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玉法师主讲《金刚经》浅释第4节@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7/19 14268
释果玉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2015年12月11日
果玉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2015年12月11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时光易度,命已随减”,时光确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看起来有几十年的生命,但其实就是一刹那而已,所以我们不能浪费时间。特别是修行人,时间不能浪费,浪费了之后,将来就悔之晚矣。有机会修行,而不去修行,难道就等着将来后悔吗?所以平时要多做一些积功累德的事情,多做一些善法之事,思想多保持在正念上面。就像上节课讲的那样,多去想正的、想善的,自然恶的就消失了。佛法的修行,并不是说等你梦醒了再去修行,而是要消除睡眠。消除睡眠,自然就觉醒,消除睡眠但又不是当下把睡眠止住,不睡了。把正念保持住,让正念发挥作用,消除恶念,慢慢地自然就清净下来了。
好,闲言少叙,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学习《金刚经》。我想对无相的话题,再多做一些解释。大乘佛教之中,空性为根,无相为道,无怨为果。大乘佛教也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随着修道,我们一直在剥除这层层的外皮。当我们剥除这层层外皮的时候,期望得到某种果实,然而我们会非常地失望。当然了,当我们剥除这层层外皮的时候,会暂时得到一种满足,认为自己见到果了,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所发现的这个果,也只是另一层外皮而已,所以我们要继续剥这个洋葱。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修道者,你不要抱有任何的期望,你不要期望你的病会好,你也不要期望自己会成菩萨、成佛,……。所有一切的修行,都只是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虽然没有目的地,但最终却会让我们成佛。
我们这层层的外衣,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我们的心,被这些贪嗔痴慢疑,裹得紧紧的,也如被乌云遮住的蓝天一样,我们一直生活在乌云压顶的状态下;我们的心,被厚厚的污垢包裹得紧紧得,无法打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状态,是不是如此?我们的心被缠缚得严严实实,烦恼也就因此而生了。
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把这一层层的外衣打开,打开的过程中,你不要期望自己会得到一个什么东西,你没有什么可得到的,但我们也没有失去什么,唯一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越来越自在了。最起码你减负了,因为当你剥去一层的时候,你的身心自然就自在一点了。当你一层层打开,见到蓝天的那一刹那,就如一个久处暗室之人,见到虚空、见到天日一样;就如跟大自然亲近的那种感觉。但这种感觉也要放下,也不是为了那种感觉而去修行的。真正的自在,是一种大无畏的自在,与天地同在,与空气、阳光、雨露一样,是自自然然地存在着的;与山河大地是融为一体的。
我们目前理解这些,可能会有点儿吃力了,但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初学佛法修行的人,往往都是在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我们必须要去抓住一个执着的那个点去修行:念佛可以了生死;念佛可以治病;念佛可以保佑我发财;念佛可以怎么怎么样,……,你总想抓住一点。但你越想抓得紧,相应地就是一种执着了。也就是说,只是在你原本裹得很紧的外衣上面,又加了一层执着而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的修道,是要消除、祛除这层层的外衣,砍掉我们内心的那些贪嗔痴慢疑,砍掉我们那些负面的,让正能量发挥出来。
当然了,从大乘佛法来讲,可能连正的都不要有了,关于这一层的境界,我们就不要去讲了,在这里只是大概提一下而已。那种境界,不是我们能理解的,我们现在目前的状态,就明白我们要祛除、消除贪嗔痴慢疑,我们在剥这层层的外衣就可以了,而不要老妄想着去得到什么东西。
前面一直在讲,《金刚经》的一切讲解,都要求是理事圆融的,是从理、事两方面来谈的。在理上,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你修行就自在了,就不会把一切的修行当成一种束缚。比如戒律,我们往往把戒律理解成一种束缚,当成一种不自由。但你要明白,你所谓的自由,哪里是真正的自由呢?这种自由,是拉你入火坑的钩子,你做的那些杀盗淫妄酒的事情,不就是拉你入地狱的绳索吗?每一条都是把你往恶道、险道上引,但世人往往只贪图刀头之蜜,却忘记自己已经身陷险境。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不慎掉下悬崖的过程中,抓住一根粗藤,若拽着藤蔓往上爬,肯定会脱离险境,但他却贪著身边蜂窝滴下的点滴之蜜,忘记了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崖顶还有老鼠在啃藤蔓,把自己置于险境而不顾。我们普通人就是这样的状态,本来那些贪嗔痴慢疑、那些杀盗淫妄酒五毒的东西,都是牵我们入火坑的绳索,但我们却完全没有把这些当成一回事,觉得那些诱惑就是美味的蜜,贪恋了享乐的诱惑。
等我们学习了佛法,明白了一点道理之后,我们不执着于蜜了,却又执着于将要成就的那个道了。感觉修行之后,就会得到一个好的果:原来身体不好,现在身体好了;或者是原来没有孩子,现在有孩子了;……。因为最初的时候,你就总想抓住那些果去修行,往往就会苦累了。而真正的修行,是没有果的。忘记这个果的人,反而能得到这一切,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一个果,而不是你想抓住的果。比如你不做恶事的话,好的果报自然就来了,不是你去怎么怎么样,然后才得到了这个果。你积极努力地去修行,放下了执着,好的果报自然水到渠成地就有了,是你自然证得的,而不是你求来的。
