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平访谈点评
zhongdan lan-100790 07/04 45684.0/1
今天看了一下2014年小枇杷对马立平的采访,对马立平的观点我早有了解,再次总结和评点一下:
(马立平)三大障碍:
1.没有中文大环境和没有中文交流需要
2.中西文的巨大差别,学习中文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大约是西文的四倍
3.中文在孩子生活中处于边缘地位。
对这三大障碍,我的建议是
1. 家里交流一定要用中文,起码日常对话要用中文,辅导大部分功课也可用中文
2. 对继承语教学的研究表明,要达到一定水平,西文学习一般需要500小时,而中文需要大概2000小时。
我的提议是每周学习至少六个小时,每年300小时左右,这样通过不到七年的时间,可以让中文达到一定水平。
如果四五岁开始,这个可以在十到十一岁左右完成,那时候青春其没有开始或者刚开始,孩子其他活动还不多,
父母还比较能说上话。如果每周不到四小时,那么需要大约十年时间,到十三四岁才能完成,孩子其他活动越来越多,
而且父母作用越来越小,很多人会感到越来越难。
3. 孩子的课外活动中,中文要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不奢望把大部分课余时间用来学中文,但是百分之二三十的课余时间
用于中文还是必要的。如果孩子有十项课外活动,中文排在最后一项,不管什么课本,什么人教,大概都没有办法成功。
(马)让孩子愿意去中文学校的动力是趣味和意义。
意义是更长久的。中文学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学好中文和中国文化,让孩子觉得有趣只是手段。比方说,如果中文学校
上课改为自由活动,每次让学生尽情玩电子游戏,可以估计绝大部分孩子都会喜欢,然而这绝不是我们要的。这样的情况虽然
很少,但是很多学校因为学生付出努力不够,一再降低要求,却是颇为常见。学校有学校的难处,因为学生人数太少,学校无法办下去。作为父母,必须清楚学校的情况,不能认为把孩子完全交给周末中文学校可以自己袖手旁观。
(马)培养孩子认真做作业的好习惯,不要奢望孩子每周去中文学校,就能自动学好中文。
做作业是最低要求。父母是否上心和关心是成败关键。
(马)怎样才算学好中文:到高年级还愿意学,能够用中文进行基本交流,会欣赏中国文化。
我遇到的ABC中,能够和父母用中文交流的有一定比例,有些也能阅读,但是能够欣赏中国文化,闲来无事时看
中文书消遣的比例则极低。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马)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祖先的文化,能够为孩子可能遇到的身份认同危机未雨绸缪。
不管学不学中文,华裔后代的身份不好改变。认识有些十岁左右来美国,几十年后中文基本不能阅读,现在催着孩子学中文的;也认识有第一代华人的子女完全不懂中文,现在把第三代送中文学校学习的。很多西人想要孩子学中文,而他们孩子的中文,也许怎么也比不过华裔家里教出来的。中文也许是群友们可以给孩子最平常而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