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時電子報: 社評-以國際化突破滬港通壓力


Johnson Choi-1008  09/23   8465  
5.0/1 

台灣中時電子報: 社評-以國際化突破滬港通壓力



備受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場關注的「滬港通」即將在10月中旬正式上路。「滬港通」連結上海和香港股市,為兩地金融市場發展注入新的動能,也是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影響廣泛深遠。對台灣而言,「滬港通」是國內投資人新的機會,但也可能造成台股邊緣化的危機,如何因應,對政府是一大考驗。

所謂的「滬港通」,就是大陸和香港股票市場交易的聯通機制,大陸投資人可透過上海證交所直接購買港股,香港投資人亦可透過香港交易所直接購買陸股。依據兩地證券交易機構目前規畫,「滬港通」啟動初期將允許香港投資人購買上海股市568檔股票,總額度3000億元人民幣;大陸投資人(限投資機構及帳戶餘額超過50萬元人民幣的個人投資戶)則可購買港交所指定的268檔股票,總額度2500億元人民幣。預料「滬港通」若順利上路,各項限制可望逐步放寬。

知名投資銀行高盛發布報告指出,「滬港通」實施後,將引領大陸A股走向世界,並把大陸和香港股市連為一體,兩地市場合作將成為全球市值排名第二、交易額第三的超大市場。高盛並指出,大陸GDP占全球12.3%,但大陸在MSCI全球指數中權重僅占2.2%,因此,未來A股在全球指數配置過低的狀態將改變,亦即「滬港通」將吸引全球資金投入大陸股市。

事實上,「滬港通」尚未啟動,威力已開始發酵。從7月至9月中旬,大陸上海及深圳兩地股市最高分別上漲1成5至2成,香港股市亦漲多跌少,是同期間全球主要股市表現最佳者,顯示資金流向陸港股市的新趨勢。尤其,對於陷入熊市已達7年的大陸股市而言,未來可藉由「滬港通」引進國外投資人與多元化資金,改善上市公司結構及資本市場體質,進而有助於大陸金融及經濟的健康發展。

對香港而言,「滬港通」雖和過去北京一度規畫但未執行的「港股直通車」有所不同,但香港股市和大陸股市的整合,不僅為股市引進活水,同時也為境外投資者創造新的投資管道及人民幣去化途徑,更加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滬港通」為大陸資金流出及境外資金流入開闢了合法管道,大陸居民只能買A股和外資只能買B股的限制皆一舉打破,因而大陸外匯及資本市場管制勢必隨之逐步鬆綁,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關鍵影響力。

台灣和大陸及香港經貿往來極為密切,近年國人透過券商複委託管道購買香港及大陸有價證券已成風潮。為因應「滬港通」上路,金管會已同意國內專業投資人(財力3000萬元以上的自然人及資產5000萬元以上的法人)可透過券商複委託投資大陸A股,讓專業投資人可搭「滬港通」便車,參與大陸股市買賣;國內券商在港陸分支機構亦紛紛投入資源,準備搶進「滬港通」商機。

但另一方面,很多人擔心「滬港通」勢必吸引更多國內資金轉戰港陸,將造成台股失血。近幾周來,隨著大陸及香港股市量能擴增,台股成交量明顯下滑,似反映國內投資人熱中投資港陸股市的趨勢。

為此,金管會積極釋出「台星通」、「台日通」及「台英通」的「台股大三通計畫」訊息,試圖藉此緩和資金可能外移的效應。然而,從國人投資習慣及動向分析,金管會上述政策能否奏效,仍待後續觀察。

事實上,台股競爭力是繫於上市公司的國際競爭力及金融國際化程度,在這兩方面積極尋求突破,才是避免台股邊緣化的根本之道。希望朝野皆能認清其中道理,且以正確心態面對「滬港通」的發展,化危機為轉機,讓台股真正邁向國際化,不畏任何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