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53《僧事百講》放的修行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11/12 11346
人之所以生活得辛苦,就是因為放不下。為了一個人、為了一件事、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臉色、為了一樣東西放不下,心裡的空間給煩惱佔據,生活就要愁悶得喘不過氣來。
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之所以煩惱痛苦,都是心裡放不下、放不開所造成。只要人們願意放下它、放開它,身心就能得到解脫自在。所以,「放」的功夫對修行是很重要的。
除了放下、放開,出家人還要學習放空、放鬆、放手、不放逸,乃至佛門裡的儀禮「放掌」、「放參」,或是法會的「放焰口」、「放蒙山」等,都要瞭解。
問(1):佛教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放」是其中的一種修行方法。請問在禪堂裡打坐用功,身心要放輕鬆,那麼放鬆對修行有什麼幫助?
答:說到「放的修行」,可不只是放鬆而已,還有放下、放開、放手、放心……,佛門裡,對於眾生一味執著,抓得緊緊的態度,並不表支持,因此鼓勵大家要放鬆一點。
放鬆,也不只是在禪堂裡才放鬆,隨時隨地都要能放鬆。有的人生活過得很緊張,吃飯吃得很緊張,誦經誦得很緊張,講話講得很緊張,面對不熟悉的環境,也都是處於不輕鬆、不自在的狀態裡。
在禪堂坐禪,要放鬆身子,對一些初學禪坐的人來說,也是不容易,才坐下來,腿子都還沒有盤上,一看到維那師手持香板,或是看到那麼多的同參道友,心情就開始緊張起來。即使腿子一盤,不一會兒也就感到雙腿疼痛。
尤其有的人雖然盤腿,但是看上去卻顯得僵硬,不能輕鬆自在。因此,打坐時,要先學會放鬆,有腿子一盤,天地萬有都在當下,一切是那麼地舒服、自在的感受時,身心才是真正處於放鬆狀態了。
佛世時代,喜歡彈琴的二十億耳,出家後,日夜精進不懈地修行,卻始終無法成就,最後竟動了回家的念頭。佛陀為了點醒他,就問:「琴弦太緊、太鬆的後果是如何?」二十億耳答道:「琴弦太鬆,彈不出聲音;琴弦太緊,容易斷裂。」於是佛陀就說:「修行也如同彈琴,不可太鬆,也不可太緊,『中道』而已!」二十億耳聽了佛陀的開示之後,調整了自己修行的方式,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所以,「放鬆」對修行人來說,也是重要的課程。
問(2):您認為要怎麼樣把放鬆的功課修好?
答:禪坐,我熟練了,就放鬆了;講話,我坦誠、自然、不焦躁、不畏懼,就輕鬆了;想想自己平常生活不偷不搶,又不做壞事,犯不著那麼緊張,就輕鬆了。輕鬆的念佛,輕鬆的誦經,輕鬆的做事,輕鬆的修行,輕鬆習慣,每天就輕鬆自在。
問(3):佛教經常勸人要放下,究竟要放下些什麼呢?
