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随笔 :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


清瑕-100770  09/02   12412  
4.0/1 



        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

----从在美国发生的中国留学生案件谈起

 

今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有些“火”。起因是一大批涉及中国留学生的案件引起了中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这是一件被媒体广泛报道、被中美两国广泛关注的案件。案件发生在今年3月底,多名中国中学留学生因对两名中国女留学生拳打脚踢、扒光衣服拍照、用烟头烫伤乳头,用打火机点燃头发等施虐行为,将面临多项重罪指控。两名主犯可能被判终身监禁,两人累计保释金高达600万美金。媒体称这是美国历史上留学生犯案保释金的最高记录。美国媒体称,这宗案件性质之恶劣,手段之残忍,涉案人数之多,所犯罪行性质之严重,在美国刑事案件中也属罕见。

下面是今年七月一个月内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涉案“新闻”。

729日,匹兹堡地方法院对15名留美中国学生涉嫌共谋作弊替考案做出最新审理,首名认罪学生李必远承认自己犯下寻找枪手为他人替考以及提供伪造护照的行为,被判处五年缓刑。
7
17日,加州24岁留学生陆其奥(QiaoLu音译)涉绑架无家可归女子被捕入狱,被控犯有涉嫌绑架、非法监禁、恐吓等五项罪名。
7
15日,密歇根州英厄姆县法院开庭审理了中国留学生李梦龙(Menglong Li音译)涉嫌在美殴打同胞并参与违法组织“城管帮”一案,李梦龙被判处1年监禁。
一连多起案件,让人触目惊心,令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尴尬地走到镜头前。

中国留学生为何问题频发?难道仅仅是不尊重司法,仅仅是他们没有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这里有没有教育的缺失,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教育不是把孩子漂洋过海,送到最先进的国家读书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教育不是名校撑起的脸面,更不是金钱堆出来的雕塑。它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塑造人的灵魂工程。

这里不仅需要赞美、鲜花和掌声,更需要传授、引导和规范。这类案件的发生,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与近年来家长老师专注于鼓励式教育,而规则教育、惩戒教育的缺失有关。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


人类社会是一个规则社会。古语讲,“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而规则教育需要“戒尺”。无论在哪个国度,无论是何种文化,教会孩子遵守规则,是教育的基本职责。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博学而严厉,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规矩。

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在一篇名为《体罚》的文章中,回忆弗洛斯特女士的绝招,就是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我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这块抽打的戒尺,虽无肌肤之痛,却让她铭刻于心。

时代变了,我们不需要每个家庭、每个老师都准备一个体罚孩子的木板,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中,必须的惩戒教育不能放弃。今天所说的“戒尺”,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戒除邪气,戒除傲气,戒出规则,戒出敬畏,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我们教育孩子往往忽视“惩戒”,甚至连责任都不去厘清。大家司空见惯一个现象,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被旁边的椅子绊倒,大人赶紧跑过去,抱起孩子,去那把椅子,口中念念有词:“打你打你,谁让你把宝宝绊倒?!”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是是非不分,孩子永远没有责任,错都是别人的!

找不到责任也就学不会担当,混淆了对错也就没有的惩罚。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可以原谅一切了。但因果必有报应,种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一件件中国留学生的恶性案件,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吗!?惩罚迟早要来,恐怕来的时候就不是那把又爱又狠、恨铁不成钢的“戒尺”了。


