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表扬一分批评
快乐妈妈专业做 02/25 6936
孩子们心底里最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认可,无论是3岁还是73岁。
认可和表扬就针对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孩子因此而建立的自信就显得更脚踏实地。
受到激励原则的影响,儿子在中国上小学时,我秉持“不批评”方针。要是实在看不过,我就反躬自省,尽量将批评转化为提出期待。当他们在班上遇到因恐惧怕生而产生退缩的心态时,我和他们一起对抗恐惧。我觉得他们小学生活过得还算快活开心。当然,顽皮是少不了的。
但是,到了中学,我发现我的不批评理论有些站不住脚了。因长期不批评,他们以为做事马马虎虎就能过关。不批评,他们不知道高标准的尺度在哪里。
意识到这点,我就开始调整方针-发现错误就立马指出。时间长了,我却遗憾地发现,因批评,他们失去了对某项活动的真正兴趣。我个人觉得,批评多了,真的得不偿失呀!古话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动自发地钻研-“修行在个人”。
我开始思索,如何平衡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让他们,因表扬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因批评而刺激对高标准和高质量的追求?
管理学界的研究者做过如何激励员工的研究,最重要的,这些鼓励和批评的话,是从真实的内心发出来的。道理很简单,发现优点表扬,发现缺点指出。
听着容易做着难!无论公司的管理者还是孩子的爸妈,本能的做法是-看着自己或者他人孩子整齐的字迹,心里赞叹,默默说写得真好!突然,发现了个错别字,就立刻指了出来。一番苦心好意呀!但是,在接受者的那一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他们乍然听到的,是错别字,是批评,不是表扬!
夸奖,谁不愿意被认可呀?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人际关系都融洽了很多呢。但孩子夸多了,是不是容易头脑轻飘飘、脚踩棉花呢?批评,谁愿意被说呀?心里不舒服,容易产生对抗心理,摆给你一副臭脸。我观察,在批评氛围里长大的孩子,自己也变成,放着自己优点于不顾,紧持个人的缺点,过着抑郁的生活。
工作场所的激励研究发现,一句批评要用多句鼓励的融化才能达到激励效果。职场上常常采用的是三明治式的沟通法:表扬和批评的比列为2:1。三明治的组成,两块面包,中间夹着火腿或者青菜。火腿或青菜是批评,放在中间说。上下两块面包是表扬,要一前一后说。
我曾经的工作单位-清华大学,领导们善用三明治式沟通法。在大会小会上,做总结时,领导们套用的说法是这样的:首先,经过XX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成绩。在XX排名上,获得了全国第一或者全世界第三等 。中间,虽然取得的可喜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继续努力,比如XX。最后,把未来光明的前途交付给现场所有的同仁们。每次开完会,大家激情澎湃。为什么?三明治沟通-因表扬而内心得到满足,因批评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因信任激发了对更高的目标的追求。
对未成熟的孩子而言,我觉得需要多一份表扬。也就是说,你能忍住不发脾气,就能加一分。对待错误,家长的首要态度是宽容和信任。
我家老二有段时间有点叛逆(这是好事,有自己的想法了!认可/表扬+1)今年年初,我们在散步聊天、总结一年的得失时,他发现自己在Youtube视频上花了太多时间。他觉得,在新的一年里,可以把这段时间分配在学爷爷的数学题上。我举手称道。
听孩子这么说,满心爱孩子的爸妈们一定感到欣慰,以为他们能做到。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在这个年龄阶段,自控力的脑前叶还未成熟,需要家长的提醒和有效干预。幸好我读过《青少年大脑》这本书,于是我开始平日留意他。
果然,他坚持了二周。在第三周的时候,他就开始变成:桌上摊开数学题和数学本,手里握着铅笔,眼睛盯着Youtube视频。我的干预开始了,采取三明治的:
“儿子,你做爷爷的数学题很积极。真不错!”老二抬起头,回了回神儿,然后点点头。(表扬+2)
我撇了撇他的电脑屏幕,继续说:“你说你今年要提升的是控制看Youtube视频的时间,你这次没有做到。”(批评—+1)一改争辩或嫌我窥探他隐私,这次,他不说话了。我继续说:“为了减少干扰,干脆把电脑关了吧。这样,你可以专心做题。”他愣了愣,同意了。
结束前,再加一句鼓励,“如果你只专心做数学题,我相信,你的学习效率会提高,水平一定大有提升。”(表扬+3)
在以后的半小时、一个小时里,我观察他,不再一心二用了。
三分表扬一分批评,对我家的儿子,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