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56《僧事百講》法務種種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12/18   15409  
4.0/1 





  叢林裡,凡與佛法或弘法有關的事務都是「法務」,寺廟裡做法會,就是法務很忙;遇到人事更動,也是法務很忙,乃至衣食住行、早晚殿堂,都可以說法務很忙。 

  所有寺廟的事稱之為「法務」,也是理所當然的。

   一個寺院的行事運作,都與修行辦道、弘法度眾有關,都可以稱「法務」。法務的類別很多,分工有序,如殿堂有殿堂的法務、共修有共修的法務,各種法會佛事,乃至定時定點的行事活動、各項檔案資料管理、社會教化的課程等,各有運作的形式與規範。

   在僧事裡,法務運作得當與否,關係整個僧團的發展及弘法工作的成效,這個講次,特別就「法務種種」為題,為大家介紹叢林裡的各種法務、規劃、分工及進行方式。 


 問(1):首先請教什麼叫法務? 

答:叢林裡,凡與佛法或弘法有關的事務都是「法務」,例如大和尚的法堂有說法,要有儀式、制度、布置及聽眾等;藏經樓要曬藏經、編目、管理;衣缽寮需管理各種檔案資料;佛學院、禪堂、客堂、大雄寶殿等,有各種的事務,這些都是法務。

   寺廟做法會,就是法務很忙;遇到人事更動,也是法務很忙,乃至衣食住行、早晚殿堂,都可以說法務很忙。所有寺廟的事稱之為「法務」,是理所當然的。 

 問(2):現在不少都市的寺廟建於大廈、高樓,在推動各項法務時,往往會受到空間的限制。您認為就整體法務規劃上,大樓裡的寺院有沒有什麼變通之道? 

答:這就要談到佛教寺院的管理法。傳統寺廟大多建在平地,往大雄寶殿前一站,寺裡所有的事一目瞭然,這個法務不會太難做。如果是都市的大樓寺院,有的十幾層樓,哪一個樓層在做什麼,彼此都不知道,也看不到,就必須有現代大樓寺院的管理方法。

   大樓的寺院管理,要講究事前聯絡、會議、彼此的默契,瞭解各樓層在哪一天、什麼時間做什麼事,之後才能互相配合,不至於臨時倉皇失措。

   寺院建於大樓,因為在沒有土地,空間不夠,不得已的情況下而為之,真正說來,寺院還是在平地、山林較為理想。 

 問(3):有些寺廟座落於山林、郊外,可是現代人時間不多,交通也需要一些時間,往返一趟不容易,依您的看法,郊外的寺廟應如何規劃法務,以方便信徒上山?

 答:位於郊區、山上的寺廟,雖然在交通上有所不便,但遠離都市也很好。為什麼呢?信徒要來禮拜,必定是特地安排、專程前去的。他們要上山一次不容易,儘管來的次數不是很多,但在態度上會更恭敬虔誠。來者都是虔誠的信徒,不管是法會或一般的參拜,寺廟在接待、與信徒的往來上,彼此都會感到難能可貴、互相尊重,寺廟在管理上比較容易。 

 問(4):現在的寺廟,除了傳統法務之外,慢慢又多了一些與社會的關係,如社會教育、社會教化這類的工作,這也屬於法務嗎?社會教化的工作有哪些? 

答:弘法的工作都是法務,社教是弘法,也屬於法務的一環,即使將它歸為社教,還是法務。

   現在的寺院道場,多設有不同類型的社教課程,例如,因應兒童需要,可以開設兒童的課程,讓小朋友到寺院練習唱歌、說故事給他們聽,或者為他們辦一些活動。信仰佛教的青年喜歡到佛教裡,因為空間大,要聚會、聯誼、活動比較方便;一些婦女要開會,不管吃的、用的,到寺廟都會得到很多的方便。 

  社會上的團體如果要開大型會議,很多寺院也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提供服務,彼此都能皆大歡喜。因為佛教為社會、大眾帶來很多幫助,彼此就能建立關係,不僅能帶動社會大眾加入佛教,進一步成為信徒,佛教也能從中得到弘揚。

 問(5):現在的寺廟有很多種法務,哪些是專為信徒而開辦的? 

答:例如為信徒、為修學淨土或念佛法門者開辦念佛會。念佛共修會,出家人要司打法器、要幫忙接待等,都是專為信徒服務的法務。或者為信徒開辦讀書會、舉辦佛學講座等,講說經論。 

  現在的佛教也講究國際禮儀,需具備現代知識。有些出家人受過高等教育,思想很進步,他們希望拓展傳教工作,不再開口閉口只有佛教,對信徒的教化內容,會有一些現代知識、新知,以及社會的人我關係,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法務。

 問(6):在眾多法務中,如果要針對兒童設計活動課程,您認為哪些比較適合,而且能受到兒童的歡迎?