佛菩萨不是神,不是说你来拜了,就会赐给你一百两黄金;你不来拜了,就会怎么样地惩罚你,那里会有这样的佛菩萨?佛菩萨又不是贪官。所以说,跟佛菩萨是没有关系的。但你拜不拜佛,跟你的心有关系。你礼敬佛陀,你内心的恭敬就增长一分,与此同时,你内心的我慢也会祛除一分。我们看到佛菩萨的形象,自然就会想起佛菩萨的精神、教诲。我们按照佛菩萨的精神、教诲去做人,自然就没有错了。这是从我们人的层面上来谈这些的,因为我们还是普通的凡夫,从做人层面上来讲,你看到佛菩萨的那一刹那,要想到佛菩萨讲说的那些做人的道理。我们效仿圣贤去生活,自然就会得到圣贤的果。
如果平时的你,杀盗淫妄酒什么都做,效仿的就是阿鼻地狱的众生,你效仿的是恶魔,只有魔鬼才会去做这些杀盗淫妄、贪嗔痴的事情,正常的人,是不会去造作这些恶业的。如果你随顺众生去造作恶业的时候,不就是与豺狼为伍了吗?与狼虫虎豹为伍,而不是跟人打交道。所以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清楚:大乘佛法是以空性为根的,无相为道,无怨为果。
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期待的果实,却是另一层的外层时,会有或多或少的失望,而这种失望可以成就一种表证,是证得我们未来果的开始。我们打开了一层,发现里面还有一层,但打开一层,你就会轻松自在一点。一个人的内心,贪嗔痴少了的时候,自然就干净了。一个干净的人,一个纯洁的人,内心自然就是自在的,就是法喜的。你打开得越迅速,打开的层数越多,自然就会收获越大。所以,我们应该面对正常的修行。
我们很多人往往会很执着于佛最初对普通大众所讲说的法,比如我们会执着于天人的果报,会认为天堂里有很多很多的美女,如果我们往生到天堂之后,会享受那种果报。但换而言之,哪怕就像是佛经里所描述的极乐世界,那么地美,那么地殊胜,那么地庄严,但我们就现前的状态,即使去了极乐世界,你呆在极乐世界一百年,就是再好的环境,你呆在那里无所事事,你也会烦的。你内心里的那种烦躁真正出来的时候,你是没办法控制的。这些跟环境是没有关系的,天堂与地狱,都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的。
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自然接引的都是诸上善人,去到那里继续用功办道的,而不是让你去了极乐世界贪图享乐的。如果你贪图这些的话,你去极乐世界就真的是没有用的。极乐世界里的殊胜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会让我们想象出一个非常美的游泳池,又有着什么样舒适的床,……,如果不是修行的状态,你在那里待着无所事事,真的会很烦的。 有个法师打过一个比喻,如果阿弥陀佛活了那么多年,他的生日礼物是不是都没地方放了?这里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修行,不要理解偏了。不要像现在好多人理解的那样:如果我现在好好修行,将来就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果报,就会去到一个怎么好的地方了。如果你不修行的话,去了又能怎么样呢?外面的人咱先不谈,咱就说佛堂里在座的诸位,你缺吃的了,还是少喝的了?你也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啊,你也不是那种为了生计很辛苦的人,所以也不是很累,但你的烦恼不是依然如故?这跟环境是没有关系的。
过去住在皇宫里的皇后、妃子,依然烦恼得不得了。她们比普通人还要烦恼,为什么呢?相对而言,皇宫里的环境,跟极乐世界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不用你做的。吃穿用度这些,对于福报大一点的人来讲,连想都不用想的,自然会有人为你安排好了,你所做的,就只有说好或不好就行了。你说这个饭不好吃,马上就有好的给你端上来了,都不用你去想,要吃什么。但这样的人,依然烦恼不断。所以我们不要老是去假想一个果,然后去执着于它。
我们所谓的天堂,是消除染垢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而已。不论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修行好、福报大,往生之后去往天宫,这一切的果报,都是我们消除染垢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而已。只要断除我们的烦恼、染垢,我们自然就会得到这样的果,而不是你另外去求来的。我们祛除染垢的过程,就像擦拭长锈的铜器一样,你越擦就会越亮。我们的心也是如此,你要用尽各种方法去磨,所以我们在凡夫地的时候,还是要去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只有在修这些的时候,才是在剥除这一层层外衣的过程。
简单地说,一般的佛教徒,特别是大乘佛教徒,不是在试图得到或者建造什么,我们不需要得到,因为我们已经拥有,相反,我们是在试着消除,大乘的道是消除道,我们消除而不建造。我们在不断消除贪嗔痴慢疑、我们的烦恼、执着,是在消除这些,而不是你去建造一个堡垒。有很多人就是在那里构建自己的家园:我今天又做了一件好事;我今天又放了多少生;……,然后我明天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也就是说,你用你的辛苦也好、劳动也好、财富也好,去建造了另一个你假想的东西出来,这是不合适的。
就像我前面讲过的,我们修道的过程,就是消除睡眠的过程。成佛就是觉醒的意思,要怎么才能成佛呢?消除睡眠,自然就觉醒了。而不是你现在不要睡眠,放下睡眠去觉醒。真正的状态是没有睡眠,自然就觉醒了不是?但普通人做的却是很辛苦:不吃、不喝、不睡,坐在那里,这是普通人感觉上的觉醒,但佛法不是如此去觉醒的,是消除睡眠,而不是断掉睡眠、止住睡眠,然后觉醒。
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一下,就像擦窗户一样。我们的窗户脏了,要去擦干净,但修行成佛不是让你擦玻璃,也不是让你看到的是这个脏的玻璃,也不是看到擦干净之后的玻璃,让你觉醒的是什么呢?是这个玻璃没脏之前的状态。这个有点儿难理解了,对大家目前的状态而言,能看到擦干净之后的玻璃状态,就已经不错了,让我们找寻到玻璃未脏之前的状态,就很难了。
