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玉法师主讲《金刚经》浅释第5节@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7/29 10520
4.0/1
果玉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2015-12-16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这个礼拜原本要讲《佛说阿弥陀经》的,但我看了《金刚经》的讲稿以后,觉得有些问题没有讲清楚,还应该再深入一点,所以这节课咱们还接着学习《金刚经》。
为什么说讲完《金刚经》,就要接着讲《佛说阿弥陀经》呢?因为这两部经,可以说一部《金刚经》是从空上来讲的,《佛说阿弥陀经》则是从有上来讲的;一个是从理上来讲的,一个是从事上来行的,所以说,这两部经应该是结合起来学习的。但从目前来看,我所知道的修学净土之人,只是在那里谈有,而不说真空,但真空和妙有本身就是圆融无碍的。
佛教里不管是哪一个理论体系,都是从真空和妙有两方面来谈的。也就是说,从理上是要破的,但从事上是要立的;从胜义谛---空性上来讲,是无的,是空的;但从事上来讲,又是有的,是真实不虚的,而且必须是要行的,所以理事要圆融。我们接下来再看《金刚经》。
《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摧毁了世俗的所有观点,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这部经摧毁了所有权力和金钱的参照点。我们的人生可以说,都是以金钱和权力为参照点的,如果我们思维经典的意涵,渐渐地我们会看到,世俗生活毫无意义,紧接着,我们的需求会越来越少,对权力、地位以及世俗生活的要求会越来越低,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就应该像那种禁欲的苦行僧一样地,去切断这一切的需求。修行不是如此的。
《金刚经》里所讲的这些,我们对世俗生活升起的厌离心,犹如是给老虎喂草。老虎对草是毫无兴趣的,拿草去喂老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这种真实的厌离心(出离心)升起的时候,世俗生活的这一切,你是丝毫不感兴趣的,就如老虎面对一片青葱的草一样没有兴趣;也如我们看了十几遍的电影,没有欲望再去看一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厌离心(出离心)。如果不是在这样一个层面上的厌离心(出离心),就会离我们的修行,渐离渐远了。
但我们普通的修行人,都是处在相反的状态下,是切断欲望、压抑自己欲望的一种方式来修行;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一种硬性压制的状态。而这种压制,在佛陀的教诲里讲,就如石头压草,最终你是没有办法消除的。我们心里的贪嗔痴等烦恼,不能靠压制来降服,如果只是用石头压草的方法,一段时间以后,还会枝繁叶茂的。所以,我们对付杂草的方法,应该是连根拔除。而我们拔除烦恼的方法,就是对物欲的生活,升起真实的厌离心(出离心)。
这里的厌离心(出离心),不是讨厌它,也不是舍弃不要它,而是就像老虎面对草一样。老虎面对草,是完全不感兴趣的状态,是一种视若无睹的状态,老虎并没有因为讨厌草,而拿起一件东西压住它,不是这样的。草自自然然地生长着,但老虎对其却毫无兴趣。而这种感觉,才应该是我们断除烦恼的方法。也就是说,最初的时候,你不要硬性地压制这种欲望。
我们好多的学佛人,最初的修行,很苦、很烦恼,本来很想吃肉、特别想吃肉,但由于戒律的要求,或者师父讲了应该怎么着,所以就很苦地在那里熬着。其实这种方法,在佛教里是绝对反对的,甚至在大乘佛法里讲,如果你的欲望如此强烈的话,你还不如直接去吃。至于吃掉以后,再去忏悔等等,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如果我们普通的烦恼欲望,我们可以降服的话,还是要尽量去控制的。但如果你真实的烦恼如此的话,光去压制,就是不对的了。所以《金刚经》里在反反复复、辩来辩去地讲说这些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修道。
不要以为经典会把我们变成消极的存在主义者,面对生活的这些消极的态度,好多人就会架构一个意图,首先就要讨厌这些东西,但这是不对的。佛教里有一种方法,叫不净观,首先把美女观想成一堆白骨,这样的修法,是可以的,但只是在某一个层面上的时候,是可以用的。实际上,你的欲望如果不得到善的疏导和清理的话,光去压制、控制,是毫无意义的。这样做的结果,对一个修行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金刚经》里所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消除贪嗔痴,连根铲除这些,而不是让你去讨厌它。你讨厌它是没有用的,有时候对有的人而言,你越讨厌它,它的吸引力会越大。你本来很喜欢的一件事物,你又怎么会去讨厌呢?如果没有方法,你也不可能生起真实的厌离心(出离心)。佛教的办法,就是清除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慢地放下它,释放它,对外在的这些诱惑,我们不执着于它。就像老虎面对草原一样,草跟它可以说是毫无关系。草自自在在地在那里,老虎也是自自在在地生存着,草是草,老虎是老虎。这些要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才行。
好多人的修行状态,就是假设一个清净的环境,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寂静的山林里,有小桥流水,伴着竹叶葱葱,……,旁边的小木屋是你的栖身之所,觉得这样的修行,非常地安静,非常地舒适。如果我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话,我在这样寂静的环境里,当然是欢喜自在的;但如果有一天我返回到都市里,隔壁的邻居二十四小时都放着嘈杂的摇滚乐,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的心,依然是欢喜自在的,这样的修行状态,才是一个真正的修道者,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修佛之人,普通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但实际上,我们是必须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的,而不是我们所有的修行人,都必须要逃到山林里去修行。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虽然身在闹市,但我心依故。
这样的同时,会使我们背离那些使我们消沉或者激动的意图的参照点。如果我们一直受到刺激,并且由于过分激动,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激动,这部经使我们能够超越常识受到的刺激。我们经常意犹未尽地在那里勾画蓝图:“我”需要一个兴奋点,“我”要架构一个参照点,然后再去生活。你的脑海里经常在画着这样图,假设一个参照点,奔着这个参照点去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从这里引申来讲,我们不要每天抱怨不公平。我们总是在寻找公平,因为你的心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老是试图去寻找所谓的公平,但实际上,不公平这个词,实在是没有多少福报和财富的人的一种托词。这个世界实际上是最公平的,因果轮回是最公平的。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在这里抱怨着不公平。由于社会架构起来的文化状态,造成了一种等级观念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世界回报于我们的一种不公平,同时,有些人也喜欢向大部分的人去灌输这样的理念,而我们就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这种所谓不公平的概念。如果我们一直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只能剥夺我们可以随时随处舒适地安坐在某个地方。
你说我们如何才能安安静静、舒适地坐在这里呢?你得消除这种不公平的概念,你就能够老实坐在这里了,而且是舒舒适适地坐在这里了。我应该躺在舒适的沙发上休息,为什么要坐在这个简陋的板房里,去干这些事情呢?而这,就是一种待遇差别的概念。如果消除了这样的概念,你坐在这里学习是很舒适的,也是很安然的;你回到家里,安逸地坐在沙发上面,吃着东西、看着电脑的学习,也是安逸的、舒适的。理就是如此的。
如果你不消除所谓的不平等的话,你就永远得不到舒适,因为你总在那里比对:这个环境不如那个环境,我的衣服没有那个人的衣服漂亮,我的家不如他的家好,我的学历没有他的学历高,……,你认为这些都是不公平的。只有你把上面我讲的那些理论悟透了的话,你才能真正做到平等。你悟到了平等,然后做到平等,落实到生活之中去,然后你才能真正做到安逸、舒适。
世间人嘛,都想舒适一点、安逸一点,而你坐在那里,怎么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舒适、安逸呢?坐了一会儿,哎呀腿麻了,胳膊不舒服了,腰也疼了,……,如果你彻底放下这一切,真正让它回归于平等的时候,你的腿也不会麻了,胳膊也不会不舒服了,腰也不疼了,……。为什么你的腰会疼呢?因为你先有了不疼的感觉,后又有了疼的感觉,你总在那里比对疼与不疼的差别:刚才疼得比上一刻疼得轻一点儿,昨天比今天疼得差一点儿,……,总是在琢磨这些。你琢磨的这些,就是一种妄想、分别。你的这种妄想分别,进而就会产生一种执着:哦!原来不疼的感觉真舒服!然后你就总会去找寻那种不疼的感觉。实际上,你疼是你的因果,不疼也是你的因果,你疼或不疼,都应该是安然的、坦然面对的。
当然了,想要做到这些,对普通人而言,确实是很难做到,但你必须在理上,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如果理上你都不明白的话,事上你就更不可能去行了不是?理上你根本不接受佛讲说的这些理论的话,就完全不能消除你的这种不平等的差距,然后你就总在那里比较:你有一百万,你就会想着如果自己有两百万的话,会怎么怎么样。在你概念里,一百万和两百万是很大的差距,你认为这是一种一百万和两百万的不平等,但实际上,一百万和两百万是平等的。你的心是平等的,你有一百万的时候,你的心是活在你这一百万的状态下,你有两百万的时候,你也踏踏实实地活在两百万的状态里,就像老虎面对草一样。草就自然生长在那里,老虎在那里走来走去,一点兴趣也没有,没有要去吃的欲望,也没有要去铲除它的欲望,也没有讨厌它的那种分别。这时候的一百万和两百万,不就没有什么分别了吗?你那一百万和两百万不就和那片草一样吗?
