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的日子


大牛-131  03/04   7166  
5.0/2 


 
美国有个电视剧,题目叫《Dome》,说的是一个安静的小镇突然之间被一个巨大透明的罩子罩住,与世隔绝了,于是小镇里的居民在绝望中为争夺资源而变得疯狂,甚至互相残杀。这个电视剧的中文译名就叫做《穹顶之下》。

这也就是柴静的雾霾片的名字的由来。
 
柴静用这个电视剧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纪录片,自然是为了突出那种恐怖、绝望的气氛。但从治理污染的角度,雾霾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转基因滥种造成的基因污染,稀土私采造成的辐射污染,甚至土地污染,形势都比空气污染严峻的多,也更难于治理,应该说,雾霾只是一个更最煽情话题而已。

哗众取宠,这就是恺钜第一眼看见《穹顶之下》时的直觉。

柴静在纪录片里叙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事实,但是,事实正确不代表柴静的纪录片表达了正确的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
 
众所周知,白头翁是一种鸟。
王老先生也是个白头翁。

以上两件事都是事实,都是正确的。但是,当某人故意地把这两个事实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容易误导出一个很滑稽的结论。

这就是柴静在《穹顶之下》所玩的把戏。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看清一个人,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

柴静在《穹顶之下》说了什么并不重要,柴静在《穹顶之下》做了什么,才是关键所在。

柴静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她借着女儿的先天畸形*娓娓道来,把众人的思绪从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同情中引向了北京的雾霾,山西的煤矿,在快节奏的信息轰炸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姑娘稚嫩的脸庞,“你见过蓝天吗?”“没有”“你见过白云吗?”“没有”!

罗列这么多的事实,以及采访了那么多人,科普了雾霾的知识,柴静真正想说什么?

从纪录片的结构看,柴静给出了雾霾的成因,雾霾的危害,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她也给出了解决雾霾的方案。

2004年,柴静在山西孝义采访那个小女孩时,当地正是小煤窑遍地的时候,煤矿的无节制的滥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天空也确实是灰蒙蒙的不见蓝天白云。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山西孝义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的吗?是什么造成了孝义有那么严重的污染?

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我们看一看柴静在自费百万元,经过一年的调查之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我十分赞同她提出的明确执法主体,有法必依的主张,不过,这一内容,她说和没说没什么区别。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柴静在一年的调查之后,居然提出打破“三桶油”的垄断,就能使石油产业自我创新,提高品质,进而可以减少污染。
 
再回到刚才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孝义的污染?共和国的前三十年为什么没有这么严重的污染?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造成孝义,山西,甚至内蒙等地的污染,正是由于打破了国企在煤炭行业的垄断,充分市场化鼓励自由竞争而造成的。柴静如果真心作调查的话,她应该再回孝义看一看,通过国企并购中小煤矿,国企重新垄断,孝义已经重见天日,蓝天白云,花红草绿。

《穹顶之下》,柴静要把“三桶油”肢解,私有化,市场化,重走孝义的煤炭业的老路,难道柴静是想“拆净”国企制造更大的污染吗?要知道石油的污染比煤炭的污染更致命也更难治理。

柴静在《穹顶之下》开头所揭露的污染,却正是《穹顶之下》结尾所希望的结果,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聪明的柴静以及柴静背后强大的策划团队,会没有意识到这一明显而又致命的缺陷?

从他们对每一条信息的取用和精心布局来看,这绝不是一个弱智的团队。那么,明知故犯,必有其不可言表的原因了。

且慢,可能有人会说,你是不是又要回到“阴谋论”的老调了?

先生,恺钜一生都是个老好人,但我也是个不肯在同一地方摔两个跟头的人。

当一件事情出现怪异之时,背后必有其不可解说的原因!这不是“阴谋论”,而是一个防止再上一次当的必要措施。

作为一个曾经的受害人,难道连记住前车之鉴的权利也没有吗?

煤炭市场化以后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虽然每个人感同身受,但更要记住,不间断的矿难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被埋葬在煤层底下,又有多少满脸煤粉的童工在低矮的小煤洞里爬进爬出?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又想起了那著名的杨澜之问——毛主席走了,我们会当童工吗?

如果石油行业也像柴静建议的一样,6300个小公司到处乱钻转挖,我们不是要再走一遍煤炭业已经走过的老路?请问,有这个必要吗?

如果,我们假定《穹顶之下》的策划是完美的,逻辑是自洽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更高一个层次来审视这部纪录片中出现的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

当我们把共和国的历史分开来看,那么,是私有化市场化弱化政府监管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此追究原因,就会出现《穹顶之下》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如果把改革开放前后统一起来看,那么,《穹顶之下》的逻辑完全是自洽的,她的潜台词就是:是谁,把人民带进了绝望的末日

柴静要说的话,非常的隐晦曲折,如果不是这样的抽丝剥茧,是很难发现的。但在她的循循善诱之下,观众的潜意识里却已经被植入了她要你默认的观点。
 
《穹顶之下》的营销技巧无疑是一流的,所有参与制作的前后台的组织和人物都对其寄予厚望。

我这么说的证据就是,在柴静的《穹顶之下》出笼之后,美国媒体《国家利益》在3月2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恰恰就是《Doomsday: Preparing for China’s
Collapse》**,穹顶之下翻译成英文就是Dome,英文Doomsday,翻译成中文的字面意思就是“末日”或者“世界末日”,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翻译成中文就是,《(中国)末日来临:为中国的崩溃做好准备》。请大家想一想,这种国内外“密电码”的遥相呼应真的只是巧合吗?

很多人都认为《穹顶之下》选择了一个颇有深意的时机,恺钜也深有同感。

我们不妨简单地回顾一下。
2008年3月,西藏爆发著名的314暴力袭击事件。
2012年3月,重庆警督进入美国大使馆,事件直接导致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倒台。
2014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恐怖袭击事件,昆明恐怖袭击事件。
2015年3月,柴静《穹顶之下》网络事件。

这里面到底有怎样的深意,仁者可以见仁,但智者必然见智!

至于柴静女士是美国公民的妻子也好是美国儿童的妈妈也罢,恺钜不想置一词之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的自由。

但有一点,也算是恺钜对柴静女士的忠告,柴静用Dome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暗喻中国人民在“穹顶之下”的绝望,这种手段虽然高明,但并不能瞒天过海,“穹”字代表了苍天,天不语而有声,天不动而自行,柴静女士挽“弓”对天“空”,难道不知道传说中李元霸的故事吗?往近了说,爱女的畸形,和柴女士前几年对肖传国医生的诬陷为什么会对应的那么巧呢?

柴静女士,你既然拍了纪录片《穹顶之下》,那么,你穹顶之下的日子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