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72《僧事百講》看護病患@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3/01 9466
對於病人,我們應該以悲心、耐心去關心他、幫助他,除了給予進步的醫藥治療,還要給予心理上的安慰。釋迦牟尼佛已成就佛果,尚且為病比丘看病,不捨棄任何修福的機緣,身為凡夫的我們,又怎能不知種福田呢?
世間上最苦的事莫過於生病。生病時,就是住在華廈美屋裡,也會感到不舒服;錢財寶物再多,也享用不了;親朋好友再好,也沒有人能代替你受苦;美味佳餚擺在面前,也沒有胃口享用。因此,面對周遭生病的人,身為佛弟子,應該發揮佛教徒關懷眾生的慈悲心,適時地給予慰問、關懷,幫助他康復。如何探病、如何看護病人,則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禮儀。
問(1):這個世間上,生老病死是沒有人能夠避免的,就是出家,也是避免不了。出家人應該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呢?
答: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應該要用平常心來看待,不必和它計較,該來的就讓它來,不該來的,就是你要它來,它也不來。
自古以來,多少的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避談生老病死。然而佛教的思想內涵,對生老病死的問題,則是做了很切實的解釋和說明。
所謂「平常心是道」,以平常心看待生命的變化,以正念去面對人身的生老病死,也明白生病是正常,死亡更是正常,進而珍惜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大眾服務。
問(2):在八福田當中,看病是第一福田。那麼,對於世間上的病苦眾生,佛教應如何來照顧他們?
答:所謂「種福田」,有句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福田當然就能得福了。
佛教裡有八種福田,比方孝順父母、敬重三寶等,而八福田當中,又以看病,為病苦的人打氣,給予照顧、鼓勵的福田為最殊勝。
罹患疾病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照顧,因此,對於病人,我們應該以悲心、耐心去關心他、幫助他,除了給予進步的醫藥治療,還要給予心理上的安慰。釋迦牟尼佛已成就佛果,尚且為病比丘看病,不捨棄任何修福的機緣,身為凡夫的我們,又怎能不知種福田呢?
問(3):佛經上說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看護,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在佛教裡,「皈依三寶」是學佛的第一課。所謂「三寶」,就是佛、法、僧,是佛教成立的條件。
佛、法、僧之於我們,佛不但是良師,而且是高明的醫師,在佛教經典中,就有許多關於身體保健、醫療的記載,例如:《佛醫經》、《療痔病經》、《治禪病秘要經》等。甚至佛陀不僅能療治眾生的身體,還能醫治眾生各種不同的心病,讓眾生離苦得樂。例如我們心中的貪、瞋、痴,他要我們用戒、定、慧的藥去對治,就是佛教常說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一帖藥方子,都是為了對治眾生的煩惱,對治眾生的心病。
除了「法」以外,「僧」就如同護理人員,他要以佛陀的教法去照顧眾生、療治眾生,讓眾生心靈得到安慰,身體得到健康。
所以說,佛如良醫,能以法救度眾生;法如良藥,有治療病苦的功用;僧如看護,代佛宣揚正法,令眾生開悟解脫。
問(4):韓國的鏡虛法師、唐代的悟達國師、志寬和尚,他們照顧病患的事例為何?
答:說到三位法師看護病患的事蹟,韓國的鏡虛禪師,不但給予痲瘋病患治療護理,更不時給予軟言慰問,甚至不畏污穢,為病患吸吮膿血,洗滌衣物。
唐代的志寬和尚,將貧窮病苦,沒有依靠的人抬到寺院裡,親自為他們看護治療。
唐代的悟達國師,在他還沒有做國師時,到叢林裡參訪,遇到了迦諾迦尊者,從他的外相上看,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老和尚,而實際上他已經成就阿羅漢。當時老和尚生了重病,全身是瘡,散發臭氣,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只有悟達國師細心看護他的病況。
由於悟達國師照顧這個老和尚的因緣,日後他長了人面瘡,才得到老和尚的幫助,化解宿世的罪業,留下一部《慈悲三昧水懺》警誡後人。
問(5):在叢林寺院裡,如果有人生病了,是不是也有人為這些病患服務,提供養病的場所?
