经典里,释迦摩尼佛是如何讲的。如果我们以儒家文化来讲的话,一般都会以《论语》里是如何讲的,都是如此去拿来教正。可我们现在不是,一讲儒家文化,就说是哪个教授讲的、哪个专家讲的。这个还好一点,更有甚者,说这是我婆婆讲的、我公公说的,我朋友怎么怎么说的,哪个大仙儿说的,……,你就活在他(她)们的世界里边了。
为什么这么讲?好多人成天求话问签的,一有事了,就去摇一卦:近日不宜出门,于是就坐在家里,哪里也不去了;再摇一卦讲:今日不能吃饭,于是就在家里准备着辟谷了,(笑语),……,如此就整天活在没有自己思想的状态里。什么事情都去求签问卦,以他的标准为标准,愚蠢之至!现在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就是如此地活着。要不就是八字不合,要不就是风水相克了。当然了,我并没有否定风水学等神秘领域里的这些学问,比如我们中国的易学,可以说是精到的科学,但这样的智慧,并不是要靠我们求话问签而得来。
所谓的易学,简单来讲,就是了解宇宙万物的原理。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宇宙万物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过程。比如我们的手机,首先是有一群人想拥有一部手机,于是就有人去开发、设计相关的软件、硬件,制造出一部手机出来。软件是通过我们的思想,以编程的方式来运作;硬件来讲,如果是金属的部分,通过矿石的冶炼等等工艺,加工成相关的零部件;软件、硬件结合在一起,手机就加工好了。这就是“成”。“住”的时间就是我们使用的过程。“坏”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手机不能使用了的状态。“空”的过程,就是手机慢慢化为灰尘的过程了。
任何的事物都是如此的一个过程,包括我们的思想,也是生住异灭的状态,这在上节课讲得非常清楚了,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果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过程,我们不了解的话,就是愚蠢的了。要想了解这个,佛经就是我们的首选了,特别是《华严经》,就是讲宇宙万物的。我们中国传统的《易经》,也是讲宇宙万物的,讲宇宙万物的轮回、因果,讲宇宙万物成住坏空的过程。我们去了解这些,跟迷信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我们的思想就有了一个成熟、看破、放下的过程了。
可我们很多人不去了解这些,这样的知识用到他(她)那里的时候,就成什么了?“这个桌子不能摆在这里,这个凳子不能放在那里,……。”这就是错谬的了。其实东西摆在哪里都没关系,放在那里自然有放在那里的道理,关键在用的人而已。一个能够保持正念的人,哪怕是身处荆棘之中,他也能保持正念。比如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修行的时候,老虎在为他守门。对普通人而言,老虎、毒蛇趴在门口,肯定是很害怕的,但对大修行者来讲,就不同而语了。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修行的时候,是天人、猿猴来献供。所以说,住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是什么样的状态。
比如风水,要讲究吧?是要讲究的。最初的风水,就是合理地运用大自然的条件。比如我们的房间,要有合适的温度、阳光,能通风。我们为什么不住在院子里呢?因为要躲避大风、雨水。风就是大风,水就是雨水,最初的风水,就是为了躲避四大:地水火风,躲避风雨、躲避暴晒。如果单是为了躲避,住到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里,没有风、水、阳光、温度等等这一切,就又不对了。所以说,要取其中道,合理地运用风水。于是,就衍生出了风水学。最初的风水学,多数是适用于建筑的,称为建筑学。所以说,古人建造房屋的时候,考虑的首要就是风水。
这里讲的风水,不是选在哪个地方,而是在哪个地方,建一个什么方式的房子,能够让这个地方得到合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人心,你的心放在什么位置上,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历史上的高僧大德、贤圣之人,他们居住的地方,原来可能并不是很吉祥的风水、环境,但通过贤善之人居住之后,风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福地福人居”,好的地方,你得有德去承载它;福报,你得有德去承载它。就像好多的暴发户,有福无德的话,是守不住福的,到最后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了。如此,保持正念、修持德行,非常地重要。