 答: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不容忽視;佛教認為「小」具有未來性,向來有「四小不可輕」的說法,佛教要興隆,必須護老,更要護小。我們提倡成立「兒童佛學班」,是希望藉由佛教思想的薰陶,為國家、社會造就身心健全的青少年,為佛教培育菩提幼苗,這是一種信仰的傳承,也是「傳燈」的工作。

   在活動安排上,可以配合道場共修的時間集會,以方便帶兒童來道場的父母親安心共修,小朋友則由法師或熱心的居士、老師義務帶領課程。

   要集合小朋友,最好以唱歌、講故事或繪畫,讓小朋友上台表演、扮演什麼角色。小朋友大多喜歡熱鬧、動態的活動,如果再有一些獎品和鼓勵,那麼他們來參加的這個集會或社教活動就更有意義了。

 問(7):如果是為了接引青年人的法務,哪些課程比較適合? 

答:說到接引青年,青年人有時候喜歡教人,不喜歡別人教他們;當然有一些年輕人認為他好不容易到寺院,要多向法師學習,聽一些人生的道理、做人的道理。 

  因此我認為一個青年人到寺院來,最重要的是給他新知、教導他國際禮儀,開拓他的國際觀;對於家事、孝親等舊有道德傳統,也要有更高層次的說法能折服他們,讓他們感受到這個觀念很好,就能虛心接受師父們的教導,學習做人處事。 

  在課程安排上,如佛學研究、經論導讀、梵唄聖歌、高僧行誼、佛門行儀、禪詩吟唱、佛學討論會及各種修持,也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到郊外踏青、寺院參訪,或參與慈善等社會服務工作及弘法活動,讓這些青年們透過活動的參與,在佛法中增長智慧,也為佛教的興隆帶來無限希望。能在這樣的前提下組織青年團或青年會,就更加有意義了。

 問(8):兒童與青年都比較喜好動態的活動,寺廟在法務規劃上,要如何因應這些動態的內容? 

答:動態的活動就是唱歌、跳舞、表演等,兒童和青年歡喜動態,就用動態的課程來教育他們,等於是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身、童女身得度者,就要因應他的需要、他的歡喜。 

  佛法示教利喜、開示教化,要給人歡喜,佛法就能讓人接受。 

 問(9):除了兒童和青年,還有婦女。過去的婦女到寺院只是來拜拜、上香,現在的婦女也參與寺院的事務,似乎有很多改變,寺院能提供她們哪些學習或參與的項目嗎? 

答:我想婦女到寺廟來,她們肯做義工,可以將寺廟裡的部分工作讓她來掌管,她就會更以寺廟為家,做得很法喜、很歡喜。 

  有時候可以為她們舉辦一個「婦女法座會」。這個名稱最早是由我所構想,有「以法聚會」的意思,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有「法」,除了世間法的知識、常識、道理之外,更需要有佛法,有了佛法,任何事都能迎刃而解。

   婦女法座會,就是本著佛陀以法為座的座談方式,八個人、十個人一組,等於一個圓桌,十桌、一百桌,可以多多益善,讓她們互相談說「家事、國事、天下事」,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彼此述說法喜、夫妻相處之道、學佛心得及生活上的困難,可以交換訊息,互補缺失、獲得新知,讓經驗傳遞下去。 

  例如有一位婦女說:「唉呀,我最近都不能來參加,因為家裡的管家離職了,沒人做家務……。」另一個人聽到了,說:「我幫你找一個管家,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個什麼人可以來……。」問題就解決了。或者說:「我的小孩不乖、不肯讀書,種種問題……。」另一個聽到了,說:「喔,我建議你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怎麼教他,怎麼讚美他、鼓勵他……。」可能那個婦女會得到一個好的教育。

   或者有人訴說她的困難:「唉呀,我的先生都不回家,又是失業,有什麼問題……。」另外一個就說:「這個我能幫你,替他找個職業……。」「這個先生尤其什麼行為,應該要怎麼樣待他,要讚美他、鼓勵他、愛護他。」如此交流可以促進夫妻的感情。

   舉辦「婦女法座會」,內容要有知識性、學習性、生活性、動態性、利益性,可以讓婦女們在一起談論家事、談她們切身需要的問題,並且能幫助她們解決心理上、環境上的困難,讓每一位來參加的佛教婦女就如同上學一樣,在實質上與精神上都能有所得。 


 問(10):佛教史上,從印度到中國乃至到了現代,有哪些參與寺務或在佛法弘揚上,堪為後世典範的佛教婦女? 

