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之尊》节选《众海龟误入潜规则 小百人梦断京雅韵》(更新)
anonymous-114 04/20 63234.5/117
(此文曾上传过,现修改后重新上传更新。虚构故事,请勿对号)
六年一晃就过去了,邵建峰的“二百人”计划聘期就要到了。“二百人计划”是京雅韵大学几年前推出的人才计划,对比科学院的百人计划,人称小百人。对外是正高级职称(研究员),对内按副教授待遇。年薪十四万。这在六七年前算是高薪了。后来由于物价飞涨,教师的岗位津贴普遍上调,二百人们就开始闹事了。校领导一看稳不住,就给涨了三万,变成了十七万。二百人是个虚数,但全校已经招了一百多人。二百人虽然对外声称是正高级,其实就是高级博士后,聘期三年。三年后双向选择。也可能延聘三年。由于是双向选择,光自己想留不行,要想留在京雅韵大学,上报的材料先要送到海内外评审,然后要通过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学校的职称聘任委员会的评判。
邵建峰虽然科研经费少了一点,但发表论文没的说,光Physical Review Letters就有4篇,综合引用率也高达160多次。但是按照学校规定,“二百人计划”留下来只能按副教授聘用。副教授其实也是临时工。只有当了教授,才算安稳了。可是不经过副教授怎么能到教授这一级呢。除非跳槽到其他学校。邵建峰虽是南方人,对于京雅韵大学所在这个北方城市还是很留恋的。虽然风沙大了点,雾霾多了点。他看中的是学生资源和在国内无以伦比的学术地位。虽然他以前的学校中国科大也不错。可是,你亮出名片的时候,上面写着京雅韵大学教授,还是写着科大教授,含金量显然不同。还有,他身上还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梦想。他多想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有房有车,把父母接来同住啊。他现在租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里。60平米左右,每月工资里要扣2800元。这已经算是便宜好多了。刚来的时候,他刚搬进人才公寓三个月,就被请了出来,说是引进了一个名头的更大的牛人,他得给腾地方。只好到外面找房子住。学校周围的房子都贵得要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离学校公交四站地的小三居,一个月居然要7000多元!每月工资扣了税和各种保险,基本上都交了房租。幸亏老婆周天羽很快找到了工作,工资还不算低,这才安顿好。好在儿子可以不花多少钱上学校的幼儿园—那个京雅韵大学的幼儿园外人想进来也是出奇地贵。
“留校到底有没有希望啊?”周天羽这些天几乎天天都在问。
“唉,别那么烦人行不行?要是三年前申请留校就好了,现在,不是青年千人,希望都不大。”
“那你赶快找找那个孔繁东啊,他当初不是答应你了吗?而且你给他贡献了那么多好文章,帮他当了院士。”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也不是他说了算。”邵建峰无奈地说。
“那怎么办啊,要是真不能留校,你去哪儿,孩子怎么办?”周天羽焦急抱着邵建峰地说。
邵建峰把周天羽的手拿开:“也许没那么悲观吧,再说,科大也可以接收我,还可以直接当教授。”
“科大那破地方,给教授也不去”,周天羽撇了撇嘴,“那地方太偏了,孩子将来怎么办啊?”
“再说吧,我想也许不至于真不能留下。看运气吧。”
学校聘任委员会开始评定申请留下来的“二百人”计划到期人员。孔繁东教授曾经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有一定的话语权。不料京雅韵大学的新校长一上来,就把聘任委员会的人员来了个大换血,一水儿的资深海龟教授,孔教授这样的只有国外进修经历的土鳖教授被排除在外。
会议开始。主管副校长高士郡先发言:
“各位委员,新校长要我们按照一流大学的标准严选人才。不够格的坚决不留。留下的人,副教授起步,按照新的标准,年薪30万元起。这次是李常务校长建立的‘二百人计划’六年期满的第一届,导向作用非常重要。以前三年期的,有留校的,但是把关不严,合作导师的倾向性很明显。这次不同了。我们要按国际标准考评。谁要是按人情留人,3年后考核不合格,仍然要刷掉,而且,推荐人也要负一定责任。”
“这次受理评审的有生命学院的沈宏非和高技术学院的邵建峰两个人。我们先请他们来介绍情况。每人12分钟。”
沈宏非毕业于密西根大学,在加州理工做过助理教授。背景非常强大。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介绍一下我任期内的成果。”
沈宏非侃侃而谈。12分钟的限时很快过去。
“以上就是我的成果。我认为我有能力、有潜力在京雅韵大学留下来干一番事业。欢迎各位老师批评。”
屏幕上显示,沈宏非来到京雅韵大学六年,共发表论文10篇,其中有Nature 1篇,Science 1篇。Cell 1篇。
到校科研经费1200万元,是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还有申请专利8项,其中授权5项。
委员们互相对视,满意地点着头。
头发花白的老海龟任建新教授赞叹不绝:“新来的海龟比我们强多了。”
少壮派海龟童彼得却挑出了毛病:
“你的两篇高水平论文,都是和加州大学合作的,你在论文中起什么作用?”