答:人之所以生活得辛苦,就是因為放不下。為了一個人、為了一件事、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臉色、為了一樣東西放不下,心裡的空間給煩惱佔據,生活就要愁悶得喘不過氣來。所以,做人,要像一只皮箱,該提起的時候就提起,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要出門了,就把皮箱提起;上了車,或是抵達目的地,就把它放下來,不需老是拎在手上,不放下。
有一個外道去見佛陀,心想:「欸!今天去見佛陀,總要帶個東西供養佛陀 啊!」於是他拎著兩瓶花就去了。
外道來到了佛前,向佛陀問訊後,就說:「佛陀,我要用花供養您。」
沒想到,佛陀卻對著他說:「放下!」外道以為佛陀要他把花放下,於是就放下了其中一個花瓶。
可是佛陀又說:「放下!」外道只好再放下另外一個花瓶。
佛陀還是再說:「放下!」
外道終於忍不住,說道:「佛陀,兩瓶花我都放下了,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放 下。」
佛陀說:「你要放下的東西可多了,你的傲慢、邪見、執著、愚痴都要放下。」
可見得人生要放下的東西太多了。人生在世,究竟要放下什麼呢?放下妄想、放下煩惱、放下成見、放下往事、放下恩愛情仇、放下身外之物、放下功名富貴,甚至金錢、愛情,乃至於家庭、兒女,當放下時要放下,當提起時要提起。
什麼時候該提起呢?比方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出家人的責任,你就不能說我要放下;這應該要提起。甚至還要提起正念、提起正見、提起正行,凡是正派的事,都應該用精神力去服務,不當的事情、煩惱的事情、執著的事情、負擔的事情、沒有意義的事情,都應該放下。
或許有的人會說:「金錢,我能都不要嗎?」擁有一點錢過生活,當然是應該的,只不過不能貪圖太多,否則對金錢放不下,也就只能天天做一個守財奴了。
也有的人為了愛情放不下而痛苦、煩惱,這也是划不來。所謂「天上的星星千萬顆,地上的人兒比星多,何必痛苦、煩惱只為了他一個?」你可以普愛大眾,為大家服務,何必只為一個人難過呢?
又好比患了點小病、小痛,你不和它計較,它反而快好;你放不下,患得患失,那可就麻煩了。
問(4):聽說有一位無根禪師找房子,也和「放下」有關係?
答:無根禪師坐禪入了定,神識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大家看他連呼吸都沒有,以為他死了,就說:「我們把他火葬吧!」
過了幾天,禪師神識出定,找不到自己的身體,不斷地喊叫著:「我的身體呢?我住的房子呢?」人的身體,就好比是一間房子,裡面住了好多的人──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等等。
「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每天晚上,大家都會聽到從空中傳來的叫聲,也都知道這是無根禪師回來找他的身體。
有一天,一位修行更加高深的妙空禪師知道這件事,對寺裡的大眾說:「今晚就交給我來處理吧!」
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無根禪師又來找他的身體,「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 呢?」
妙空禪師很安詳地回道:「你禪定功夫很深,我現在在水裡,你能來看我嗎?」 於是無根禪師就到水裡去看他。
妙空禪師又說:「我在土裡,你能到土裡來看我嗎?」無根禪師又到土裡去看他。
「我在火裡,你能到火裡來看我嗎?」「我在虛空裡,你能到虛空裡來找我 嗎?」就這樣,無論妙空禪師在哪裡,無根禪師都能找到他。
這時妙空禪師終於說:「既然你能到土裡、能到水裡、能到火裡、能到空裡,無處不可以到達,為何一定要找你的臭皮囊,找你那個破爛的房子作什麼呢?」
無根禪師一聽,猛然覺悟,從此不再找房子,就如一般人所說的,無根禪師已經超升,就此放下了。
問(5):菩薩修行到最後,還留有一分煩惱,以便於「留惑潤生」,這麼說來,菩薩是不是也放不下呢?
答:「留惑潤生」,是指七地以上的菩薩,雖然已經斷除見思二惑,不再於三界輪迴,但是為了救度眾生,仍立誓不斷除微細的煩惱習氣,發願受生三界,利益群生。菩薩不是放不下,而是留一分生相無明,留一點習氣,好讓眾生來親近他。
就像觀世音菩薩,他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早就成佛,但是為了度化眾生,他倒駕慈航,現前做阿彌陀佛的補處菩薩,幫忙度眾生。佛身就是他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是如如不動的。而他的應身,則在世間活動,到處救人救世。
佛菩薩的三身是能自由運用的。菩薩有時安詳自在地進入禪定裡,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圓滿自在,也有的時候,提起慈悲心、菩提心、般若心,幫助世間,救苦救難。菩薩是當提起就提起,當放下就放下,是自在無礙的。
問(6):「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佛教的典故,能為我們講一講嗎?