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德行,圆融地运用于世间,就叫培养自己的德行了。有德自然就有福,无德之人,是绝对没有福的。无德之人即使表面上显现得有鸿福,但最终会失去它的,“无德之人难载福”,厚德才能载物。可我们现代人,往往显得很浅薄,就是因为德行不足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像过去的大家族,都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积攒下来的福报。所以说,我们要好好地花一番功夫,研究研究自己的人生,研究研究自己的信仰。
没有根哪里有树。前面讲的德行、福报也好,还是我们的信仰也罢,是离不开“根”的。这个“根”就是信。站在佛教徒的角度,我们不反对任何的宗教信仰,也要尊重其他宗教信仰人士,不要去跟他们争论,乃至发生任何的冲突。好多人跟其他宗教人士相不融洽,天天在那里斗,在网上斗,现实生活之中,也在那里吵得不亦乐乎,何苦来哉!相互尊重是最基础的了。但对我们佛教徒而言,自己的信仰一定要坚定,我们要信的,就是信佛!有的人今天信佛,明天信道;当够了老道当和尚,当够了和尚去当喇嘛,当够了喇嘛又跑到南传去当大师,在那里招摇撞骗,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
我在五台山的时候,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他挺好玩的,就跟他聊,熟了之后,他跟我讲,最初十几岁的时候,他在陕西华山出家当老道。那时候的道教更是不景气,当道士太苦了,很清贫,也没有供养。他看着庙里的和尚活得挺舒服的,吃得好、用得好,还有钱花,他就跑去当了和尚。当了和尚之后,才发现原来庙里的清规戒律那么多,还不如老道自由。(道教也分好几派的,南方都是天师道,我们这边都是全真教。全真教和天师道是有区别的,全真教的戒律也是非常严明的,不亚于佛教的戒律;但天师道其实就是在家居士的修行方法,没有什么遮止,如吃肉喝酒、娶妻生子之类,都没有约束。)
这个人看着和尚虽然生活无忧,但非常地清苦,既不让娶妻生子,也不让吃肉喝酒,师父还管得那么严,修行很苦,于是就还俗了一段时间。还俗之后,在社会上找工作也不是很理想,于是三转两转,到越南去跟南传佛教的师父出家。南传佛教的修行状态更苦了。他跟我讲得可形象生动了,让人忍俊不住。他在南传佛教修行的时候,让蚊子咬的一个包一个包的,(南传修行人为什么要抽烟呢?因为在那个地方,树林里的蚊虫、蟑毒肆虐,)又没有什么像样的房子住,他又受不了了,从越南跑回了汉地。
一圈下来,他又跑到西藏当喇嘛去了。当喇嘛也不行,为什么呢?藏地苦寒,又没有什么供养,就又跑回来,在五台山就那样地混着。五台山每年夏天不都有供千僧斋什么的吗?他就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在那里骗呗。其实他的生活非常地苦,为了攀缘、化缘嘛,为了衣食,就在五台山那里漂泊着、流浪着、颠簸着,过着混乱不堪的生活。所以说,我们的信仰,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方向;有一个正确的信仰,非常地重要。
我们看这个人,真的是很可怜,十几岁就跑到庙里去了,当然了,这也是他的宿世因缘,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加以引导;另一方面,也跟他根性陋劣有关系,即使有善知识对他劝说,他也听不进去的,于是,他的一生就这样毁掉了。好多居士看到类似的情况,就认为所有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但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这样好不好?多数的师父,还都是安分守己地在庙里修行,在庙里弘法、做事,利益众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群体,在这里做着这样的荒唐之事。
这样的人,其实在居士群体里更多,信够了道教信天主,信够了天主信佛教,信够了佛教去信什么全能神!前段时间全能神热的时候,好多我刚来牟平在我那里皈依的,都不信佛了,都去信全能神去了。而且他(她)信的全能神,很辛苦的。因为家里人反对,所以几个人商量好了,几点在哪儿集合,半夜里偷着跑出来,租车跑到昆嵛山的一个聚会点,做完功课之后,再早早地赶回来,不能误了做饭的点儿。自从出了全能神杀人的那件事情之后,才把这股风刹下去了。这些人于是就又不信全能神,又跑庙里来了,我这人脾气不好,直接就跟他(她)们讲:你们这样人的陋器,不能载道,就如破罐子不能装水一样,爱去哪里去哪里。所以说,我们不要去做那个破罐子,破罐子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破摔了。