“应该说,这两篇论文都和我的合作导师写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仪器,实验是派学生在那边做的。但是,实验的概念是我提出的,实验方案也是和学生一起制定的。我们的贡献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可以作为第一作者单位。这也是国际惯例。我们刚投稿的一篇Science论文,就完全是在京雅韵大学做的,没有其他单位署名。”
童彼得点点头。
轮到邵建峰了。
邵建峰亮出了他的成果, Nature Materials 1篇, Advance Materials 2篇,Nano Letters 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篇, 还有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也有论文发表。搞材料研究的人都应该知道这几个期刊的分量。科研经费340万元,其中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90万元。和别人合作973项目50万元。
童彼得教授眼尖,一眼看出问题:
“你所有论文的最后作者和通信作者都是F. D. Kong。这个人是谁?是你的导师吗?”
有人马上小声告诉童教授:“孔繁东是高技术学院的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
“我不管什么院长主任,他的贡献是什么?”
“他们是我们领导啊”。
“如果他只是领导,没有贡献,就不能是作者,更不能是通信作者!”
“他,他不是没有贡献,他有贡献,就是提、提出了论文的idea”邵建峰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随口说道。
“既然idea是他的,是不是说明你还不具独立工作能力?”这话好厉害,一下子就把邵建峰问住了。他红着脸辩解道:
“不是,不是这样。所有论文的思想都是我的。为什么要挂他的名字,这是实验室的规定。”
“实验室规定?在哪儿?拿来我看看?”
邵建峰一下子傻了,哪儿有什么实验室规定啊,这是,这是潜规则啊!可是怎么说呢?我好冤枉啊。邵建峰暗自叫苦,头上冒出了汗珠。
“我给你讲一件事,我毕业的那个英国大学有一个讲师,聘期是五年。他前几年工作很好,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了不少好论文。第三年的时候想晋升高级讲师,院长和教授会认为他的工作相当不错,讲课反映也很好,但是就是没有体现出Independence和Leadership。老外很看重这个。因此没给他提升职称。为什么?因为他发表的都是合作论文。什么叫合作论文?就是你既不是第一作者,又不是通信作者。如果你还有一个老板在最后当通信作者,即使你是第一作者,你也被看作是在最后那个老板的指导下做的工作。”
“我也是通信作者之一啊!”
“问题就在多个通信作者上。如果都是一个单位的,就没有必要多个通信作者。多于一个都是多余的。多个通信作者严格地说,是一种学术腐败!”
邵建峰有口难辩。他真想在这个会上,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出来。
老海龟任建新教授完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一看这场面,连忙对童教授耳语道:“这个真不是邵建峰做得了主的,我底下跟你说。”
主持会的高士郡说,“好,提问到此吧,请答辩人退场。”
讨论开始。高士郡将外面评审的结果宣布了一下。和以前都是国内同行评议不同,这次每人都有两份国外同行的书面评审意见。对沈宏非的评审意见都是压倒性的好评。而对邵建峰,意见有些分歧:国内的同行评议都是倾向性于续聘为副教授,而国外的两个同行意见,除了对他的论文水平表示称赞,也都委婉地提出了作者的独立性问题,因为论文署名中太多的通讯作者。这与童彼得教授的看法一致。
讨论中,评委都对沈宏非赞不绝口,都说,要是咱们京雅韵大学的教授都是这个水平,那就离世界一流不远了。
对邵建峰,大家意见不一致。任建新知道怎么回事,他能说那么明白吗?他只是说,孔教授也是很厉害的教授,学术上很强,现在已经是院士。至于挂名的事,他们一贯都是那么做的,这也是中国特色。
童教授刚回国不久,他在国外时对国内学术腐败早有耳闻。但是这样的事就活生生地发生在也是海龟的年轻人身上,他有些愤怒了。
“既然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学术不端,我们还要容忍下去吗?我在美国的时候,就不断耳闻国内的情况。方舟子的网站我也经常看,觉得那些都是一些二流三流大学的事儿,京雅韵大学至少是国内一流大学,没有人敢于这么做。可是我没想到,京雅韵大学居然有人敢这样肆无忌惮地掠夺年轻人的成果!”
