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二次大战中的中国】作者:牛津大学教授Rana Mitter ~ (蒙城老張好书推荐)
蒙城老張-101698 01/24 44404.0/1
作为西方新一代汉学家中领军人物,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于2013年9月出版新书《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二次大战中的中国》,首次以西方史学家的视角重写中国八年抗战史,指出中国为二战作出了巨大牺牲,是被西方因各种原因遗忘的“盟友”。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二次大战中的中国》[英]拉纳•米特著
这本书已被英国《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评为2013年度好书。基辛格亲自为美国版撰写推荐说:“拉纳•米特出色的新著是对历史重要而令人感佩的贡献——它揭示了那场被很多人遗忘的、夺去了数百万中国人生命、又最终成就了现代中国崛起的战争的真相”。
1943年12月3日,开罗会议结束后正式发表的《开罗宣言》,确定了战后对日本的一系列惩处措施,包括要求日本归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陆续从中国掠夺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允许朝鲜独立,会议还讨论了同盟国坚持长期作战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等。为此,蒋介石在12日4日的日记中写道:“昨日,发表开罗会议公报以后,中外舆情无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与此相对应的,那张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和宋美龄在开罗会议现场谈笑风生的照片更是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都相信,作为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是唯一能够代表中国与日本抗衡的人物,中国似乎一下子获得了和英、美、苏大国平起平坐的殊荣。
但是事实上,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虽然以巨大的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从来就没有提高到应有的认识高度,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这是战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我们的宣传不够等。不管理由如何,历史终究要剥去层层迷雾,回归到它的本源。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所著《中国,被遗忘的朋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就是一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抗战史,它为我们揭示了逐渐真实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给了世界一个公正的说法。
在书中,米特以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三个历史人物为主线,描绘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的场景,也向西方读者介绍了更不为他们所了解的、沦陷区的不同形式的抗争。他在本书的最后强调,如果中国的抗战史没有被全面认识,那西方世界对此后新中国的历史,乃至整个战后世界体系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
蒋介石在重重内忧(国、共曾“合作抗日”但结果中共“休养生息”使计让蒋介石独力抗日)及国民党裙带倾轧、政治派系斗争日剧的环境下,孤军艰苦抗日四年,勇气毅力以至爱国情怀,令人敬佩,可惜世无公论。这本为蒋介石“平反”的书的中译本快在内地出版(台湾宜速出繁体字版),要认识八年抗战(包括四年二战)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如何不怕牺牲抗日且为此付出重大代价的读者,不容错过值得一读的好书。
拉纳•米特(Rana Mitter)教授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二次大战中的中国》(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1937-1945),英国版称《中日战争——为生存而战》(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对我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定位”,写来客观全面。
米特认为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始于纳粹德国1939年9月入侵波兰,而是肇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Lugouqiao Incident);
现在在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执教的米特,是“继费正清、史景迁之后的西方新生代中国通”,看其著作书目,此说应近事实。他这本新著,充分显露出他对我国尤其是蒋介石的同情!迄今为止,西方世界对我国在八年抗战(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付出的惨重沉痛代价,并无深刻认识,史家纵有提及,大都轻轻带过。事实上,其间我国死于战火或因此而罹难同胞最少一千四百余万(英美死于二战人数各约四十万),毁家逃难者则在八千万左右。西方人民从没想及而国人亦少见提及的,还有我国大部分铁道、公路(sealed highway,沥青水泥路)以至工厂,均毁于战火,这些当时是“现代化象征”的硬件,为民国肇始后即二十世纪初期当局发愤图强、西学为用,投入举国财力人力的成果;更具体的情况是环珠江三角洲约三成、上海地区百分之五十二左右及首都南京八成强的基本建设,俱成灰烬!这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战争,最后虽然把英国和日本两个帝国在内地的势力扫走,却引来美国和苏联的盘踞。非常明显,1949年中共建国后,朝鲜战争令中美反目成仇,与苏联则因政治路线互异而于1961年成陌路……
世人印象模糊或故意失忆的是,在1937年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学人迄今还认为此事件是二战之始)这漫漫四年间,最令人震惊的是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不少人包括“党国大员”对我国的前途极度悲观,如周佛海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将来不再有历史了。”周氏时任蒋介石总统侍从室副主任兼国民党中宣部部长(1940年任汪精卫“伪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在大多数人以为“中国完蛋了”的绝望气氛下,蒋介石无比坚毅地决定迁都重庆……在此陪都,蒋介石不仅要与羽翼渐丰的中共“周旋”,还要应付拥有当年现代化大杀伤力武器和暴戾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蒋氏领导的政府终于把日本打败。他赢了这场战争,却把家园(Country)拱手让给中共;他领导的国民政府,文官贪腐颟顸、军阀各自为“保存实力”,不肯听他的指挥全力投入内战,结果他不得不败走台湾!