我们有了真正的信仰,就要好好去学,学了之后,就老实守着自己的本分,在日常生活之中去运用佛法,运用这样的圣贤文化,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先不要成佛做祖的,那种妄想先少打一点儿,最起码过一个正常人的人生。放眼望去,现在社会上,连一个正常人都很难找到了,要么是思想不正常,要么是身体不正常。不管是思想不正常还是身体不正常,都跟那个破罐子差不多了。
佛教里,对我们的身体看得很淡,将我们的身体看成是一个“色壳子”,就像是我们寄居的一个场所而已,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我们为什么还要保养它呢?因为它是一个载道的器具。如果一个得病的人,思想也会随之变得很脆弱;如果严重一点的话,就会进入一种很混乱的思想状态。因为人在病苦的折磨之下,勇气会被磨没的。铮铮硬汉,能够忍受任何的酷刑、嘲弄,但却很少能够闯过病苦这一关。所以说,在自己身体健壮的时候,一定要先保养好。当然了,这里的保养不能过分、不能精细,只要是正常地使用它、支配它,就可以了。
再有就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理,那么邪知邪见就会很多,这样状态的人,其日常生活是难以维系的,还谈什么修行、修道!所以说,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才能去谈修行。这样一讲,有人就会以单纯的感冒为由,将修行搁置,这样是不可以的,小感冒的话,忍一忍就好了嘛。我们最初坐禅堂的时候,也会腿疼,不会不疼的,老和尚告诉我们:忍着!这就是方法。类似这样的痛苦、烦恼,方法就是忍着,没有别的方法。
我们打坐的时候,出现腿的酸痛胀麻痒,都属于正常现象。酸痛胀麻痒,说明你的气血是不畅通的,“痛则不通”。比如痒,指的是我们体内的风大;痛的话,一般都是火大;酸胀的话,一般都是水大,也就是说,体内的湿气比较重。所以说,出现酸痛胀麻痒的状况,是完全正常的,不要疼一点、酸一点就忍不了了。
你知道禅堂里的师父们,原来的方法是什么吗?说出来都会被认为是酷刑了。在地上挖一个坑,大小正好是人完全盘腿坐在里面,自己搬一块大石条压在坑上,石条跟人的腿是平行的,接着就是把手反绑起来,坐在里面就不管了,如此去练习打坐。当然了,我们一般不建议用这样的方法。这可是真人真事的,前几年刚去世的倪光老和尚,是云居山的首座和尚,当时我们在云居山,依止老和尚学习,这是老和尚给我们讲开示时,讲说的他的亲身经历。
老和尚身世坎坷,民国战乱年代,加上疾病、饥荒,一年之中,家里死了十七口人,老和尚看红尘,于是出家修行。因为老和尚是中年出家,腿已经僵硬到没办法了,跟那些小师父们都没法比,(因为那个时候,师父们多数都是童贞入道)所以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
讲到中年出家与童贞入道,再讲一讲梦参老和尚的事情。梦参老和尚在五台山时,跟随老和尚的两个小师父在打羽毛球,玩得不亦乐乎,有一位岁数比较大的师父,就站在旁边看,老和尚看到之后,就把这位师父狠狠地骂了一顿。老和尚回去之后,那个岁数比较大的师父就很伤心,五六十岁的人了,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那天正好我去老和尚那里,看到老师父在哭,我就问他缘由,老师父委屈地讲:老和尚不公平,两个小师父在那里打羽毛球都不管,我就在旁边看了看而已,却被老和尚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
老和尚其实挺和蔼的,平常我们也经常跟老和尚开玩笑,于是我到屋里就这件事情去问老和尚。老和尚就讲,这样的人,在家里造业造够了,享福也享够了,临了了出家。出家之后还不好好用功办道,还在那里看,不骂他骂谁?事实上就是如此的,小师父在那里玩,他的心也是很纯真的,没有什么邪思邪念,就是打打羽毛球,锻炼一下身体,仅此而已,没有太多的妄想。但在那里看的那个,脑袋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老和尚看到这一点,才会去骂他。老和尚骂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的妄想。所以说,我们人与人是有区别的。