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给他人,这样可以得到很多的善业和福德吗?须菩提答,是的,这将积聚很大的福德,甚至如来都无法度量这样的布施。然后佛说,然而如果有人接受或修持此经的法教,为他人解说甚至一个偈颂,所得到的福德将更广大,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证悟的觉境,都来自空性的见谛,此经教导这样的见谛,供养这样的法教给他人,是最有福德的布施。这是佛经原文的翻译,便于大家理解。
从这一偈颂我们看到,有一种善行是有漏的,有一种则是无漏的。有漏的善行是缘起的,是无常的,是一种和合现象,所以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可能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布施,但它仍然是一种和合现象,所以,是有漏的。只要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这种布施,都是有漏的。
比如因缘聚汇,才能成就一件善法、一件功德,如果我们今天要放生,你就需要各种因缘,首先需要有人布施金钱,还要有人出力,有人去买,市场上还要有人卖,……,这各种因缘具足了,然后成就了这一件善法。这件功德就叫有漏的,是诸多因缘和合的,它的性质是无常的,放生的功德也是无常的。当下这一刻我们放生,法喜充满,内心的慈悲心生起,但下一刻呢?你又回家煮螃蟹去了,那么你放生的功德又在哪里呢?看不到的。也有人说,我长期吃素,今生都不吃荤了,虽如此,你敢保证你今生就能了道,不再去轮回,不去杀众生、食众生肉吗?所以说,我们所成就的所有的善法的功德,全都是有漏的。
有漏的功德,就必须通过布施恒河沙数的财富去获得。 而佛讲的空性是无漏的,有漏的是缘起法,性质是无常的,因为其无常性,所以就会被耗尽,最终会被停止。哪怕是你做了再大的功德,因为是有漏的、无常的,终有用尽的时候。所以说虽然贵为天人、天王,福报已经够大的了,但因其所修的都是有漏的善法,一样会堕落,何况是我们所修的那点儿善法的功德,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很快就会被你花掉的。
对普通人而言,有漏的善法也是必须要去修的,就像一个贫穷之人,没有存款,还去贷款来花,就会越来越贫穷。你没有存款,就要去想办法存款;你没有福报,就要想办法拥有福报,不要一听修的都是有漏的善法,就干脆不去做了,就直接奔入空性,然后就怎么怎么样,这就更错了。所以说,《金刚经》里所讲的任何道理,都是要理事圆融来用的。理上是破的,事上要立,理事要圆融起来用,而不是只破不立,或者只立不破。
本身没有福报,还不去修功德,就像刚才讲过的,本来就穷得一分钱都没有,不去付出努力和辛苦,去积累福报,反而躺在家里睡大觉,谁会送钱给你呢?你的银行里没有存款,你要想办法去存上;你没有福报,你应该想办法去修持善法,修福报、修功德。但普通人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就像败家子一样,在那里拼命地浪费自己过去世所积攒的那一点点功德。只要是人,都是过去世积攒了累世劫的功德,才能转为人身,相对来讲,转为的人身还六根具足,不但具足,还会骂人,但你骂一次人,就减损了一分的福报;你去做恶事、坏事,就消你一点福报,折损你的功德。就相当你银行的存款,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如果后续还不往里补充你的存款,到最后就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你要知道,现在的人身,是你过去世修行得到的果报。佛经里讲,得到一个人身非常地难,佛讲,“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得一个人身真的是不易,但同时又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了。失去人身再想得到人身,就如大海中漂浮的一段浮木,浮木上有一个刚好能容得下龟头的一个孔,大海里有一只乌龟,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正好乌龟出来的时候,钻到这个木头孔里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几率有多大?微乎其微!如果我们失去了人身,再想得到人身,就如同这样的概率了。如果我们不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福报去修行的话,很快就会失去你的人身了。
很多人在还没有进入下一个轮回的时候,就已经现出鬼相、畜生相了。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人还是要去修礼、学礼、习礼,然后守礼。为什么这么讲?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动物吃东西的时候,或者是大小便的时候,都是没有规矩的。如果我们人不去学人的规矩去修行的话,就跟畜生无疑了。像寺院里吃饭,就特别讲究,有一套固定的仪轨,还要规定吃饭的姿势,吃饭的时候 不能讲话,还不能发出声音,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求很多的。因为如此去做,才像个人吃饭的样子。
到了天人的时候,都不吃这些物质性的东西了,天人是思食、触食……,也就是说,想一下或者碰一下就饱了,而不是像我们这样真正地吃,所以就会很干净、很洁净。但娑婆世界的众生,就非常地粗重,必须要吃到肚子里,再经过消化、吸收,进而排泄出去。如此,我们是要往好里去修,还是要往下面去修呢?小到一个细节,大到宏观概念,具体的修行,就是如此的。就如《弟子规》,以及佛教里的戒律,都是让我们如此谨慎地去做人。谨言慎行、老实本分地去做人、去修行,但从大的来讲,你还要明白,这些都是空的。你还要放下这些,不要去执着。
如果你内心真的不执着了,放得下的话,你站着吃也可以,躺着吃也可以的,这是要求你内心真正地自在才行。所以说,好多阿罗汉示现世间的时候,比如有人老说济公活佛怎么样,但济公活佛是罗汉应世来度众生的,其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在无碍的,跟你没关系,跟我们凡夫没关系,他的一切行持,其境界不是我们可以去想象的,我们普通凡夫不能理解的。就像我刚才讲的,让你去找玻璃未脏之前的状态,你能找得出来吗?