答:佛陀在世時,末利夫人貴為一國的皇后,為了讓波斯匿王護持佛教,從旁給了很多因緣,讓他對佛教有好感;她的女兒勝鬘夫人每週集合國內的兒童到王宮裡,教導他們佛法,這就是「佛化兒童」。其他像玉耶女、毗舍佉等佛教婦女,她們在佛陀時代參與不少佛化推廣運動。

   佛教傳到中國,《高僧傳》裡的「比丘尼傳」記載不少比丘尼弘揚佛法的事蹟。即使到了現代,不少比丘尼除了擁有碩士、博士資格外,有很多在大學裡擔任教職的比丘尼教授,她們都是藉由服務社會來弘揚佛法。 

  近代傑出的佛教婦女,如民國初年的羅迦陵女士,斥資助印大藏經、創建華嚴大學,致力佛教文化、教育事業的宣揚;在香港創辦東蓮覺苑,一生護持佛學教育的林楞真女士;還有發心到歐美弘揚佛法,倡導素食護生的張聖慧女士;護持佛教、恭敬三寶不餘遺力的孫張清揚女士;還有擔任新加坡菩提學校校長、培植新加坡菩提幼苗功不可沒的畢俊輝女士,她們都是竭盡心力為教奉獻,因此我感到婦女對佛法的貢獻是很大的。


 問(11):一般人到寺廟,偏好於參加法會、拜懺,祈求佛菩薩加被,對於教理研究、解門的學習如講經、講座或讀書會,參與的意願不是很高,是否有什麼辦法能提起他們的熱情?

 答: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以開啟眾生智慧,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為宗旨,佛教鼓勵佛弟子要閱藏讀經、聽經聞法。自古以來,出家人無不是博覽群經的知識份子,與當時的士大夫都有密切往來。

   現在的佛教徒不喜歡讀書,這是一個缺點。因此我們提倡佛教徒要讀書,唯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氣質,健全人格;唯有讀書,才能增加自己的智能;唯有讀書,才能與高階層次的人士相契合。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生活,如果一天不讀書,就會言語乏味。 

  過去有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現象,當然現在的社會不全然是這樣,不過讀書確實是做一切事的智慧、能力的根源,讀書人必定比較聰明,我們不管聰明與否,多讀書總是有用的。

   我鼓勵現代的佛教徒,不管男女老少,除了提昇自己的信仰,還要多讀書,讓自己在知識教育上有所增進。 


 問(12):聽說佛光山曾舉辦佛學會考,是否也是鼓勵大家能在教理、思想方面多方學習呢? 

答: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自一九九○年開始,每年舉辦世界佛學會考,由慈惠法師執行,旨在帶動佛學研究、充實佛教徒的生活內涵,及提昇信仰層次、培養正知正見。 

  當時幾十萬人參加,甚至政府機關的部長、社會各界的董事長、經理,學校的校長都來參加佛學會考,意義甚大。因此今後我們仍應持續舉辦佛學會考,必定能帶動大家閱讀的風氣。 


 問(13):最近很多的寺廟都開辦都市佛學院、都市佛學班,甚至有的寺廟也辦社區大學。社區大學與都市佛學院有什麼不同? 

答:都市佛學院與社區大學,兩者是不一樣的。社區大學是政府為了失學的民眾而辦,可以修學分。在社區大學裡修了多少學分,將來可以正式考取一般大學的系所,在課程上也有所規定。 

  現在的政府開始委託民間開辦社區大學,台灣有好幾所社區大學都交由佛光山主辦,但我們不是專家,只是為社會盡一點心力而已。

   開辦都市佛學院,主要是讓信徒在禮佛參拜之外,也能研讀佛學,達到解行並重的目標,是弘揚佛法一個很好的善巧方便。信徒平時在家庭裡做事,到了例假日,我們舉辦專題講座,請老師來講說高級佛學,來參加課程的學員,一年、三年或五年畢業都可以,慢慢修學,如果二十幾歲參加,到了三、四十歲,在佛學經論上一定有相當的程度,屆時人人都可以做檀講師、檀教師,讓佛教更容易普及,佛法能得到更好的弘揚,同時也讓佛教更積極走入社會。 


 問(14):社區大學的課程,是以世間學的知識為主,寺院舉辦社區大學是否也是如此?或者能將社區大學的成員轉化為我們的信徒,讓它成為一種法務?