从这些理论来讲,我们应该关注伟大的老子。《道德经》里谈的,就是这种不改变,只是接受一切事物的存在,这真的是一种了不起的概念。什么都不要去做,什么都不要改变,都不要去造作,不要度量它,不要去比对,随他去,任由它自自然然地存在着,就是这样的一种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而我们在学习儒家思想的时候,就不是如此的理论,儒家思想里,有偏好、紧张、规矩,甚至爱面子、耻辱等等这一切的思想。如果你说儒家学说不对?你这样想,也不对;而你说道家对的话,但道家只是理上的概念,事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样的理念,才是世间万物运行的法则。世间万物运行的法则,就是缘起缘灭的,像地球最初的时候,那种寸草不生的状态,一直到繁衍生息的这一个轮回,也是自自然然存在着的。从最初的那种好的环境,到我们末法时期的这种恶劣的环境,我们都是要坦然去面对它的,也没必要去烦恼。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好多时候的佛教徒,都是在那里杞人忧天,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去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去创造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这一切都是没必要的,我们不要去做任何事情,我们就是安然地、踏实地,应无所住地活在当下,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样的我,当下就是一种无作的状态,如此去理解的话,就是能力和福德。而思考《金刚经》能带来这种能力,但它却很难进入我们的头脑。这样的理论,虽然我们好多时候也知道一点,比如说,我们去祭祖,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情,你祭拜的祖先,好多都是几代以前的祖先,你去祭拜有什么意义呢?在轮回的长河里,你现在吃的这条鱼,说不定就是你十代以前的祖先,却被你吃到肚子里去了。如果它有知觉的话,它会抱怨。但我们好多人,却在这里做着颠三倒四的事情。祭祖我们还是要去的,但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去祭祖。
普通人的祭祖,都是在求祖宗保佑,保佑自己发财、子孙昌盛,你的那个祖宗,早就轮回去了,不知道轮回到哪一道里去了,甚至可能轮回成一条鱼,被你吃到肚子里去了,又怎么去保佑你呢?《金刚经》里的能力,就是让我们积聚这样的福德,破除我们这样的概念,去踏实地活着。你只有保持这种清晰的头脑、理智的状态,你才能拥有智慧。
既然祭祖毫无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呢?祭祖当然有祭祖的道理,我们之前讲解《中庸》的时候,讲过一些这方面的话题,这些都是从事上,要如此去行、去做,但在理上,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在凡夫地的层面上,在事上如此去做,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就像我们上节课讲的做梦的故事一样,虽然是一个梦,虽然梦里的老虎、狮子对我们的恐惧的感觉是真实的,但毕竟是梦,是虚幻的。祭祖就如我们在梦中点上火、弄出声音来,把老虎吓走一样,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而已。你在梦里,如果不弄出声音或者点上火,把老虎吓走的话,你就会一直恐惧。这个时候,虽然是在梦里,但这样的方法是有用的。在《金刚经》里,一定要学会这些。
这里的不做,非常地难做到。而唯一接近不做的概念,唯有佛教的禅定。现在禅定这个词,被当作一个笼统的词语,概括了不同的技术,我们甚至常常把禅定和纯粹的白日梦连在了一起,但依据佛陀的教法,这绝对不是禅定。现在好多人所谓的修习禅定,就是进入了一个白日梦的状态,你挺直腰杆,笔直地坐在那里,就认为是禅定?这样的状态,跟禅没有关系,跟成佛更没有关系。修禅定,不见得非要坐在那里,但坐在那里是可以修禅定的。坐在这里,是可以修禅定的,也可以帮助我们渐入佳境,更有利于我们进入禅定的状态,但坐在那里,绝对成不了佛,也不是成佛唯一的方法。而且,坐在那里所谓的修禅定,也不见得就是真正的禅定。实际上,修禅不需要坐在那里,你站着也可以,躺着也可以。我们好多时候,把这些笼统的概念混为一谈了。
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不做,你必须愿意付出一些牺牲。你应该追随一位老师,就这样的知识,我确信有很多伟大的老师,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这个不做,而且他们真的有修持不做的方法。在传统领域里,确实有这样的方法,教会你如何不做。但我们好多时候,并没有去追随这样的老师,却认为这样的老师,应该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学者,往往是最糟糕的,因为他们往往只在那里谈论不做,或者在那里教导我们如何去不做,却并不知道如何不做。在某个层面上,只在那里谈论不做,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教导,甚至对我们不起任何的作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这位老师,是生活之中,真实的走过来的见证者。
我们修佛,就是佛陀的实践者和印证者。在实践佛法的过程之中,印证佛所说的这一切的法,是真实不虚的。你必须踏踏实实地把这一切的理论,运用到生活之中去,脚踏实地地,一点点地去印证佛说这一切的教法,是真实不虚的。这个过程,就是不做的过程。千万不要理解成,不做就是什么都不干。
刚才说过,草在自然地生长着,也有其成住坏空的一个过程,从最初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嫩芽,成长到茂盛,最后到秋天枯萎,被野火烧得灰飞烟灭。这样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人也同样经历着,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精神抖擞的青壮年,再到发白面皱的耄耋老朽,这样的过程,我们都应该坦然地去面对,坦然地去接受,然后真诚地去生活。儿童时,天真烂漫是我的本性;长大成人之后,我就要担负起做人的责任,从世间法来讲,努力地去养家糊口,创造自己应该创造的社会价值,踏踏实实地在世间行走。少有少的担当,老有老的作为。从究竟上来讲,你的这种作为,其实也是没必要的。
你应该干什么呢?该承担责任的时候,就去承担责任,当仁不让,不要推脱你的责任;不该你做的事情,你也不要去硬揽了来做。草原的草跟你没关系,你觉得它讨厌,你非得去拔掉它,就违背了不做的精神。但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心,在不断地作为。你只要在做,就在糟蹋其他的物种,伤害其他的物种。
老虎从草原上走过就走过了,没对草做出任何的伤害,但人却不一样,从草原上走过之后,觉得草碍事或者不方便,觉得它讨厌,你非得去铲掉它,铺上柏油,变成柏油马路,这样不断地在改变着这个世界。但我们改变的这一切,冷静下来去思考的话,是毫无意义的,你改变了它,又怎么样呢?你把它变成了柏油马路之后,烦恼依然:路面太硬了,且不吸水。 几十年以前,我们普通人没有铺地板的习惯,家里只是简单地把土夯实了,或者铺上青砖,就可以了。地上如果洒了一点水,很快就渗下去了,不但很好,也很接地气。现在的我们,为了干净,为了所谓的卫生,就铺上种种材质的地板,去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改变了之后,同样还是有烦恼:一滴水不小心洒到地上,你也得赶紧拿个拖布擦干净了,新的烦恼又生出来了而已。旧的烦恼是没有了,家里的地比原来光洁了,感觉打扫卫生也方便了,……,但我们依然要面对着铺了地板以后的烦恼不是?这就跟我们提倡的不做精神相背离了。
有的人会说,是不是我们把地板揭了去就会好了呢?这样又不对了,你已经铺上了,就让它在那里就行了。我们一定得明白道理才行。明白了道理,你就轻松了,自在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还就老老实实地生活就好了,坦然地接受阳光雨露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无私的奉献。这样的你,就会很坦然地面对你的种种问题。如果这里的理你没有悟透的话,你就不会坦然。你泥地上生活,就有泥地上的烦恼:不但不平整,扫地还会有尘土,……,此时的你,就会妄想着要铺地板。而当你铺上地板之后,新的不方便和烦恼仍然接踵而至。所以这样的你,住在老房子里是烦恼的,你搬到有暖气、有地板的楼房里,依然烦恼。
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年轻时住在农村的老房子里,是踏实、安然的;现在的我搬到新房子里,我也能够活得踏实、安然。当然了,这样的生活也是不究竟的,但就目前我们这群人而言,能理解到这种程度,已经可以了,但大家一定要明白,这样的状态,也是不究竟的。就我刚才打比喻讲的这些道理,也都还是不究竟的,在《金刚经》里,还讲了更深一层的含义。目前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请一本《金刚经》,装在口袋里、摆在佛堂里,经常地拿出来读一遍,多去听闻这样的教授,鼓励自己继续前行。
《金刚经》虽然非常地不好理解,但我可以说,只要是接触到《金刚经》的话,都不讨厌它。目前来讲,我还没有听到哪个人说《金刚经》挺讨厌的,没有这样的人。虽然不好理解,但人人都喜欢,特别是佛教徒。虽然大部分的人将《心经》诵得朗朗上口,也很欢喜自在。但实际上,多数人都不理解《心经》的意义,可我们都不讨厌它,这是什么原因?从我们凡夫地来讲,就是累世劫以来的习气串习,这种理论才是世间真实的法则,我们非常地熟悉它,并不讨厌它。不讨厌就应该怎么做呢?多读诵、听闻,慢慢地,你就能够理解了。
你理解了它的意思之后,这种精神就不断地鼓励着我们前行,去踏实地生活。要不然的话,坏习性也会类似一种模式在运作,足以发展成一种负面的倾向。坏的习惯,就会把我们带到坏的运转模式里面,所以保持正念非常地重要。我们要常读诵《金刚经》,来拨正我们的思想。虽然我们目前很难理解它,也听不太懂,但它潜在里,会让我们在一个良好的运转模式里,不断地拨正着我们的思想,激励着我们前行。而一个坏的习惯,就会呈现一个坏的运转模式,我们陷在坏的运转模式里的时候,就会慢慢地把我们推向一个负面的情绪里,把我们带到负面的倾向里去,随着这种负面的倾向,在这个娑婆世界继续轮回。
佛说过一段著名的关于心的话:心,心无,心是明。关于不做,并不只是《道德经》里老子才讲过的思想,在佛经里,佛也讲过这样不做的思想。这样的观点被到处引用,好多学者就此也写了好多书出来,我们就认为、承许,这些书里讲的这些就是心。现在的普通大众,接受的心是什么?认为我们的思想,就是我们的心。但在佛教里,这样的将思想理解成的心,只是第六意识而已。连第七意识的门都没摸到,第八意识更是听都没听过,所以,没办法去超越于轮回。
他们只在那里研究第六意识,但实际上,第六意识只是一个搬运工而已。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运转模式,第六意识也好,第七意识也好,前五识也好,都只是在这个运转模式里运转的模块而已,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第八识,第八识才是改变一切的因。但第八识是无作的,我原来打过一个比喻,第八识就是一个仓库,没有任何的作为,它不能行善,也不能作恶,就是一个收纳的仓库而已,一个容器而已。也就是说,第八识才是你运转模式的范围,它才是真正的不做。进入到第八识的时候,就不做了。
前五识加上第六意识,能做善也能作恶,所作的一切善恶,都会结一个种子,落到第八识的仓库里面。第八识只管接纳,好的接,坏的也存着。而第七意识就会观察了:哦!这个要发芽了,要把它搬出来。但第七意识只是一个管理者,却不会去劳作,它会安排第六意识去劳作。
看到这盆花的当下,首先我的脑海里,得有这盆花的概念,也就是说,第八意识里,得有这种花的种子。什么种子?这种花的名色。我看到的第一眼,哦!这是大红色的,另一盆是粉红的,区别就来了,接着我们要知道这是什么花。对不认识这盆花的人,你的第八意识里就没有它的名色,你就不会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实际上,我们已经给它安立过一个名字,这样的花叫长寿花。我现在告诉你,这叫长寿花的同时,在你的八识田里,就会落下一个种子,下次再见到这样的花的时候,就知道它叫长寿花。