正确的信仰,非常地重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也去庙里做善事、做义工,就是拥有正确思想了。所以说,学佛之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学习,才能进入到修道的状态,你学都不学,你去修什么呢?与此同理,“信”的初步非常重要,若初入佛们就想要信仰很深奥的道理,那就难了,我们应该信仰佛法是人间所适用的道理,如此才是真确的“正信”。所以,“信根”的基础一定要正确无误。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后面会讲到的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八正道谈的才是如何能够确立正确的信仰,这里只是告诉了我们,正确信仰的重要性而已。
在五根五力的层面上,谈根性的重要;而要确立正确的信仰,就要学习八正道,不偏离八正道,自然就正了。偏离了正道,自然就歪了不是?就像今天早上我发的微信,好多时候,我们硬性地想要去降服妄念、烦恼。但妄念、烦恼不是这样去降服的,首先要确立正念,继而保持正念、善念,多去行善,以善来降服恶念、恶行。善恶就如黑夜、白昼不能同时存在一样,正念强了之后,恶念、邪念自然就少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去树立正确的思想、善念,多去行善积德,慢慢地,那种妄念、邪行就少了。如此,就是不断地祛除杂质的过程。
“根”,是一棵树的根本,一棵树苗能生长茁壮成枝叶茂盛的大树,必须靠树根的作用,树根若健康强韧而且有力,则可以吸收水分、养料,使树木顺利地生长,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并且牢牢地固定于地上,不怕风吹或雨打。所以,要有正确的“信”仰,“根”本必须往下扎扎深,打好基础,唯有正信才是进入佛门最重要的道路,此即所谓“信根”。
想要做到这些,五戒即是大家的行为准则了。有了这样的准则,就可以用它来衡量你想去做的事情,是该做还是不该做。但如果你仅仅将五戒的准则教条化的话,就会理事不圆融了。想要理事圆融就要深入地去学些戒律。任何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源,在什么情况下是绝对不可以犯的,这些在经典里都有讲的。所以说,我们信佛,还要学佛;受戒,还要学戒。受戒、学戒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去,最终理事圆融、人事圆融,在人和事的磨炼之中,确立自己正确的信仰。所以说,学佛之人,是佛陀教法的实践者、印证者。在实践生活中,印证佛法的准确无误、真实不虚。
佛法如果没有修道之人的实践、印证,是没有办法称为真实不虚的。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佛法真实不虚呢?因为我们有历史啊,两千五百多年以来,前赴后继的修道者们,用自己毕生的经历,去研修佛法,这样的说服力还不够大吗?自古至今,没有几个傻子信佛的,特别是历史上,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追求佛法、信仰佛法。所以说,不但佛经都是真实语,就是对祖师大德的论著,也不要存疑。
为什么张三李四不能被称为祖师大德?因为张三李四的理论,还没等他去世,就被人推翻了,更别说是会流传几百年、几千年了。任何的一套理论,如果其理论体系不完善,很快就会被历史的潮流推翻、湮没,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比如流传下来的艺术精品,就是因为不好的作品,早被人扔掉了,好的才被流传下来。佛教经典虽经过数次法难,但还是被一字不差地传承下来了(比如《大藏经》)。
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信仰,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理事圆融,不能偏离了这样的思想而去修行。好多人的修行,是偷懒式的修行:想起来就修,忘了之后,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一曝十寒,很可怕的。找点时间,找点空间,不是歌里唱的回家看看,而是躺床上睡懒觉去了;躲到一边去上上网、看看乱七八糟的东西去了,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
虽然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看书,但我也会上网,即使是上网,那些正能量的、好的东西都看不完的,每天累得眼睛都不舒服,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回复。日常事务、自己的修行、回复正常的问题,忙都忙不过来,你的那些非正常的问题,不是我不慈悲、不回答,而是我没有时间去回答。你上网在那里干什么呢?一会儿看看淘宝,一会儿捣鼓点儿别的,买一大堆没用的回来,浪费了钱财不说,更浪费了你的时间。所谓的淘宝,是要花时间,才能淘到宝贝的。把时间浪费在那个上面,真的是没有意义。
