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24《僧事百講》叢林一日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5/05 12292
有一定的作息時間表。如每天固定的早課、午殿、晚殿,此外還有早齋後的打掃、作務,還有聽經聞法,大德法師的開示,聽講的人也要用功讀書、讀經。接著是公務,各人要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事。
叢林,是修學辦道、培育僧才的場所。叢林的一天是怎麼過的呢?從早晨起床到晚間養息,乃至生活中的行立坐臥、應對進退,都有一定的規矩法度。除了大眾共同修行、參究功課之外,個人也會有自己的修持密行,可以說,二六時中無不是修行。
在這個講次裡,為大家介紹傳統叢林一日的行事與內容,以及參學者應有的觀念。
問(1):叢林一日包括哪些行事?
答:過去大陸的叢林寺院,一如現在的大學,具有教育與陶冶人格的功能。這些叢林規劃都很完善,不管是硬體的建築結構、叢林布局,或軟體的人事組織、叢林作息,處處表現了佛門完善的教育。
叢林生活是如何度過的呢?叢林一天的內容很豐富,從一早起床有「早課」,這是修持的生活。接著是早齋,即人間的衣食住行生活;還有出坡作務、為常住服務或處理常住及各種公眾的事務,每天從早上三、四點鐘起床,中午略事休息,一直到晚上九、十點鐘養息,每天有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雖然沒有待遇,但是大家都以歡喜的心情來參與。你說,這許多人是傻瓜嗎?當然不是,他們每天都是在歡喜、富貴中生活。
問(2):就叢林一天的時間而言,一大早起來之後,有什麼生活上的儀禮嗎?
答:在叢林裡,早上聽到板聲就是要起床,絲毫不能留戀,不能再如以往在家人的生活,還要在被窩裡多待一下,這是不行的。因為多停留一下,就趕不上大眾排班的順序;甚至上廁所、盥洗、刷牙、洗面,都要爭取時間。
接著是做早課。過去一般叢林的早課,大概都要一個半到兩個半鐘點,光是早上在佛殿裡站兩個鐘點,就要相當的功夫。所以出家人站也站習慣了,在禪堂一坐幾個小時,坐也坐習慣了,這都是要從日常訓練中,慢慢養成的生活習慣。
以殿堂的修持來說,做過早課,到了中午休息以後,還有午殿、晚殿。所謂的「五堂功課」,就包括了早殿、午殿、晚殿,一天當中,光是到殿堂與佛接心、課誦,就要三次,三次加起來都要花費五個小時左右,這是殿堂的修行;此外,還有其他的自修、慧解、密行等功課。
問(3):如此說來,他們的作息有一定的時間表嗎?
答:有一定的作息時間表。如每天固定的早課、午殿、晚殿,此外還有早齋後的打掃、作務,還有聽經聞法,大德法師的開示,聽講的人也要用功讀書、讀經。
接著是公務,各人要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事。例如他是看管山林的,要去巡山;負責大寮的,要去煮飯、撿菜;禪堂的,就到禪堂打坐,一天的時間,除了大眾共修之外,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範圍。
到了晚上,還有一個共同參究的時間。大眾用過藥石以後,鐘聲一響,禪堂裡有一支大板香,總共一點三刻鐘,接著聽大德法師開示說法,自己要作記錄。因為偶爾會有考試的功課,看看大家聽講的內容是否都有消化吸收?有沒有把它記住?總之,叢林裡一天的時間、作息都非常清楚。
問(4):叢林裡每天這麼早起,中午有休息時間嗎?
答:中午吃過飯,還是有午休。不過叢林裡住習慣的那許多老參,他們都不倒下去睡覺,有時只需要打坐、靜定一下就能恢復體力,不需要倒臥休息。或者有的功力不夠,或者不是經常打坐的人,就在那裡打個瞌睡也可以恢復體力;也有的是自己再去拜佛、做一些自我的加行功課。
一般來說,午休的時間不長,不會超過一個小時,但在這一個小時之內,各人還是會利用時間用功,不會放逸懈怠。
問(5):有沒有人早上起不來而誤了早課的時間?這時該怎麼辦呢?