中国孤立无援地与当时经济现代化军事机械化的强国日本(时有武备精良的军队八十余万)在本土作战,但国民政府并不气馁……艰苦抗日令国人奋发图强,意识到建立现代化国家更具迫切性!不容忽视的是,抗战令全球华侨同仇敌忾……。
蒋介石在重重内忧(国、共曾“合作抗日”但结果中共“休养生息”使计让蒋介石独力抗日)及国民党裙带倾轧、政治派系斗争日剧的环境下,孤军艰苦抗日四年,勇气毅力以至爱国情怀,令人敬佩,可惜世无公论。军备远胜中国的法国,“抗德”四十二天(!)便扯白旗投降。说蒋介石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抗敌”(heroic resistance),绝非过誉其词。米特为中国军人力抗强敌战绩彪炳而默默无闻抱不平,他指出二战时太平洋硫磺岛惨烈争夺战,西方学者记者大书特书甚且拍成激荡人心彰显美军骁勇善战顽强不屈的电影;但1938年3、4月间国军大败日军于台儿庄的事迹,国际间无人闻问……
为此,米特辟专章详细剖析这场大挫日军霸气的战役。本书第八章“台儿庄战役”(The Battle of Taierzhuang)对这场抗战以来第一场大胜仗国军的英勇抗敌,说之甚详,值得引述:
1938年3月,日军在徐州前线已经胜利在望。由板垣征四郎、西尾寿造和矶谷廉介等人率领的华北方面军,打算和由畑俊六率领的华中派遣军会合,在中原地区展开联合行动。李宗仁、白崇禧和汤恩伯等高级将领,决定在历史悠久的“石头城”台儿庄对抗日军。
台儿庄是小地方,却是战略要地,不仅位于京杭运河沿岸,而且是津浦线和陇海线的交会处,正好绕过徐州。3月24日蒋介石亲临徐州前线视察……4月1日,蒋介石在电报中下指示:“必须在台儿庄歼灭日军!”
台儿庄战役非常惨烈,士兵近身肉搏、奋不顾身……战斗持续了一个星期。4月1日,池峰城将军为攻下一座楼房,组织了一支敢死队。这是一项类似自杀式的任务,被选中的五十七名敢死队员中,只有十八人生还!一名士兵声称成功击落一架日本轰炸机……
4月2日和4月3日,池峰城召集城北的守军去侦察战况。由于日军使用了催泪瓦斯,他们都被熏得涕泪横流。日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军备,包括加农炮和重型大炮;但在台儿庄这个狭小的战场上,这些重武器派不上用场,可说是无用武之地……日军兵力日渐衰弱,4月7日,日军终于崩溃,开始四处逃窜,几千人阵亡;之后中方声称歼灭日军人数两万……这一役,姑勿论死了多少日军,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赢得了决定性胜利!
蒋介石为抗日而付出的牺牲,当以黄河花园口决堤为典型,此一造成近百万人死亡(国民政府说八十万,美国名记者白修德〔T. White〕说约五十万,惟不少史家指这些数据“大大低估”)的“人祸”,淹没一千二百九十五平方公里土地及两千多个村庄,为此逃难者约千万……本书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蒋介石的同情,但谈及“花园口决堤”,他对蒋此一导致大量伤亡的决定,不假辞色,说此举是他对中国人犯下最粗暴的罪行,“任何有人性的领袖都不会这样做!”(a leader more humane than Chiang might never have considered!)可见决堤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
独力抗日四年令国民党元气大伤。其后四年,“同盟国”美欧在欧亚开辟战场,不暇自顾,中国战区的正面战场主要仍由国民政府负责,虽然无法击退日军,但中国战区已起拖住日本的作用,令日军疲于奔命,意味着蒋介石领导的政府在打赢这场大战上,对世界和平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米特接受印度新德里的《商业旗帜报》(Business Standard)访问,谈及这个问题。他说,如果蒋介石投降日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肯定改观。他分析到,没有中国战场“拖后腿”,令日军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淖,日军必会全力攻击苏联,这是何以斯大林对蒋介石抗日赞赏有加的原因;而英国人亦应感谢蒋介石的百折不挠死缠烂打、与日军周旋到底,若非如此,缅甸和印度可能一早沦入日本人之手。米特没有说出的是,日军若能成功从中国战场抽身,美军在太平洋的战事必倍加艰苦!
米特治史的功力,还可见于他对三位与抗日和国家命运有重大关系人物简明客观的描述,这三个人是蒋介石、毛泽东和汪精卫。米特指出,他们对中国的前途各有一套看法,大家都爱国只是想法做法各有不同。战争期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无疑是各界关注、推崇的人物,1937年战争爆发之际,几乎所有人,包括共产党人,都认为他是唯一能代表中国与日本对着干的领袖;蒋介石曾梦想战争能像一把烈火令中国凤凰涅槃——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繁荣富强的国家,并在战后亚洲以至整个世界秩序中充当领导角色。
蒋介石的主要对手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他于抗日战争中成为一代领袖。战争爆发之际,共产党尚未壮大,作为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毛泽东被迫转移到偏远的中国西北农村,休养生息,待机而动;到了抗战结束,他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及全中国人民(近一亿)的实际领袖,且手下有“百万雄师”!