任建新连忙说:“童教授息怒,他们学院一直是这样的,我认识其他单位好几个院士,都资深了,还在论文上挂名,而且都是挂在最后,当通信作者。这是中国的惯例吧,这么长时间了,也不是邵建峰的责任。邵建峰还是杰青呢,按照现在的标准,也属于应该留校的人才呢。我看,还是让邵建峰过了吧。”
童教授摆手表示不同意:“这和他是不是杰青没有关系,是不是他的责任也没有关系。印在纸上的东西是无需解释的。这样也是对他好。如果我们京雅韵大学的年轻人都是这样屈服于权势,我们还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吗?”
高士郡说,“大家的意见呢?”
这些海龟教授们多数都赞同童教授的意见。问题是,板子应该打在谁身上。邵建峰只不过是被潜规则了。应该受到惩罚的,是他的领导。可这又不是这个会议的内容和权限。
童教授坚持认为不能通过。为什么生命学院没有这个问题?当然是因为院长姚坚毅教授领导的好,学风正。即使邵建峰是牺牲品,也要坚持原则。任何变革都有牺牲者。只有这样,跟他们一贯教训,才能促使高技术学院改变。
最后投票的结果,沈宏非全票通过,留校做副教授。邵建峰6票反对,3票赞成。没有通过。
邵建峰办公室。他在收拾东西。人事部门的赵庭松前天告诉了他学校的对他留校的结论。他把电脑上的资料都拷到移动硬盘上,纸质的东西,他都不想要了。唯一想拿走的,就是那张6年前的聘书。
6年前他刚来的时候,孔繁东教授的一些话就让他不快。
“小邵啊,欢迎你来高技术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你在科大的导师跟我很熟,他说了你的情况。你在美国的成绩也不错,尤其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很强,我们现在就缺你这样的人。”话锋一转,孔教授接着说,“发表论文的事我先跟你打个招呼,我们都是按国际惯例办的。不过,我们实验室也有一些规定。”“什么规定?”邵建峰不解地问。
“啊,这个你问一下科研秘书小夏就行了。她会告诉你的。别的‘二百人’也会告诉你的。”
邵建峰在美国的时候,一直在Pun教授手下打工。Pun教授是个台湾华人,名气还可以,就是给的工资比较低。他比老美更了解中国人,用雇一个博士后的钱,雇两个中国大陆来的博士后。邵建峰心里总憋着一股气,立志自己回去后一定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研究组,做出世界一流的成绩来。
京雅韵大学是他理想中的学校。他去美国之前是科大的教师。因为评职称问题,一怒之下去了美国,在Pun教授手下当了博士后。
因为不是美国学校毕业的,在美国很难找到教职,只好回国。他不想回到母校,就找到京雅韵大学。
京雅韵大学高技术学院孔繁东教授是本校土生土长的博士。1992年毕业后到德国做了两年博士后就回到了母校。在导师曾院士的大力提携下,发表了几篇在当时看还算不错的论文,逐渐走红,2000年就当上了长江学者。2001年就被任命为新材料实验室负责人,2006年成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孔教授也曾留了几个自己的学生在实验室,但是几年下来,什么结果都没有。尤其那个女博,除了生孩子,什么也不会。他盘算着还是得找海归。他自己只是个半拉子海归,但是骨子里,他还是心虚,因为他并没有硬邦邦的海外学位,也没有他诺奖获得者级别的外国“老板”。他深知,不能再像有的教授那样,自己不是海归就不敢招海归。如果再不招海归,不仅他的院士梦要破灭,就是这个重点实验室也都快保不住了。正在这时候,李校长推出了一个“二百人计划”,算是一个吸引海龟的政策。孔教授是何等精明!马上就看到了这个机会。
海归,海归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在国外多呆了几年吗。我们这些土鳖的优势是什么?是资源!你虽然是海归,不过你不是大海龟,大海龟我也不要。你只是一个小海归!我虽然是土鳖,可我是雄霸一方的土鳖,我攘一把土就能把你埋了。我的导师是曾院士,他退居资深,我接班是自然的。我把他的办公室实验室都接管了。我有着资源。我很早就把那些荣誉,什么长江啊,杰青啊,已经都拿到了。你们这些海归再得意,再有本事,也只能在我手下,给我打工。三年后,我要看谁听话,能出活,我才能留谁。