答:在佛教裡認為,對於自己過去所造作的罪業,所犯下的過錯,不必老是掛礙。所謂「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有妄想並不嚴重,重要的是要有覺照力,有了覺照,就能不斷地覺悟,不斷地新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過去你雖然是個屠夫,而現在已經放下屠刀,當下也就沒有罪過,不必再念念不忘過去所做了。
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業是由妄心所造的,只要妄心不起,無心,當下就毫無罪業可言。
過去有一個沙彌踏死了一隻青蛙,師父對他說:「還得了,你殺生啊!你應該以身殉道,向這隻青蛙謝罪。」沙彌一聽,「師父的話不能不聽啊!但是怎麼個死法呢?」他想到可以從後山的懸崖上,往下跳到深溝裡。可是當他來到懸崖邊之後,又想:「唉唷!好可怕,這一跳下去就沒命,就要粉身碎骨了。」於是他當場就哭了起來。
恰巧一個屠夫從那裡經過,向前安慰道:「小師父、小師父,你哭什麼啊?」沙彌如此這般一說後,屠夫心想:「還得了,踏死一隻青蛙就要跳懸崖殉道,那麼我天天殺豬宰羊,實在是罪業深重啊!」這時,屠夫一念善心生起,便說道:「小沙彌,你踏死一隻青蛙,罪不至死,我的罪業深重,就讓我來代替你死好了。」屠夫話一說完,就往下縱身一跳。正當他墜落到半山腰時,忽然間,一朵蓮花把他的身子給托住,救回了他的一條命。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什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放下屠刀,心生善念,就能得救。
問(7):很多出家人,之所以能出家,就是由於他放得下。請問究竟出家人要放下什麼、提起什麼呢? 答:出家人當放下就要放下,當提起就要提起!
出家人要放下什麼?出家學佛要有出離心,要放下世間俗情,放下功名富貴,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人我是非,放下煩惱知見,一切放下,只為佛法,無我、有你、有佛法。
出家人要提起什麼呢?「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生命是珍貴的,尤其做一個出家人怎能不積極主動,為國家、為社會、為佛教、為大眾服務呢?出家人要提起佛法,提起正念,提起智慧,提起一切看得開的想法,提起精神為大家服務。寺院裡,信徒來了,要主動上前招呼;舉辦活動,要主動前往瞭解;有人遇到困難,要主動給予協助。甚至對於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佛教的現況與發展,都應該主動去關心。
過去,許多人出家,開口閉口就是「了生脫死」、「放下萬緣」,所做所行與社會脫節,以致佛教給人詬病是消極的宗教。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出家人應該提起菩薩性格,行解並重。
問(8):出家人也還是個凡夫,假如心裡有些放不下的事情時,應該怎麼辦?
答:人活在這個世間上,最難做到的就是放下,往往歡喜的事情放不下,不歡喜的事情也放不下。放不下的時候,要感到慚愧,要去拜佛、懺悔。尤其與人家意見分歧,老是執著自己對,別人不對時,更要去懺悔。凡事要忍耐,要覺得是自己對不起別人,自譴、自責、自謙,就能放下了。
就是聽到別人說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要求你這樣、要求你那樣,你心裡不舒服、不以為然,也要放下、看破、不計較,無言的修養就能勝過強詞奪理,有遠大的眼光,寬大的胸懷,就能應對人家的無理。
出家人無隔宿之仇,人和人之間,本來就不相同,不要計較太多,如果有本領的話,要用感動來化導人家對我的不平待遇。
千萬記住,無論任何事情,都不要用口出氣,要先忍之於口。口忍住了,臉上現出阿修羅的臉色,也不好看,要再學習忍之於面。口不說,臉上有笑容,不過心裡不高興,這也不好,都出家了,當自摸頂,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能夠做到心裡沒有一點不平,這樣的修養境界就又高些了。
問(9):除「放下」外,還有「放開」。佛門說,吃飯,要放開肚皮吃飯;唱念,要放開嗓子唱念。究竟「放開」有多重要,能不能為我們說一下?