我们普通人认为,我刚才告诉过你的这个名字,是你的第六意识记下来的,但实际上,不是第六意识记住它的。我们看到这盆长寿花的时候,能知道这是一盆长寿花,肯定是我们过去世有过它的名色,所以,眼睛看到它的当下,第七意识会告诉第六意识,你把这个花的名色从仓库里搬运出来,第六意识跟眼根结合的当下,分辨出这是一盆长寿花。看到桌子上的灯,就会知道这是灯,是什么颜色的,都会分辨出来。是谁在分辨呢?第六意识不分别,是第七意识在分别。因为第七意识是总管,对这些事物再熟悉不过了,第六意识只是个跑腿的,真正不做的,是第八意识。第八识的大仓库,如如不动:好的来了我也坦然,坏的来了我也坦然,全都照单全收。
我们在这里谈不做,首先要搞明白心,心无还不行,还要明。如果我们突破这一点之后,就没有问题了。佛的话,没有随意说的,也没有只是为方便而说的,不过即便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特别是科学家,也常说,我的心知道它。但心又是什么呢?心肯定不是唯物的。只要谈到心,谈到思想,谈到意识,它就不是唯物的。这样的理论为什么好多法师不愿意讲?因为真的是太难懂了,对多数人而言,真的是很难理解。不管是在座诸位,还是在网上听法的居士也好,你不理解也没关系,你只要听了,就比不听强。
就像刚才讲的,虽然我们不理解《金刚经》,但你诵了,就比不诵强,你诵一遍,就有诵一遍的收获,而这才是佛法的根本、究竟之处。同时我们又把心视为假设,只不过是加在大脑功能或者遗传功能上的一个标签而已。这里的心,不是指的我们这个肉团的心,指的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是随着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自自然然、如影随形而来的。
如影随形而来的这颗心,不是物质的。这是哪里来的呢?肯定不是父母给的,父母只生了我们的肉身,那我们的心、我们的意识、我们的八识,是哪里来的呢?是随着你的轮回,永远都不止息的。只要你不超越轮回,这个八识就永远如影随形跟着你。你是一条鱼的时候,它在那里;你现在是一个人的时候,它也在那里。也可以说,如影随形的是我们的业。落在八识里的那些种子,生生世世都随着你在那里轮回,该成熟的时候,就要成熟;该开花的时候,就要开枝散叶,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把这些慢慢地了解了之后,就会慢慢地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世间所有的执着,之后就会坦然、舒适地安坐在那里不做。不做的是什么?是心不做。今天说了这么多,不做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干,真正的不做,是让你的心,如如不动。心不做,才是真正的不做。心怎么不做?心不起任何的贪欲、执着,自然就不做了。你总是分别什么?张三比李四对我好,所以我得对张三好一点儿;李四长得比张三漂亮,所以我喜欢李四,不怎么喜欢张三。其实李四也好,张三也好,跟我们都没关系,你都应该坦然地去面对、真诚地去面对。李四跟我讲话的时候,我是这个态度;张三跟我讲话的时候,我也是这个态度。这个我们真的是很难做到,首先我就做不到(笑语)。我喜欢的,就能多讲几句话,我不喜欢的,就离我远点。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普通凡夫的心,我们控制不了自己这颗凡夫的心,随着自身的业力在摆动。比如你的审美观,不是现在才造成的,是与生俱来的。你认为黑的长得漂亮,比白的好看,那么你的潜意识里,就会很执着于黑的才漂亮,因此当你看到黑的时候,就会生起欢喜心;看到白的时候,就会生起厌恶心。这些不是你在那里想出来的结果,而是你就是这样认为的。那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因为你的八识里有这样的种子,你的第七识就在那里对比:黑的比白的强,给了这样的一个答案,就支配着我们的大脑在运作。我们应该尝试学会放下,不去分别它,黑的、白的都可以,学会去欣赏它。当然了,欣赏也不是不做,你只要去欣赏,就又有了分别,就不是不做的状态了。但从我们目前状态来讲,能达到欣赏境界,就已经不错了。
从佛教的观点来理解,心是真实的。因为你的心是真实的。所以,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答案是,心在做、不做。不是你的手在做、不做,不是你的身口意等在做、不做,而是你的心在做、不做。这里的心,依然指的是我们的八识,不是单指第八识,而是所有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佛教理解的心,跟我们俗世理解的心,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理解的心,是将第六意识理解为心,佛教理解的心,是这八识为一个整体为心,心才是不做的。
第二句话是心无。这里佛又否定了自己对心的第一点陈述,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我们开始专注于,佛说心存在是一个事实的时候,佛又说,没有心,心无。佛第二次转法轮的时候,所有的教授都来自于这第二句话。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答案是,没有心在做、不做,也没有什么叫不做。这就是菩萨的境界了。
在菩萨的境界里,没有什么叫做、不做的,没有心在做、不做。心本就是无的,没有心在做、不做,更没有什么叫做不做的概念。这一层就很难理解了,这是菩萨的境界了,我们目前的状态是解说不清楚的。我们对心的解说,可以听明白一点,但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几乎听不懂了。可我们如果仔细去琢磨的时候,它是有道理的。这个是需要不断地去理解、体悟的,慢慢地,你就会有所收获。
到了第三句的时候,就讲心是明。接着佛又推翻了自己前一个表述,明就是佛性的另一个名词。如果我们再来问,谁在做、不做,答案是,明在做、不做。这就到了佛的境界了。为什么佛要说:心,心无,心是明?为什么佛要有一段简单的话语,说这三件事呢?为什么不只说一件事呢?因为意在破除三种邪见。
首先第一点,佛要破除恶的念头、态度和行为,所以,佛说有心。根据我们的行为表现,心会入地狱、天堂,或者饿鬼道。佛说有心在,也就是有八识在,所以我们就有轮回,有轮回,就有了善和恶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概念,就有了善恶的行为。善的多,去世之后就会升天堂,做天人;如果作恶多端的话,就会下到地狱里去受苦。唯有破除这种观点,告诉我们这颗心、告诉我们八识,我们才不会去做恶。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心的话,就会任意妄为了,不就打破因果轮回的概念了吗?佛是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才告诉我们凡夫地的时候,要谈心。目前状态的我们一谈心的时候,就会明白,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就很容易接受。
到了心无的时候,佛是为了破除一种观点:心是真实存在的见地。目前状态的我们,总是认为心是真实存在的,但佛告诉我们,心不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真实的心。
到了第三方面,佛要破除所有见地,因此佛不仅破除心的存在,也破除心的不存在。心存在,是佛说的,心不存在,也是佛说的,但同时,佛把心存在和心不存在,也都破除了。所以说,你不能执空,也不能执有。理事要圆融,你不要总认为心不存在,或者心存在,这样的认为,都是错误的。心不仅仅是不存在,心也存在。所以《心经》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有是不二的,你不能分开来谈。
如果承许心是存在的,也就是在有地上;如果我们承许心不存在,就是在空性上的;同时佛又破掉了空和有,空有要圆融。所以,我们不能说不做恶就行了,不做恶还不行,不做恶,只是止了,在止恶的基础上进而行善,才是扬善了。行持了十善,才会有好的果报。你只现在止恶了,那你原来造的恶还在,还是会轮回的,而且是向不好的方向轮回。如果我们现在止恶的同时去扬善,就会向好的方向去发展,而且是前行的,不会后退。如果只止恶而不扬善,不但不会前行,而且会后退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修学的次第。
我们如果能不做,这是很值得疑问的问题,从一开始,甚至不做本身,也是一种做。我们现在能做的,最接近不做的事情,就是禅定。佛说的禅定,是最接近于不做的,只是接近,但却不是不做。我们说的禅定,不是指观想、放光、收光,虽然这类的方法是存在的,不过这些好的、深奥的方法,只是训练我们心的一种方式。比如我们知道,修习禅定应该怎么做?按照密宗的修习方法,首先要观想本尊等的;按照我们中国汉传佛教的传统,就是参话头、数息等等,或者是南传佛教那种关注自己的心意识等等方法,这只是方法、方式而已。你不要执着于这个是禅定。但我们目前来讲,就执着于你所做的就是禅定了。这些方法,只能是帮助我们修习禅定,而不是禅定本身。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不做,而这一切禅定的方法,只是训练我们心的一种方法,让我们的心,能够安住下来的一种方法。让你的心,慢慢地接近于不做。 大多数普通人想到的禅定,就是保持安静、不说话、坐直了、闭上眼睛、盘起腿来,……,诸如此类的。但这些理解,只是禅定的外相,对许多人来说,禅定还意味着获得控制自身的能力。真正的禅定,就是能够控制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如止水。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不去作为,控制住你的心,不让你的心分别、起妄想。我们最初修习禅定,就是为了寻求那一念心清净的感觉,认为这就是禅定。其实这也不是真正的无做。
有人会这样想象禅定:当我们教授禅定时,别无选择地说,不要受干扰、专注。我们在凡夫地的时候,我们没办法选择如何教授大家去修习禅定,我们只能告诉大家,不要受干扰,要专注。以此让人觉得,它与控制自心是有关的,但这完全不正确。实际上,如果控制自心就是禅定,那么严格来说,我们一直在禅定,因为我们的心始终受到某些外在对象的控制,比如赞美、批评、权力、金钱,……,种种都在控制我们的心。如果我们认为控制心就是禅定的话,那么我们每天都在禅定的状态,每时每刻都在禅定的状态,我们的心不是被金钱控制,就是被美貌控制,不是被批评控制,就是被赞美控制,每时每刻都在受着这样的控制,那我们去控制什么呢?我们认为控制它不起妄想,就是禅定。
不幸的是,我不得不说,虽然禅定与坐直有关,确实与断除妄想有关,但坐直与能不能成佛,却是无关的。我们必须专注,身体都会保持挺直,然而我不得不说,只要坐直,不要观想,不用念咒,别无其他,另外我还得说,不要做白日梦。这一切都是在做白日梦,跟成佛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 将萨仁波切讲说《金刚经》时的一段话。我看了上节课的讲稿之后,觉得还要再补充一些,再渗透一点儿,如果不把这些道理讲出来的话,我们就会认为,那些就是《金刚经》,觉得很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不是这样的。《金刚经》的道理如此深奥,绝对是超越了我们的智慧。
《金刚经》都是佛陀的智慧,是很难被理解的。佛经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次,文殊菩萨在讲说《金刚经》,讨论《金刚经》的义理、教义,旁边有五百阿罗汉被吓死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听到这样的教理,还没有被吓死,一是说明我们完全无知,根本就没听懂,没听懂当然就不会害怕了,就不会被吓死;还有一种就是,你真的听懂了,所以也不会被吓死。阿罗汉为什么会被吓死呢?因为他的智慧还不究竟、不圆满。因为《金刚经》里破得太厉害了,连佛都被破掉了,佛无相嘛。
我们多数人都会执着前面所讲的,就是佛,就是菩萨,但佛告诉了我们,没有这一切的名色。连佛都没有的话,更何况这些木雕石刻的像呢?就更没有了。所以普通阿罗汉听到这个被吓死,也是正常的了。但这些才是真正的知识,你悟透了这些,才是真正的智慧。要不然的话,你执着于它的话,就会很苦,就会被它所累。
