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华埠散客人生,体会租客辛酸往事

Patricia-100003  05/10   6794  
4.5/2 

    5月9日清早,三藩市小业主协会、住房政策改良会(BetterHousingPolicies.org)的四五位代表走访唐人街横街小巷几小时,探访華埠的住房情况,希望可以帮助唐人街的市民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代表们从早上八点一直走访各家各户到下午五点才结束。代表们采取小班模式,上门访问居民生活,认真听取小市民对社区的反映、对自己居住环境的反映,为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大部分市民都向代表们诉苦,代表们也将他们的问题详细记录,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将在5月11日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一天的对散房房客的生活的新理解让代表们震惊不已。居民们反映到,他们移民來美國都懷著美國夢,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很遺憾,居住在華埠次等環境的同胞,在他們的眼中,美國就只是個7-8戶人公用廚廁的地方。小小的房間擠着一家几口和全部家當,連個轉身的位置都沒有。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安全隐患。家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温馨舒适的房子,而是锅碗瓢盆和杂物的栖息地,没有了温暖安心的房间,只有摇摇欲落的墙纸壁灰和勉强挤下一家子的小房间。


    对于华埠散客的来源,实属有一段心酸的“血泪史”。當年淘金及買豬仔的鐡路工人,在1906年大地震之後,那些被歧視的孤獨離鄉中國男子,被市府安置在專為華埠而建的窄小的沒廁沒廚散房公寓內,目的是排華,要他們窮盡終老在那些窩居𥚃。後來在60年代,美國開始放寬家屬移民簽証,市府眼見華人移民人口日多,擔心華人力量壯大,便開始制定種種華埠建築物限制法規,例如在新建樓宇時,必須低于3層樓宇高度丶必須包括大比例低租金單位丶必須加大單位面積丶等等必定虧本的法規,迫使華埠物業的業主死守著那些老舊散房樓宇,有破爛只能小修小補。

    代表们听到的故事,让他们开豁眼界和同情心,让他们能更有心有力的服务社区和市民,让市参事能做得更好更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