就像禅宗里讲的,参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谁的话头,你能理解吗?禅宗里就是这样去修行的,怎么参呢?禅宗有具体的方法,要在这个话头上起疑情,疑情打成一片,当疑情真正被打破的那一刻,就开悟了。这是禅宗祖师的法。但我们怎么去找寻呢?在座诸位有没有参透的呢?既然没有,就不要去效仿济公活佛的行持。从理上,你都没有透过去,从事上,就更不应该如此去做了。理都不明白的话,就更不能谈事了。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先明白道理,明白了道理之后,再去行动。如果你想的是好的、善的,自然就产生好的、善的果;如果你想的是恶的,自然就随顺着自己的烦恼习气,去造作恶业了。所以说,你在理上必须要透,理上透过去了,事上才能去行。理上都不透,事上就去行,就叫什么?妄为!
佛不是在鼓励或者否定有漏的善行,而是直接指出来,有漏的善行和无漏的行为之间的不同,并不是让我们不去行善。《金刚经》里的语言,实际上真的是难懂的,不是我们假想就能懂的。我还是用比喻来为大家讲解。比如一个人非常地吝啬,但他还是花了少量的钱,去买了一束花来供佛。从事相上来讲,还是破掉他的一分悋贪了,他虽然不舍得,像割肉一样地疼,但他还是割下来一块。可那个没割的,就比较麻烦了,一疼就放手不割了,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如此去做,最起码,你的牺牲是会得到相应的福报的。你放下了一分悋贪,你就自在了一分。一个被悋贪纠缠的人,其实是很痛苦的。大家不要以为活得小气的人会很自在,没听说过哪个特别小气吝啬的人会很自在,越吝啬的人会越烦恼不是?就像葛朗台,他吝啬到那种程度,难道会自在?只有放下悋贪的时候,他才会自在。
佛教分为大乘、小乘,小乘又称为声闻乘,声闻乘把修道的过程,分成四类。第一层的修行果位,称为须陀洹,意思是入流;第二层是斯陀含,又名一往来;第三层是阿那含,又名不来;第四层是阿罗汉,是破敌之意。这是小乘的一种判教方式,认为从凡夫成佛,有这样的四个果位;从大乘来讲,就是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圆满究竟的就是十地菩萨。
佛问须菩提,须菩提,须陀洹能这样想,我证得了入流果否?须菩提答,因为须陀洹听起来是一个人入流了,但实际上,没有流可入。因为没有色的流,没有声的流,没有香味触法的流,所以《心经》里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人,就入流了,但实际上却是无流可入的,这只是证得了初果位,到阿罗汉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
我们普通人老是在那里探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即使我告诉你什么意思,你也不明白的,何况我也讲说不清楚的。为什么呢?我还没有证果,如果我是初地以上的阿罗汉的话,才能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明白了这句话,就是入流了。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这一切的烦恼,没有这一切的执着,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的分别、贪恋,自然就入流了。
同样地,达到须陀洹的境界,就更要了悟到,色声味触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斯陀含叫一往来。既然没有这些流,如何去入呢?因此没有所谓的入流这件事。当菩萨了解到,没有流可入,这本身就是入流。前面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后面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流可入,就是入流。进入这样的境界,就是初果阿罗汉的境界。对现在的我们而言,去探讨这些话题,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大家还是老实种地更实在,讲这些还不如擦玻璃来得实在。你在擦玻璃的过程之中,哪一天玻璃碎了,你也开悟了(笑语)。
理和事要分开来谈,但要圆融起来用。好多人就只在耍嘴皮子功夫,在理上打诨,动不动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什么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即使我在文字上给你解释得很清楚了,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吗?何况现在我也没悟透不是?可能我在理解上能比大家理解得更深一点、更远一点,但你说我完全理解这句话了吗?没有的。
许多人认为,当菩萨证得某地的时候,会有一个特别的礼物,或者像类似颁奖晚会一样的,来为你印证,但实际上是没有的。佛没有这个奖励,也没有形式上的东西,没有什么颁奖晚会,也不会授予某个人什么头衔:你是一地菩萨了;你是二地菩萨了;……,没有。但我们现在市面上,就有这样的情形,这样的情况,全部都是在打妄语、胡说八道的。 谁是菩萨了?菩萨在哪里?但普通人却不明白这些道理,很喜欢等级架构的观念,所以总想着我要成佛,我要证得初地,我要怎么怎么样,一步步地往上攀升,最好菩萨最后还给我来个颁奖晚会,为我授予一个什么头衔之类的。总妄想去得到这个,但实际上并没有。
