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78《僧事百講》推展佛教 - YouTube


心緣-100180  03/15   14656  
4.0/1 





  出家人推展佛教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就是發心。你有學問、有專長,不發心還是起不了作用。要注重自己人格、人品、道德的養成,要結緣、勤勞、謙虛,更重要的是知見要正派,要讓人家接受你,如此,法輪才能推動,才能發展。

     所謂「弘揚佛法本在僧」,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責任。因此,要把佛教推展出去,出家人本身需加強各種弘法技能,舉凡外在應對的能力,內在人格的養成、知見的正派等,都是「讓人接受」的重要條件。 

  隨著時代進步,佛教在度眾的方法上,要能與時俱進,要因應各地語言、風俗、習慣的不同,而有權巧方便,因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才能把佛教推展出去。 


 問(1):出家人應該如何推展佛教呢? 

答:一個出家人要想推展佛教,必須先瞭解佛教的基本常識、佛教努力的方向,要知道怎麼做好一個出家人、怎麼為佛教奉獻,當然也要讓信徒知道出家人的任務。

   推展佛教就是「轉法輪」,法輪轉動,佛法才能興隆,等於一部車子要開動,才能往前進。法輪不轉,則如同車輪爆胎,車子不動,也就停滯了。所以,出家人要能轉法輪,要發心推展佛教,把佛教推到社會上去,推到家庭裡去,推到人的心裡去。無論是弘法也好,利生也好,都是為了讓民眾與佛教結緣。


 問(2):就出家人本身來說,要推展佛教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答:出家人推展佛教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就是發心。你有學問、有專長,不發心還是起不了作用。總是要自我發心,有多少學問、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落實所學、所長。當然,一個出家人的學問如何,是大學或中學畢業,僧團都不會計較,但是既然出了家,至少對佛教的基本常識、宗派概論、佛教歷史要認識、要瞭解。 

  除了發心,出家人還要有能力做事。要會得做事,就要注重自己人格、人品、道德的養成,要結緣、勤勞、謙虛,更重要的是知見要正派,要讓人家接受你,如此,法輪才能推動,才能發展。


 問(3):目前佛教在推動佛法的力量上還是有限,究竟原因出在哪裡呢? 

答:出家人保守也是難以推動佛法的原因之一。世間上的人,為了功名富貴而去奮鬥,為了職業、責任、金錢而去工作,甚至於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兒女、自己的家庭而去勞動。為什麼出了家之後,只想了脫生死,對弘法利生就沒有力量了呢? 

  做為一個現代的出家人,隨著時代的進步,資訊的發達,群我關係日益增盛,具備社會性格已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尤其平時要培養對資訊的敏感度,多方面吸取知識、常識,才能因應各種不同層次的人士需要。

   身為一個出家人,要有「我為了佛教、我為了信徒、我為了社會、我為了國家」的想法,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發心和志趣,才會有弘法的動力。 


 問(4):當代僧團中的比丘或比丘尼,應具備什麼能力,才能應付當前社會的發展? 

答:為應付當前社會的發展,每一個出家人都應該具備講經說法的能力,以及替社會排難解紛、服務社會大眾的慈悲美德。

   若要進一步說,做為一個比丘,如果能有大學、中學教授、教員的資格,能到學校裡教書最好,如果沒有,至少也要能在民間社會講說某些佛教基本經論,做人民的心靈導師。或者寫文章、著書立說,把佛教裡一些好的道理,以淺顯的白話文推出;把佛教裡許多有益人心的故事,作選擇性地發表。比丘應該要會領眾參禪、念佛及舉行法會。 

  如果是女眾,至少要能做護士,或者到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裡教書,甚至組織婦女會,引導婦女學習佛法,幫助她們少煩少惱。 


 問(5):過去的寺廟,都是在深山或鄉下,可謂與世隔絕,但是現在情況已經改變,這麼說來,當今的寺廟與社會應該保持什麼樣的接觸呢?

