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蔡英文正在擴大民主危機
anonymous-108388 12/16 31524.0/1
主筆室
(圖/中時資料照)
台灣民主正走向深化或崩解?《華盛頓郵報》最近刊出一篇文章指出,全球年輕世代認為民主政體不利國家治理的比例在快速攀升,文中還引用「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從1995年開始的調查,顯示台灣在偏好「強人」還是「議會與選舉」項目中,對強人的期待高居世界第二。第一名是羅馬尼亞,第三名是俄羅斯。
台灣新世代未經歷強人統治與威權生活,對威權體制的缺點是「想像的」,但對日趨嚴重的政府失能與政客腐敗的怨恨卻是「現實的」。加以數十年來,民主體制下的自由市場經濟與私人資本保護,造成愈來愈嚴重的「階級固化」作用,階級流動性大降,底層翻身愈來愈困難,全球化又造成年輕人就業機會流失、收入減少,因而充斥打破體制的「翻桌心態」。
底層民眾與知識分子對這些結構性問題的不滿,幾乎無法透過被利益團體綁架的代議民主體系改善,一次一次對體系的失望,造就了「期待強人」的社會氛圍,政治人物越敢逸脫框架、打破傳統,越被寄予厚望。台北市長選出素人柯P,美國總統選出強人川普,都是在這種氛圍下的產物。
「強人熱」連帶影響台灣政治人物的表現,蔡英文總統上台近7個月,把行政院視為總統府行政局、立法院當成總統府立法局,一手掌控黨、政、軍、立法,更以幾近強取豪奪方式,清算對手政黨的財產;在復興航空解散事件,跳過法治程序由法務部片面宣布凍結復興航空信託基金。諸多爭議可以觀察出,蔡英文偏好「快刀型改革」,政策推得又急又猛,但幾乎全聚焦於政治權鬥,在民生經濟上卻束手擺爛。方向、順序全錯的結果,徒然在國內激起對立的千層浪,卻不能化開經濟寒冬的千堆雪。
大陸崛起後,台灣民眾對民主的信心已顯得信心飄搖,蔡英文又「以威權鞏固政權」,獨斷作風下,民主危機就更嚴重了。也許,蔡英文團隊認為,台灣民眾期待強人,就當個強人,迎合民眾。這顯然是一種誤解,若不及時醒悟,埋葬的不只是自己的政途,也包括台灣民主的前途。
雖然,在中國文化、儒家思想的薰陶下,台灣在民族習性上存有根深蒂固的「明君期待」,台灣確實具有強人政治的土壤。但蔡英文不要忘了,台灣從1996年總統直選後,民主深化之路也走了20年,民主、人權、法治與權力平衡,不但深植人心,成為核心價值,更已植入政治與社會制度中,不是一黨一人所能改變,行政院黨產會違法濫權,開始被法院打臉,就是明證。
蔡英文手段夠強悍了,民調卻仍迅速崩盤,可見一斑。那麼蔡英文該怎麼做?台灣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在這民主信心低落的時刻,蔡英文得重修民主學分,台灣人民也當重憶民主價值。不要忘記,民主政治最寶貴的價值,是爭議可以透過數人頭而不是數拳頭的方式解決,政權的更迭可以不經流血暴力而和平地輪替,民主的程序固然有時耗時費力,卻是普羅百姓不受濫權侵犯的最大保證。民進黨推動了台灣民主進程,切不可於取得權力後,為追求速效而忽略民主的程序,傷害了民主的本體。
蔡英文尤當知道,上台總有下台時,今天種種以背離法治、違反憲政的手段,打擊清算其他民主政黨的霸道作為,都是一把把迴力鏢,在民進黨下台時,會變質成為反過來打擊清算民進黨的鋒利刀斧,民主惡例一開,就是在台灣灑下了威權的毒樹種子,國民黨、民進黨、蔡英文與台灣民眾,都將被迫在毒樹下摘食毒果。
蔡英文要當的不是「強人」,而是「民主強人」,適度展現強勢並非不可,但仍須遵守民主程序,受法治節度。換言之,要強化的是治理的效能,而不是鬥爭的權威。要把魄力用在民生、經濟、兩岸等基礎大政上,幫台灣打破經濟的死局,為人民找到生計的活路。這才是治理國家、贏得民心的正辦。
在民主信心飄搖的今天,台灣仍不應失去對民主的信念,過去的「民主驕傲」可以放低一些,但千萬不要變成另一種極端的「民主自卑」。台灣確實該謙卑地嘗試從不同的體制,包括中國大陸的體制,找出補強民主政體效能不足的參照之處。但在「心靈層次」上,台灣人民還是要認識與珍視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不能放棄。
台灣正面臨嚴肅的民主信心危機,必須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