即使你真正证果了、入流了,你也没有这个荣耀,没有佛菩萨来为你加持、颁奖之类的过程,你不要老想着得到这个,我现在就告诉大家,没有的,不要去妄想这些。不去妄想这些,你才会脚踏实地,才会接地气,才会落在地上来。要不然你在那里天天想着,明天给我开颁奖晚会,还是后天给我颁奖?今天来到庙里,师父夸了我两句,挺美的;今天来都庙里,师父骂了我两句,就焉头耷脑的了,…...。但这一切跟我没关系,跟佛菩萨没关系,我既没资格给你颁奖,也没必要给你颁奖。你修行好,跟我没关系;你修行不好,跟我也没关系。实际上,我没必要赞叹你,也没必要批评你。我对你的赞美和批评,都是多余的。
实际上,从理上是这样讲的;但从事上,这一切还都要去做。为什么?弘法需要嘛。虽然是需要,但我当下得明白,我既没能力为你颁奖,也没能力去批评指责你,我心里得清楚这些。如果我迷了的话,我连这点道理都搞不清楚的话,我会被烦死。我得去天天观察:这个人得赞叹两句,那个人得批评两句,这个人脸色不太好,我得怎么怎么样,……,这样的我,就太累、太辛苦了。做人就是如此的道理,大家明白自己回去应该怎么做了吧。事上,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但心里一定要明白,跟我没关系,我可以不说他,也可以不骂他,也可以不赞叹他。你的这些赞叹、挖苦等等,都是没必要的。他有他的因果,一切都是他的因果所牵,他的生活跟你没关系。 包括儿女也是如此,你们最放不下的就是你的那个孩子。
有个居士的儿子是个脑瘫,站也站不起来,吃饭也得人喂,现在十三四岁,满屋子爬,但这位居士还是很执着。她儿子前几天不知怎么脑袋上碰了个包,被她看到了,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她这样天天照顾儿子,得多累呀,但她还是执着得很。如果明白这一切的道理,你还执着干什么呢?那不就是个讨债鬼吗?说句不好听的,没有他,你还自在一点儿不是?但你放得下吗?你放不下。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因为这是你与他的一种因缘,该照顾照顾,但你必须要执着这种感情。你痛苦又能怎么样呢?你烦恼又怎么样呢?能解决问题吗?所以,在迷中的母亲,净干这样的蠢事。
你可能会说,这要放下太难了,我放不下。我告诉你怎么能放得下:祛除贪嗔痴慢疑,你就放下了。你心量大一点,不要老看着你的孩子苦,要看到世间还有比他更苦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你的这个孩子,没饿着,也没风吹雨晒的,也没在露地冻着,只是碰了一下而已。你看看利比亚那些身处战争中的孩子们,再看看那些非洲吃不上饭的孩子,……,想想这些,把你的心量扩大。你心量扩大了,你自然就不执着于那一点了。你看到整个面的时候,那一个点,可以就忽略不计了。
所以,我们的修行,就是在消除的过程,消除烦恼,放下执着。而不是说现在就把孩子扔了不要了,或者扔在家里不管了。如果这样做的话,你又不慈悲了,甚至可以说,太恶毒了。所以说,你该怎么照顾怎么照顾他,同时,你又要放下这份执着。
普通人所谓的做不到,就是没有觉悟,没有觉醒,你觉醒不到这些。老实去做,消除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剥除我们这层层外衣的时候,你慢慢地就放下了。你剥去一层,就放下一点;再剥去一层,你就又放下一点。 你不要刻意地去放下这个孩子,而是让你去消除你的贪嗔痴,消除你的烦恼,消除你的执着。消除烦恼就有方法了,比如刚才讲的悋贪,想要消除这个,就多布施嘛。虽然割肉很疼,但你身上的瘤子,必须要忍痛割掉的。在没得“癌症”之前,你得自己“动手术”,小打小闹地零割着,反而不怎么痛的。你去医院里做化疗等,那才叫痛呢!到那个时候,你不忍也得忍着了,而且还得花钱买着去忍。懂不懂这个道理?
我们目前发现一点的时候,赶紧忍痛割去。发现什么?发现你的贪嗔痴的时候。觉得自己不好的念头的时候,赶紧就砍掉它,不要让它滋生“癌细胞”。不要等到你的“癌细胞”扩散了,蔓延到你的全身的时候,就无药可治了,那时候的你,才叫真痛。你现在觉得花五块钱买盆花来供佛,你不舍得,我跟你讲,到时候,你花五百块钱,都买不来这一盆花。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放下,学会消除这一切,慢慢地,你自然就放下了。从《金刚经》里来讲,你也不要去想着放下这一切,你会得到什么,没有什么可得的,这就叫本来面目。
佛问须菩提,斯陀含能这样想,我证得一来果吗?须菩提答,不能。因为斯陀含只是一次达到涅磐,然后又回到轮回,但实际上,没有涅磐可去,也没有轮回可回,因此,也就没有去或者回,也没有谁去或者谁回。证得如此的菩萨,叫一往来。这是二果阿罗汉,也叫一返。有的解释为,回来一次娑婆,然后又往生了,就叫一返、一往来。但实际上,这样的解释太过牵强。
一往来的意思是说,一次达到涅磐,然后又回到轮回,但实际上,没有涅磐可去,也没有轮回可回。因此,我们就没有必要为着去或者回而烦恼,也没有谁去或者谁回的概念,才叫一往来。
须菩提这样的回答有深奥的道理,就像上面讲的清洁窗户的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清洁窗户,但却没有人想想玻璃未脏之前的状态。那是窗户很重要的一个面相。
同样的,轮回和涅磐之前的状态,才是要点。当我们谈及轮回和涅磐的时候,我们早已离开了一步。 如果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在我们心中,大多数时候,涅磐不是真的涅磐,只不过是更精密的轮回罢了。
好多人所谓的涅磐,只是进入了一个更精密的空间、更精密的纬度、更精密的轮回而已。他的时间概念,跟我们现在的时间概念不一样,不是用小时或者年来计算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在整个宇宙空间里,地球都是那么地渺小,何况我们一个个体的人呢!