答:在叢林裡,沒有人不起來或者誤時的情形。為什麼呢?大眾人多,一個人起來了,就聽到旁邊的聲音「匡匡、叩叩」,即使想睡也會睡不安寧,所以要隨眾。到了隨眾習慣了,不但大眾起來有聲音,早上起床的板聲一響,接著是禪堂的報鐘、大雄寶殿的鐘鼓,到處都是「叮叮、咚咚」的鐘、板、鼓聲,哪裡能安心睡覺?你只有想到這時候的鐘聲,已經敲到哪個程度了?應該起床了;自己能趕得及大眾上殿的時間嗎?這種種的作息時間都是有分寸的。
問(6):談到早課的時間很長,究竟有多長?為什麼時間要這麼長?課誦的內容是什麼呢?
答:早課一般要誦念<楞嚴咒>,<楞嚴咒>的時間就很長了。即使不念<楞嚴咒>,誦<大悲咒>、<十小咒>,也需要很多時間。尤其像「七佛偈」,七個字一句,總共有好幾十句,字句之間、從一個字唱到另一個字也要一些時間;唱誦的時候要敲鐘,還要帶拍子,兩槌鐘再敲一槌鼓。
據說常州天寧寺、鎮江的寶華山,一早天還沒亮,大家要上早殿,鐘槌子不小心掉了,大殿裡很暗,摸黑去把它找回來還能趕得上再來敲第二下。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一句偈子和一句隔字之間,就要花費多少時間。
過去曾有人統計過,能夠把那幾十句詩偈都唱完,至少要四、五十分鐘。因此叢林裡的修持課誦不能計算時間,一計算時間,心裡焦急,時間就更漫長了。如果能夠忘記時間,沒有了時間觀念,就只是單純的去做,不計較開始與過程,甚至不計較總結,達到無心無念,自然會感到很自在。
問(7):午殿、晚課的念誦內容是否和早上的課誦是一樣的?
答:午殿和早課不一樣,午殿內容以唱誦居多,而且唱誦內容是佛教很專門、一般信徒較少聽到的讚偈,包括所謂的「四大祝筵」、「八大讚子」,等於交響樂一樣,這是大眾比較不容易唱誦的。
安排這樣的課誦,主要讓一些青年參學者藉此機會提振精神,因為到了下午往往容易昏沉,藉由午殿的時間讓大家發揮潛力,儘量唱誦,因為念經、唱梵唄、練氣,對於練心、修心也很重要,所以午殿的功課主要是讚偈梵唄。
到了晚課,要放蒙山,或者念<懺悔文>、《彌陀經》,甚至唱誦到<大懺悔文>時,要跪著誦,讓大眾警覺一天又過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從經文的意義,去感受到人生另一番的境界。因此晚上的唱誦,必須把這樣的情感、情緒都唱出來。
問(8):介紹了早課、午殿、晚課,聽說還有一個「晚參」,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功課?
答:晚參,指晚間大眾共同集中在一起參究、參學,聽聽堂主、西堂、後堂開示法要。他們平常沒有事務,就是在晚上請他們為大眾談談修行的心得、過程,讓大家知道這些老和尚是如何修行、如何成功,如何找到自己;有的時候是聽住持方丈開示,或者參禪、念誦不等。
晚參要如何參究?在晚間這一堂大板香,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課。
問(9):我們經常提到出家人有「五堂功課」,是指哪五堂?
答:叢林裡,吃飯也是修行。早、午兩餐的飯食要過堂,唱誦<供養咒>、<結齋偈>,吃飯時的「食存五觀」,要如法觀想。
因此,早餐、午餐就是兩堂功課;再加上早課、午殿、晚殿,加起來就是「五堂功課」。
叢林的「五堂功課」大部分都不能少的。尤其對初參者,或者到寺院學習的人,最初的幾年,五堂功課一定要精進用功,要做到毫無懈怠,否則長老大德會認為你學不成功,或者修行不精進。因此為了要得到長老們的看重、看得起,大家對於五堂功課都是很認真奉行。
問(10):叢林一天的作息都有一定時間,那麼從一早起床到晚上睡覺,一天的鐘板是如何進行呢?