 答:台灣政府,現在已同意社區大學開辦佛學課程,只要有人選修這門課,就可以比照世間一般的學問、學科辦理。 

  不過佛學的專科人才不多,能真正教佛學的人也不多。現在這個時代,最可貴的知識還是佛學。現在我們辦了好多大學,但是沒有佛學的大師,希望我們在各個大學裡,都能有很多可以傳授佛學的大師,讓青年人在佛學思想上有所提升,那就是社會大眾之福了。


 問(15):法會包含在種種的法務裡。法會一般注重禮拜、唱誦,是否有什麼方法讓法會成為一個行解並重的活動? 

答:法會,是以法為會、以法為師、以法為軌、以法為樂,法會一定要說法、弘法,否則就只是吃一餐齋飯的「齋會」。法會的內容,應該包括:如何培養正知正見、因果業力、群我關係,如何做個佛教徒、如何在家修行等等,它的教育意義更為重要。 

  現在一般寺院,真正的法會不容易做,只能做到「齋會」。即使到了佛菩薩聖誕的這一天,大家到寺院吃一餐素齋,請誰來說法?這就不容易了。現在的出家人要文武雙全,不但能在廚房裡煮飯菜,也能到佛殿上敲法器、領導大家誦經,還要能登壇說法、接待十方,所以現在要做一個出家人,都需要相當的條件才能弘化十方。 


 問(16):現在很多佛教徒發心到寺院擔任義工,即「義工菩薩」,雖然他們歡喜發心到寺院參與法務,回到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與家人的矛盾,或者很難契合相應,寺廟應該如何來幫助他們? 

答:信仰不是個人的,信仰是可以普遍的。佛教多少年來始終倡導佛化家庭,全家同一個信仰,意見統一、生活一致,比較容易達到和諧、和平。在共同的信仰下,家庭的每一個份子先要能互相諒解。 

  例如,先生看到太太信仰佛教、參加法會,他很高興,感謝寺廟讓他的太太有個正當的去處,否則他天天上班,也會煩惱太太在家裡沒有去處,到寺院他就很放心。家人、兒女要找爸爸媽媽,到寺廟就可以找到人,否則爸爸去賭錢、媽媽去跳舞,兒女找不到父母,就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因此一個家庭信仰佛教很好。也有的人自己信仰佛教,但是家人不同意,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個婆婆不喜歡媳婦參加寺廟的法會,經常反對她,可是信仰是一個良心,反對不了的。這個婆婆的心眼不好,有一天,媳婦去參加法會,晚上走路回家時,婆婆在半路上用一個鬼殼面具套在頭上嚇媳婦。媳婦因為有信仰,不但不害怕,反而憐憫說:「唉呀,這個可憐的樣子,阿彌陀佛,佛祖保祐你。」婆婆嚇不動媳婦,只好趕快回家,免得讓媳婦知道。

   回家以後,頭上的鬼殼面具怎麼剝都剝不開,這時候媳婦回來了,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教婆婆念「阿彌陀佛」,祈求佛力加持。婆婆此時只有妥協,跟著念「阿彌陀佛」,鬼殼面具就掉下來了。藉由念佛的靈感、機緣,於是婆媳和好了,也說明了婆媳之間要互相體諒。 

  還有一家人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婆婆要媳婦包粽子,可是現在的女孩子哪裡會包粽子?然而婆婆交待下來,包粽子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只好去包粽子。從早上忙到下午,忙得滿身大汗,全身無力。煮了兩、三個小時,粽子快煮好了,正要告訴婆婆粽子快煮熟了,就聽到婆婆打電話給她的女兒,說:「女兒啊,你趕快回來啊,妳嫂嫂包的粽子能吃了,快點回來吃粽子!」媳婦一聽,心裡很難過:「豈有此理,我這麼辛苦包的粽子,妳就趕緊叫妳的女兒回來吃,太不知道我的辛苦了。」她一氣,圍兜一丟就回家了。 

  回到家裡,媽媽正要打電話,看到女兒回來了,說道:「女兒呀,你回來了,我正要打電話給你呢!」女兒問:「妳打電話給我做什麼?」媽媽說:「妳嫂嫂今天包的粽子快煮熟了,我要叫妳回來吃粽子呀。」女兒一聽,才明白天下的母親、婆婆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

   在家庭裡,母女有母女的愛心、感情,婆媳有婆媳的關係,要知道婆媳怎麼相處、母女怎麼相處,其實愛心都是一樣,只要互相體諒,有了佛法、包容,家庭就會和好。


 問(17):法務不只在寺院裡,有時候要走出去,例如現代的寺院要辦活動,要與政府、社區等單位合作,在這方面應該如何互相配合? 