这里说你不执着于它,并不是说你不去学佛了,回家躺着睡觉去了,该干嘛干嘛去了,该吃肉吃肉该喝酒喝酒,不是这样的。上节课讲过,佛是无处不在的,佛无处不在处处在。虽然你家里的佛像不如寺院里的大,但你家里的佛更大(笑语)。你悟透了这样的道理的时候,你就不会去执着这样的佛(指佛像)才是佛,然后你才会真实地信仰、敬畏。要不然,你的佛是在天边的,你会认为那个发光的、能够讲经说法的,才是佛;或者是在极乐世界那个无量光、无量寿的那个佛,才是佛,认为阿弥陀佛在离你十万亿国土的地方,根本就不在你这里。这样的理解,你怎么才能往生呢?佛无处不在处处在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当下,当下即自在,当下即往生,进入涅磐的境界。
一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无量光,现在人就弄个充电器,让佛在那里永不止息地发光,但其实这不是的,这哪里是佛呢?不能很执着于那个金光灿烂的佛才是佛,佛是无处不在处处在的。还有的人一听无量寿,就高兴了,永不轮回、永不死亡,那多好啊。但这里的无量寿,你也不要理解得那么浅显。
我们经常在做白日梦,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心就被白日梦占据了,心在忙碌。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从白日梦里得到好处的方法。不过如果我们真能从中找到赚钱的方法,那可能会耗尽白日梦的资源。不做白日梦,意味着不忆念过去,不想象未来,完全安住在当下。这里的意思是说,只有不忆念过去,也不想象未来,你才能够安住在当下。
可我们每天在那里想什么?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不是想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就是想明天早晨想吃什么,这样的状态,就是在做白日梦!更可悲的是,你在那里做着白日梦,还没有发现,在做白日梦的过程之中,能得到什么好处。你在想昨天吃的什么、后天要吃什么,跟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比如你当下在这里听课,你在那里坐着白日梦,打着无尽的妄想,那你在听课的时候,就不会得到任何的好处,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收获。如果你安住在当下,认认真真地在听课的时候,你听明白了我讲的这些道理的时候,你就有了收获。所以说,安住在当下,非常地重要。 我们好多时候,连念佛都不是安住在当下。你念佛在想什么?我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妄想无数:阿弥陀佛,金光闪闪,莲花朵朵,……,这也是在做白日梦!应该怎么念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生分别,不生执着,老实安住在当下这一句佛号上面,字字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的,耳朵听得清清楚楚的,认认真真念得清清楚楚这句佛号,就可以了。你在那里想什么呢?你所有的想象,都是妄想,都是分别,都是执着,都是在做白日梦!这样的你,往生不了。
有人讲,念佛的时候要观想;我甚至听说,念佛的时候,想象你一步一步走的时候,每一步都是踩在莲花上面,怎么怎么样,这不就是头上安头了吗?这都是在妄起分别,是不对的。你踩在莲花上面又怎么样呢?何况你根本就没踩在莲花上面,你在那里妄想而已,这不是在白日做梦吗?你应该做的是什么?念好每一句佛号。
如何念好每一句佛?安住在当下你所念的这句佛号上面。因为念佛、念佛,你要念才行,念有意念和口念。有人讲,不是有《观经》吗?《观经》又是另一种方法了,跟你持名念佛不是一种方法的,不能混为一谈。念佛是要自净其意,净念相继,绵绵密密地去念这句佛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得清清楚楚的:度摄六根,(把六根关闭住,即安住在当下,不起分别),净念相继,一句一句这样念下去。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没有讲,让你踩着莲花,或者让你搞个什么东西出来。更有甚者,你还要拿个念佛机来念,佛号都不念了,念佛机代你念!你说能往生吗?咱们寺院里也放念佛机,但没有一个是我放的,我屋里是不要这个东西的,念佛机会打闲岔。本来你自己自自在在地可以念,念佛机一念,你还要跟着它的节奏念。当然了,对普通人目前的状态而言,是需要念佛机提醒你念佛,最起码跟着念佛机还能念几句,没有念佛机的话,可能连念都不念了。但实际上,这是没必要的。应该是你自己自自在在地在那里念,想坐着念也行,想躺着念也行,不是非得要跪在那里念佛才行。
印光法师在《印光法师文抄》里讲得很清楚,可以坐着念,可以躺着念,甚至你去卫生间都可以念佛,当然了,在不洁净的地方,我们要不出声念佛,怕不恭敬嘛。只要你心怀恭敬、老实念佛,躺着念也自在,坐着念也自在。你没有恭敬心的时候,你就是跪在那里念,也没有用。我们接下来就会讲说《佛说阿弥陀经》,所以,今天就多讲一点净土的话题。关于念佛,印光法师在开示里讲得很清楚,告诉我们在家人,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
现在的念佛人是怎么做的?掐头去尾,光听了一句老实念佛,没有了敦伦尽分,没有了闲邪存诚。但这都是有次第的,首先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才老实念佛。敦伦尽分是什么?尽到你的本分,你的本分是什么?人伦、伦常。伦常又是什么?五常。这些在《中庸》里都讲得清清楚楚的了,你们做到了没有?敦伦尽分都没做到,你老实念佛有什么用?现在的念佛之人,不管前面那两句,光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我经常打一个不好听的比喻,你妈躺在病床上都快渴死了,你还在那里所谓的老实念佛,你老实念佛,水就能长了腿,自动跑到你妈口里去了?你妈躺在病床上,你应该怎么样?好好尽心尽力地照顾你妈,这叫敦伦尽分;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老实念佛,好好念佛,你妈的病很快就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你的福报也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如果你不敦伦尽分,你光在那里念佛,喊佛也没有用,佛也不能替你去照顾你妈。
敦伦尽分的同时,还要闲邪存诚。闲邪存诚就是保持正念,你没有正念,念佛也无用。“阿弥陀佛,那个人快点儿死吧!”、“阿弥陀佛,快点儿保佑他下地狱吧!”……,这叫念佛吗?但实际上,好多念佛人是如此的。虽然没有这样恶口地区咒某个人,但其潜意识里,就是这样的。有人看到别人做了一件错事,喊一声“阿弥陀佛!”潜意识里不就是咒人吗?去了菜市场,看到那鱼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潜台词不就是“你该下油锅了”吗?你不生慈悲心,念佛也无用的。所以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你不能断章取义。
对我们大部分修学净土的人来讲,记住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这几句话就可以了,甚至你什么都不用去学,也不用这么辛苦地去研究《金刚经》这种空性的道理。但前提就是你必须得是一个老实之人,你的心老实,你的行为老实,在这个基础上面,你只要记住这几句话就可以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是印光法师告诉我们的道理、次第;具体的念佛方法,就是度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土法门,也不用讲那么多,不用跟你讲四十八大愿、这个经、那个经的,你记住这个,老实念佛就可以了。就怕你记不住,而且会掐头去尾,会断章取义。把家里的事情照顾好了,把孩子照顾好了,邻里关系处理好,保持正念,该做善事不要去做恶事,想做恶事的时候,记着要止住,要止恶扬善。这样去做,你肯定往生。
现在的人,怎么就会观想着佛踩着莲花就来接你啦?《观无量寿经》里讲的是蒙佛接引,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自会来接引我们,但没有给你加上那么多的东西不是?那些是自自然然,就像无作一样,你老实念佛,自然感得的,天降祥瑞,大地八种震动,等等这一切,是你老实念佛,自然感得的,也就是说,是你修来的一种果。
你老实念佛,临命终的时候,那些花什么的,不是佛陀带来的,是天人看到佛菩萨要来接这些众生的时候,就会很高兴、欢喜地来散花、奏乐,……,现这种种的瑞像。你现在就开始在那里想着,天上散花,散的是莲花,还得是多么大的莲花,青色青光、白色白光,……,就在那里想着这些,想这些干嘛呢?我就搞不明白了。为什么要想这个?没有用的。这也是为什么把《金刚经》和净土法门配合起来用,会非常得利的原因所在。因为《金刚经》是破的,破除你这一切的执着,破了执着,你自然就自在了。你自在了,才能自在念佛,自在往生。你不破这些,就会执着,而且很执着,非得拜阿弥陀佛才行。 这种执着就是一种痛苦了,执着还会有好事?不管你执着于什么,执着于法,执着于佛,都是一种执着,这种执着就会产生痛苦。所以,《金刚经》就是从理上来破的,而从净土法门来讲,就是从事上来立的。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如果你认为读了《金刚经》之后,没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梦幻泡影,那你应当把娑婆世界也当成梦幻泡影,这样的境界就是对的,没有极乐世界,当然就没有了娑婆世界。如果认为没有极乐世界,还有娑婆世界,就是一种邪见。这才是佛教的道理。但我们好多人,只否定了极乐世界,但还执着于娑婆世界,从某个层面上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唯物主义,当然了,也不是究竟的。
当你认为极乐世界不存在的时候,也应当认为娑婆世界也不存在;你认为不用去做的时候,你也应该想起,你应该如何去做,这,才叫空有不二。你不要光想着你不做,佛在这里讲的不做,跟你所理解的那个不做,不是一回事的。应该是不做而做,套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但我们现在好多人,光听无为了。
过去古人的文字都很简洁的,这里的无为,就代替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意思了。你只听了无为,却没有悟透无为里无所不为的意思。无为无所不为,才是无为的思想。你无为的是什么?一切的分别、执着都不去做,你应该去做的是什么?无所不为!只要是在理上你应该去做的,你都应该去做。比如草在自然生长,是它的道理,但它需要浇水的时候,你就不能去给它加一把火,这就叫无所不为。这盆花平日里在自然地生长着,但它需要浇水的时候,你不要懒得不给它浇水,反而用火去烤它。该浇水的时候,你就给它浇水,道法自然是这样的。
作为人的思想来说,应该是帮助万物去生长,而不是利用万物让我去成长。象教育孩子、孝养老人,都是帮助万物成长的,而不是使用、利用万物助我成长。但我们现在社会上,都是在取万物为己所用,满足自我膨胀的贪欲心。你去开煤矿也好,建造飞机也好,都是为了你贪欲而已。但这些却并没有让你便利了多少,没有飞机的时候,人也活得很自在,现在有了飞机了,只能让你更忙了。过去的你,一天办一件事情,从养马岛去烟台办一件事情要用一天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一天你就办这一件事情就行了;你现在开车就方便了,半个小时就去了烟台,半个小时就能把事情办完了。去掉你休息、吃饭的时间,一天还剩12个小时,你半个小时办一件事情的话,一天就有24件事情在等着你,道理就是如此,不会让你更好的,只是让你变得更忙碌了。所以说,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了。节奏快了,压力自然就大了。
