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玉法師主讲《佛说阿弥陀经》第3讲@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8/18   11260  
4.0/1 



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上节课我们把《佛说阿弥陀经》里的“佛”字简单介绍了一下;佛的十种名号,也只是做了一个名词术语的解释。因为时间关系,对如来三身,我们放在这节课来学习。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学佛之人必须要搞懂的。
今天以《大乘起信论》里的一段作为学习的重点: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遇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佛之三身之法身、应身、报身,在《大乘起信论》讲说得非常清楚,简单而言,法身,是真理,是法的种种真实体验和作用,所以以“身”来做比喻,实际没有什么真正的形象,但无所不在无所不得,这是从“果”和“德”的角度去说的,所以又说,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报身,是从法的化现和运行去说,就是法性的实际运用状况,所以说菩萨所为,又说是种种无量庄严,随所示现,比如三世十方诸佛菩萨,都可以称报身佛。而化身,特指的是应化,就是根据种种因缘果报而表现出的凡人生活,是法性这个内涵的不同表现方式,仍是属于形式,是根据众生需要而表现的,所以说是应化,比如,历史上的释迦摩尼佛就可以特指为是佛法在人间的应化。法住于世是佛的法身表现,是法而不是人,但其应化和报身都是色身和幻化,都不永恒。
这一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来三身,再进一步来解释就是,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这一段的理解,就需要系统一点了。我们学佛,必须要搞懂佛的三身:法身、应身、报身。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懂的话,你学佛学的是什么呢?好多时候,我们学佛,就是迷信。
法身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在佛经或祖师大德的解释里,法身经常用明镜、明月等来比喻。如果不受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清净无暇就是法身。因为法身是本具的、如如不动的,它本来就在那里,不用去外求。但由于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就像天上的明月被乌云遮住一样,失去了本具的智慧、光明。报身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化身指佛菩萨为教化救济众生而变化示现各种形相之身。
像这样的讲解,因为好多人的基础太差,所以听起来就会很吃力。可如果对这些法相名词都没有搞懂的话,就去盲目学佛,实在是无益。如来之法身、化身、报身,法身如明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化身如月之影。什么意思呢?“千江有水千江月”,万水之内,皆有月影,此月为多为一。这个月变成了万法,但实际上还是一。每个人心中的月亮都是不一样的,但这不一样的月亮是天上明月的投影,而非我们自心里生出来的。这个比喻转到本体---佛法来讲的话,佛法是如如不动的,我们在座的不管是十人、百人还是更多的人,我所讲说的这些佛法道理,映射到每个人的心上,也都是不同的。法身是如如不动的,是月之体。报身是明月显现出的光明。应身就是千江水里的千江月了。
我们平时的修行,就是拨云见日的过程,是慢慢地把遮盖我们心性的乌云拨开,而不是外求的什么东西。空中的明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永恒的(从究竟上说,它是无常的,但我们目前拿来做比喻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它是永恒的。)是如如不动的,是一直在的。那么我们的心性、佛性、本具的如来性,就是这个月本身。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凡夫的形象,就是迷失了本性的佛。(当然了,佛是不会迷失本性的,迷的是凡夫)。佛之三身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如果继续讲下去,好多人就理解不了了。大家对如来三身感兴趣的话,可以深入地去学习和探讨。
“佛”字我们大概了解了,我们接下来就看《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是佛的名号,为什么这尊佛称为阿弥陀呢?因为这尊佛光明无量、普照十方法界,无有障碍。其佛寿命、国土人民的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阿弥陀佛教化之土,称为佛国,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寿命无量。故又称极乐国土。这是《佛说阿弥陀经》里讲的。
欲离苦得乐者,皆当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欲作佛度一切众生者,亦宜发愿往生净土,因欲于五浊恶世中修诸功德甚难,所以我们要发愿往生净土。五浊恶世业缘纠缠,想去修道,实在是太难了。
阿弥陀三个字有三重含义:一是无量的意思;二是无量光;三是甘露。以此三名,依此与法身、报身、应身之称号相对应。依《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有十三种名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些大家了解了就行,最起码听到这样的名号,知道是阿弥陀佛。“阿”为“本不生”之义,名“空谛”;“弥”为“吾我”之义,名随缘之“假谛”;“陀”为“如”之义,名“中谛”。故以“阿弥陀”之三字名空、假、中之“三谛”也。密教之阿弥陀,为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