想通了这点,孔教授决定大胆引进海归。邵建峰是做理论的,跟孔教授的专业有些差距。但发论文是老手,PRL之类的论文不在话下。当邵建峰在美国往京雅韵大学发信联系职位的时候,他的简历上不少上档次的论文就被孔教授看上了。加上孔教授当院士的10年战略已经过了一半,紧迫感逐渐增强,这样,邵建峰就顺利进了京雅韵大学。在邵建峰之后,又有八个“二百人”计划人才加入进来。
和邵建峰一样以二百人身份进来的其他几个海归,因为临时工身份压着,也都一刻不停地努力工作着,为孔教授贡献着论文。他们都梦想着熬过这三年,或者最多六年,能留在京雅韵大学当教授(他们虽然现在有教授的头衔,京雅韵大学说了,如果他们留校,他们也只能以副教授的名义与其他副教授一起竞争教授职位)。
确实,引进海归后,孔教授的论文数急剧上升,一年就是40多篇,几年下来,论文总数一下子飙升到了300多篇!就连他梦寐以求的Nature都有了,更不要说PRL这样的文章了。他很满意。
李基文是早年留校的学生。现在已经是教授了。邵建峰刚来的时候,李基文对他关照有加,和他关系很好。李基文告诉了他这个实验室的潜规则,那就是一切都听孔教授的。
“所有论文都要挂他的名字。而且都得是最后一名,而且都得打星号”
邵建峰知道,论文署名最后作者都是老板,打星号就是通信作者。“这样一来,论文不就是他的了吗?”
“对呀,就是要变成他的。”
“为什么?”
“为什么?就是为了当院士啊!”
“那要是不听他的呢?”
“那就被踢出这个实验室啊!一切资源都是他掌握的。实验室、岗位津贴、学生助研费,都得按照他的规定。”
“真的?”邵建峰和惊讶。“在国外每个教授都是独立的啊。”
“那是国外!到了京雅韵,就得按京雅韵的规矩。你知道常智吗?他就是被踢出去的。”
“不知道。”
“常智原来也是重点实验室的,后来就是因为写论文不带他的名字,就被赶了出去,他的实验室也给没收了。”
“真霸道!那他去哪儿了?”
“跟其他实验室的人搞点合作,至今也没有自己的实验室。那也没办法,人在屋檐下嘛!人家有人家的理由,你的位置,你的办公室,你的实验室,都是人家提供的。你写论文当然得算上他的。老弟,就看你能不能扛住了!”
“他要是当了院士,是不是就不逼迫我们了?”
“当了院士就更会压你了!你想想,当了院士就没有论文了,不正说明这个院士是靠别人的成功上来的了吗?再说了,他要是当了院士,说不定你还得上赶着挂人家的名儿呢!”
“呸,我才不会那么贱呢。那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吗?”
“出头?你还想出头?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什么?”
“那就是孔教授调走。”
“他怎么能调走?”
“高升啊,你没看见好多人一当上院士就调到别的学校当校长吗?”
“噢,那倒是,那咱们祈祷他早日当上院士吧,哈哈哈”
投稿第一篇论文时,邵建峰犹豫了好久,才决定大胆地试一下:让主做研究的学生排在第一位,孔繁东的名字在第二位。自己的名字最后。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屈尊了,挂上孔教授的名字是因为他的启动经费还没到位的时候,孔教授先借给了他10万元经费。他想用这种不太合规的方式感谢一下。
没想到论文稿子刚写好,孔教授就知道了,他把邵建峰叫到办公室来。
“孔教授,有事吗?”
“小邵,来,坐,听说你最近投稿了PRL?”
“嗯,刚写好,准备投投试试。”
“能不能让我看看?”
“哪有不行的,当然可以。”
“好。你转给我吧”。
“嗯”。
邵建峰不敢不给他,马上Email转了过去。
“小邵啊,这个纳米的论文写的不错嘛!”没想到孔教授这么快就来找他了。手里拿着那个稿子的打印件。
“既然我是作者之一,你事先也得给我看看才好啊。我的名字怎么好放在你前面呢,我怎么也得谦虚一点嘛。我稍微改了一下。你看看吧。”
邵建峰一看,论文主体没改一个字,只有作者姓名那里用红笔勾了一下,将孔教授自己的名字勾到了最后,还打了星号。他顿觉压力山大!