答:很奇妙的,出家人很少生病。我記得過去叢林裡住了幾百人,但是都很少聽到哪一個人生病。我想,生病還是有,只不過有的人也不太介意就是了。
假如說病痛得很嚴重,尤其像得了瘧疾、風寒,雖然那時叢林沒有什麼醫療設備,不過有些盡心的寺廟,也會砌個一間房子,定名「如意寮」,讓僧眾有病了,不必留在禪堂、念佛堂,不必再擔任職事,可以安心進如意寮休養。
「如意寮」,名之為「如意」,就是沒有規矩約束你,你要睡就睡,要坐就坐,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湯藥、飲食都有人伺候。目的是希望你經過休養之後,能早日恢復健康。叢林在照護病患方面,倒是做得滿好的。
問(6):病房裡應該有哪些設備?
答:說到病房的設備,過去與現在當然是不能比。過去,一間空屋裡,頂多供奉一尊佛像,好給你拜佛,再者就是擺個案桌,擺幾張床鋪,也不是一個人一間房,有時候兩個人有病、三個人有病,大家就合住一間。不過,房間倒是蠻大的,大家共住,可以互相聊聊天、談談話,消除寂寞,設備還滿周全的。
問(7):擔任病患看護的人,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患者的病情?
答:擔任看護的人,尤其是現代的護理人員,有「白衣天使」之稱,面對病人,一定要微笑、樂觀、耐煩的服務。
過去在叢林裡,看護有病的同道,有的時候因為寺院沒有錢,在飲食上,不能給他吃得很好,或者不一定有醫藥、醫生為他醫治,那麼只有給予精神上的治療了。
精神治療就是給患者聽歡喜的話,讓他精神愉快、舒服,無牽無掛,自在安詳。如果能讓一個人心情放鬆,不掛礙,病況應該很快就好了。
問(8):照顧病人的時候,應該要注意些什麼?
答:不當講的話不能講,要鼓勵他,讓他歡喜。另外,要順從他的意思,他要坐、要睡、要吃什麼,都隨他的意,就是有哪樣食物不能吃,你也要找替代品,即使沒有,也要婉轉地向他說明,讓他能接受。對有病的人,話不能直說,要說柔軟語、歡喜語,態度要溫和、尊重,這是很重要的。
問(9):假如自己的師父生病,或者是同參道友生病,這時候應該如何處理呢?
答:師父有病了,當然要先瞭解他是什麼病,並且替他通知有關的人。依據師父的地位、階層,例如他是當家師、首座、都監,你就要把他的病情向大和尚稟告;如果他是大和尚,你就必須向當家師、都監等重要職事報告。
另外,師父有病了,做徒弟的要用一種感恩的心、孝敬的心,伺候他茶水、湯藥、飲食,並且更加的殷勤,順他的意,讓他歡喜。照顧病患,要讓患者看到你就歡喜,你的每一個動作,都要能和他相應,與他講話,表情要自然,雖不是大笑,也不能苦著臉,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否則就要增加他的掛念。要讓他心不掛念,心無掛礙就無顛倒夢想了。
問(10):假如自己生病了,應該怎麼辦?
答:在寺院裡,自己生了病,如果是小病,只是早晚課不能上殿,就請個殿假;如果是病了一天、兩天,那就請個一天、兩天的病假;如果病況很麻煩,例如過去肺病是常發生的疾病,一病就要休養好多天,那就請個長期的病假,進如意寮作長期的休養,甚至於易地到另外一個專門養病的地方。尤其那個時候,開不起佛教醫院,也有一些寺廟專門供應人家休養,比方你有肺病,就到那裡,什麼事都不用做,就是專心養病。
問(11):護法信徒有病,寺廟的出家人應該如何表示慰問?
答:護法信徒生病,雖然有家人照顧,因為他平時在寺廟裡護持,寺廟裡的人也不能不理不睬,否則就不近人情了。找一個適當的時間,聯絡他的眷屬,安排一個機會讓你到他的家裡,或者到醫院裡去探望,他見到自己信仰的師父來看望,精神必然為之一振,非常歡喜。
看病時如何表示慰問,施予病人歡喜,施予精神上的安慰,施予正知、正見、正念,增加他的信心、力量,以幫助他消除疾病的恐懼,都是很重要的。
問(12):一個人生病,面對疾病,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答:所謂「與病為友」,對於疾病,你不要討厭它,你就是討厭它,它也不見得就放過你。不如和它做朋友,相互尊重,「你有病了,我會好好照顧你!」那麼疾病對我們會好一點,病情就會輕微一點。
佛經說,比丘要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對於疾病,不必害怕。過去我們在青少年的時候,每天辛苦忙碌,總想要害一點小病,可以請個假,休息一、兩天。如果說,這三分病,你不把它當作一回事,好好地跟它相處,它可能會減輕兩分、一分。如果才一分、兩分病,你就很緊張,那就可能助長病情惡化了。
問(13):有些人在看診後,醫生說他沒有病,可是他還是自認為有病,遇到這樣的人,應該如何是好?