经字,是通题,意指佛所说的这一切的法。经是契经之简称也,佛所说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所具之机,故称契经。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经者,经纬也,以种种理令万事泾渭分明,有条不紊也;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经者,线也,贯串种种事理以成文者也;经者,摄化也,摄化种种根机众生令入佛道也。复有,涌泉:义味无穷,至心持诵,可得无量义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诵经者,自可依仗经力,化刚为柔,变愚成智,罪灭福生,成就善法也;绳墨:能为世出世间之楷模,犹木匠之绳墨,立定规矩方圆,以楷定正邪也;显示:能示正性,令读诵者因之而开示悟入也。以上是“经”字的种种解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佛教的经典,不可以简单地对待。以上是《佛说阿弥陀经》经题的简单介绍。
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与玄奘法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被很多人认为是因为翻译者的不同,才出现内容的差别。但这两部经是佛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所讲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以及修行方法。我们现在流通的《佛说阿弥陀经》版本,多数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可以理解为《佛说阿弥陀经》是真实之净土;玄奘法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心净土。(我们知道,玄奘法师翻译经典及其所学,是侧重于唯识学的,所以其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应该是心净土)。心净土和真实之净土,是有区别的,可现在人连这个都没有搞懂,就在那里胡搅蛮缠。
这两部经不是一部经的不同译本,如同《佛说无量寿经》和《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品,虽然内容是雷同的,但却是不同的经典,是佛在不同的法会,针对不同的闻法众生应机而说。从这两部经的内容上来看,存在根本的不同。这实际上是佛在不同的两次法会上所讲的。因为两次法会参会的众生根基不同,所以佛讲的内容有差异。不可将两部经的经句简单直接的比对,只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句来受持。这两部经,既然佛同时传下来,必然有他的用意。将两部经视同一部经,掺插着读和汇集无量寿经的性质相同,是变相的篡改经义。
我们以哪部经典、哪个法门修行,就要认真地去落实它,不能这样混为一谈。夏莲居居士编撰的无量寿经的汇集本,并不是要把它变成经典,而是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可后来某些法师和弘法者,就把夏莲居居士汇集本的无量寿经,当成经典来流通,这是非常不好的。虽然内容雷同、相似,但却是佛在不同的法会,针对不同的闻法众生应机而说的经典,所以是有差别的。比如同样在讲《佛说阿弥陀经》、同样在讲“佛”字,针对今天在座的诸位,我是如此讲说,但如果换一个场合,针对不同的人群,我讲课的内容是要做调整的。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的修行门槛更高,因为需要能思维佛号和净土的不可思议功德境界。而执持名号相对容易入门一些。所以《佛说阿弥陀经》里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并未要求福德和因缘。为什么佛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佛没有提到福德和因缘呢?因为能够领悟佛号和净土不可思议功德哪怕是一分一毫的人,必定是具足福德的,而因为能够得佛号和净土功德护佑,也不需要要求因缘了。就像菩萨不必打坐也能得禅定一样,声闻就不行。
现在所谓的修学净土法门之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用的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这种方法,在净土法门里,可以说是最简单易行之法。因为这样的方法非常地方便,走着坐着都能念。就像我师父当年说我一样,反正你是念佛的,走着也能念,坐着也能念,干活也能念。从对比、比较来讲,持名念佛是最方便、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了。就像参禅,你首先得坐下来,还得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才行。禅堂是很封闭的,且是很寂静的,走路都得高抬脚缓落步,不允许讲话。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相对《佛说阿弥陀经》来说,是门槛更高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对净土生起真实的信受的话,就具足无量功德。具足无量功德的人,自然得佛菩萨加持,自然就具足因缘。所以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佛并没有说需要福德、善根、因缘。但在《佛说阿弥陀经》里,佛一再强调,不得少福德、善根、因缘,得生彼国。今天在这里为什么要反反复复讲说这一点呢?因为我们现在好多所谓的持名念佛、往生净土之人,只强调了带业往生,而将福德、善根、因缘弃之不顾。