答:「放開」是很重要的修行,人不但要能放開肚皮吃飯,放開腳步向前走,還要放開肚量包容世界,放開思想思考各種問題。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去爬山,不小心滑落山谷,幸好就在掉落至半山腰時,被一根樹藤給絆住。這時,抓著樹藤的年輕人,往上一看,峭壁懸崖,往下一看,萬丈深坑,驚恐地大喊:「佛祖,救命喔!佛祖,救命喔!」
沒想到佛祖真的出現,佛祖說:「青年朋友,我是要來救你的,就怕你不聽我的話。」
「唉呀!佛祖,都到了這個時候,我怎麼敢不聽你的話呢?隨你講什麼,我一定都聽,你趕快救我吧!」
佛祖就說:「好啊!那你把手放開。」
這個青年一聽到手要放開,抓得更加緊,嚇得直說:「我怎麼能放開呢?這一放,豈不是要粉身碎骨了嗎?」
佛陀感慨地說:「你把它抓得那麼緊,不放開,我怎麼救你呢?」
由此可知,世間人之所以不能得救,往往是由於自己的執著、放不開。我們想要得到救度,就要放下心中的束縛。
有一個瞎子,經過一條乾涸的小溪,不小心失足掉落橋下,好在及時抓住橋旁的橫木。但是當他大喊救命時,路過的人告訴他:「你把手放了,不必害怕,橋下只是泥地。」瞎子卻因為看不見,不敢相信路人所說的話,還是緊抓著橫木不放,大喊大叫,直到力氣都用盡,失手掉落地面,他才相信路人的話是真的,橋下確實沒有半點水,可是自己卻已經無端受到了驚嚇。
所以,人一味地執著,放不開,就會像瞎子過河,多吃些虧了。
問(10):還有一個父親吃糖的故事,與「放不開」有關,也請為我們說說?
答:有一個老人家從鄉下來到都市看望兒女,兒女一看到年老的爸爸來了,想盡辦法要滿足父親所需,給他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甚至為了老爸歡喜吃糖,還弄了個糖罐子,裡頭裝滿了糖,好讓他能夠盡情地吃。
萬萬沒想到的是,老人家把手伸進糖罐子之後,卻再也出不來了,儘管用各種方法,還是無濟於事。最後兒女們不得辦法,就說:「算了!就把糖罐子打破吧!」罐子打破後才發現,原來是爸爸手中抓了太多糖,以至於手伸得進去,拿不出來。放不開就會有這些麻煩。
問(11):除了放鬆、放下、放開,還有「放手」。大家都知道,您很早就將佛光山住持的位置交接出去。那麼,住持的交棒也算是放手嗎?
答:交棒也算是放手,放手給別人去做。人要學會放手,有的人執著,臨到死前,手裡都還緊抓著錢財不放,難道不放手,東西就會是你的嗎?其實,放手,它才是屬於你的。
晉孝武帝年間,苻堅攻陷襄陽,道安大師為令佛法繼續弘傳而遣散弟子。由於道安大師的明智之舉,造就日後許多有名的弟子,例如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鳩摩羅什四大弟子之一的僧叡。縱觀中國叢林能傳承百年、千年,是由於世代交替的傳承制度所成就。
與其佔有、擁有,不如享有。有時交給別人做,看人家做,自己享有也很好。
問(12):大師您交棒的時候還很年輕,難道放手以後,真的能放心嗎?
答:你肯放手,就要放心,不放心怎麼能放手呢?再說也沒有什麼不放心的,年輕人有時候比我們更能幹。甚至交給大眾一起集體創作,有時比一個人做更有成效。
當年我從佛光山退位的時候,有人問我:「你好不容易建立這麼一大片佛教事業,怎麼一下子就交給別人呢?」我說:「我要在有生之年看到繼承者在努力、在進步,那麼,我也會感到欣慰、歡喜,何必等到我不在世上後,才讓他們去紛爭,那是何苦呢?」
關於「放心」,世間沒有什麼不能放心的,不放心,人生好沉重。我們心上擔負的是非、人情、金錢、東西太多了,要把它放開,放手給別人去做,能放心就會逍遙自在。
問(13):佛教講究「空」的道理,所以佛門又叫作「空門」。請問「空」、「放空」,是不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沒有?