答:這就是心理的毛病了!
佛法注重心理健康,一個人心理健康,就是身體害一點小病,也會復原得快;心理不健康,人家說了一句閒話,他就疑神疑鬼,患得患失,本來沒有病的,也莫名其妙的病了,真是划不來。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來自心理的無明,要由自己去解除,凡事看得開、放得下、不計較,人生過得豁達一點,縱有一些小病,最後也會沒有病了。
問(14):任何人一旦有病了,自己應該有哪些處理辦法?
答:自己有病,要懂得防護,比方受涼了,就要加衣服;疲倦了,就要休息;睡眠不夠,該睡的時候就要睡;肚子餓了,沒有力氣,不能硬挨,還是要吃飽……。總之,自己要做好防備,別人只是一個助緣,就是醫生,他也只能開藥方給你,是否服用就看你自己。《佛遺教經》裡,釋迦牟尼佛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就連佛陀也說:「即使我開了上等的藥方給你,你沒有照著指示服用,我也不得辦法啊!」所以,自己要照顧自己,病是自己的朋友,由自己來照顧是最恰當的了。
問(15):在佛教裡,出家人探望病人有沒有什麼探病的原則或方法?
答:探望病人,可以攜帶一點禮品,不過要懂得對方的病況,事先要瞭解病人能吃什麼、喜歡吃什麼,不要送病人不能吃的食品,人家害的是糖尿病,而你卻送了一包巧克力;他是胃潰瘍的患者,你卻送他牛奶;他忌諱吃某些東西,而你卻送一大堆給他,這不是增加他的病情嗎?這就不相應了,更加表示你對他的不瞭解。
看病要「應病予藥」,要給他確實需要的東西,例如這個人希望獲得人家的鼓勵,你就給他鼓勵;他有什麼掛礙,你就為他減輕掛礙。或者為了幫助病患消除寂寞,也可以送他一些讀來輕鬆的書籍,這也能減輕他的病痛。
看望病人,一定要注意談吐,要講給人歡喜的話,話講得不當,就要增加病患的憂心、疑慮、誤會。甚至探病的時間不宜太久,否則你一直不走,病人不好催你離開,他也會很辛苦。探病時,態度要從容,要面帶微笑,不要追問病情,避免造成病患的困擾。自己有病,要有適當的防護;別人有病,我們去探望,也要有適當的看法。
問(16):一般人一旦生了病,脾氣、性格都會改變。病人大多會有哪些狀況發生呢?應該如何去應付?
答:有的人一生病,脾氣就變得暴躁,你要知道不能與他起舞;有的人一有病,就害怕死亡,你就不能與他談死亡。總之,以減輕病患心理上的負擔、生理上的疼痛為最重要。
過去維摩居士患病,諸大菩薩都前往探病。不過,並不是他真的有病,他只是示現病痛,借病說法。現在,也有的人借病休息,甚至有的人借病消災,原本人家嫉妒他、障礙他的,在他住進醫院之後,這許多仇家或是不喜歡他的人也就放過他了。
一個人生病,各種情況都可能會有,不過生病也是人生命中一種很奇特的現象,還是會有一些相應的方法來對治。
問(17):現代人有了病,大多數都會送到醫院去,那麼到醫院探病的人,對於醫院裡的環境應該注意些什麼?
答:醫院裡的環境是我們沒有辦法預期的。醫院的病房有頭等病房、二等病房、普通病房,但畢竟病房是有限的,有的人被送到五、六個人共住的病房,也只能接受了。那麼前往探病的人,除了關心自己要看的病人,對其他的病人,也要給予關懷,不能不理不睬,否則就要留給別的病人不好的印象。當然,也有的病人經濟條件好一點,特訂一間病房休養。但是,去探望病人,還是要想一想他的體力、他的心情,他與你的交情如何,行事應合宜,超過就是不如法。
問(18):到醫院裡探病,適合經常去或者很多人去嗎?