答:叢林裡平常不必看時鐘,只要聽到鐘板,隨順鐘板就知道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養息、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一天的生活作息都是依鐘板行事。
例如,叢林裡的一個「板」,「板」代表著規矩,晚上先到各個地方巡視,打的是一板:「叩!」,就表示大眾該睡覺了,打到最後,香燈師回到大雄寶殿門口,就以「叩叩!」二板來結束,這時候大概晚上十點鐘左右,整個叢林就安靜下來了。
到了早上三點,在一般叢林裡,香燈師要起來打三板,這個三板是先到大寮,因為要喚醒負責司水的職事起來燒開水,準備等一下大家起床時要使用的熱水,所以就「叩!叩!叩!」三槌,這個叫「打三板」。
大約一個小時後,將近四點鐘了,這時要打四板。這時要到各處去司打,舉凡有寮口、有住人的地方都要打四板「叩!叩!叩叩!」「叩!叩!叩叩!」,意思是周知大眾,讓大家知道現在要起床了。
打過一圈以後,差不多是五分鐘、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接著又回到大雄寶殿,這時要打五板「叩叩叩!叩叩!」剎板,敲的速度很快,也是敲得很好聽。在這段時間裡大家很忙,要上淨房、盥洗、漱口、洗面,甚至穿袍搭衣。
所以一般人說「從一更天到五更天」,叢林裡「從一板到五板」,它不是隨便在這裡敲一下、到那裡敲兩下,都有一定的次序。五板的最後一陣結束以後,接著要把一整夜的五更五板交給禪堂的報鐘,向全寺大眾宣報時間。
報鐘,是禪堂裡面有一個鐘,在剎五板的最後一下「叩!」時,報鐘就接著敲一下「噹!」,板聲再「叩!」一聲,報鐘又「噹!」一聲回應,板聲最後一下「叩!」,報鐘再「噹!」,接下來就交給禪堂。禪堂的報鐘以《華嚴經》的「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連敲十八下,算是一陣,一共要敲三陣。這時候大家都進來坐好、準備妥當了,然後報鐘再交給大殿裡的大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晨鐘」,表示新的一天開始,全寺要動員起來了。
晨鐘一共是敲一○八下,包括十八槌快的、十八槌慢的各一陣,總共三陣,敲完以後接著敲鼓。過去大陸沒有電燈,一大清早天色都還一片昏暗,所有寮口的人都很會走路,這麼多人排班走在路上也是悄然無聲,魚貫的進入大雄寶殿準備做早課。
問(11):鐘板敲過、做過早課以後就吃飯了。叢林的地方這麼大,人這麼多,是否一定要集中到一個齋堂,或者分成好幾個地方吃呢?
答:我住過的棲霞山,過去有個記錄,那是「七處開梆,八處過堂」,由此可看出這地方有多大、需要有多少齋堂了。不過一般叢林的早齋,有時法堂的人在法堂吃飯、庫房的人在庫房吃飯,每個堂口沒有幾個人,所以也不拘什麼形式,只是服務的人把飯菜供應給大家。
但是每一座叢林一定有一個主要的齋堂,這個齋堂至少可容納數百人,大家都排班過堂,經過維那悅眾的唱誦、僧值糾察的監督,還有行堂為大家服務,因此吃一餐飯也是不簡單的。
在叢林裡,舉心動念都是修行,每一個動作都要按照叢林的要求,無論走路、跑香、聽講,什麼時候作務、服務,都有一定的規矩。一天從早上四點到晚上十點,十幾個小時都忙得很充實,並不會覺得無聊。因為裡面有聞、思、修,有時間讓你聽聞佛法,有時間讓你自己靜坐思考,也有時間讓你作務、活動體力,讓每個人都能調配得身心自在。
問(12):叢林這麼大,事務一定很多,即使打掃,也有很多的工作。叢林裡是否很注重這些勞苦、勞力的作務呢?