接下来佛问须菩提,阿那含会想,我证得了不来果吗?须菩提答,不会。不来是因为没有世界可回来。当一名菩萨了解到,没有世界可回来,也没有回来者,这实际上,就是不来的境界。
三果阿罗汉又名不来,我们理解的不来,就是不再轮回到娑婆世界了,不是这样的。不来是因为没有世界可回来,也没有可回来者。谁回来呢?也没有可以回来的世界,也没有谁可以回来。悟得这种境界,才称为不来果,也被称为三果阿罗汉。
最后佛问须菩提,阿罗汉会这样想,我证得了阿罗汉果吗?阿罗汉果位就等同于菩提,等同于佛。须菩提答,不能。因为没有分别,或独立存在的阿罗汉果位。因为没有,所以,阿罗汉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果,就是假的。也就是说,只要有人说,我证得了阿罗汉果,我是阿罗汉,就是大妄语。 法师为你们讲戒的时候,都有讲,如果未证言证,自称是佛菩萨再来,都是大妄语,这种大妄语就破根本戒了。破了根本戒的人,就如大海里的死尸一样,最终会被大海所抛弃。佛经里讲,破了根本戒的人,再也没有受戒的机会了,受戒也不得戒。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某某是什么什么佛,……,凡是讲这样话的人,就是大妄语。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啊。如果是佛菩萨的话,是不会去说谁是阿罗汉、谁是菩萨的。佛菩萨是不会这么去讲的。不是佛菩萨讲的,那又是谁讲的呢?这就有待商榷了。所以说,凡是有这样讲的,就是大妄语。
阿罗汉三个字是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破敌之意。破什么敌呀?破我们的烦恼之敌。破掉无明、破掉烦恼,没有人、我、寿者的概念,就叫阿罗汉。没有这一切的执着、分别,自然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叫破敌了。
所以说,我们经常将修行比喻成出兵打仗,我们跟谁战斗呢?跟自己的烦恼、执着战斗!我们要战胜自己的烦恼。我们如何战胜我们的烦恼?就要切断我们的贪嗔痴,佛经里把贪嗔痴等烦恼比喻成贼兵,你得战胜这些贼兵。
所谓的破敌,就是破除我们的烦恼之敌。阿罗汉即是摧毁了“我”的概念,不会认为“我”证得了阿罗汉果。既然“我”都摧毁了,哪里又来的“我”证得了阿罗汉呢?所以说,凡是讲自己证得阿罗汉的人,都是大妄语之人。
从这一点来看,学习《金刚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慢慢地,我们就能分辨出佛和魔的区别;了解正法与邪法的区别。用这样的法印,去衡量一下我们世间的法,自然就明了了很多、清楚了很多。
佛接着问须菩提,久远以前,当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那里修行的时候,他证得了什么吗?须菩提答,很久以前,如来在燃灯佛那里修行的时候,什么也没证得。这里的对话就很有意思了。关于此,有诸多的解释,一种解释说,没有独立存在或外在的佛的功德,需要你去证得,或者从老师那里吸收;还有一种解释说,你已经具备了试图要证得的所有佛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形好,每一样你都具备了,不需要再去证得任何东西,也没有什么是可以在老师那里修行和得到的。
你消除了睡眠的时候,自然就觉醒了。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形好,都是你自己在因地慢慢修证,自然得到的果。
我们要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没有这么简单的。至于禅宗里讲的那种当下成佛、立地成佛,这样的法,佛也有说,但这是另外一套理论概念,更为严谨,我们这里不谈。我们现在需要干什么呢?一点一点地擦窗户啊!天天在那里跟自己的贪嗔痴战斗啊!等你战胜了贪嗔痴的时候,破掉烦恼之敌的时候,你自然就证得了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 这不是你想出来的,也不是老师给你的。不是在燃灯佛那里得来的,而是自己在因地修道的过程。当然了,这个过程之中,需要善知识来为我们指引方向,需要老师帮助我们来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修道成佛的那一刻,这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自然就具备了,而不需要我们去证得任何东西,所以说,须菩提讲,没有证得。
修道、修道,修什么道呢?修消除烦恼染污的道。大家明白了吧?好多人修的好像不是这个道,修的是神通,能看事儿,能抽签算卦,能解点儿什么东西,能破点儿什么东西。但真正的修道,不是修这些的。 佛接下来讲的,可能对修学净土的,会有一些帮助。
佛土、净土,是佛在因地发愿,然后修证来的。比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发愿自己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度将怎么怎么样,即四十八大愿里讲的那样。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是阿弥陀佛修证而得的,是修出来的,就像你盖房子一样。阿弥陀佛修证这样的净土干什么呢?是为了给众生提供方便。因为那里是净土,所以众生去了之后,就会有利于修行,而不像我们现在的这个秽土,不利于修行。所以阿弥陀佛发愿修建净土,为众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无偿提供给众生,用于修行。 这是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修证的,所以我们往生需要什么?靠的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以及我们个人的信心感通力。
