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军队为什么没有向人民开枪?

US Choral Society-104255  01/15   1911  
4.0/1 

苏联解体:军队为什么没有向人民开枪? 

2017-01-12 非常历史

䁱平同志化成骨灰. 也無法逃避歷史的審判.

  苏联拥有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陆军、海军、空军及其导弹部队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但强大的军力,未能在苏联解体时挽狂澜于既倒。当苏联面临生死关头,是什么让军队放弃了这个红色政权?

 

  “军队为什么原地不动?它应当显示力量。”紧急状态委员会曾多次催促亚佐夫下令采取行动,驱散白宫前的人群,但亚佐夫必须考虑行动可能引起的流血事件,他又一次想起第比利斯骚乱时军队采取的驱散行动。

  历史学家后来把第比利斯骚乱视为苏联解体的开端,在这次骚乱中,军队成了替罪羊。军队驱散要求格鲁吉亚独立的人群,造成19人死亡,上百人受伤。类似的流血事件1991年年初还刚刚在维尔纽斯、里加发生。

  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在首都,是国家的心脏地带,没有人能承担在首都开枪的责任。如果导致大量流血,军队永远无法洗清掉这个罪责。格拉乔夫如此向俄罗斯安全会议负责人通报:即便接到进攻白宫的命令,他的部队也绝不会动手。

  当国家面临消亡的危险时,亚佐夫希望加入到拯救国家的行列,就像参加上世纪40年代的卫国战争,光荣地战斗。那时,法西斯德国就是他的敌人。在漫长的美苏争霸时代,美国就是他的敌人。

  但现在,如果有战场,这个战场是在首都莫斯科。敌人在哪里?是那些说着俄语、喝着伏特加的同胞吗?

亚佐夫

  向同胞开枪,会有什么后果?亚佐夫和军方不敢想象。他们不认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满意军队对外争夺时的大收缩,希望加入这场政变,扭转国家的颓势。但他们同时也坚信,在国家内部,绝没有发展到必须对国人动刀子的地步,此前军队动用武力驱散示威人群带来的血腥教训,使得他们始终徘徊在犹豫和动摇的边缘。虽然紧急状态委员会制定了夺取白宫的计划——“大使馆”行动,但这个命令从未下达。

  8月21日凌晨,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电话又响了,对着话筒,亚佐夫的回答很直接:“我不能派小伙子们去对付那些醉醺醺的人。”当时,亚佐夫同意对《共青团真理报》记者讲几句话。记者问:“军队是否要冲击白宫?”亚佐夫声明:“不,不会的。”

  黎明时分,又一阵坚决的电话铃声响起,亚佐夫不得不拿起话筒。

  “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们希望国防部长到他们那里去。”打来电话的是国防部副部长阿恰洛夫。“我不能去那里。”亚佐夫断然拒绝,他让阿恰洛夫带话,“告诉他(克留奇科夫),军队不再玩这个游戏了。”

  当天清晨,国防部召开了部务会议,出席会议的所有军官一致认为,应该把军队从莫斯科撤出去。于是,亚佐夫下令撤军。阿恰洛夫说:“感谢上帝,幸亏我们没开一枪。”

  不开枪成为军方的情绪,没人愿意下这个命令,即使下这种命令,也没有人愿意执行。莫斯科军区司令天天在电视上表态,坚决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但不顶用。不开枪,是苏联军队的情绪和政治选择。

  两个月后,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落下,代之以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一个曾经可以将地球毁灭500次的国家灭亡了。

  仍在军队任职的布兰涅茨很快看到了一幅军中浮世绘:亚佐夫及一些老战友住进“水兵寂静”监狱,三年后获俄国家杜马大赦出狱;格拉乔夫、列别德等人迅速堆积官职;一些将军和上校示威性地撕毁党员证,大声讲述他们的祖父曾放火烧了苏联建立的集体农庄。

  2004年11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向81岁的亚佐夫授勋,作为他的生日贺礼。当初为挽救旧体制而作出的努力和面对民众始终坚持“不开枪”的举动,为亚佐夫赢得了俄罗斯人的尊重。

  想起这些事,叶利钦仍感觉后怕。“政变分子若诉诸武力,连锁反应就会传到莫斯科,然后从莫斯科席卷全国。”他在一本传记中写道,“懂得人生价值,在犯罪前体验到恐惧。1991年8月,恬不知耻的阴谋家们终究没能越过这个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