答:因為寺廟很大,不能拿錢雇人打掃,大部分都是自己住的地方,自己要把它整理得很清潔、乾淨。因此所有的堂口、寮口,每個區域都有分班輪流打掃,並不是等到髒了才清潔。例如桌子已經很乾淨了,還要再去擦一次;地上很乾淨了,一樣要再掃一次。尤其現在的寺院都用玻璃作窗子,玻璃窗子要擦拭得不管是從內、從外看,都好像沒有玻璃一樣,隨時保持窗明几淨。
不單是作務,還要照顧大眾的蒲團、大眾的碗筷,有時要支援廚房撿菜、挑水。過去沒有自來水,擔任水頭的人從很遠的地方挑水來,要幫他把水挑進來;如果今天大家要洗澡了,更是需要好多人去幫忙運水、搬柴。甚至還有圖書要整理,經書需要透風,有時要分批拿出來曬太陽,還要經常搬動,這邊的經書要搬到另一邊,到了明年一樣要再搬動一次,因為不搬動就會招來蛀蟲侵蝕書本,這些工作都要有所分配。
還有花園需要澆花、除草,以除草來說,如草坪上的韓國草、朝鮮草長出來、草莖枯萎了,利用現代的工具來做很簡單,除草機在上面一推,草就整理好了,但是叢林裡卻不這麼做,那些禪者要用手一根一根的將枯黃的葉子摘除。
有的人會認為這太麻煩了,但是修行不能講麻煩,主要的用意是讓人的心靜定於一處,不能有雜念。如果你打妄想、雜念,就摸不到那些草;也不能起瞋恨心,瞋恨心一起,好的花草都讓你拔光了,要以一顆平靜的心一點一滴的做。我認為叢林的蒔花刈草、打掃環境、擦拭窗櫺,都是很好的修行、很好的用功。
問(13):叢林類別中,有農業生產的叢林,會種植一些農產品,這些也需要寺裡的大眾來做嗎?
答:一個叢林不會雇請勞工。如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般修行人都不敢說自己的生活不能調理,還要靠他人來養育,所以要自作自食,自己去勞動。尤其修行人都講究福德因緣,別人煮的飯菜,我天天來吃、享用,自己有何功何德?他會感到「慚愧、慚愧」,覺得自己要有貢獻於人。有了這樣的想法,就不會有人懶惰懈怠,總想著自己要貢獻他人、有益於大眾,自然就有精神力氣,也會有團體合作的概念。
問(14):我們聽說過叢林中有「出坡」或「普坡」,這是什麼樣的勞作?
答:出坡,即常住現在有某一件事情,需要大家同心協力去完成。例如遇到乾旱,三、五個人挑水不夠,就需要大家一起來挑水;或者今年山上的水果豐收,光是一、兩個人在那裡摘不了幾個果子,唯恐來不及摘完,果子都爛了,也會發動全體大眾一起來採收。
或者一場風雪過後,路都被雪埋了,要儘快把路整理好才能走,於是動員全寺大眾一起來剷雪,這就是「出普坡」,出坡不是三、兩個人的事,而是要大家一起做;甚至許多堂主老和尚,都會主動發心出來和大家出坡作務,那是一種團結合作,要很耐煩的融和到大眾中。
甚至於大和尚、住持很忙,到了出普坡的時候,也和大眾一起參與,表示同甘共苦,和大家共同作業。所以叢林有「出坡」、「普坡」的規矩,只要你住慣叢林,會感到大眾都很有默契,人事之間都很調和。
問(15):那麼,大家除了出坡作務之外,平常有沒有什麼休閒活動?
答:在叢林裡也有休閒活動,最主要有散步、跑香、拜佛,或是自己靜坐。甚至過去的叢林,也准許大家下圍棋,這是讓大家動動腦力,很多出家眾的棋藝都很高超,還有的人喜歡繪畫、書法,所以,在歷來的出家眾裡,出了不少的畫家、書法家。
問(16):大眾在叢林裡總是以修行為主,還有人事之間的往來或事務性的工作,那麼在一天的生活中,是如何與佛菩薩接心?
答:平時的五堂功課及打坐、念佛,就是與佛菩薩接心。除此之外,在叢林參學的人都很用功、很精進,若有時間,他們也在是做自己的密行。
密行,就是自己修行,不一定告訴別人,不一定跟大家做一樣的修持。例如大眾應該睡覺的時間,他不忙著睡,會在自己的單上打坐一小時、半小時,這就是他的密行。或者行走時,從這邊走到那邊要花費很多時間,他會藉著走路的時間持多少佛菩薩聖號,這就是他的密行,日久會成習慣。
又如我們有時從台北到高雄、從高雄到台北,坐火車要好幾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做些什麼呢?默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聖號,這就是密行,不一定告訴別人自己在做什麼;或者作一個觀想,思考一些問題,每個人如此的用功、精進,所以,叢林裡能出很多的人才。
只要叢林是正派的、領導有方,生活作息有規律、有制度,就能出人才,所以叢林也稱「選佛場」,在這裡真的是可以「久煉成鋼」。
問(17):叢林裡住了不少人,說起來也是一個社會。彼此的人事交往是怎麼樣的情形呢?