 答:早期的寺廟都是大門深鎖,不與社會接觸,出家人在深山古寺裡,過著青燈古佛的清修生活。但是時代走到現在,這樣的修行方式已經無法因應社會的型態。因此,寺廟不能再關門,應該適度地開放,例如每月的初一、十五開放讓信徒到寺廟裡拜佛。

   其實,初一、十五也不過是一個月當中的兩天,基督教作禮拜還一個月四次呢!因此,佛教最好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普門大開,為社會大眾服務、排難解紛,也不只有固定每天八小時,而是要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服務。

   社會上,醫生替人看病,況且還隨叫隨到,我們幫助眾生解除心裡的煩惱痛苦,當然要能隨叫隨到。如果每一個出家的僧侶,都能視眾生的苦樂如同自己的苦樂,如此體貼、關懷,就不會把寺廟的大門關起來,與社會就會有接觸了。

   所以,寺廟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密切,寺廟是社會的加油站、是社會的學校、是社會的百貨公司,提供社會大眾心靈的服務。


 問(6):既然寺廟和社會的關係這麼密切,那麼寺院可以為社會大眾安排什麼活動呢? 

答:舉凡禪坐會、念佛會、讀書會這許多活動以外,寺廟還可以為民眾做心理諮商。有的人一時迷茫,一時無明,假如我們能給他一些開導,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這是佛教的出家人,人人要學習的。


 問(7):出家人可以到社會上的大學去讀書,或者到各種職業訓練中心學習嗎?

 答:知識的學習是不分出家、在家的,到大學裡讀書是每個人的權利。無論到哪一個社團、哪一個地方學習,只要它是正派的,學了對出家人有用,能作為弘法利生的輔助,也不是不可以的。


 問(8):出家人能不能到社會上的一些社團裡擔任職務或工作?

 答:不是作為職業、不是為了得到待遇的工作可以去做。為了報酬的工作會讓人格墮落的,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出家人的風骨,出家人的立場,怎麼能被金錢收買呢?社會上有關公益、教育的好事,只要是義務性無酬的,出家人去參與、結緣那就多多益善。 


 問(9):出家人可不可以到政府機關裡任職,擔任公務員呢? 

答:這不可以。過去太虛大師提倡「問政不干治」,出家人可以關心社會、關心政治,但不去做警察、不當稅務員。不過,可以當議員、立法委員,為什麼呢?我關心社會的公平法治,參與只是為了表達我對人民的慈悲、公義。


 問(10):出家人可以透過生產事業來發展寺院經濟嗎?

 答:佛教裡的經濟來源,最好還是遵循供養制度,由信徒來供養。不過,出家人必定要有道德、要有學問,才能獲得信徒的供養。 

  只是社會在變遷,出家人本身要具備各種能力,寺廟也要有財務的基礎,才不會給人看輕。因此,為了發展寺院經濟,可以聯合有為的在家信徒從事各項弘法事業,但是要如同董事會一樣,執行由在家信徒去做,出家人只參與策劃就好。 


 問(11):佛教可以辦文化服務處,或者是中途之家嗎? 

答:當然可以。現在青少年問題很多,寺院除了可以辦青年之家、辦育幼院,還可以辦職訓班,又作就業班,幫助青年在社會上服務。只要有關知識、道德、技術的文教、慈善事業,寺院都可以辦理。


 問(12):佛教可以經營旅行社、素菜館、物流中心,或者是二手貨中心嗎?

 答:這些都是好事。尤其辦理旅行社,可以為大家服務,何嘗不可?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過去大家到大陸參觀,都是「白天逛廟,晚上睡覺」,可見得寺廟對觀光業的重要性。但是有關寺廟的介紹,有的旅行業者並不瞭解,假如佛教裡能有人發心帶團、帶隊,那如同是一所流動的學校,你也就是老師了。

   經營素菜館,提倡素食,當然也可以。不過,出家人不能在館子裡做跑堂,要請在家人做,你只要在後方做策劃、做指導就好。 

  說到經營二手貨中心,比方有人做了一套西裝,穿了兩天,覺得不合適,也可以把它捐出來,賣得了一點錢,收回了一點成本,還可以用來做好事。所以,有個二手貨中心倒也滿好的,讓很多人能夠買到便宜又適用的東西。

   所謂「資源回收再利用」,沒有東西是不能再利用的,不要浪費社會資源,應當物盡其用。尤其是今日的世界,對於窮苦的人、臨時需要幫助的人,假如能有個二手貨中心的經營,聚集了一些錢財,也可以做為急難救助之用。 


 問(13):佛教在發展當中,如何推動大家有環保意識呢?