答:出家人辦活動不要一成不變,不一定都要拜佛、誦經、拜懺,這些過於太宗教化,政府、社會未必都能接受。可以辦一些座談會、講座、時事討論、園遊會,或者一些社會正當、正派的交誼活動,不論是長官、青年、婦女、學生、兒童,讓大家都能快樂的參加。我認為,過去的寺廟開放讓香客來吃素齋,是很好的辦法。

   即使到了現在,不少社會人士到了寺院,還是喜歡吃一頓素菜。我們曾有一個基督教堂改建的寺廟,本以為做法會活動就可以了,結果信徒來了不走,法會做完了也不回家,為什麼呢?他們要吃齋,所以一個寺廟要能提供素菜給來者吃。 

  然而寺廟裡的法會不要完全做成齋會,既然是「法會」,就要有佛法,還要有住持、法師能為大家開示一段佛法。即使到外面舉辦社會活動,也可以多一點電視轉播,播放一些佛寺風景,一些佛教的故事,多一些方便法門,佛法才能推動。


 問(18):前面談到有的法務可以出去進行,例如到一些社團或醫院等,有哪些工作是我們可以走出去做的呢? 

答:寺廟要走出去弘法,最好的是到監獄布教,因為監獄裡的受刑人最寂寞,精神上最苦悶,給他佛法,他很容易接受。像現在很多吸毒的人,他也不是犯法、犯罪,只是他喜好毒品,站在政府的立場,當然要矯正他。我們應該幫助政府到拘留所、戒毒村,協助他們矯正因吸毒而失去自由的人。

   或者我們到工廠、醫院、學校、社團等地方,讓佛法走出去佛光普照,只要哪個地方有需要,我們都可以給他,讓他們得到佛光的照耀,這是很幸福的事情。


 問(19):現代的世界真是天涯若比鄰,國際上來來去去都很頻繁,也很容易。如果我們在弘法上要走向國際,例如到歐、美或世界各地,您認為寺廟及出家人本身應該具備哪些條件?甚至有哪些法務是可以去推動的?

 答:現在要向國際弘法、傳教,首先要有語言能力。例如要到歐美地區,不能不講英文、西班牙文、法語、義語、荷語、葡萄牙,都必須具備這些語言能力,到了當地才能夠展開弘法工作。甚至在亞洲,到日本,要會日語;到韓國,要會韓語;到了東南亞,也要懂得當地的語言。一個出家人,今後可能先要學習的就是語言、佛學,懂得語言、佛法,世界的道路就很廣闊。

   除了語言之外,佛法必定比其他的宗教、學術更究竟、更高尚。一個道理一講,一個唱誦、梵唄、東方的文化、東方的宗教、東方的禪坐,都能攝受西方人,讓他們感到歡喜,所以到西方傳教,要有很多方便,但語言是最重要的。 


 問(20):大師提到西方人很喜歡梵唄,在國際弘法應具備的條件中,是不是也要會懺儀、唱誦敲打?這些對西方國家適合不適合? 

答:在我的看法,現在他們很需要。西方人聽到中國的梵唄唱誦、敲打,感到很特別,似乎比西方的音樂還要有意思。西方音樂都是複雜的音聲,如鋼琴的彈奏、交響樂,聽起來很複雜,不像佛教都是單音「噹、噹、篤」、「咚、叮、噹」這麼簡單,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節奏,會感到很單純、悅耳。 

  我想,佛教的內容單純的也有,複雜的也可以,就好像知識有一年級、二年級的程度之分,信仰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程度的對象,就施予不同的佛法。 


 問(21):弘法、法務的推動需要淨財,寺廟裡的財務與法務,應該如何互相配合、調合呢?

 答:所謂「憂道不憂貧」,只問有道、沒有道,不必怕有錢、沒有錢。一個人有道,自然「得道多助」,不必做什麼事都想著「要有錢才能做」,那表示「道」還不夠。佛教徒弘揚佛法,要看本身有沒有佛法?佛法的程度夠不夠?不在乎有沒有金錢。

   佛教的錢財是「十方來,十方去」,本身不積蓄財產。錢,來自信徒與社會大眾,一般人到寺院要吃素齋,寺院也會買米、買油、買菜,煮給大家吃,但信徒更需要佛法,出家人必須有佛法布施,我認為出家人沒有錢比較好,有錢反而難為。

   佛光山在全世界建了幾百座寺廟、辦了多少事業、大學、電台、報紙,但是沒有錢,只是我們有心、有佛法,有一點對人的尊重而已。


@妙法蓮華社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