答:說到「放空」,不如先說「觀空」。有的人會說:「世間明明就是『有』,為什麼要說『空』?」確實是「有」,但「有」是假有,是因為「空」才「有」。好比說,我的鼻孔不空,沒有呼吸,就無法活命;我的腸胃不空,不能吸收養分,就無法生存。我是因為「空」而能存在。
有空間,才能成就各種因緣,例如我的口袋空了,才能放錢;有一個空間,大家才好講話。因此,「空」是很重要的。人們不也經常為了一點空間,為了一塊土地,為了一間房間,為了一個床鋪,為了一張桌子在計較?
過去,有一個兒子為了一道牆,跟隔壁人家爭地,最後爭不過,投書到北京給當大官的老爸,希望他能出面協助討回公道,沒想到老爸卻回信說:「萬里投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要兒子不要那麼計較,應當看空、看破。
說到觀空,佛陀前往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回到人間後,萬千的弟子都爭相去迎接,當中有一位神通第一的比丘尼蓮華色,也爭著向前迎接。就在見到佛陀的那一刻,蓮華色趕緊就說:「佛陀!蓮華色第一個來迎接你。」
佛陀一聽,微笑說道:「蓮華色,第一個迎接我的不是你,是須菩提。」
蓮華色聽後,說:「須菩提人還在家裡,靜靜地坐著,並沒有來迎接佛陀啊!」
佛陀說:「蓮華色,不是這樣的,須菩提現在正在靈鷲山石窟中宴坐,觀法界虛空。由於觀空之故,他已經見到了真理。見到真理的人就是見到了佛,所以,須菩提才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由此可知,「觀空」對修行來說,意義是很重大的。
從「觀空」再到「放空」,所謂「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幾斛?」不如一切放空。空是無限、無量、無邊,空才是大,放空就是放大。
問(14):修行講究要精進,那麼出家人如果有了放逸的心,應該怎麼對治呢?
答:佛門課誦中,〈普賢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當念無常,慎勿放逸。」生命在呼吸間,豈能輕易蹉跎懈怠?
所謂放逸者,懶惰、好吃、好玩、好睡、貪圖享受、不正念,惡習難改,此乃修行人所應警覺。唯有不放逸,才能放下世間的俗事、俗情、俗念。
除了精進之外,如何對治不放逸呢?放空,就不放逸。空,就是因緣;空,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空,充滿了積極性。所以,在空裡面又怎麼好放逸呢?
問(15):許多寺廟每天都會放蒙山,有時候會放燄口。放蒙山、放燄口對出家人的修行有什麼幫助嗎?
答:出家人廣度眾生,不僅要照顧護法信徒,照顧社區民眾,照顧來訪的各國人士,還要用一視平等的心來照顧苦難眾生,甚至照顧孤魂野鬼等眾。
出家人如何增長對鬼道眾生的慈悲心呢?有人說:「我來放蒙山!」放蒙山是施食法會的一種,每放一次蒙山,就能讓孤魂野鬼得到一次救濟,得到一次關懷。孤魂野鬼得到了救度,心裡也會感到安慰、安穩。
蒙山施食是宋代不動法師所發起,一般的寺院多會在晚課後施放。過去叢林裡,住持大和尚都會放蒙山,不過有的年紀漸漸老了之後,就由侍者代理放蒙山。我在青少年時期做沙彌的時候,也經常去放蒙山,一放就放了好多年,覺得很有意義。
不但放蒙山,還有放燄口。燄口,顧名思義,就是餓鬼道的眾生。每當他們看到吃的東西,貪心一生,口中就會出火,無法吃食。這種貪心的苦、飢餓的苦、需要的苦,該怎麼給予幫助呢?也同樣是施食,叫作「放燄口」。放,就是釋放、施放、放賑、放濟。放焰口,就是令孤魂野鬼得到我們所放之物的意思。
「放」是很有意思的,「放」好比是「給」。在佛光山,我制訂了一個「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真好,「給」真妙,「給」很有意義,「給」才歡喜,「給」才是佛法。同樣的,我們也要「放」, 放一點什麼給別人,甚至放開一點、放下一點、放鬆一點,不也是很好的修行嗎?