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有信心,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就会加持我们,当我们与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感应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就叫信心感通力。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与我们信愿往生的力感通,产生的信心感通力,就会让我们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不然的话,西方极乐世界那么遥远,我们怎么去呀?坐火箭、宇宙飞船都没有用的,而是当下即生。而不是我们坐着宇宙飞船在宇宙中遨游了多少光年,才到达了极乐世界,不是这样的。
净土法门讲的是这种清净庄严的佛土,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其他的净土也是如此,比如东方药师佛的琉璃世界,也是药师佛的慈悲愿力创建的。但从《金刚经》的理论来讲,就破斥了所有的这一切。极乐世界在哪里?既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娑婆世界。没有极乐世界,当然就没有娑婆世界,你要悟得的是这样的理论,而不能讲没有极乐世界,却还有娑婆世界,这样是不对的。如果认为没有极乐世界,但还有娑婆世界的话,你还是没有悟透《金刚经》里所讲的道理。
普通人一听《金刚经》谈到这里的时候,就认为,哦!极乐世界是子虚乌有的,但却很执着于娑婆世界,这样就错了。《金刚经》所讲的是,如果我们还有国土的概念的话,(打个比喻讲)阿弥陀佛不就成了房地产商了吗?阿弥陀佛盖了一所漂亮的房子,然后再去贩卖。当然了,这里的贩卖,是无偿的,免费来接引我们的,但这也是一种贩卖、兜售。如此这般,就跟房地产商没有区别。所以说,《金刚经》里讲的理论就是,没有净土,也没有秽土。
现在衍生出来的一些名词,如心净则国土净,创建人间佛教,在娑婆世界成佛,都是从这套理论上衍生出来的。心净则国土净,是说当下我心净的话,自然国土就净了,而不是外在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改变。心变了,外在的环境自然就发生了改变,境随心转。而普通凡夫,则是心随境转的:呆着寺院里,觉得自己的心很好;回到家里,烦恼就起来了,无名之火马上就出来了,这就是你的心,随着外在环境的流转变化而流转变化了。 娑婆世界的这一切,也都是我们的心感应出来的。随着外在环境的流转变化而流转变化的,是凡夫的心;圣者的心,哪怕坐在非常嘈杂的环境里,却会心如止水,不会受外界的干扰,因此就有了“十字路口好打坐”一说。有的禅师会专门到十字路口去打坐,来考证自己的功夫。好多时候,我们赖外在的环境怎么不好,其实是我们的心,没有修证到那个度上,所以才会产生烦恼。
当然了,在凡夫的时候,环境是很重要的。凡夫心时,呆在一个相对清净的环境里,我们的心会心随境转,自然就安静一点儿了。但实际上,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用心去转境,而不是境来转心。 我的心我能做主的时候,自然就能去转变这一切。包括风水,我原来也讲过,虚云老和尚在南华寺的时候,虽然南华寺是一个祖师道场,但在虚云老和尚住持之前,寺院已经破落了,荒废了很多年。由于人心所感,环境也发生了改变,风水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门前的那条河,从风水上来讲,非常地不好。但虚云老和尚去了之后,突然有一天晚上,天降暴雨,把那条河冲直了。不好的风水,就变成好的风水了,这就是境随心转了。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说,福地需要福人居的。你一个凡夫,天天在那里看风水,你得心好才行,你心不好,你住在皇宫里也没有用。 过去的皇宫是风水最好的地方。北京的紫禁城,是集天下大智慧来看的风水,肯定是个好地方,但心不好的皇帝,照样会亡国。
所以说,风水是随心转的,你应该改变你的心。但我们怎么改变我们的心?就像我们之前讲的,消除我们的烦恼,消除我们的染垢,消除我们的贪嗔痴,你的心自然就干净了。
上节课讲过,我们讲的让心清净,是干净的净,不是安静的静。你的心如何干净呢?又不是桌子脏了,拿个抹布擦一擦就行了。我们的心该如何时时勤拂拭呢?就是要不断地荡除污垢、染垢。什么样的染垢?贪嗔痴慢疑。只有把这些打扫干净了,你的心自然就清净了。你的心清净了,外在的环境自然就清净了,国土就净了。一个人的心如此,如果我们所有人的心都净了的话,我们的国土就净了。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的地方,所有人的心都是干净的,所以说,他的国土也是干净的;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共业所感,我们多数人的心不洁净,只有少数人的心是洁净的,也没办法去改变的。所以这个世界被称为凡圣同居土。
大家理解的往生,一定要搞清楚,读了《金刚经》之后,我们更应该清楚,更应该坚定信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们唯有离开这个娑婆世界的秽土,去到洁净的净土,才利于我们的修道。
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太不利于我们的修道了,你要修行,你儿子还在家里闹,你妈还在床上躺着,……,你说你还怎么修行?生了一个还不够,还要再生第二胎,这不是在自找麻烦吗?在娑婆世界里想去了脱生死,太难太难了。所以,佛菩萨才发愿,创建净土,让我们去那里,换个环境,离开这个秽土,那里不用生孩子,也不用打扫卫生,……,没有这一切的烦恼,就更利于修道。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多讲一会儿,把《金刚经》讲完,因为再讲下去,真的是没办法讲了,更主要的是,大家的理解也不够了。下个礼拜如果还讲课的话,我们就讲《佛说阿弥陀经》,我们就讲讲净土。
当然了,我讲的净土,只能做参考,你们不要拿某某某法师讲的,跟我讲的来对比,没有可比性的。我个人各方面的福德、智慧以及各方面的福报,都不如别人。但我还会去讲说我应该讲说的这部分道理。
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的身体,像须弥山一样大,这样的身体,可以算大吗?须菩提答,是的,大得难以置信,因为如来说的并非实有的身体,所以是大身。
佛问须菩提,你说恒河沙的沙多吗?须菩提答,多。佛问须菩提,如果一位善男子或者以为善女人,用恒河沙那么多的七宝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佛菩萨,这样会积累很多的福德吗?须菩提答,是的,这将积累无尽的福德。然后佛说,如果一位善男子、善女人,接受并修持这部经,为他人解释,哪怕是一个偈颂,所得到的福德,比供养无尽的宝藏要大得多。