从这里一层一层地分析下来,都是很具体的,你不要老觉得你听不懂。如果你慢慢悟透这些道理的话,你就知道,你应该怎么去不为,应该怎么去不做。放慢你的节奏,放慢了你的节奏,你的心才会闲下来,你的心闲下来,你才会保持正念。一般人在忙的时候,怎么可能会保持正念呢?要让我们慢慢慢慢地无为无所不为。说实在的,道教的这种文化,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这个人很特别哈,一会儿跟你们讲儒教,一会儿跟你们说道教,但主要的还是说的佛教。
如果套用《金刚经》的理论,就是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但我不可伤万物。儒教文化、道教文化,都可以拿来帮我们修行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要你不执着于这些就好了。皈依的时候,法师们都跟大家讲过,只要是不皈依这些外道典籍,就可以了。不是不学外道典籍、不看外道典籍。你可以看,也可以学,但你不要去执着、皈依就行了。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不究竟的,从《金刚经》里,大家可以看到,佛破了这一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让你执着于这种文字的法。 佛说法四十九年,到临命终的时候,在《涅槃经》里,佛说一字未讲,就是破你的执着。你不要执着于文字上的这种知识,但你需要通过文字来学习知识。如果没有文字的话,学习起来就特别不方便了。没有文字的话,就需要明眼善知识了,你得有大福报,你得有好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带着你走过。今天就到这里了,如何安住当下没有跟大家讲,只是让你知道,应该安住当下,但如何安住当下呢?还是茫无头绪的。所以,《金刚经》还是应该好好学习的,你们老是没有耐心,总是想着,讲完这个再讲那个。(有居士请求法师讲解如何安住当下),那个要等到下节课再讲,今天我也累了(笑语)。
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妙法蓮華社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这个礼拜原本要讲《佛说阿弥陀经》的,但我看了《金刚经》的讲稿以后,觉得有些问题没有讲清楚,还应该再深入一点,所以这节课咱们还接着学习《金刚经》。
为什么说讲完《金刚经》,就要接着讲《佛说阿弥陀经》呢?因为这两部经,可以说一部《金刚经》是从空上来讲的,《佛说阿弥陀经》则是从有上来讲的;一个是从理上来讲的,一个是从事上来行的,所以说,这两部经应该是结合起来学习的。但从目前来看,我所知道的修学净土之人,只是在那里谈有,而不说真空,但真空和妙有本身就是圆融无碍的。
佛教里不管是哪一个理论体系,都是从真空和妙有两方面来谈的。也就是说,从理上是要破的,但从事上是要立的;从胜义谛---空性上来讲,是无的,是空的;但从事上来讲,又是有的,是真实不虚的,而且必须是要行的,所以理事要圆融。我们接下来再看《金刚经》。
《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摧毁了世俗的所有观点,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这部经摧毁了所有权力和金钱的参照点。我们的人生可以说,都是以金钱和权力为参照点的,如果我们思维经典的意涵,渐渐地我们会看到,世俗生活毫无意义,紧接着,我们的需求会越来越少,对权力、地位以及世俗生活的要求会越来越低,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就应该像那种禁欲的苦行僧一样地,去切断这一切的需求。修行不是如此的。
《金刚经》里所讲的这些,我们对世俗生活升起的厌离心,犹如是给老虎喂草。老虎对草是毫无兴趣的,拿草去喂老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这种真实的厌离心(出离心)升起的时候,世俗生活的这一切,你是丝毫不感兴趣的,就如老虎面对一片青葱的草一样没有兴趣;也如我们看了十几遍的电影,没有欲望再去看一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厌离心(出离心)。如果不是在这样一个层面上的厌离心(出离心),就会离我们的修行,渐离渐远了。
但我们普通的修行人,都是处在相反的状态下,是切断欲望、压抑自己欲望的一种方式来修行;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一种硬性压制的状态。而这种压制,在佛陀的教诲里讲,就如石头压草,最终你是没有办法消除的。我们心里的贪嗔痴等烦恼,不能靠压制来降服,如果只是用石头压草的方法,一段时间以后,还会枝繁叶茂的。所以,我们对付杂草的方法,应该是连根拔除。而我们拔除烦恼的方法,就是对物欲的生活,升起真实的厌离心(出离心)。
这里的厌离心(出离心),不是讨厌它,也不是舍弃不要它,而是就像老虎面对草一样。老虎面对草,是完全不感兴趣的状态,是一种视若无睹的状态,老虎并没有因为讨厌草,而拿起一件东西压住它,不是这样的。草自自然然地生长着,但老虎对其却毫无兴趣。而这种感觉,才应该是我们断除烦恼的方法。也就是说,最初的时候,你不要硬性地压制这种欲望。
我们好多的学佛人,最初的修行,很苦、很烦恼,本来很想吃肉、特别想吃肉,但由于戒律的要求,或者师父讲了应该怎么着,所以就很苦地在那里熬着。其实这种方法,在佛教里是绝对反对的,甚至在大乘佛法里讲,如果你的欲望如此强烈的话,你还不如直接去吃。至于吃掉以后,再去忏悔等等,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如果我们普通的烦恼欲望,我们可以降服的话,还是要尽量去控制的。但如果你真实的烦恼如此的话,光去压制,就是不对的了。所以《金刚经》里在反反复复、辩来辩去地讲说这些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修道。
不要以为经典会把我们变成消极的存在主义者,面对生活的这些消极的态度,好多人就会架构一个意图,首先就要讨厌这些东西,但这是不对的。佛教里有一种方法,叫不净观,首先把美女观想成一堆白骨,这样的修法,是可以的,但只是在某一个层面上的时候,是可以用的。实际上,你的欲望如果不得到善的疏导和清理的话,光去压制、控制,是毫无意义的。这样做的结果,对一个修行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金刚经》里所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消除贪嗔痴,连根铲除这些,而不是让你去讨厌它。你讨厌它是没有用的,有时候对有的人而言,你越讨厌它,它的吸引力会越大。你本来很喜欢的一件事物,你又怎么会去讨厌呢?如果没有方法,你也不可能生起真实的厌离心(出离心)。佛教的办法,就是清除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慢地放下它,释放它,对外在的这些诱惑,我们不执着于它。就像老虎面对草原一样,草跟它可以说是毫无关系。草自自在在地在那里,老虎也是自自在在地生存着,草是草,老虎是老虎。这些要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才行。
好多人的修行状态,就是假设一个清净的环境,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寂静的山林里,有小桥流水,伴着竹叶葱葱,……,旁边的小木屋是你的栖身之所,觉得这样的修行,非常地安静,非常地舒适。如果我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话,我在这样寂静的环境里,当然是欢喜自在的;但如果有一天我返回到都市里,隔壁的邻居二十四小时都放着嘈杂的摇滚乐,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的心,依然是欢喜自在的,这样的修行状态,才是一个真正的修道者,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修佛之人,普通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但实际上,我们是必须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的,而不是我们所有的修行人,都必须要逃到山林里去修行。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虽然身在闹市,但我心依故。
这样的同时,会使我们背离那些使我们消沉或者激动的意图的参照点。如果我们一直受到刺激,并且由于过分激动,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激动,这部经使我们能够超越常识受到的刺激。我们经常意犹未尽地在那里勾画蓝图:“我”需要一个兴奋点,“我”要架构一个参照点,然后再去生活。你的脑海里经常在画着这样图,假设一个参照点,奔着这个参照点去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从这里引申来讲,我们不要每天抱怨不公平。我们总是在寻找公平,因为你的心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老是试图去寻找所谓的公平,但实际上,不公平这个词,实在是没有多少福报和财富的人的一种托词。这个世界实际上是最公平的,因果轮回是最公平的。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在这里抱怨着不公平。由于社会架构起来的文化状态,造成了一种等级观念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世界回报于我们的一种不公平,同时,有些人也喜欢向大部分的人去灌输这样的理念,而我们就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这种所谓不公平的概念。如果我们一直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只能剥夺我们可以随时随处舒适地安坐在某个地方。
你说我们如何才能安安静静、舒适地坐在这里呢?你得消除这种不公平的概念,你就能够老实坐在这里了,而且是舒舒适适地坐在这里了。我应该躺在舒适的沙发上休息,为什么要坐在这个简陋的板房里,去干这些事情呢?而这,就是一种待遇差别的概念。如果消除了这样的概念,你坐在这里学习是很舒适的,也是很安然的;你回到家里,安逸地坐在沙发上面,吃着东西、看着电脑的学习,也是安逸的、舒适的。理就是如此的。
如果你不消除所谓的不平等的话,你就永远得不到舒适,因为你总在那里比对:这个环境不如那个环境,我的衣服没有那个人的衣服漂亮,我的家不如他的家好,我的学历没有他的学历高,……,你认为这些都是不公平的。只有你把上面我讲的那些理论悟透了的话,你才能真正做到平等。你悟到了平等,然后做到平等,落实到生活之中去,然后你才能真正做到安逸、舒适。
世间人嘛,都想舒适一点、安逸一点,而你坐在那里,怎么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舒适、安逸呢?坐了一会儿,哎呀腿麻了,胳膊不舒服了,腰也疼了,……,如果你彻底放下这一切,真正让它回归于平等的时候,你的腿也不会麻了,胳膊也不会不舒服了,腰也不疼了,……。为什么你的腰会疼呢?因为你先有了不疼的感觉,后又有了疼的感觉,你总在那里比对疼与不疼的差别:刚才疼得比上一刻疼得轻一点儿,昨天比今天疼得差一点儿,……,总是在琢磨这些。你琢磨的这些,就是一种妄想、分别。你的这种妄想分别,进而就会产生一种执着:哦!原来不疼的感觉真舒服!然后你就总会去找寻那种不疼的感觉。实际上,你疼是你的因果,不疼也是你的因果,你疼或不疼,都应该是安然的、坦然面对的。
当然了,想要做到这些,对普通人而言,确实是很难做到,但你必须在理上,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如果理上你都不明白的话,事上你就更不可能去行了不是?理上你根本不接受佛讲说的这些理论的话,就完全不能消除你的这种不平等的差距,然后你就总在那里比较:你有一百万,你就会想着如果自己有两百万的话,会怎么怎么样。在你概念里,一百万和两百万是很大的差距,你认为这是一种一百万和两百万的不平等,但实际上,一百万和两百万是平等的。你的心是平等的,你有一百万的时候,你的心是活在你这一百万的状态下,你有两百万的时候,你也踏踏实实地活在两百万的状态里,就像老虎面对草一样。草就自然生长在那里,老虎在那里走来走去,一点兴趣也没有,没有要去吃的欲望,也没有要去铲除它的欲望,也没有讨厌它的那种分别。这时候的一百万和两百万,不就没有什么分别了吗?你那一百万和两百万不就和那片草一样吗?