在佛教的修行方法里,刚出家或者刚修行的居士们,一定要都摄六根,眼睛要少看,少看那些乱七八糟,跟你修行无关的东西;嘴巴要少讲,耳朵要少听,少听邪知邪见、淫词艳赋,……。不是让你闭上眼睛,就叫关闭六根,眼睛要睁开,读圣贤的经典,且要把眼睛睁大一点,看仔细了,不要把祖师讲的这些看歪了。你们倒好,让你们关闭六根,要不就躺炕上睡觉去了,(这就是你们认为的关),要不就在那里胡看。
胡说八道的意思是说,胡人在那里说八道。胡人是指过去那些荒蛮边地之人,胡人在那里说八道,意思是说,他说的是不正确的道理,就叫胡说八道。因为胡人没有接受过正常的这种圣贤文化的熏陶,他的思想是很狭隘的、很片面的、很局限性的,所以说,他所说的“正道”,纯粹是胡说八道。胡说八道可要不得的。我们也少说点儿吧,要不说起来就没完了,光这个三十七道品,到现在也没有讲多少(笑语)。接着往下看。
第二个是“精进”根,这也是很重要的,所谓的精进根,是指信四念处之正观,及诸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就是说,我们追求正道、正信、善法,要鞭策精进、勤求不息。精进的精,指的是精纯而不杂。要想保证其精纯,唯有圣贤的思想文化,才是精纯的,非圣贤文化,绝非精纯。包括法师们讲的,大家也不要当成圣旨一样,也不要当成圣贤的语言来观待。只将法师们讲的,用来参考学习就好了。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凡夫僧讲说的这些,不但要有选择地去听,更要有选择地去用。选择对你当下修行有利的来听、来用;对你当下的心念无利的,即使讲得再好、再正确,你用不上,照样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但唯有圣贤文化的精纯度,才能达到百分之百。
精进的进,是指前进不退。专心一意前进,就是精进。专心一意进行什么?保持正念、正信。专是指心无杂念,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而修行就是修道,也就是走路的意思,佛陀讲经便是讲道,道即是路。我们就是在这条路上修行,跟走路一样,一个人的双脚,若能强壮、健壮,则可以行走长远的道路,且可以走得非常地安稳。(这里健壮的双足,第一就是正信。)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即使走多么远的路,都必须从第一步开始。走路靠着两只脚,前脚踏地的同时,一定要将后脚提起,不可一直踩在地上。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不要老是贪恋过去怎么怎么样,如果你前脚踏地而后脚不提起的话,你怎么前行?我们目前很多人的修行状态就是如此,虽然有正信,但却不能前行。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必定要行兹在兹。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活在当下这一念上,认认真真地走好你的每一步路。
你的每一次抬脚落步,都要观待得清清楚楚、踏踏实实、明明白白的。甚至到细微之处,你的每一个念头,都要看住它,不要让它跑偏了。你只有看住它,你才能把握住它,不让它走偏。我们好多时候做糊涂事、错误事,犯邪行的时候,就是你的念头跑偏了,你的思想跑偏了,故要行兹在兹。活在当下每一念上,把当下每一件事情做好。
一天到晚迷迷糊糊、稀里糊涂,做着这个想着那个,有意义吗?做每件事情,都应该活在认真二字上面,在认真二字上面,好好地加以努力。把每一件事情,都认真地做好,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正常的,就是认真负责任的。你每一念都不认真,都在那里稀里糊涂:做饭嘛,也不是我修行的根本,菜都没洗干净就下了锅,你这叫在状态吗?洗个茶杯,也没洗干净过。看着是很认真地在那里洗,但实际上,你的心没有认真。
如果你的心没有在当下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不叫行兹在兹。你的心没有在当下这一念上面,你当下的茶杯就洗不干净。茶杯洗不干净、饭没做好、书也没读好、修行也没修好,……,你的人生就这样浪费掉了。所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要认真去对待;对一花一木的世界,都要认真地去对待它。对待花草、众生,我们都要认真对待,何况是你身边的人呢?你有没有用真心去对他(她)们呢?