 答:說到環保意識,自古以來,佛教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就很重視。許多高僧大德在開山建寺的同時,也會種植各種樹木,對水土保持有很大的貢獻。除此之外,僧人們整治河川、修橋鋪路,勸導民眾護生放生,提倡素食,也可說是環保的先鋒。

   十幾年來,彰化福山寺就是靠著資源回收建寺的;例如佛光大學的興建款項當中,也有許多是台北的信徒從資源回收中募集所得。在佛光山,有一座普賢農場,回收物品堆積如山,多少信徒日夜在那裡與髒亂奮鬥,整理出可以回收利用的東西來,也為常住增加了淨財收入。

   資源回收是環保工作當中很有意義、很重要的事情。當然,不只有做資源回收,目前國際佛光會經常舉辦的種樹、掃街、淨灘等活動,都是社會必要的環保運動。從表面上來看,那只是個人小小的善行,但是參與的人多了,就會形成環保的社會運動,大家共同為這個地球的環境盡一份心意。


 問(14):寺院又該如何推動環保活動呢? 

答:寺院推動環保活動,要把它做成一個常設機構,經常發動信眾固定到哪個地方掃地、洗碗、做資源回收。平時,寺院也可以加強信眾的環保觀念,例如:少用免洗餐具、調高空調設備的溫度、回收舊報紙、購物時攜帶購物袋等等。

   環保工作,人人有責,人人有分,要把它做成一種生活習慣。 


 問(15):為因應時代的進步,現代寺廟在各種硬體設備上,應該如何調整、規劃呢? 

答:過去許多寺院都是建在偏僻的山林裡,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現代,寺院已經從山林走向都市。因此,建築除了最初的以殿堂為主,還要有講堂、圖書館、教室、會議室、協談中心,甚至信徒偶爾要借用電腦、辦公桌、通訊設備等,也要有個地方讓他們使用。 

  寺院一切的建築或設備,若能配合社會大眾的需要,和社會也就能保持良好的關係了。


 問(16):因應現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寺廟的共修活動有需要作調整嗎? 

答:當然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釋迦牟尼佛不也說過「法無定法」?一切法都是為了眾生而施設的,為了引度眾生對佛法生起信心。因此,寺廟的共修活動在時間上安排和內容要以民眾需求為考量。


 問(17):佛教很重視教育,平常除了僧伽教育,也關心信徒教育。除此之外,佛教如果要想為社會盡力,可以辦哪些教育事業呢?

 答:辦社會大學、辦佛學院那都太專業了,不容易辦。現在辦社區大學,不也很得到大家重視嗎?或者是辦都市佛學院、辦佛學講習會、辦通俗講座,或把佛經翻譯成淺顯易懂的白話文,把很多的格言,比方:「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小處,若能讓人一步;大處,方能邁前一步。」「萬事成於謙虛,敗於驕矜;做人要懂得虛懷,如大地之謙卑,才能承載萬物,成就萬事……。」結集起來,經常向社會基層推動,對民眾是很有用的。 


 問(18):除了教育以外,文化事業也是佛教發展很重要的一環。在佛教文化的推展方面,有哪些地方需要著力的呢? 

答:在文化事業上,過去佛教一直都是注重印經,有的推動影印大藏經,但是大藏經畢竟還是少數人在研究,所以現在應該更進一步講究通俗化。

   近年來,佛光山在這一方面也作了許多努力。例如,對大藏經作白話翻譯,這個嘗試,也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助和支持;出版佛陀、歷代高僧的傳記和漫畫,讓更多人瞭解偉大人物的行誼;推動「人間音緣」歌唱比賽,以音樂弘揚佛法;推動「金玉滿堂」教材,一張小卡片,就是一本課本,就可以作為教學之用等等。

   文化事業的推展,要儘量地簡單化,才易於普及。 


 問(19):時代一直在進步,佛教的弘法方式也要隨著時代進步,才容易讓人接受。寺院道場應該如何結合現代科技來推展佛教呢?