从这些理论来讲,我们应该关注伟大的老子。《道德经》里谈的,就是这种不改变,只是接受一切事物的存在,这真的是一种了不起的概念。什么都不要去做,什么都不要改变,都不要去造作,不要度量它,不要去比对,随他去,任由它自自然然地存在着,就是这样的一种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而我们在学习儒家思想的时候,就不是如此的理论,儒家思想里,有偏好、紧张、规矩,甚至爱面子、耻辱等等这一切的思想。如果你说儒家学说不对?你这样想,也不对;而你说道家对的话,但道家只是理上的概念,事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样的理念,才是世间万物运行的法则。世间万物运行的法则,就是缘起缘灭的,像地球最初的时候,那种寸草不生的状态,一直到繁衍生息的这一个轮回,也是自自然然存在着的。从最初的那种好的环境,到我们末法时期的这种恶劣的环境,我们都是要坦然去面对它的,也没必要去烦恼。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好多时候的佛教徒,都是在那里杞人忧天,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去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去创造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这一切都是没必要的,我们不要去做任何事情,我们就是安然地、踏实地,应无所住地活在当下,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样的我,当下就是一种无作的状态,如此去理解的话,就是能力和福德。而思考《金刚经》能带来这种能力,但它却很难进入我们的头脑。这样的理论,虽然我们好多时候也知道一点,比如说,我们去祭祖,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情,你祭拜的祖先,好多都是几代以前的祖先,你去祭拜有什么意义呢?在轮回的长河里,你现在吃的这条鱼,说不定就是你十代以前的祖先,却被你吃到肚子里去了。如果它有知觉的话,它会抱怨。但我们好多人,却在这里做着颠三倒四的事情。祭祖我们还是要去的,但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去祭祖。
普通人的祭祖,都是在求祖宗保佑,保佑自己发财、子孙昌盛,你的那个祖宗,早就轮回去了,不知道轮回到哪一道里去了,甚至可能轮回成一条鱼,被你吃到肚子里去了,又怎么去保佑你呢?《金刚经》里的能力,就是让我们积聚这样的福德,破除我们这样的概念,去踏实地活着。你只有保持这种清晰的头脑、理智的状态,你才能拥有智慧。
既然祭祖毫无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呢?祭祖当然有祭祖的道理,我们之前讲解《中庸》的时候,讲过一些这方面的话题,这些都是从事上,要如此去行、去做,但在理上,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在凡夫地的层面上,在事上如此去做,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就像我们上节课讲的做梦的故事一样,虽然是一个梦,虽然梦里的老虎、狮子对我们的恐惧的感觉是真实的,但毕竟是梦,是虚幻的。祭祖就如我们在梦中点上火、弄出声音来,把老虎吓走一样,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而已。你在梦里,如果不弄出声音或者点上火,把老虎吓走的话,你就会一直恐惧。这个时候,虽然是在梦里,但这样的方法是有用的。在《金刚经》里,一定要学会这些。
这里的不做,非常地难做到。而唯一接近不做的概念,唯有佛教的禅定。现在禅定这个词,被当作一个笼统的词语,概括了不同的技术,我们甚至常常把禅定和纯粹的白日梦连在了一起,但依据佛陀的教法,这绝对不是禅定。现在好多人所谓的修习禅定,就是进入了一个白日梦的状态,你挺直腰杆,笔直地坐在那里,就认为是禅定?这样的状态,跟禅没有关系,跟成佛更没有关系。修禅定,不见得非要坐在那里,但坐在那里是可以修禅定的。坐在这里,是可以修禅定的,也可以帮助我们渐入佳境,更有利于我们进入禅定的状态,但坐在那里,绝对成不了佛,也不是成佛唯一的方法。而且,坐在那里所谓的修禅定,也不见得就是真正的禅定。实际上,修禅不需要坐在那里,你站着也可以,躺着也可以。我们好多时候,把这些笼统的概念混为一谈了。
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不做,你必须愿意付出一些牺牲。你应该追随一位老师,就这样的知识,我确信有很多伟大的老师,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这个不做,而且他们真的有修持不做的方法。在传统领域里,确实有这样的方法,教会你如何不做。但我们好多时候,并没有去追随这样的老师,却认为这样的老师,应该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学者,往往是最糟糕的,因为他们往往只在那里谈论不做,或者在那里教导我们如何去不做,却并不知道如何不做。在某个层面上,只在那里谈论不做,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教导,甚至对我们不起任何的作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这位老师,是生活之中,真实的走过来的见证者。
我们修佛,就是佛陀的实践者和印证者。在实践佛法的过程之中,印证佛所说的这一切的法,是真实不虚的。你必须踏踏实实地把这一切的理论,运用到生活之中去,脚踏实地地,一点点地去印证佛说这一切的教法,是真实不虚的。这个过程,就是不做的过程。千万不要理解成,不做就是什么都不干。
刚才说过,草在自然地生长着,也有其成住坏空的一个过程,从最初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嫩芽,成长到茂盛,最后到秋天枯萎,被野火烧得灰飞烟灭。这样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人也同样经历着,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精神抖擞的青壮年,再到发白面皱的耄耋老朽,这样的过程,我们都应该坦然地去面对,坦然地去接受,然后真诚地去生活。儿童时,天真烂漫是我的本性;长大成人之后,我就要担负起做人的责任,从世间法来讲,努力地去养家糊口,创造自己应该创造的社会价值,踏踏实实地在世间行走。少有少的担当,老有老的作为。从究竟上来讲,你的这种作为,其实也是没必要的。
你应该干什么呢?该承担责任的时候,就去承担责任,当仁不让,不要推脱你的责任;不该你做的事情,你也不要去硬揽了来做。草原的草跟你没关系,你觉得它讨厌,你非得去拔掉它,就违背了不做的精神。但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心,在不断地作为。你只要在做,就在糟蹋其他的物种,伤害其他的物种。
老虎从草原上走过就走过了,没对草做出任何的伤害,但人却不一样,从草原上走过之后,觉得草碍事或者不方便,觉得它讨厌,你非得去铲掉它,铺上柏油,变成柏油马路,这样不断地在改变着这个世界。但我们改变的这一切,冷静下来去思考的话,是毫无意义的,你改变了它,又怎么样呢?你把它变成了柏油马路之后,烦恼依然:路面太硬了,且不吸水。
几十年以前,我们普通人没有铺地板的习惯,家里只是简单地把土夯实了,或者铺上青砖,就可以了。地上如果洒了一点水,很快就渗下去了,不但很好,也很接地气。现在的我们,为了干净,为了所谓的卫生,就铺上种种材质的地板,去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改变了之后,同样还是有烦恼:一滴水不小心洒到地上,你也得赶紧拿个拖布擦干净了,新的烦恼又生出来了而已。旧的烦恼是没有了,家里的地比原来光洁了,感觉打扫卫生也方便了,……,但我们依然要面对着铺了地板以后的烦恼不是?这就跟我们提倡的不做精神相背离了。
有的人会说,是不是我们把地板揭了去就会好了呢?这样又不对了,你已经铺上了,就让它在那里就行了。我们一定得明白道理才行。明白了道理,你就轻松了,自在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还就老老实实地生活就好了,坦然地接受阳光雨露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无私的奉献。这样的你,就会很坦然地面对你的种种问题。如果这里的理你没有悟透的话,你就不会坦然。你泥地上生活,就有泥地上的烦恼:不但不平整,扫地还会有尘土,……,此时的你,就会妄想着要铺地板。而当你铺上地板之后,新的不方便和烦恼仍然接踵而至。所以这样的你,住在老房子里是烦恼的,你搬到有暖气、有地板的楼房里,依然烦恼。
有的人会说,是不是我们把地板揭了去就会好了呢?这样又不对了,你已经铺上了,就让它在那里就行了。我们一定得明白道理才行。明白了道理,你就轻松了,自在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还就老老实实地生活就好了,坦然地接受阳光雨露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无私的奉献。这样的你,就会很坦然地面对你的种种问题。如果这里的理你没有悟透的话,你就不会坦然。你泥地上生活,就有泥地上的烦恼:不但不平整,扫地还会有尘土,……,此时的你,就会妄想着要铺地板。而当你铺上地板之后,新的不方便和烦恼仍然接踵而至。所以这样的你,住在老房子里是烦恼的,你搬到有暖气、有地板的楼房里,依然烦恼。
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年轻时住在农村的老房子里,是踏实、安然的;现在的我搬到新房子里,我也能够活得踏实、安然。当然了,这样的生活也是不究竟的,但就目前我们这群人而言,能理解到这种程度,已经可以了,但大家一定要明白,这样的状态,也是不究竟的。就我刚才打比喻讲的这些道理,也都还是不究竟的,在《金刚经》里,还讲了更深一层的含义。目前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请一本《金刚经》,装在口袋里、摆在佛堂里,经常地拿出来读一遍,多去听闻这样的教授,鼓励自己继续前行。
《金刚经》虽然非常地不好理解,但我可以说,只要是接触到《金刚经》的话,都不讨厌它。目前来讲,我还没有听到哪个人说《金刚经》挺讨厌的,没有这样的人。虽然不好理解,但人人都喜欢,特别是佛教徒。虽然大部分的人将《心经》诵得朗朗上口,也很欢喜自在。但实际上,多数人都不理解《心经》的意义,可我们都不讨厌它,这是什么原因?从我们凡夫地来讲,就是累世劫以来的习气串习,这种理论才是世间真实的法则,我们非常地熟悉它,并不讨厌它。不讨厌就应该怎么做呢?多读诵、听闻,慢慢地,你就能够理解了。
你理解了它的意思之后,这种精神就不断地鼓励着我们前行,去踏实地生活。要不然的话,坏习性也会类似一种模式在运作,足以发展成一种负面的倾向。坏的习惯,就会把我们带到坏的运转模式里面,所以保持正念非常地重要。我们要常读诵《金刚经》,来拨正我们的思想。虽然我们目前很难理解它,也听不太懂,但它潜在里,会让我们在一个良好的运转模式里,不断地拨正着我们的思想,激励着我们前行。而一个坏的习惯,就会呈现一个坏的运转模式,我们陷在坏的运转模式里的时候,就会慢慢地把我们推向一个负面的情绪里,把我们带到负面的倾向里去,随着这种负面的倾向,在这个娑婆世界继续轮回。
佛说过一段著名的关于心的话:心,心无,心是明。关于不做,并不只是《道德经》里老子才讲过的思想,在佛经里,佛也讲过这样不做的思想。这样的观点被到处引用,好多学者就此也写了好多书出来,我们就认为、承许,这些书里讲的这些就是心。现在的普通大众,接受的心是什么?认为我们的思想,就是我们的心。但在佛教里,这样的将思想理解成的心,只是第六意识而已。连第七意识的门都没摸到,第八意识更是听都没听过,所以,没办法去超越于轮回。
他们只在那里研究第六意识,但实际上,第六意识只是一个搬运工而已。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运转模式,第六意识也好,第七意识也好,前五识也好,都只是在这个运转模式里运转的模块而已,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第八识,第八识才是改变一切的因。但第八识是无作的,我原来打过一个比喻,第八识就是一个仓库,没有任何的作为,它不能行善,也不能作恶,就是一个收纳的仓库而已,一个容器而已。也就是说,第八识才是你运转模式的范围,它才是真正的不做。进入到第八识的时候,就不做了。
前五识加上第六意识,能做善也能作恶,所作的一切善恶,都会结一个种子,落到第八识的仓库里面。第八识只管接纳,好的接,坏的也存着。而第七意识就会观察了:哦!这个要发芽了,要把它搬出来。但第七意识只是一个管理者,却不会去劳作,它会安排第六意识去劳作。
看到这盆花的当下,首先我的脑海里,得有这盆花的概念,也就是说,第八意识里,得有这种花的种子。什么种子?这种花的名色。我看到的第一眼,哦!这是大红色的,另一盆是粉红的,区别就来了,接着我们要知道这是什么花。对不认识这盆花的人,你的第八意识里就没有它的名色,你就不会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实际上,我们已经给它安立过一个名字,这样的花叫长寿花。我现在告诉你,这叫长寿花的同时,在你的八识田里,就会落下一个种子,下次再见到这样的花的时候,就知道它叫长寿花。