“小邵,就这么写,多写几篇,这样你留校的事就没问题了,我一定会帮忙的,名额我去搞定。院职称评定委员会我也可以搞定。”孔教授意味深长地说。
邵建峰心中这个气呀。他猜想他在美国的老板Pun教授在得意地笑:你回国还是给人家打工吧。那个最后的孔教授,虽然Pun教授不认识,不是一个领域,那也是老板的位置啊。一时不当老板,也还能忍;这一忍可就是六年啊!六年后呢?如果能侥幸留下,如果孔教授不高升调走,那不还是一样吗?
但是,有常智的可怕例子在先,有孔教授的口头保证,为了留在京雅韵大学,忍了吧。
没想到,孔教授的保证这么不靠谱!跟废纸一样!不!连废纸都不如,因为孔教授并没有给过他一个纸面上的保证书啊!他找到孔教授,问,“怎么回事?我不是留校没有问题吗?”
“啊,小邵。我也替你问了。他们不告诉原因,只说是投票结果就是这样,没原因。你知道,连我都被排除的这个委员会之外了!内幕我怎么知道。哦,要不,我给你介绍别的学校?真遗憾,其实我是非常看好你的!”
“谢谢,不用了!”
知道内情的曾院士暗中透露给邵建峰,是论文署名问题通不过。曾院士早就对他的学生孔繁东的做法不满,孔繁东当了重点实验室主任后独断专行,当上院士后更有欺师灭祖的嫌疑。邵建峰失望至极。他能说什么呢?与孔教授吵一架?有用吗?
他已经联系了他的母校,回母校科大工作是没有问题的,待遇上给他教授。母校他的导师一直催他回去。他不是不愿意回母校,他是觉得委屈。在京雅韵大学这几年,他一直兢兢业业,论文业绩颇丰。本来留校是没有问题的。就因为论文署名问题被拿下,他心有不甘就这么回科大。再说,回到母校,在导师的卵翼下继续做不叫博士后的博士后?
在餐馆。邵建峰正在对在厚德院大学做讲师的大学同学孙云龙诉苦。
“都怪我太听信孔教授的话了,按照他那样写论文署名,以为这样就能保证留校了。现在看来,那些论文都算他的了。我走了,真是不带走一片云了!”
孙云龙:“是啊,可是你不听他的又如何呢?可能都坚持不到现在。”
“坚持不到现在倒好了,我可以早点换个有公理的地方,也不至于荒废这么多年!”
孙云龙:“公理?找有公理的地方?哈哈。你在科大那院士导师,一年发表90多篇论文,平均4天一篇,都是他写的吗?说他写的你信吗?可他都是通信作者!”
“唉!真够残酷的。刚进来的时候,都是充满了理想,工作的时候,都是玩儿了命地干的,到头来,……”
孙云龙:“你就知足吧。哪个大学现在引进的人才不是合同制!签合同的时候,每年发表多少论文,争取多少科研课题,教授多少课程等等。别认为只要在聘用期内达到了这些硬指标,就能够续聘。结束的时候,就算你完成了聘期目标,也大都是面对着悲伤的结局。原本大家还想着要一个理由,还要什么理由!现实就是,你的岗位就是合同制,合同结束后自动解约。”
“是啊,这个‘二百人’计划就是二百五计划,白给人家干活。说你吧,那厚德院大学,前途咋样?”
孙云龙:“厚德院的政策更激进,教授中不是院士、长江、杰青的,一律与副教授一起重新竞争教授职位,竞争不上就分流去搞教学,要不就搞自负盈亏的开发。我还能指望升副教授吗?还是早作打算吧。”
“你打算怎样?”
“我?”孙云龙喝了一口啤酒。“怎么来的,还怎么回去。”
“海龟回游?”
“是啊。回我那个Kent小镇。幸亏我还留着美国绿卡,再说,老婆孩子都在那边。Kent虽然是个农村,可啥都有,和大城市也没啥区别。我那系主任导师也愿意让我回去。”
“回去做博士后?”
“还没做够博士后?不是,是当实验室‘主任’,就是管理实验室的行政人员。我也不想在学术界混了,找个地方安度晚年算了。”
邵建峰听到这儿,也有些心动:我是不是也应该回美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