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头丸帖_唐·王献之】~ 魁省山寨·魁省老張
蒙城老張-101698 11/06 42314.0/1
《鸭头丸帖》- 唐·王献之(绢本摹本)
王献之吸食“五石散”后,写下的神作,后人评价水准超越其父王義之。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为东晋著名书法家。《鸭头丸帖》是绢本书法作品,被认为是王献之唯一存世的真迹(一说为唐代摹本),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
《鸭头丸帖》十五个字是: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卷《鸭头丸帖》虽然仅有寥寥十五字,但却是中国书法界学习临摹领悟的一件旷世法帖。
有人评.道:短短的两行,却足以值得后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是怎样的书法学习,才能早就这两行的天人之妙的境界,是如何的厚积薄发才能够形成如此高格的艺术情态,简单的两行字,有时代的加持,有家族的基因延续,有个人的天分与努力,是后人高山仰止的一件经典法帖。
书法评价:
~从技法的角度来看,此卷气脉贯通,有着“草圣”张芝一笔书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是刻意的寻求一笔,而是在一次蘸墨之后,毫无迟滞地书写数字而气息不散,凝神专一,在书写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用一种轻重力度所书写,而是有着明显的轻重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唐人以后的提按法所完成,而是手腕的力量加持,形成了一种气脉贯通、有张有持、有缓有急、有蓄力有放纵、墨色有浓有淡、字体有行有草的一种状态。作品为行草字体,墨色枯润相宜,用笔疏密有致,笔锋灵巧多姿,字与字之间虽连中有断,但断处气势依然相连。
《鸭头丸帖》历史留存轨迹:
《鸭头丸帖》在北宋太宗时期被收藏于皇宫大内的秘阁,宋徽宗时期藏于宣和内府。
南宋高宗赵构曾盛赞此帖:
“大令摛华,夐绝千古。遗踪展玩,龙蟠凤翥。藏诸巾袭,冠耀书府。”
中国历史上收藏、观赏大师大家也在比帖上留有题跋,如北宋柳充、杜昱,明代王肯堂、董其昌,清代周寿昌、江标等书画鉴赏大家。
南宋亡国后,《鸭头丸帖》流入元朝宫廷,元文宗图帖睦尔很欣赏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的才华,后将此帖赏给了他。
元文宗去世后,柯九思晚年受到蒙古贵族的排挤,他携名帖隐居于松江(今属上海)。
明朝时期,《鸭头丸帖》再度进入皇宫,为皇家珍藏。
大明万历年间,《鸭头丸帖》散落民间,至崇祯年间,先后为收藏家吴用卿、吴新宇等私人所有。
清朝光绪年间,《鸭头丸帖》主人换成了徐叔鸿。
民国时期,为鉴赏家叶恭绰所得。新中国建立后,叶恭绰大师将此帖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这里有段江湖捐赠与买卖的传说必须八卦一下:
其一,建国后,叶恭绰将《鸭头丸帖》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留下江湖传说。
一说是捐赠。但江湖也传说叶恭绰是以一万五千元高价卖给了上海博物馆。
其二,在中国,任何事情离不开政治形势,当年的历史情形,不用细说。
叶恭绰收藏的东晋王献之法书名迹《鸭头丸帖》,亦是叶恭绰的家族宝藏,解放初期以一万五千元廉值半拿半要 半迫半赠转让给了上海博物馆,是有其历史现实的,新政权初建,一切百废待兴,而主政上海是我军的“儒帅”陈毅,上海博物馆字画类无镇店之宝,市政府相关文化人自然把目光投向叶恭绰收藏的《鸭头丸帖》,受市委市政府上博馆委派谢稚柳上叶家说项,(此处省略一万字,看官自行思想。)代表官方诺以一字千金,《鸭头丸帖》共十五个字,故值一万五千元。上博馆得到镇店之宝,如今不光是无价之宝,而是上博馆的光环。
其三,本人对此不作评论。但是,认可国宝最后归宿国家是正确方向。
对于此江湖传说争辫,叶家后人,说项者后人,上博馆历史资料,上海市委市政府是最有发言权的。
其四,本人曾经写过纪念文章【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老祖宗“叶恭绰”~蒙城老張】一文,缅怀先辈们,缅怀外公与叶恭绰大师的私人友情。
说叶恭绰先生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老祖宗,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毛译东主席说的,我只是引用借用。
根据历史资料,先辈所述,叶恭绰不仅是书法大师,更是中国收藏界的大家,在广东也是富甲一方,我只能说叶恭绰大师对金钱的态度不容他人诋毁。
在这里,作为铁路子弟,我必须向中国历史上首任铁路局局长,铁道部部长叶恭绰先生致敬!
(秋季抒怀 游顾历史,摘录收集整理写於魁山憩舍。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