我们普通人认为,我刚才告诉过你的这个名字,是你的第六意识记下来的,但实际上,不是第六意识记住它的。我们看到这盆长寿花的时候,能知道这是一盆长寿花,肯定是我们过去世有过它的名色,所以,眼睛看到它的当下,第七意识会告诉第六意识,你把这个花的名色从仓库里搬运出来,第六意识跟眼根结合的当下,分辨出这是一盆长寿花。看到桌子上的灯,就会知道这是灯,是什么颜色的,都会分辨出来。是谁在分辨呢?第六意识不分别,是第七意识在分别。因为第七意识是总管,对这些事物再熟悉不过了,第六意识只是个跑腿的,真正不做的,是第八意识。第八识的大仓库,如如不动:好的来了我也坦然,坏的来了我也坦然,全都照单全收。
我们在这里谈不做,首先要搞明白心,心无还不行,还要明。如果我们突破这一点之后,就没有问题了。佛的话,没有随意说的,也没有只是为方便而说的,不过即便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特别是科学家,也常说,我的心知道它。但心又是什么呢?心肯定不是唯物的。只要谈到心,谈到思想,谈到意识,它就不是唯物的。这样的理论为什么好多法师不愿意讲?因为真的是太难懂了,对多数人而言,真的是很难理解。不管是在座诸位,还是在网上听法的居士也好,你不理解也没关系,你只要听了,就比不听强。
就像刚才讲的,虽然我们不理解《金刚经》,但你诵了,就比不诵强,你诵一遍,就有诵一遍的收获,而这才是佛法的根本、究竟之处。同时我们又把心视为假设,只不过是加在大脑功能或者遗传功能上的一个标签而已。这里的心,不是指的我们这个肉团的心,指的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是随着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自自然然、如影随形而来的。
如影随形而来的这颗心,不是物质的。这是哪里来的呢?肯定不是父母给的,父母只生了我们的肉身,那我们的心、我们的意识、我们的八识,是哪里来的呢?是随着你的轮回,永远都不止息的。只要你不超越轮回,这个八识就永远如影随形跟着你。你是一条鱼的时候,它在那里;你现在是一个人的时候,它也在那里。也可以说,如影随形的是我们的业。落在八识里的那些种子,生生世世都随着你在那里轮回,该成熟的时候,就要成熟;该开花的时候,就要开枝散叶,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把这些慢慢地了解了之后,就会慢慢地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世间所有的执着,之后就会坦然、舒适地安坐在那里不做。不做的是什么?是心不做。今天说了这么多,不做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干,真正的不做,是让你的心,如如不动。心不做,才是真正的不做。心怎么不做?心不起任何的贪欲、执着,自然就不做了。你总是分别什么?张三比李四对我好,所以我得对张三好一点儿;李四长得比张三漂亮,所以我喜欢李四,不怎么喜欢张三。其实李四也好,张三也好,跟我们都没关系,你都应该坦然地去面对、真诚地去面对。李四跟我讲话的时候,我是这个态度;张三跟我讲话的时候,我也是这个态度。这个我们真的是很难做到,首先我就做不到(笑语)。我喜欢的,就能多讲几句话,我不喜欢的,就离我远点。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普通凡夫的心,我们控制不了自己这颗凡夫的心,随着自身的业力在摆动。比如你的审美观,不是现在才造成的,是与生俱来的。你认为黑的长得漂亮,比白的好看,那么你的潜意识里,就会很执着于黑的才漂亮,因此当你看到黑的时候,就会生起欢喜心;看到白的时候,就会生起厌恶心。这些不是你在那里想出来的结果,而是你就是这样认为的。那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因为你的八识里有这样的种子,你的第七识就在那里对比:黑的比白的强,给了这样的一个答案,就支配着我们的大脑在运作。我们应该尝试学会放下,不去分别它,黑的、白的都可以,学会去欣赏它。当然了,欣赏也不是不做,你只要去欣赏,就又有了分别,就不是不做的状态了。但从我们目前状态来讲,能达到欣赏境界,就已经不错了。
从佛教的观点来理解,心是真实的。因为你的心是真实的。所以,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答案是,心在做、不做。不是你的手在做、不做,不是你的身口意等在做、不做,而是你的心在做、不做。这里的心,依然指的是我们的八识,不是单指第八识,而是所有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佛教理解的心,跟我们俗世理解的心,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理解的心,是将第六意识理解为心,佛教理解的心,是这八识为一个整体为心,心才是不做的。
第二句话是心无。这里佛又否定了自己对心的第一点陈述,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我们开始专注于,佛说心存在是一个事实的时候,佛又说,没有心,心无。佛第二次转法轮的时候,所有的教授都来自于这第二句话。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答案是,没有心在做、不做,也没有什么叫不做。这就是菩萨的境界了。
在菩萨的境界里,没有什么叫做、不做的,没有心在做、不做。心本就是无的,没有心在做、不做,更没有什么叫做不做的概念。这一层就很难理解了,这是菩萨的境界了,我们目前的状态是解说不清楚的。我们对心的解说,可以听明白一点,但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几乎听不懂了。可我们如果仔细去琢磨的时候,它是有道理的。这个是需要不断地去理解、体悟的,慢慢地,你就会有所收获。
到了第三句的时候,就讲心是明。接着佛又推翻了自己前一个表述,明就是佛性的另一个名词。如果我们再来问,谁在做、不做,答案是,明在做、不做。这就到了佛的境界了。为什么佛要说:心,心无,心是明?为什么佛要有一段简单的话语,说这三件事呢?为什么不只说一件事呢?因为意在破除三种邪见。
到了第三句的时候,就讲心是明。接着佛又推翻了自己前一个表述,明就是佛性的另一个名词。如果我们再来问,谁在做、不做,答案是,明在做、不做。这就到了佛的境界了。为什么佛要说:心,心无,心是明?为什么佛要有一段简单的话语,说这三件事呢?为什么不只说一件事呢?因为意在破除三种邪见。
首先第一点,佛要破除恶的念头、态度和行为,所以,佛说有心。根据我们的行为表现,心会入地狱、天堂,或者饿鬼道。佛说有心在,也就是有八识在,所以我们就有轮回,有轮回,就有了善和恶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概念,就有了善恶的行为。善的多,去世之后就会升天堂,做天人;如果作恶多端的话,就会下到地狱里去受苦。唯有破除这种观点,告诉我们这颗心、告诉我们八识,我们才不会去做恶。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心的话,就会任意妄为了,不就打破因果轮回的概念了吗?佛是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才告诉我们凡夫地的时候,要谈心。目前状态的我们一谈心的时候,就会明白,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就很容易接受。
到了心无的时候,佛是为了破除一种观点:心是真实存在的见地。目前状态的我们,总是认为心是真实存在的,但佛告诉我们,心不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真实的心。
到了第三方面,佛要破除所有见地,因此佛不仅破除心的存在,也破除心的不存在。心存在,是佛说的,心不存在,也是佛说的,但同时,佛把心存在和心不存在,也都破除了。所以说,你不能执空,也不能执有。理事要圆融,你不要总认为心不存在,或者心存在,这样的认为,都是错误的。心不仅仅是不存在,心也存在。所以《心经》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有是不二的,你不能分开来谈。
如果承许心是存在的,也就是在有地上;如果我们承许心不存在,就是在空性上的;同时佛又破掉了空和有,空有要圆融。所以,我们不能说不做恶就行了,不做恶还不行,不做恶,只是止了,在止恶的基础上进而行善,才是扬善了。行持了十善,才会有好的果报。你只现在止恶了,那你原来造的恶还在,还是会轮回的,而且是向不好的方向轮回。如果我们现在止恶的同时去扬善,就会向好的方向去发展,而且是前行的,不会后退。如果只止恶而不扬善,不但不会前行,而且会后退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修学的次第。
我们如果能不做,这是很值得疑问的问题,从一开始,甚至不做本身,也是一种做。我们现在能做的,最接近不做的事情,就是禅定。佛说的禅定,是最接近于不做的,只是接近,但却不是不做。我们说的禅定,不是指观想、放光、收光,虽然这类的方法是存在的,不过这些好的、深奥的方法,只是训练我们心的一种方式。比如我们知道,修习禅定应该怎么做?按照密宗的修习方法,首先要观想本尊等的;按照我们中国汉传佛教的传统,就是参话头、数息等等,或者是南传佛教那种关注自己的心意识等等方法,这只是方法、方式而已。你不要执着于这个是禅定。但我们目前来讲,就执着于你所做的就是禅定了。这些方法,只能是帮助我们修习禅定,而不是禅定本身。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不做,而这一切禅定的方法,只是训练我们心的一种方法,让我们的心,能够安住下来的一种方法。让你的心,慢慢地接近于不做。
大多数普通人想到的禅定,就是保持安静、不说话、坐直了、闭上眼睛、盘起腿来,……,诸如此类的。但这些理解,只是禅定的外相,对许多人来说,禅定还意味着获得控制自身的能力。真正的禅定,就是能够控制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如止水。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不去作为,控制住你的心,不让你的心分别、起妄想。我们最初修习禅定,就是为了寻求那一念心清净的感觉,认为这就是禅定。其实这也不是真正的无做。
有人会这样想象禅定:当我们教授禅定时,别无选择地说,不要受干扰、专注。我们在凡夫地的时候,我们没办法选择如何教授大家去修习禅定,我们只能告诉大家,不要受干扰,要专注。以此让人觉得,它与控制自心是有关的,但这完全不正确。实际上,如果控制自心就是禅定,那么严格来说,我们一直在禅定,因为我们的心始终受到某些外在对象的控制,比如赞美、批评、权力、金钱,……,种种都在控制我们的心。如果我们认为控制心就是禅定的话,那么我们每天都在禅定的状态,每时每刻都在禅定的状态,我们的心不是被金钱控制,就是被美貌控制,不是被批评控制,就是被赞美控制,每时每刻都在受着这样的控制,那我们去控制什么呢?我们认为控制它不起妄想,就是禅定。
不幸的是,我不得不说,虽然禅定与坐直有关,确实与断除妄想有关,但坐直与能不能成佛,却是无关的。我们必须专注,身体都会保持挺直,然而我不得不说,只要坐直,不要观想,不用念咒,别无其他,另外我还得说,不要做白日梦。这一切都是在做白日梦,跟成佛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 将萨仁波切讲说《金刚经》时的一段话。我看了上节课的讲稿之后,觉得还要再补充一些,再渗透一点儿,如果不把这些道理讲出来的话,我们就会认为,那些就是《金刚经》,觉得很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不是这样的。《金刚经》的道理如此深奥,绝对是超越了我们的智慧。
《金刚经》都是佛陀的智慧,是很难被理解的。佛经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次,文殊菩萨在讲说《金刚经》,讨论《金刚经》的义理、教义,旁边有五百阿罗汉被吓死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听到这样的教理,还没有被吓死,一是说明我们完全无知,根本就没听懂,没听懂当然就不会害怕了,就不会被吓死;还有一种就是,你真的听懂了,所以也不会被吓死。阿罗汉为什么会被吓死呢?因为他的智慧还不究竟、不圆满。因为《金刚经》里破得太厉害了,连佛都被破掉了,佛无相嘛。
我们多数人都会执着前面所讲的,就是佛,就是菩萨,但佛告诉了我们,没有这一切的名色。连佛都没有的话,更何况这些木雕石刻的像呢?就更没有了。所以普通阿罗汉听到这个被吓死,也是正常的了。但这些才是真正的知识,你悟透了这些,才是真正的智慧。要不然的话,你执着于它的话,就会很苦,就会被它所累。
这里说你不执着于它,并不是说你不去学佛了,回家躺着睡觉去了,该干嘛干嘛去了,该吃肉吃肉该喝酒喝酒,不是这样的。上节课讲过,佛是无处不在的,佛无处不在处处在。虽然你家里的佛像不如寺院里的大,但你家里的佛更大(笑语)。你悟透了这样的道理的时候,你就不会去执着这样的佛(指佛像)才是佛,然后你才会真实地信仰、敬畏。要不然,你的佛是在天边的,你会认为那个发光的、能够讲经说法的,才是佛;或者是在极乐世界那个无量光、无量寿的那个佛,才是佛,认为阿弥陀佛在离你十万亿国土的地方,根本就不在你这里。这样的理解,你怎么才能往生呢?佛无处不在处处在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当下,当下即自在,当下即往生,进入涅磐的境界。
一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无量光,现在人就弄个充电器,让佛在那里永不止息地发光,但其实这不是的,这哪里是佛呢?不能很执着于那个金光灿烂的佛才是佛,佛是无处不在处处在的。还有的人一听无量寿,就高兴了,永不轮回、永不死亡,那多好啊。但这里的无量寿,你也不要理解得那么浅显。
