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 杯葛政改洩憤有餘 犧牲香港


Johnson Choi-1008  09/29   10430  
5.0/1 

陳智思: 杯葛政改洩憤有餘 犧牲香港


 
香港經濟日報文章: 我在本欄上一篇所寫的文章指,議員和社會大眾應該接納人大常委會對2016及2017年選舉所定下之框架。

我認為大家不能不理會北京方面怎樣從國家層面去看香港政改,若否決方案,只會推遲政改步伐。

我認為方案包含了普選的元素,可改善現有制度中認受性不足之處。可能泛民人士不認同也拒絕接納,他們堅持泛民議員應否決方案,並杯葛下一輪的政改諮詢。

他們聲稱原地踏步沿用現有制度會比人大常委剛通過的方案為好。我認為這並不合理。

無可否認,不少人對建議中的框架感到非常失望。反對人士可能因為感到不滿和氣憤,所以拒絕承認方案是有進步的。

我上次在這裏提到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的提名程序,讓我在這再多談一下。我相信這程序再結合上普選,可以讓行政長官更有代表性,這乃真正前行和進步之處。

在建議方案下,我相信打從開始進入提名程序前,已會是公開透明、有競爭性,而不會是閉門造車的。很難想像突然有一天一覺醒來時,香港市民被告知有兩或三名人士已進入了正式候選人的階段。

就像我上次在本欄所說,可能有多至八位甚至更多人希望爭取提名委員會的支持。

暫時我們仍未知道具體入閘門檻、或其他選舉細節。即將開展的諮詢會觸及到這些範疇。但我相信在市民的見證及監察下,提名程序絕對會具高度競爭性。我亦認為在變相「初選」的階段下,將會有不同背景的人士參與,包括泛民人士。

所有希望參加「初選」的人士都必須做好準備,參加公開辯論,就一些社會議題,尤其是大眾所關心的敏感事件表態及發表意見。
他們也要提出教育、福利、房屋、稅務、經濟政策、甚至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的政綱。若他們所提議的政策是公眾不支持的,其他對手會捉着這點,加以批評。民意調查會顯示誰人會得到最多市民支持,誰人最不受歡迎。

而1,200人的提名委員會在「初選」時就不可以漠視民意。當然,若認為那些開宗名義要與中央敵對的人士也可以入閘成為正式候選人,那也未免過於天真。雖然如此,我認為這當中仍然留有相當的空間及可能性。

萬一我錯了,整個過程被操控,只有幾位不受歡迎的「配角」名字出現在選票上,那麼整個選舉便會失去公信力。

反對人士或可成功地動員杯葛選舉。在低投票率下,「勝出者」也不會被選民接納;那麼,我們的管治問題將會比現在更嚴重。

我相信北京和香港的官員也有考慮這點。

經過初選,會有2至3位人士成為正式候選人。候選人必定會認真、努力地參與整個過程,希望得到廣大選民的一票,這會與以往的模式很不一樣。

我不是說,這是完全民主的模式;也無意說,政府在民意授權增加後可以即時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或長久以來的深層次矛盾。但這確比現行情況為好。

杯葛下一輪的諮詢又或否決最終方案,可能會令憤怒的泛民感覺好一點;但請告訴我,如何在現有制度下讓香港市民在下一個5年、10年、甚至15年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