这是几个发生在美国教育孩子的温馨故事。或许这里没有指责、没有打骂,但他一定有惩戒。在这里,我们看不到那块抽打的“木板”,但一定有“戒尺”。


这是一个经典故事。林肯小时候脾气很坏,几乎每天都发脾气,惹出不少麻烦。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包钉子,告诉他发一次脾气就往家里的围栏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他钉了37根钉子,渐渐地,他发现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比钉钉子更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每天往围栏上钉钉子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他不再乱发脾气。后来,父亲告诉他,每控制住自己一次脾气,就从围栏上拔下一根钉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围栏上的钉子没有了。父亲用钉子当“戒尺”,戒除了林肯身上的毛病,林肯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这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小故事。Sharon有三个孩子,女儿Amy正处于糟糕的两岁,常常会大发脾气乱扔东西,或者在争抢玩具时咬人。有一次,Amy把一起玩的妹妹推到了,还狠狠地在妹妹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Sharon闻讯从厨房出来,直接把Amy抱起来放到楼梯上,严肃告诉Amy:“You need to time out(你得独处了/你不能再玩了)。Amy在楼梯上大哭起来,而Sharon继续在厨房忙碌,没有理会大哭的Amy。哭了约十分钟,Amy终于不哭了。这时候Shaton才问Amy:“知不知道自己什么事做错了?”Amy点头说不应该咬妹妹。Sharon把她从楼梯上抱下来,亲吻了一下,Amy欢天喜地玩去了。

在我居住的小区儿童游乐场,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孩子们由于玩得高兴,该回家的时候也不愿意回家。许多美国妈妈不会不断唠叨催促,而是直接告诉孩子:再玩五分钟回家!这时候,孩子们会赶快找自己喜欢的项目玩,五分钟过后,妈妈一声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着走了。在美国,打骂孩子属于违法, “Time Out”“Time Limit”独处限时)成为了他们的“戒尺”。


无论在哪个国度,遵守规则都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好的惩戒方法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在这里,父母承担着基本的职责,不仅需要理念的更新,还需要方法的跟进。


教育中,要始终手握“戒尺”。这不是要求父母始终手拿打人的“板子”,而是要心中长存“规矩”的意识。中华教育从来就是一个讲究“规矩”、不缺“惩戒”的历史。“程门立雪”的故事源远流长,尊师重教的传统贯穿古今。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产生后,在过度的赏识教育中,捍卫孩子“权利”成了时尚,戒尺成了落后教育理念的代表,甚至连学校的老师都不敢对孩子说一句“重话”。今天的北美留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吃过“社会的苦”,家中的惩戒教育又十分缺乏,出现这样的案例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务之急,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全社会,都要重新认识惩戒的必要,重新审视“戒尺”的作用,让孩子正面责任的重要,让成长经历必须的风雨,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身。

 教育中,要学会运用“戒尺”。时代不同了。“戒尺”也就不一样了。好到惩戒一定是智慧的教育,打下去的“戒尺”一定要唤起责任。这是一个爸爸教育孩子的故事。一天午夜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投诉他正在上初中的孩子的。由于顽皮,这个孩子在网上查找了一些陌生人的电话,就在午夜或者闲暇的时候“骚扰”人家。这位父亲知道后,没有没收孩子的手机和电脑,而是让孩子查找出他打过的“骚扰电话”,陪着孩子一个一个拨回去向机主道歉。当孩子硬着头皮,满脸惭愧地说“对不起”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惩罚,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必要的惩戒不是体罚!惩戒的意义不是惩罚本身,而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举起的“戒尺”不是威慑孩子,而是告诉他这个世界有些规则必须遵守。学会使用“戒尺”,智慧使用“戒尺”,应该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教育中,要为孩子树好榜样。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在他们心目中,这个世界既新奇又随意,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心有所戒,那孩子一定会视规则如儿戏。在这背后,不仅仅是孩子的错误,更有家长的问题一些家长笃信“有钱就可以任性”,向证人和法官行贿成为了他们的“通行证”。他们将这套做法搬到美国,以为“花钱同样可以消灾”,没想到撞到了“难墙”。加州留学生绑架案中,一名被告的父母来美后想私下摆平,因为贿赂受害人和证人,可能会面临30年监禁的惩罚。这对所有的家长是一份警醒。如果自己心无所戒,如何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为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知道进退,本身就是一把最好的“戒尺”。

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大学,送入名牌,甚至漂洋过海,在美国、到欧洲读书就大功告成了。今天的孩子,不仅要学习知识文化,更要学会尊重和敬畏。父母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就不能完全放下教育的“戒尺”!

在中国汉语里,“戒”是警戒、惩戒,“尺”是尺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