 答:佛教也不要一味去迎合現代科技,畢竟科技是社會上專家、先進的專業。不過,網路確實是現代的弘法度眾的利器。

   尤其時代進步到現在,已經是光電的時代、資訊的時代,一張薄薄的碟片裡,裝的就是幾本書、幾本大藏經的內容,隨身攜帶很方便。利用科技的媒介來傳播佛法,是很有未來性的。


 問(20):佛教重視家庭生活,那麼要如何讓佛法進入到每一個家庭裡呢? 

答:要讓佛教的儀禮進入到家庭裡。信徒生兒育女,佛教要能替他的孩子取名字;小孩子入學了,佛教要能替他做個祝福的儀式;小孩長大,成為公民,或是從學校畢業,佛教也要能給他祝福禮。新居落成、結婚了、過壽了,佛教都要一套儀式來祝賀他們。

   在西方國家,上至國王登基,下至人民的從生到死,都會舉行宗教儀式,因此,他們生活上的一切也就離不開宗教了。

   中國的佛教,信徒只有在親人過世的時候,才會找出家人念經,這是不夠的,要讓信徒生活中任何一個大大小小的細節,都與佛教有關係。讓佛教的儀式走入家庭,走入群眾的生活裡,必然能為社會所接受。


 問(21):在促進佛教的發展上,各個寺廟之間,應該建立什麼共識?

 答:寺廟和寺廟之間要團結。雖然佛教有宗派的不同,有想法的不同,有修行方法的不同……,有好多的不同,但是大家都是佛教徒,如果不能團結,佛教就會失去力量。

   佛光會提倡「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不只是在家人要做,出家人之間也要落實,不能相互嫉妒、障礙、排斥,寺廟與寺廟之間要融和歡喜,才能讓佛教走出去。 


 問(22):發展佛教不只是出家人的事情,在家信徒也可以做。在家信徒可以從事哪些弘法事業呢? 

答:在家信徒協助佛教發展的例子,在過去也很多。例如:你做救濟事業,他來出錢出力;你點一盞路燈,他提供燈油;你要施茶,他提供茶葉;你要修橋鋪路,他來做義工協助。 

  出家人,以弘法為主;在家信徒,以護法為主。不過,能護法就能弘法,能弘法也是護法。所以,出家人努力弘法,就是護法;在家信徒努力護法,就是弘法。


 問(23):在海外發展佛教,要如何落實「佛教本土化」? 

答:語言很重要!例如佛光山每次召開國際會議,都需要好多人協助翻譯。所以今後的佛教,無論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信徒也好,想要弘法、護法,至少要學會兩、三種外語,例如: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韓文、馬來文等;總要會個兩、三種語言,才有能力到海外弘法。 

  這個世界之所以沒有辦法統一,沒有辦法和平,語言的差異也是個問題,如果今後能由聯合國倡導世界統一的語言,多少年後,不僅語言統一,思想、生活有共識,糾紛、戰爭也就會比較少了。 


 問(24):佛教要在西方國家推展,可以開設哪些課程,或者是設計什麼活動,以因應當地人的需要呢?

 答:說到佛教在西方國家的推展,開辦中華學校,開設文化技藝班,如:插花、繪畫、舞蹈、唱歌、書法、烹飪班,乃至開辦禪坐課程、英語佛學班、佛學座談會等,這些都能因應當地人士的需要。


 問(25):要把佛法弘揚到全世界五大洲去,則需具備什麼心態、條件? 

答:我們到世界各地弘揚佛法,不要帶著中華文化的優越感去傳教,不要想將中華文化加諸於當地人身上,否則會引起他們的對抗。

   文化,是互通的、交流的,彼此尊重的、彼此學習的。要想在全世界弘揚佛法,對當地的文化要尊重,只要佛法在他們的生活上、心靈上、精神上能有幫助,他們就會歡喜接受了。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