一件事情发生了,马上就抱怨连天,你抱怨的啥?无非是烦恼,没有别的了。所以说,要很真诚地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别人做错了,而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心量去原谅他(她),最起码要做到忍着,而不要抱怨。如果我们进而修行,能够包容、宽容、容纳他人,就更好了。我们现在不能硬性地去要求你,必须包容,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最起码你得能忍得住,不要去抱怨他人的错误言行。你有能力去帮助他人解决、去劝说的话,你就可以去做;如果你还没有能力去管这件事情,你的抱怨就没有意义了。
你既不是这个场所的负责人,也不是这个场所的管理人员,你去抱怨他人有什么用呢?对管理者而言,他要对他的下属、员工、弟子,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那就不是抱怨,而是教导、教育了。不管是打也好、骂也好,那是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跟你那个满嘴跑火车的抱怨,完全是两个概念。一边是满嘴的抱怨,一边还摔着盆子打着碗,即使你抱怨,你抱怨的是人,跟那个碗和盆子有什么关系呢?你跟老公吵架,跟你家里的锅有什么关系?摔锅摔盆的,但它们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关系的,是你老公惹你生气,锅碗瓢盆又没有惹你不是?所以说,人生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才是一个正常的生活理念。
第三是念根。“谓仁念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从这里看,学习唯识难就难在这些法相名词上面。比如念根,你得理解了“谓仁念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才能理解念根的含义。如果只是泛泛地知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一切的举动都是出自于内心的一“念”,对于喜欢做的事,心中一念就能推动身体去行动;若是我们讨厌的事情,我们可能就会拖了又拖。这就是喜欢与厌恶之间的一“念”。我们每天都在正与邪、喜欢与讨厌这一“念”之间权衡。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事情,也都在权衡这些。所以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正确的观念,你才有一个正确的权衡标准,从而能够马上做出一个准确无误的选择来。让我们的这一念保持在正念面,在现实生活之中来讲,就是仁念,要有仁爱之心、仁爱的思想。
我们若能常常培养一份仁德之心,我们的“念”就能时时在正道中。仁者人也,身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别便是在此“仁”字。有仁爱之心的人,才叫真正的人。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异于禽兽的没有多少;说句更坦白的话,就是说人与禽兽实在很类似,差不了多少,能异于禽兽的没有几人。能异于禽兽的人就是有仁慈的人。
而佛陀来世间教育人们,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远离禽兽之心,返回原来的人性。所以我们佛教里寻找“真心”、“本来面目”;找回那个纯真的“我”、自然的“我”,那个与山河大地、芸芸众生融为一体的“我”;心、佛、众生,融为一体的那个“我”。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时,本性都是非常善良的,善性就是仁心──仁爱的心;有善的性,就有仁爱的心。只可惜我们从小生长在人世间,受到种种杂念、物欲的引诱,使心中的仁念逐渐地淡泊了;欲心侵占仁心,欲念代替了仁念;欲心逐渐增强,因此仁念就慢慢薄弱了。
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最主要的是希望我们能“反观自性”。平时我们的心都是向外追逐,在社会上追逐人我是非及五欲,人性一直散放在外界,无形中与禽兽之性混在一起。佛陀来人间就是要教育我们,返回“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份良知和灵性,希望我们心存仁念(仁爱的意念),时时走在正道上,常常一心观想,这就是“反观自性”。
