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Nostalgia 》~魁省山寨

蒙城老張-101698  01/10   3089  
4.0/1 

























  【Nostalgia/懷舊】
~魁省山寨

我要為懷舊正名。親愛的朋友,您懷舊了,恭喜您!恭喜您的心智身體狀況都處在一個正常的軌道之上。
懷舊,證明您思維正常。
懷舊,證明您享受美好。
懷舊,預示您積極面對。
懷舊,證明您心理健康。

         懷舊(英語:Nostalgia)指對過去的憧憬,通常是理想化而不現實的,經常和一個溫暖的童年回憶、某種遊戲或者珍貴的私人物品聯繫在一起。研究表示,許多人[谁?]相信,過去的歲月比現在美好,他們也相信過去他們過的是較佳的生活,甚至當實際上並非如此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是鄉愁的特質:美好的舊時光。流行文化經常撩撥鄉愁情緒。諸如Lost In Space和Moon Pies的電視節目總可以引起對太空竞赛的懷念。在當代的流行文化中,對於過去的某個年代有一種懷舊情緒。

       懷舊的英語「Nostalgia」是瑞士醫生 Johannes Hofer 於1688年創造的一個術語[1],以古希臘文的「回家」(nóstos)與「痛苦」(álgos)合併而成,形容人無法回家或返鄉的痛苦之情。在17世纪,欧洲君主们的瑞士雇佣兵,由于对故土无法自制的渴望而突然大哭、焦虑、心悸、失眠等。由于这个阴郁的起源,人们长时间里对怀旧没有进行真正的辨识,都以为怀旧是人老的标志,导致许多人刻意回避,其實不然,這是人心里的正常美好的一環。

       在怀旧的情景中,人們都是主角,我們沉浸在美好的回憶裏,享受著過去的一切。

  直到1979年,美国社会学家弗雷德的研究,才区别了怀旧与乡愁。现在科学家认为:怀旧是一种正面的自传式记忆。是的,只要我们稍微专注一点,我们完全能够体察一种生活常识,那就是:在怀旧的情景闪回中,我们都是主角。我们会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往事并不如意,我们曾经忍饥挨饿、受歧视、被欺负、倒霉、不讨老师喜欢、怀才不遇、无立锥之地,然而,故事一波三折,情形逐渐改变。就像美国大片一样,我们总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一次次倒霉成为成功的契机。欺负我们的人终于被历史淘汰。饥饿的结果使我们学会了热爱美食。

  事实一点不假,你就是赢家。现在,你鲜活地坐在往事末端,作为自己历史的主人翁,栩栩如生地讲述着。我们讲述与倾听。我们会同时哈哈大笑。我们会发现心灵相通的朋友。无论是7岁还是70岁,我们都有可能从怀旧中获得更加成熟的经验和教训。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心拥有了无法估价的流畅、滋润的快乐。

         近年各醫療機構以及心理學專家,共同研究探討了人類為什麼會出現懷舊這個情緒,以及為什麼懷舊對於我們的私人生活、社交生活、商業生活甚至政治生活上扮演這個大的角色。
懷舊是一個很難描述的心理感覺,甚至俱備一种心理疾病症狀的所有條件,人們很難描述自己在懷舊什麼,也很難說出什麼時候會突然開始懷舊。而這一心理活動,人們是需要用健康心態來引導并詮釋理解接納。
人們從神經科學以及心理學,再加上醫學以及情緒的歷史研究來探討「懷舊」的進化過程研究,也就是才一百多年的歷史,「懷舊」這個情緒曾經被認為是一種 “一種記憶的疾病”,發生在十七世紀瑞士的佣人,或者十九世紀的美國內戰軍人。
進入五十年代后,人們對此的認知開始在科學層面重新審視,懷舊是一個溫暖、模糊的感覺。它在1950年代被改為一種“渴望”—渴望過去的美好、渴望某一個地方或感覺。20世紀的心理學家開始在實驗室裡研究懷舊,認為可以在大腦掃描上看到這個情緒。心理學家現在認為所有人都感覺得到懷舊,不論是發生在誰身上或在哪裡,都被認為這是一個正面的好情緒。懷舊讓人心情變好,提高他們的意義和目的感。