我这里就要问问这样的人,是否看看自己的根基,是不是这样的料呢?如果你不是这块料,就要老老实实地去修善根、福德和因缘!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讲的思维净土与佛功德,即是以心念佛的一种境界。是以修集善根,讲所修善根回向往生愿,作为修行的法门。思维、理解、称赞佛国净土的殊胜庄严,以及阿弥陀佛的功德,然后以心念佛。如果我们修习《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用口念佛,而是要用心念佛的。普通人连口念佛都不念,还谈什么心念佛!修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得的果报是中品往生,而《佛说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则可深可浅,主要是对下品往生根性的众生而设的修行法门。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既然是以心念佛,首先就要求一心不乱。最低要达到这种境界的。其实我们好多时候,误解了很多问题,比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只要肯用功,肯放下对世间的贪恋,很容易做到。我们不要被某些法师所讲的那些所谓的理吓唬住,就像你去医院看病,被某些不负责任的医生吓个半死一样,但其实你的病并没有多么地严重。一心不乱只要肯用功,肯放下对世间的贪恋,很容易做到。若因业障缠缚一时不能达到而转而批判译经有误,或者因为个人懒惰为理由,造下重罪,自障佛道,实在令人痛心。一定要当生往生不可,不能当生往生便不愿修行,这本身即是攀缘,即是执着,即是取巧,即是贪业,即是罪。我们现在好多人想着今生一定要往生,这不仅仅是攀缘、执着、取巧,更是一种贪。这种罪其实是很深的,会障碍到你往生。
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最基础最简单的修行法门。一心不乱也不像某些法师认为的那么高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不乱,不是清净无悔,不是般若无相,(谈到清净无悔、般若无相,那是更高的境界了,跟这个一心不乱是两回事)。一心不乱只要发心至诚,谁都可以做到的,对根性没有要求。不必由于一两个法师自行抬高修行门槛就信心动摇。
其实一心不乱真的是很简单,只要肯放下世间八法,就能做到。你不贪恋、贪欲世间八法,就能做到一心不乱。甚至按照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度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一心不乱了。你“度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时候,哪里来的其他的呢?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平时的时候,就是关闭不住六根。首先你的嘴巴就管不住,整天哇啦哇啦胡说八道、是非人我;眼睛也关不住,一会儿想看看电视,这边看看,那边瞧瞧;耳朵更关不住了,别人在那里小声讲话,人家小声讲话,就是不想让人听见,既然如此,你就不要刻意去听了;…...。我们这样的普通凡夫,六根都关闭不住,想去求得一心不乱,当然就难了。
但如果把这种一心不乱当成千难万难的事情,只能说明什么?你业障深重。你不肯放下这些贪欲:嘴巴明明可以不用吃了,你非得什么都吃,胡吃海塞的;语言文字是用来讲说法义的,而不是用来胡说八道的。自己去观察一下自己,整天秃噜的那些,有几句是有用的?当然了,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也时刻在观照,有时讲完话之后,我就会后悔,怎么又讲了这些话了。说句实在话,我比你们要强多了,不要去讲那么多的话,正经的话谈两句就可以了。
在座诸位,有些都是认识好多年的居士了,我什么时候给你们打过超过一两分钟的电话?三言两语把事情交代完了就行了。有人煲电话粥,一下子好几个小时,最少半个小时之内是放不下电话的,累不累呀?大家可以算算,一天总共二十四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一天接上两三个小时的电话,你还有时间修行吗?这么长时间的电话,讲的又有几句是有用的?有几句是正儿八经在处理事情?凭我个人的经验,就是再复杂的事情,十分钟之内基本上是能解决的,再说下去,多数都是车轱辘话,是题外话了,是延伸的。包括开会也是如此。所以说,我们不要以为一心不乱有这么难,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不乱,就是让我们这颗心不动,看住它,就可以了。从方法上来讲,就是度摄六根。如果我们是修学净土法门的,就净念相继,让这一句佛号一念接着一念,就可以了。
刚才讲过真实净土与心净土的区别,那么真实净土什么样呢?凡是我们这些不是再来之人,都不知道的。我们这些业障凡夫,只有往生之后才能知道。我们现在就像是生了重病,得了严重失忆症的佛一样。所以佛才用种种表法,向我们描述真实净土的殊胜庄严。如《佛说阿弥陀佛》、《无量寿经》等等经典,都是佛用我们能够理解、接受的方法,为我们描述、解释净土的殊胜庄严。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语言,都是虚妄因缘所生,是无法用其直接描述净土的。
如法修行净土法门,在往生真实净土前,会先证得心净土,使得我们在当下即可因修习净土法门而得到殊胜的果报,得阿弥陀佛神力护佑,消灭一切烦恼,常得安稳,虽由余罪未尽故仍受罪报而不觉其苦,之前不能闻法能闻,闻已能修,修即能得法益;若能于此心净土中发出菩提心,修诸功德,则命终往生净土见佛。而尚不能发菩提心修大功德的人,要当生往生则需要因缘配合。
