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user2477-2477 04/15 80305.0/1
慈诚罗珠堪布:藏传佛教整个的修行可以用三个字来描述,就是闻、思、修,它的教育或者是最后的修行,所有都在这三个字的框架里面。
那么闻,首先是说去听老师的课、上师的课。因为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传承,比如说从佛陀或者莲花生大师,或者是从印度佛教像龙树菩萨这样的高僧大德,比如说龙树普萨的著作,他本人写完了以后会传给他的弟子,然后他的弟子再传给他下面的人,这样一代一代下来就叫做传承。藏传佛教非常重视这一点,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老师先去听,中观也好,其他佛经也好,他不允许比如说我自己没有传承、也没有人给你讲,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己去看一本书,然后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再去传,这个不允许的,所以首先必须要去听,这叫做闻。
完了以后,就是思考。我们平时光是听的话理解深度是不够的,所以要思考。这个思考在藏传佛教里面有一个独特的方式是辩论,辩论是比较重视的。因为我们平时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以为理解得比较好,但是其实有些时候,理解的深度不够,或者是误解,都有很多的问题。所以大家就在集中讨论或者辩论以后,就发现自己的理解有问题或者是不够深,所以辩论是比较好的方式。这是第二。
第三就是修。修就是真正地踏踏实实地,把我们从佛教里面学到的东西落实到自己的内心当中,内心当中落实好了以后再落实到工作当中或者是生活当中。
整体来讲,这是闻思修三个。闻和思当中呢,藏传佛教比较重视五部大论,五部大论是整个佛教、印度佛教的论典当中比较主要的五个。
五部大论当中:一个是戒律、律经,是讲讲出家人、还有在家人的戒律。第二就是大乘的阿毗达磨,或者是俱舍,就是讲宇宙,还有天文、地理,人体的结构,心理学。第三就讲中观,中观就是深层次地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也就是佛教里面经常讲的空性,比如《心经》当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怎么样去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空是什么,为什么是空,怎么样知道这个空?一切物质我们看起来都是好好的,那么为什么说这是空?去解释,用推理的方式去解释,这叫做中观。第四就是《现观庄严论》,是讲大乘佛教修行的过程,从菩提心、空性,怎么样去修,从一开始进入佛门到最后成佛之前人的精神的提升的过程以及它的方法。然后还有一个叫做因明,是讲逻辑,讲了很多种推理的方式,因为我们通过显宗的方法去理解或者认知这个世界的本质,那它唯一的是逻辑,它有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的推理的方式,这叫做因明。这五个都是来自于印度佛教,这个印度佛教翻译到西藏以后呢,慢慢就变成西藏的本地化。很多后来的西藏的高僧大德通过他们的修证,通过他们的学习,写了很多很多的解释,这叫做五部大论。
五部大论都是属于经和论当中论的部分,藏传佛教跟汉传佛教有点不一样,汉传佛教直接去解释佛经,经和论当中的经。佛经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讲的,然后从印度翻译到不同语言。藏传佛教比较重视论,它觉得我们直接去讲佛经的话,因为佛经很广的,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论,先学论,然后再去学经的话,这个从次第讲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先学论,然后再去学佛经,或者学论的同时就引用很多很多的佛经里面的短片来印证论的正确性,也可以说是通过论的推理的方式来证明佛经里面的内容是正确的,或者是我们怎么样去了解,它是通过经论相互印证来学习。
五部大论学完了以后就学密法、密宗,藏传佛教的密宗跟汉传佛教的密宗当中有一部分是相同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文版当中的唐密,藏传佛教跟唐密基本上是一个级别、一个等级的,这个在藏传佛教里面叫做外密,它把密宗分成外和内。外密以后,还有一个叫做内密,藏传佛教里面有一部分是内密,内密从目前据我了解的话,全世界只有在藏文里面才有。因为当时翻译的时候,可能在唐朝的时候就翻译的基本上都是外密。但是这个外密当中呢,我们发现有一些少部分的修法,不是很完整的修法,是属于内密的修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唐密也不完全是外密,但是大部分都是外密。内密是汉文版大藏经当中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到,可能巴利文更不会有的,印度当时是有的,但是后来经过了很多很多的变化以后——本来在印度当地也是非常高端的法,不是很普及的,只是一些修到一定层次时候修的法——印度到现在可能就不知道有没有像博物馆这些地方也许保存了一些不太完整的梵文版本,除了这个以外可能很难找到。这个就是密。
在藏传佛教里分显宗的班和密宗的班,显宗的五部大论学完了以后就学密,实际上真正他们修的是显密圆融的修法。我们在佛学院里面学的也基本上是这样,先学最基础的显宗的部分,然后再去了解密法的内容,这个基本上学完了以后呢,就是实际的修行。大概就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