答:叢林裡人與人的交往,最重要的是不准竄寮,別人的房間不可以去,因為房間是睡覺的地方。不過大多數的叢林都是廣單,幾十個人住在一起,哪裡能有自己的房間?即使是大和尚、當家師有私人的房間,他們也不能常常把人叫到房間講話;要談話、會客,還是要到客廳、客堂等公共的地方。
此外,在大雄寶殿可以講話嗎?這裡只有「兩張半嘴」,意思是大和尚、糾察師可以講話,香燈、殿主就只能有半張嘴。「半張嘴」,就是一句、兩句,小小聲的講,別人沒有聽到,其他人就不可以講話了。即使是用手比一下,還是算講話,這是不可以的。寺院裡常講「禁語」,禁語不只是沒有語言,連動作也不可以有,甚至境界來時,都要能不動心。 齋堂裡也有「兩張半口」,大和尚、糾察師可以講,行堂師要聯絡飯菜,只能一句話:「飯不夠」、「菜沒有了」,行堂頭或負責的人就會另外想辦法,不過齋堂裡也不准許人在那裡商量、研究。
那麼工作結束之後,可以到哪裡去聊聊、閒談嗎?可以,叢林也不是那麼專制。晚參後,可以在某些地方散步,或者放香的時候聯繫一些事情,但是語言不多,簡單扼要。所以,在禪堂裡住過以後,講話都是直接了當,簡單明瞭,這是很重要的。
問(18):叢林裡的大眾參與公務,他們會有上下班時間嗎?
答:叢林裡沒有上下班,沒有「加班」,只有加功用行。有的時候打禪七、打佛七,也有人精進坐香,晚上大家要睡覺了,他發心不睡覺,即「不倒單」,這就是加功用行。
有時在這一支香和下一支香之間,等於這一節課和下一節課的中間,總有一個休息時段,大家都休息了,我不休息,我可以繼續修持:念佛的就繼續念佛,拜佛的繼續拜佛,參禪的繼續參究,這就是加功用行。
一般修行人都懂得自動自發。修行,是沒有人叫你,不會有人勉強你要做什麼,自己知道要督促自己,所謂「生死未了,如喪考妣」,好像一天心地不明,就會感到很慚愧,所以,要趕緊加功用行。
問(19):除了這些功課之外,平時有沒有像一般學校的做法,上課就是聞法,它有一定的時間、由誰來教授嗎?叢林裡的每一個人都要參加這類的聞法活動嗎?
答:在叢林裡,大多數的禪堂在晚上都有開示。開示,也不是由一個人講,自然有一些人講得好一點,講的功力深厚一點,或是講得能讓人反省、提起、悟性增高,這樣的人往往都是被吩咐通知,講說的機會就多一點。你如果老是講不好,常住就不會開牌你,不會輪到你上台,這時候就要知道慚愧,自己要趕快用功。
所以,一個人表現得如何,這些都不待言說,在工作中大眾自然不會誤你、不會辜負你,只要你有才能、有才華,都會受到大家的重視與肯定。
問(20):在個人的慧解上,如果自己對教理研究有不懂的地方,要如何增進慧解?
答:自己平常是研究什麼書、要通達某一本經論,有時候可以自己規劃半年的時間,討單到藏經樓去閱藏。閱藏的地方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往往會有好幾個人在那裡用功,大家就可以集合起來,所謂「三個臭皮匠」,你教我、我教你,互相切磋、研究討論,這自然能增益慧解。因為到藏經樓閱藏的人程度都很高,所以,即使有很多困難的問題,經過大家討論之後就沒有困難了。
例如,你研究佛教史,研究現代的著作、註解,這些都容易;如果要研究深入一點的義理,如《毗婆沙論》、《成唯識論》,有時自己感到心地不明,只有向常住告假,告知要到某某地方去向另一位名師、老師參學,向他們請教唯識的問題、請教空宗《中論》的問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常住通常都很同意、很願意成全他。所以就過去叢林參學的學習方式來說,還是有它的一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