佛进一步说,须菩提,不论在何处,只要念诵、讨论这部经中的一个偈颂,天人、阿修罗等,都将恭敬此地如圣地。
须菩提,无论是谁,哪怕只要受持读诵这部经的一个偈颂,这个人已经成就了一些稀有难得的事。哪里供奉着这部经,佛就在哪里。无论是谁保存着这部经,都应该被视作是佛的传人和杰出的弟子。这是翻译成白话的最后一段。
佛陀在这里特别赞叹《金刚经》,只要有人讲说一句一偈,功德都会无量无边,比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还要殊胜。所以说,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要尽量讲说正道、讲说正理。不要天天搞那些迷迷信信、鬼鬼神神的东西。
当然了,如果你对经中的一句一偈讲说不清楚的话,你就讲《金刚经》里的原文,顶多翻译成白话给人听。因为以我们目前的理解力,还不能够解释得清楚。有些偈颂,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就理解了,但有的偈颂可能就很难理解了。
当然了,我们的解说,必须要是在别人问的情况下才为其解说,别人不问,你就别到大街上硬拉着别人说了,不要去做这样的傻事、蠢事。 有这部经在的地方,犹如佛菩萨住世。所以说,你不要小瞧了一个道场,道场里有这么多的经典在,就比你家里强了一万万倍了。大家不要以为寺院有什么了不起的,寺院的功德,你无法想象的。有《金刚经》存在的地方,就有佛菩萨住世,更别说是龙天护法了。就如《金刚经》里所讲,在净地、圣地,天人、阿修罗等都得恭敬,何况是我们呢! 有人来到寺院里,张牙舞爪的,想干干什么呢你?不是对我不好,你愿意跳愿意唱,跟我都没关系的,影响不到我半分。这只是对你自己不好而已。有时候我忍不住去说,是一种大慈悲心,我是怕你造下恶业,你没办法去接受这种恶果。我是去制止你而已,而不是你给我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有的人说,小点儿声说话,别惹师父生气。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但跟你是有关系的。在这样的净地,天人、阿修罗等都恭敬如此,何况我们这样一个连草木之人都算不上的呢! 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人群里,我们算什么呢?比你长得漂亮的也有,比你智慧高的也有,你算什么呢?所以来寺院里,就要恭敬如佛菩萨在一样,其实佛菩萨确实是在的。有了这份恭敬心,你自然就获得了无量的功德。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是说你惹人家师父生气,人家师父才不会生气呢!说句不好听的,跟你生气不值得的,而是真的对你不好,人家师父才会去制止你胡作非为的。
我们每天哪怕只念诵《金刚经》里的几个偈颂,也比你念很多自己不知道怎么念,或者应该如何观想的咒语强多了。天天听到这样的话:我是念文殊心咒好,还是念药师心咒好?你念药师心咒也好,念文殊心咒也好,但都不如念《金刚经》好!为什么?你念药师心咒也好,念文殊心咒也好,你能明白这些道理吗?但你诵《金刚经》,就能明白这些道理。你诵读一遍,自然有诵读一遍的感悟,自然有诵读一遍的收获。 你明理了之后,你持阿弥陀佛也好,念药师佛也行,念文殊菩萨也行,都没有区别了,都是圆融无碍了。但你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念文殊菩萨也好,念药师佛也好,但好与好之间是有区别的,这里的区别而且会很大。就像我上节课的,你礼拜观世音菩萨,你应该明白,拜观音菩萨拜的是什么,拜的是观世音菩萨大慈悲的精神;你拜文殊菩萨,你要明白,拜文殊菩萨的那种大智慧;……,你光拜一个木雕石刻的像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心怀恭敬,理解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意义,你真正地去礼拜的时候,木雕石刻的像,就是观音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就会有无上功德汇集于你的。可我们普通人太执着了,这才是观音菩萨,但观音菩萨在哪里?观音菩萨无处不在处处在的!我跟你讲,你家里就有观音菩萨,如果你做了坏事,小心观音菩萨惩罚你(笑语)!
无处不在处处在,这才是佛菩萨的境界。 《金刚经》里就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空有不二,理事无碍圆融,不能理是理,事是事,不能执着于理,也不能执着于事。理上要破,打破这种执着,打破空间的概念;事上要立,要积极地去行、去做,该擦桌子擦桌子,该擦玻璃擦玻璃。从理上来讲,这个桌子,我不擦也没关系,桌子上有灰尘,有什么关系呢?但从事上来讲,你要想修福,要想成佛,就要去擦桌子的。
所以说,我们消除我们的染垢、消除我们的烦恼的过程,就是成佛的过程。成佛的过程,就是找寻(当然了,也不是刻意地去找寻)玻璃未脏之前的状态。 《金刚经》的这一篇就翻过去了。
我们再讲一点中阴身的事情,好多人都比较感兴趣。其实我们的梦,跟处于中阴身的一种状态,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在梦中,会有真实的痛感,伤心流泪就如同真的一样,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中阴身的时候,就类似于梦中的场景,痛苦和烦恼都很真实,我们也都会很执着,但在中阴身的时候,是不会产生任何的果的。所以,我们的修行,好多时候,不是等你梦醒了再去修行,也不是在你梦中修行,而是在你消除睡眠的过程中修行。
只有不睡,不就不会做梦了吗?我们知道,梦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但梦中的境界,又确实很真实,所以我们的修行,就是不断地消除睡眠。当睡眠没有了,你就觉醒了。而不是在梦中修行,如果在梦中修行,就叫梦幻泡影了。现在好多的修行人,就是在梦中修行,在那个梦幻泡影里修。不是等我们梦觉醒之后再修行,而是当下就要不断地去消除睡眠,消除我们的贪嗔痴,消除我们的染垢。
今天就到这里了。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彌陀佛!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