我们经常在做白日梦,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心就被白日梦占据了,心在忙碌。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从白日梦里得到好处的方法。不过如果我们真能从中找到赚钱的方法,那可能会耗尽白日梦的资源。不做白日梦,意味着不忆念过去,不想象未来,完全安住在当下。这里的意思是说,只有不忆念过去,也不想象未来,你才能够安住在当下。
可我们每天在那里想什么?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不是想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就是想明天早晨想吃什么,这样的状态,就是在做白日梦!更可悲的是,你在那里做着白日梦,还没有发现,在做白日梦的过程之中,能得到什么好处。你在想昨天吃的什么、后天要吃什么,跟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比如你当下在这里听课,你在那里坐着白日梦,打着无尽的妄想,那你在听课的时候,就不会得到任何的好处,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收获。如果你安住在当下,认认真真地在听课的时候,你听明白了我讲的这些道理的时候,你就有了收获。所以说,安住在当下,非常地重要。
我们好多时候,连念佛都不是安住在当下。你念佛在想什么?我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妄想无数:阿弥陀佛,金光闪闪,莲花朵朵,……,这也是在做白日梦!应该怎么念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生分别,不生执着,老实安住在当下这一句佛号上面,字字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的,耳朵听得清清楚楚的,认认真真念得清清楚楚这句佛号,就可以了。你在那里想什么呢?你所有的想象,都是妄想,都是分别,都是执着,都是在做白日梦!这样的你,往生不了。
有人讲,念佛的时候要观想;我甚至听说,念佛的时候,想象你一步一步走的时候,每一步都是踩在莲花上面,怎么怎么样,这不就是头上安头了吗?这都是在妄起分别,是不对的。你踩在莲花上面又怎么样呢?何况你根本就没踩在莲花上面,你在那里妄想而已,这不是在白日做梦吗?你应该做的是什么?念好每一句佛号。
如何念好每一句佛?安住在当下你所念的这句佛号上面。因为念佛、念佛,你要念才行,念有意念和口念。有人讲,不是有《观经》吗?《观经》又是另一种方法了,跟你持名念佛不是一种方法的,不能混为一谈。念佛是要自净其意,净念相继,绵绵密密地去念这句佛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得清清楚楚的:度摄六根,(把六根关闭住,即安住在当下,不起分别),净念相继,一句一句这样念下去。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没有讲,让你踩着莲花,或者让你搞个什么东西出来。更有甚者,你还要拿个念佛机来念,佛号都不念了,念佛机代你念!你说能往生吗?咱们寺院里也放念佛机,但没有一个是我放的,我屋里是不要这个东西的,念佛机会打闲岔。本来你自己自自在在地可以念,念佛机一念,你还要跟着它的节奏念。当然了,对普通人目前的状态而言,是需要念佛机提醒你念佛,最起码跟着念佛机还能念几句,没有念佛机的话,可能连念都不念了。但实际上,这是没必要的。应该是你自己自自在在地在那里念,想坐着念也行,想躺着念也行,不是非得要跪在那里念佛才行。
印光法师在《印光法师文抄》里讲得很清楚,可以坐着念,可以躺着念,甚至你去卫生间都可以念佛,当然了,在不洁净的地方,我们要不出声念佛,怕不恭敬嘛。只要你心怀恭敬、老实念佛,躺着念也自在,坐着念也自在。你没有恭敬心的时候,你就是跪在那里念,也没有用。我们接下来就会讲说《佛说阿弥陀经》,所以,今天就多讲一点净土的话题。关于念佛,印光法师在开示里讲得很清楚,告诉我们在家人,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
现在的念佛人是怎么做的?掐头去尾,光听了一句老实念佛,没有了敦伦尽分,没有了闲邪存诚。但这都是有次第的,首先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才老实念佛。敦伦尽分是什么?尽到你的本分,你的本分是什么?人伦、伦常。伦常又是什么?五常。这些在《中庸》里都讲得清清楚楚的了,你们做到了没有?敦伦尽分都没做到,你老实念佛有什么用?现在的念佛之人,不管前面那两句,光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我经常打一个不好听的比喻,你妈躺在病床上都快渴死了,你还在那里所谓的老实念佛,你老实念佛,水就能长了腿,自动跑到你妈口里去了?你妈躺在病床上,你应该怎么样?好好尽心尽力地照顾你妈,这叫敦伦尽分;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老实念佛,好好念佛,你妈的病很快就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你的福报也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如果你不敦伦尽分,你光在那里念佛,喊佛也没有用,佛也不能替你去照顾你妈。
敦伦尽分的同时,还要闲邪存诚。闲邪存诚就是保持正念,你没有正念,念佛也无用。“阿弥陀佛,那个人快点儿死吧!”、“阿弥陀佛,快点儿保佑他下地狱吧!”……,这叫念佛吗?但实际上,好多念佛人是如此的。虽然没有这样恶口地区咒某个人,但其潜意识里,就是这样的。有人看到别人做了一件错事,喊一声“阿弥陀佛!”潜意识里不就是咒人吗?去了菜市场,看到那鱼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潜台词不就是“你该下油锅了”吗?你不生慈悲心,念佛也无用的。所以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你不能断章取义。
对我们大部分修学净土的人来讲,记住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这几句话就可以了,甚至你什么都不用去学,也不用这么辛苦地去研究《金刚经》这种空性的道理。但前提就是你必须得是一个老实之人,你的心老实,你的行为老实,在这个基础上面,你只要记住这几句话就可以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是印光法师告诉我们的道理、次第;具体的念佛方法,就是度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土法门,也不用讲那么多,不用跟你讲四十八大愿、这个经、那个经的,你记住这个,老实念佛就可以了。就怕你记不住,而且会掐头去尾,会断章取义。把家里的事情照顾好了,把孩子照顾好了,邻里关系处理好,保持正念,该做善事不要去做恶事,想做恶事的时候,记着要止住,要止恶扬善。这样去做,你肯定往生。
现在的人,怎么就会观想着佛踩着莲花就来接你啦?《观无量寿经》里讲的是蒙佛接引,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自会来接引我们,但没有给你加上那么多的东西不是?那些是自自然然,就像无作一样,你老实念佛,自然感得的,天降祥瑞,大地八种震动,等等这一切,是你老实念佛,自然感得的,也就是说,是你修来的一种果。
你老实念佛,临命终的时候,那些花什么的,不是佛陀带来的,是天人看到佛菩萨要来接这些众生的时候,就会很高兴、欢喜地来散花、奏乐,……,现这种种的瑞像。你现在就开始在那里想着,天上散花,散的是莲花,还得是多么大的莲花,青色青光、白色白光,……,就在那里想着这些,想这些干嘛呢?我就搞不明白了。为什么要想这个?没有用的。这也是为什么把《金刚经》和净土法门配合起来用,会非常得利的原因所在。因为《金刚经》是破的,破除你这一切的执着,破了执着,你自然就自在了。你自在了,才能自在念佛,自在往生。你不破这些,就会执着,而且很执着,非得拜阿弥陀佛才行。
这种执着就是一种痛苦了,执着还会有好事?不管你执着于什么,执着于法,执着于佛,都是一种执着,这种执着就会产生痛苦。所以,《金刚经》就是从理上来破的,而从净土法门来讲,就是从事上来立的。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如果你认为读了《金刚经》之后,没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梦幻泡影,那你应当把娑婆世界也当成梦幻泡影,这样的境界就是对的,没有极乐世界,当然就没有了娑婆世界。如果认为没有极乐世界,还有娑婆世界,就是一种邪见。这才是佛教的道理。但我们好多人,只否定了极乐世界,但还执着于娑婆世界,从某个层面上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唯物主义,当然了,也不是究竟的。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如果你认为读了《金刚经》之后,没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梦幻泡影,那你应当把娑婆世界也当成梦幻泡影,这样的境界就是对的,没有极乐世界,当然就没有了娑婆世界。如果认为没有极乐世界,还有娑婆世界,就是一种邪见。这才是佛教的道理。但我们好多人,只否定了极乐世界,但还执着于娑婆世界,从某个层面上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唯物主义,当然了,也不是究竟的。
当你认为极乐世界不存在的时候,也应当认为娑婆世界也不存在;你认为不用去做的时候,你也应该想起,你应该如何去做,这,才叫空有不二。你不要光想着你不做,佛在这里讲的不做,跟你所理解的那个不做,不是一回事的。应该是不做而做,套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但我们现在好多人,光听无为了。
过去古人的文字都很简洁的,这里的无为,就代替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意思了。你只听了无为,却没有悟透无为里无所不为的意思。无为无所不为,才是无为的思想。你无为的是什么?一切的分别、执着都不去做,你应该去做的是什么?无所不为!只要是在理上你应该去做的,你都应该去做。比如草在自然生长,是它的道理,但它需要浇水的时候,你就不能去给它加一把火,这就叫无所不为。这盆花平日里在自然地生长着,但它需要浇水的时候,你不要懒得不给它浇水,反而用火去烤它。该浇水的时候,你就给它浇水,道法自然是这样的。
作为人的思想来说,应该是帮助万物去生长,而不是利用万物让我去成长。象教育孩子、孝养老人,都是帮助万物成长的,而不是使用、利用万物助我成长。但我们现在社会上,都是在取万物为己所用,满足自我膨胀的贪欲心。你去开煤矿也好,建造飞机也好,都是为了你贪欲而已。但这些却并没有让你便利了多少,没有飞机的时候,人也活得很自在,现在有了飞机了,只能让你更忙了。过去的你,一天办一件事情,从养马岛去烟台办一件事情要用一天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一天你就办这一件事情就行了;你现在开车就方便了,半个小时就去了烟台,半个小时就能把事情办完了。去掉你休息、吃饭的时间,一天还剩12个小时,你半个小时办一件事情的话,一天就有24件事情在等着你,道理就是如此,不会让你更好的,只是让你变得更忙碌了。所以说,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了。节奏快了,压力自然就大了。
从这里一层一层地分析下来,都是很具体的,你不要老觉得你听不懂。如果你慢慢悟透这些道理的话,你就知道,你应该怎么去不为,应该怎么去不做。放慢你的节奏,放慢了你的节奏,你的心才会闲下来,你的心闲下来,你才会保持正念。一般人在忙的时候,怎么可能会保持正念呢?要让我们慢慢慢慢地无为无所不为。说实在的,道教的这种文化,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这个人很特别哈,一会儿跟你们讲儒教,一会儿跟你们说道教,但主要的还是说的佛教。
如果套用《金刚经》的理论,就是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但我不可伤万物。儒教文化、道教文化,都可以拿来帮我们修行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要你不执着于这些就好了。皈依的时候,法师们都跟大家讲过,只要是不皈依这些外道典籍,就可以了。不是不学外道典籍、不看外道典籍。你可以看,也可以学,但你不要去执着、皈依就行了。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不究竟的,从《金刚经》里,大家可以看到,佛破了这一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让你执着于这种文字的法。
佛说法四十九年,到临命终的时候,在《涅槃经》里,佛说一字未讲,就是破你的执着。你不要执着于文字上的这种知识,但你需要通过文字来学习知识。如果没有文字的话,学习起来就特别不方便了。没有文字的话,就需要明眼善知识了,你得有大福报,你得有好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带着你走过。今天就到这里了,如何安住当下没有跟大家讲,只是让你知道,应该安住当下,但如何安住当下呢?还是茫无头绪的。所以,《金刚经》还是应该好好学习的,你们老是没有耐心,总是想着,讲完这个再讲那个。(有居士请求法师讲解如何安住当下),那个要等到下节课再讲,今天我也累了(笑语)。
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