要修心净土,是需要条件的,首先需要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的人,都是修大功德的人,是一切为众生的,如此你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没有自私,都可以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虽然你在炒菜、做饭,但你是为了众生而炒,是为了众生做饭。我们普通人做饭是怎么样的呢?我想吃饺子,我今天中午就包饺子,……,这就是差别所在。你可能会想,大概也许我老公今天想吃饺子,但你真实地去沟通了吗?耐心地询问、请教了没有?你们孝敬公婆、父母是怎么孝敬的?大概、也许、可能我妈妈喜欢这件衣服,仅此而已的孝。有没有真实地去做一件事情?所以说,真诚是最重要的。有没有真诚地去面对这个现实?而这,就是菩提心的内容了。
如果我们未发菩提心,也不能修大功德而要往生的话,就要借助于因缘了。所以今生得到瑕满人身,能够听闻佛法,就要好好珍惜这一大好机会,每一分功德皆不唐捐。因为这每一分功德,都是你为未来积攒的因缘---往生净土的因缘。也就是说,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缘,都是你自己修积来的。如果我们不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而想往生的话,就要修心净土。这个法门就很难了,首先要发菩提心,且是真实不虚的菩提心;修诸大功德,以心念佛,而不是以口念佛。我们都是在以口念佛,但多数都是有口无心地念。这样的念佛,跟念苹果有什么区别?你心里想的不是佛,也不是极乐净土,你也没有去求着往生,你天天想的是,念佛可能买彩票中五百万,能让你儿子考得好点儿,……,仅此而已,没有意义的。
很多同修在修行过程中,时常忧虑担心能不能当生往生的问题,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如法修行净土的人,得佛神力护佑,纵使不能当生去净土见佛,这一生所修也不会唐捐。阿弥陀佛和诸菩萨会化现其身,接引我们去方便土,听经闻法,继续修行,直到我们最终到达极乐净土。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我们活在当下,老实本分地去修、去念,就可以了,往不往生,你不用操心,这个问题你连想都不用想。只要你对极乐世界充分地了解了,然后也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如法地去修行,每时每刻观照住自己的念头就可以了。
由于我们凡夫的念头时刻都在妄想纷飞,所以就处在跑题的状态下,只要我们能够觉照到,马上将其拽回就可以了,不用心生烦恼。当你觉照到自己烦恼重的时候,让它没有烦恼不就行了吗?我今天早上发的说说,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我们不是为了受苦而来这个世界的,更不是为了生气而活着,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很难去守的。既然有缘相聚,我们就不要生彼此的气。就像上节课讲的,即使你跟人生气,但跟花是没关系的,跟空气没关系,跟日月星辰没关系的。你跟这个人生气的时候,转身看到花,你就应该把烦恼放下,把这个气放下,这就是修行。我们修了功德,莲邦故乡就在眼前,不要放在遥不可及的天边;如此往生极乐净土,刹那即至,不用坐着宇宙飞船,几亿光年才能到。“生则必定生,去则实不去”。
我们现在讲了三节课了,也没有讲到正文,但就算如此,我也没有详讲、广讲,就像一个“佛”字,一个半小时的课时,我们大约需要十节课的时间,才能把“佛”字解说得比较清楚。上个礼拜的讲解,只是一些名词术语,根本谈不上解释。如果要解释的话,就要用很多的比喻来解释。就像今天经题的讲解,也没有按照传统讲经的方式来讲解。这样学习佛法,太过草率、躁动,心,安不住,听了一节课,下节课不见人了。当然了,你可能会有很多的理由,但今生对我们这些业障凡夫来说,没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情了。你所谓的那些,都是世间八法,你今天不去逛街买衣服有什么关系呢?你解决的一些问题,都是世间法而已,这一刻解决或是下一刻解决,是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的。
当然了,我们现在的网络时代,有一利必有一弊,方便是方便了,可问题也不容小觑。我原来没有在网上发这么多的文章,也没有整理文稿,来听经闻法的人会多一些。现在为了方便大家,尽量在网上多写一些文章,辛苦一点,把文稿整理出来,如此,有人就有借口了:我不去听法也没事儿,我可以在网上看文章。当然了,只要你认真去学了,来与不来都没关系。但我们应该知道,现场听经与看文字学习,在收获上还是会有很大的区别。闲言少叙,我们接着往下看。
《佛说阿弥陀经》经题就简述到这里,我们接着对翻译这部经典的鸠摩罗什大师做一个简单介绍。首先解释一下姚秦:历史上属“东晋十六国”时期,世间上处于公元304—439年间。其时,除东晋外,先后建立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姚秦所指乃后秦姚兴所建之国,以区别于前秦符坚所建之秦国,故名姚秦。
三藏法师:三藏指的是经律论也。经诠释定学,律诠释戒学,论诠释慧学。戒、定、慧三无漏学位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圣之良药。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方称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父亲是天竺国人,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后来鸠摩罗什的母亲出家修道,鸠摩罗什七岁时随母出家,遍游西域各国,综观群籍,最擅大乘。因鸠摩罗什声名远播,苻坚建元十九年,大将吕光伐龟兹国而得鸠摩罗什。在那个时代,互相抢夺的是人才,鸠摩罗什被抢到长安(现在的西安),封为国师。此后鸠摩罗什大师就在此地翻译经典,弘扬佛法。鸠摩罗什大师火化之后,唯有舌根不坏,证明他所翻译的经典、所讲说的佛法,是没有错误的。如果有错误的话,首先坏的就是舌根了。因为妄语多了的话,口舌容易生疮,所以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这些经典,一定不能心生疑惑。
今天就讲到这里,接下来的一段很长,如果要讲的话,恐怕讲不完。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