問(16):叢林裡有所謂「放參」,什麼叫作「放參」呢?
答:叢林裡,修行的香別完成,不去參了,休息一下,就叫作「放參」。或者晚上的藥石,不說「吃晚飯」,而說「吃放參」。「吃放參」比較簡單、自由一點,不必像早上、中午吃飯要搭袈裟、唱〈供養咒〉。或者禪堂裡,一些精進用功的禪師,整天坐禪,到了下午或是晚上大板香,體力消耗了,也會「吃放參」,吃一點點心。
問(17):法會中,誦經、禮懺,什麼時候放掌,什麼時候合掌,有一定的規矩嗎?
答:法會中的合掌或放掌,都有一定的規矩。一般誦經誦到某一個段落,要禮請諸佛菩薩、護法諸天降臨時,就要合掌,表示尊敬。等到恭送諸佛菩薩、護法龍天離開,就可以放掌。總之,照著規矩做,那是很簡單的事情。
問(18):經典上經常提到佛陀「放光」,究竟佛陀放什麼光呢? 答:我們就用《金剛經》裡的一段話來說明佛陀放光。「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從經文看來,佛陀的生活和世間的生活沒有兩樣。吃飯時間到了,佛陀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大城。在舍衛大城裡,佛陀不分貧富貴賤,挨家挨戶地乞食,回到住處後,吃過飯,再將衣、缽收起來,洗淨了雙足,便盤腿而坐。看上去,這是庸俗平凡的生活,事實上,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並不簡單。
佛陀無時無刻都放著金剛般若光,食時,口中放光;著衣持缽,身上放光;入舍衛大城,腳上放光;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全身放光;飯食訖,收衣缽,心裡放光;洗腳,放清淨光;敷座而坐,放禪定光。所以,釋迦牟尼佛的行住坐臥,都在放光,都在修行。
問(19):佛陀無論是穿衣或吃飯,都在放光,都在修行。那麼,世間上除了佛陀會放光以外,一般人也能學習放光嗎?
答:每一個人的內心裡都有佛性、般若,都可以放光。面上有笑容,不就是臉部放光?嘴裡說讚美的好話,不就是嘴巴放光?眼睛慈悲看人,看一切人事都是善美的,不就是眼睛放光?耳朵聽聞佛法、聆聽苦難音聲,不就是耳朵放光?親手為人服務,不就是手掌放光?發大悲心體諒眾生,不就是心裡放光?儀態莊嚴,行立坐臥威儀安詳,好比諸佛菩薩美妙的姿勢,不也是身體在放光嗎?
過去佛陀曾告訴世人放光的四種方法:
一者,以真理、知識、智慧等法布施眾生,令人不生愚痴,就是放光。
二者,佛法將滅時,能為信仰而廣修供養、常隨佛學、懺悔業障、護持正法,就是放光。
三者,親朋意志消沉、行為不正時,能鼓勵他們向上向善,就是放光。
四者,用赤誠心與人共事,以真心待人就是放光。
人怎麼放光呢?修行修慣了,時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落實國際佛光會推行的「三好運動」,就是在放光。
問(20):聽說佛陀時代有一個駝驃弟子,他的手指頭會放光?
答:駝驃比丘在佛陀的僧團裡負責知客工作,無論是清晨或黑夜,他總是不辭勞苦地提著燈籠,帶領著前來掛單的出家眾到安單的地方去。幾十年過去,他的手指竟自然地放光,從此,他引領僧眾到寮房,也就不需再提燈籠了。
放光其實不是輕易就能成就的,而是幾十年發心功德累積的成果。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