好多时候,我们的人性、思想,没有被管理,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管理,就如地里的荒草一样,毫无章法,你的思想荒芜了,所以说,保持正念非常地重要,保持仁爱之心非常地重要;保持善良的心,非常地重要;保持清净的心,非常地重要。保持这种安详、平和、平常的心,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之中,保持一颗平淡的心、祥和的心、清净的心、雅致的心。为什么要学艺术?要学琴棋书画?能让你的心得到熏修,能让你的人生变得雅致。而让人生过得雅致,并不是根本,人生的根本是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因为在这种祥和的氛围下,我们的仁爱之心更容易保持和爆发。
可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在那里跌宕起伏、杂乱无章,甚至听闻正法,都在那里头疼。一诵经就在那里头疼、打瞌睡;一听师父们讲说这些正法的时候,就不知道在那里想些什么。如此状态,只能说明你的心,被荒废、荒芜得太久了。心里长的都是乱草,思绪都是乱如麻的状态,你怎么能够学好正法?怎么才能让树根扎牢,长成参天大树?所以现在的你,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拔除杂草。用什么方法拔除杂草呢?就是接下来讲的定根。
由于你的心杂草丛生、心乱如麻,所以我们要用定根拔除杂草。“定根”是什么?“摄心正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摄,即统一的意思。我们必须将心念统一起来,使其专一;若能专一心思,力求正道,则能达到寂定、心不散乱的境界。学佛有三无漏学,即“戒、定、慧”,要使自己的心念寂定,必须先守持戒律,也就是在未生恶念之前,要防患未然,守戒令其不生;在感情尚未动乱之前,要事先预防,这就是“戒”。我们能令心不生恶念,当然就不会去造恶业;能使情绪不乱,自然心能安定;心若静定,就会产生智慧。这就是修行的次第过程。
首先要学戒、守戒,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正念上,才能够激发我们人生的善根、慧学。这里的定,不是你坐在床上打妄想,所以说,参禅可以不用打坐。天天盘着腿坐在床上的那个,不见得就有定力;打坐只是禅定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我的心,更容易入定而已。
如果你天天坐在床上打妄想,还不如起来诵经、拜佛,或者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要让你的心安住在善法上面,安住在正念上面,安住在仁爱上面。如果你坐在那里想那些杀盗淫妄的事情,更有甚者,你都看不到自己的念头,想的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多可怕!哪怕是你在想恶的,你也得知道,自己在想恶的才行。如此一来,知道自己在想恶的,你赶紧别想了,所以说“不怕妄起,就怕觉迟”。不怕你有妄想、妄念,也不怕你有邪思邪念,就怕你觉察不到,这是最可怕的。心若不散乱的话,自然就有了这样的定力了。心若净定,就会产生智慧。所以说,不管是出家师父还是在家居士,大家在成办事业、处理家庭问题、情感问题,都得有智慧才行。
怎么样才能有智慧呢?首先就是不要盲目冲动,不要乱发脾气。嗷嗷吵架的时候,你的思想怎么可能会有智慧呢?吵架的时候,就是失去理智的时候,失去了理智,说出来的就都是胡言乱语。我跟居士们讲,夫妻之间缺乏沟通,有人还不承认,说他们夫妻之间一直都有沟通,但说来说去,所谓的沟通,都是在吵架而已。如果以你自认为的这样的沟通方式,去跟人家谈合同,怎么可能谈得拢呢?这样的方式,连事业都谈不成的话,那你的家庭问题怎么可能谈明白呢?老公一进门,一只鞋子就飞过去了,打得老公蒙头转向的,不知道你的哪根神经犯了病了。即使老公犯了再大的错,你也得等他进了屋、换了鞋,安顿好了,给他倒杯水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嘛。你的鞋子能解决什么问题?早把他打得火冒三丈的了,还能谈什么?就只剩下吵架了。所以说,学会生活,非常地重要。
最后是慧根。“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这里所说的慧是“四念处之慧”,“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若能细心深思这些道理,并且加以研究分析,便能得智慧了。
而慧“为定法所摄”──必须要有定心,才能够产生慧学。学佛一定要专心,若能专心一致,自然可以精神统一,精神统一则无事不通。定能生慧,所以慧为定法所摄。也可以说,慧即内性,学佛者大多求明心见性,要明心见性必须反观观自性。观察自己的思想、起心动念,叫反观观自性。
智慧两个字的解释,在我之前的讲义中经常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五根之信、精进、念、定、慧,是我们的修学次第:首先确立正确的信仰,然后勇猛精进地前行,保持正念,拥有定慧。五根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五力。
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