答:不適合。一個人有病了,沒有人去看他,那也讓他太孤單了,但是有時一哄而來,讓病人來不及一一招呼,也會擾亂他的養病。看病應該以兩、三人為宜,如果朋友很多,大家輪流去,今天兩個、明天兩個,不要一哄而來,讓他難以應付。還有,病房裡沒有座位,一個個都站著和他談話,他心裡也會覺得焦急、過意不去,對大家感到抱歉。
看病要適當、如法,不要超過,一個人有病,幾十個人一起來探病,吵吵鬧鬧,會影響到生病的人和同病房的患者,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問(19):有的人出於好意,到醫院探病的時候,為了希望病人能夠早日康復,總會想辦法帶一點秘方給病患,這樣對病人好嗎?
答:不可以隨便介紹病患秘方,這是要負責任的。不過,在病症治療無效,連醫生都束手無策,主治醫師也希望能給予特別的治療法時,在得到醫生、眷屬的同意下,也不是不可以用。
在中國古老的文化裡,有很多秘方,也不是沒有效果,只是如何對症下藥,產生效果,這是重要的認知。
問(20):自己生病了,需要勞駕別人照顧時,本身要如何配合來照顧你的人?
答:自己有病了,若有能力自理,應懂得自愛,保持清潔,比如身上的穢氣、骯髒、膿血,不輕易給人家看到、聞到,或是讓別人來幫你處理;吃的東西、茶杯、碗,吃過了、喝過了,也都要收起來,不要喝一半、吃一口就擺著,把桌面弄得杯盤狼藉,讓病房裡顯得凌亂。
自己有病,要更注重整齊乾淨,不但人家來探病,感到很舒服,你自己也會覺得於心無愧,彼此相得。
問(21):當病人沒有辦法接受罹患絕症的事實時,應該如何開導他?
答:所謂「絕症」,有時絕處逢生,不一定患了絕症,就沒得救了。有很多人發生意外之後,沒有呼吸了,看似死了,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氣息卻又悠悠地回復了,甚至有的人不言不語兩三天後,又忽然迴光返照醒來。
罹患絕症的人,對生命要有信心,不必怕死,一切淡然處之,如果這一期的世間因緣結束了也很好,死亡如同機器報廢,這個舊的身體不能用了,再換一個新的,也沒什麼大不了。生生死死,死亡就如同換棟新的房子,是喬遷之喜,應該要感到高興才對。
問(22):古代的高僧大德生病時是如何面對生死這個問題?
答:過去佛教裡有許多生死的趣談,有的大和尚知道自己要死了,心想往生時,人家來祭弔,自己也看不到,就先為自己祭弔,「喔!原來祭弔就是這麼一回事!」他反而能預見往生時的情景。
也有的修行人生死自如,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他說明天往生,明天就走了;他說今天往生,今天就走了。也有的對外表示談話後,就要往生,果真話一講完,他就往生了。
例如,唐代的「船子和尚」德誠禪師,泛著小舟,隨緣度化往來兩岸的人,他的往生方式是坐著小船隨大海水而去。
有人坐化,也有人站著往生,這類灑脫的面對生死的例子太多了,讓我們對死亡有更輕鬆的態度去面對。
問(23):佛教對於安樂死有什麼樣的看法?
答:「安樂死」是一個很難講說的問題。「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使是一個臨終的病人,大家都盡力要延續他的生命,怎麼能提早結束他的生命呢?你說:「病人太苦了,不如給他死吧!」但是誰能做這個主張?法律上有准許嗎?醫師有准許嗎?
就是法律准許了,最愛他的人應該有權利來做這個決定吧?但問題是誰能夠證明這個人是全然愛護他的呢?這是個關係重大的問題。
過去抗日名將張自忠在抗戰時失敗了,對衛兵說:「請給我一槍。」部下哪裡敢給長官開槍,但由於張自忠表達不要給敵人俘虜,希望能盡忠報國的決心,最後部下還是服從了。那麼這一槍下去,是為了成全他盡忠報國的心願,沒有殺心。同樣的道理,「安樂死」基本上也是出於好心、好念,不過有一些相關問題還要研究、處理,才能讓事情更圓滿。
問(24):對於一個生病的人,可以鼓勵他念些什麼經咒?
答:一句「阿彌陀佛」是最好不過了,不必看本子就可以念的出口。有時間就念,沒有時間就停下來,或者吃過飯再念、睡一覺再念都可以。總之,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