这场战争毁掉了汪精卫,这个人常常游离在中国历史学家的研究之外。汪精卫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的一大悲剧人物。较之蒋介石和毛泽东,青年时期汪精卫的革命经历似乎更为突出,其地位仅次孙中山;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投靠了敌国日本,直到今日仍被视为汉奸遭国人唾骂。
蒋介石、毛泽东和汪精卫这三个人,分别在这一场战争中实践了各自对自由和国家现代化的设想。战争迫使他们各走各路,其所暴露的根本分歧最终奠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蒋介石绝不如过往革命时代所说的那样不堪(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国民党四十三名战犯,蒋介石名列榜首,自然成为新中国官民肆意口诛笔伐的对象),事实上,从米特所引史料,蒋介石有主张有识见有强烈的爱国情操和民族主义精神,对美国人更绝非言听计从,这从他拒绝让1944年9月奉美国总统罗斯福之命来华任中国战区盟军总司令的约瑟夫•史迪威(J. Stilwell)独揽军权可见(史迪威终于只成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从一开始,蒋与史迪威便无法融洽相处,此君有“乖张约”(Vinegar Jo,Jo为约瑟夫的昵称)的绰号,其为人之浮夸善变臭脾气且装模作样摆架子,不难想象(从本书插图所见,他是好莱坞电影中性格暴戾歹徒的原型)。蒋介石无法与他携手合作,有碍战事推展,遂通过妻舅外交部长宋子文在华盛顿活动,要罗斯福把他调走。
在宋多方“游说”下,终于打动了罗斯福。可惜蒋夫人宋美龄、其姊宋霭龄及她的丈夫孔祥熙极力反对,以他们担心此举会助长宋子文一系的势力。最后“乖张约”得以留任。这段“内幕”,未知是否旧闻,但在笔者读来,显见“生殖器关系集团当权必误国”之说完全正确!
《被遗忘的盟友》的作者,的确从近十年来解禁的档案爬梳出不少似乎前所未见的信息,比如“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和毛泽东已签署共同抗日协议,但协议未及公开,不知有此事的张学良便发动“捉蒋”的“西安事变”,令国情急转直下且一发不可收拾。又如对1942年河南大饥荒有前所未见的描述、对已加入“伪政府”的周佛海和重庆之间的往来,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
为长期被贬得半文不值的人生民公敌蒋匪叫好平反的书,何以内地要翻译出版,如今中国大陆的“心愿”是争取台湾回归,因此对蒋介石不再那么“无情”。换句话说,翻译正面叙述蒋介石抗日功业的书,可视为统战台湾的一着棋子…,是党国有心全盘接收国民党的政治考量.....,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重新评价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名誉的政治效应有其深层次的布局思考....。 一 一(摘下自网络书评整理)
蒙城老張-101698 01/24
4.0/1
【蒙城老張】这是我的养父,这是我亲爱的洪伯伯口述,由波波姐、三姐夫整理记录的关于洪伯伯在中国远征军中出任盟军译员,其中一段在抗战胜利后从缅甸回国的一段历史回忆,其中洪伯伯提到当年的同学与战友的名字,如果有他们的后人看到,或者是出任过当年盟军协调人员的后人可以和我联系,我在这里向洪伯伯以及提及的洪伯伯的战友和同学致敬!他们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他们在中华民族危难时投笔从戎是当年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国家民族遭受侵略时英勇而战,为国家为民族不怕牺牲,一腔热血为中华,他们是英雄!他们应该得到这个社会高度的尊重!祝洪伯伯健康长寿!万寿无疆!。 洪伯伯口述历史的一段:“抗战胜利后,译员离开服务单位时,都要发放由美军在华最高指挥官魏德迈将军(General Wedmeyer)签名的遣返证。哈特森上校(Colonel Hutson)在我的遣返证上写的评语中,我记得用了excellently(极优秀地),outstandingly(卓越地),extraordinarily(超凡地)等字眼,最后另有一句话是建议中国政府选派到美国留学。在昆明,很多译员都要往重庆走,大家一起凑钱合租了四辆卡车,辗转回到了重庆。在军委会外事局,凭魏德迈将军签名的遣返证办理了结束征调手续。尔后,再回到中大,凭军委会外事局的手续领取了毕业证书。
此后,开始到处求职、谋生。时年二十五周岁。
附:依稀记得被征调做译员的同学们(中大土木系一九四四级):
梁培儒 蔡孝顒 孙芳垂 郑斯隆 何嗣璋
龙毓骞 朱押生 卞惟勤 丁盛堡 夏 紘
金雨仓 丁泽州 徐继化 马代忻 陈应洲
孙宇辉 林汝文 邹益东 ……
尾 声
世事沧桑,想当年风华正茂,莘莘学子投笔从戎,为着国家、民族的危亡,怀一腔热血,尽匹夫之责。然四九年以后,历次政治运动,每每战兢。最烈文革,同学多为这段经历挨批斗、受折磨、被管制,一再交代,反复过关。
噫乎。
二零零九年八月
于加拿大· 维多利亚 (波波姐、三姐夫根据口述整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