人們開始從心理科學耒解釋我們如何透過商店、廣告、政治人物被灌輸這種懷舊的情緒,透過一種美好的懷舊濾鏡來推銷一個完美的過去。懷舊是一個復雜的情緒,而這是一個有趣的歷史,讓人們從這五十年來短暫的認知飛越,人類對於懷舊的概念開始進化,它更是影響人類如何塑造當今的社會、我們族群社群的情緒(不論是遺憾、錯位或歸屬感)、我們的恐懼或焦慮等等。人們是如何被企業、政治、商業化的懷舊氣息所利用,從來而來了解自己所感受的懷舊感,進行而影響自己的決定以及生活態度,價值观的肯定等等。

         醫學研究觀察了緬懷過去美好回憶所產生的生理影響,研究發現,深情地(fondly)懷想著過往,事實上可以增加生理上對溫暖的感知。 雖然懷舊經常被負面情緒(像是孤寂感)所引發,但它同時也會產生提振心情和正面情緒的結果,這可能源於懷舊反應帶給我們的溫暖感覺。懷舊經常圍繞著與親密他人的回憶而生,因此得以使人們意識到社會支持與連結,進而抵銷一些負面情緒。此外,還有一種讓心情變好的方法,即是有效解決阻礙人們快樂的問題。
研究人員Batcho(2013年)發現,「懷舊傾向」與「成功解決問題」在各階段都呈現正向相關。這個研究指出,「解決策略」對於有懷舊傾向的人來說,在他們處於壓力時往往能有好的結果。 科學研究者也發現,懷舊可以提高人們的正向自我感覺。
研究者Vess(2012年)曾撰文指出,那些沉湎於舊回憶的人,比起懷抱令人興奮的未來體驗,更容易有正向積極的特質。他們反覆觀察受試者的自我歸因,發現沒有暴露於懷舊經驗中的對照組反映出一種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然而在懷舊的實驗組,這個效應便減弱,不那麼強大了。 另一方面,懷舊甚至可以幫助人們提升自尊和生命意義。當我們在人生的路上面臨威脅和挑戰時,懷舊可以幫助我們緩衝這個迎面而來的心理威脅。
研究學者Routledge(2011年)發現,懷舊與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感覺呈現正相關。懷舊透過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加以中介,使人們能自我覺察到更好的生命意義。 喜歡懷舊的人,比較不怕死亡 有別於其他心理學理論,英國BBC對「懷舊」這一心理狀態專門做了多次跟踪專題報導。
研究人員用專業視覺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切入,指出「懷舊」從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出發,心理學家康斯坦丁·塞迪基德斯(Constantine Sedikides)認為,懷舊或許扮演了一種我們與其他的人或事建立聯繫的資源,讓我們在前進過程中減少恐懼、明確目的。根源於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學說,這個想法與許多現代心理學理論存在一些差異,更加世俗卻也更加性感。它假設人類的主要心理需求就是緩解對死亡的恐懼;而恐懼管理理論認為,要緩解對死亡的恐懼,方法之一就是更加堅定地認為生命還有更加廣泛的意義。 
在2008年期間,科學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讓受試者想像自己的死亡,並對他們提出一些問題,像是:「簡單描述一下當你想到自己死亡時所產生的情緒。」而另一邊對照組,則是思考牙痛或其他令人不快卻不會危及生命的事。實驗結果發現,他們對生命意義的認同程度,取決於他們懷舊程度的高低。如果提醒人們想到自己的死亡,可能會增加他們的虛無感,恐怕只有那些自稱不太可能沉溺懷舊的人,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自認比普通人更喜歡懷舊的人,不會因為與自己的死亡有關的負面想法而受到影響。與對照組一樣,他們認為生命很有意義。 後續實驗也顯示,喜歡懷舊的人不太容易受到死亡想法的困擾,也不太容易感到孤獨。事實上,「懷舊」比起「軟弱」仍然有很大的差異,他們稱之為「意義來源」,並認為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 「懷舊」會將記憶中的正向情緒儲存起來,就像把美好時光凍結起來收藏一樣,使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回過頭重新反覆品嚐,甚至可以利用這些回憶來改善自己的心理感受。而正是這些對過往時光的強烈感受,幫助我們得以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魁省山寨·整理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