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29《僧事百講》諸山往來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6/27   10685  
4.0/1 





  「諸」,是「眾」的意思;「山」,是寺院。   例如普陀山、峨嵋山、九華山、棲霞山,都稱為「諸山」,諸山中的長老大德,稱為「諸山長老」,或「諸山大德法師」,有語帶客氣的意思。   佛門裡,不管大廟小廟,都叫作「諸山」。例如「諸山長老」、「諸山大德」、 「諸山道友」、「諸山同學」等,都是對諸山人眾的敬稱。

   諸山之間的往來,要講究儀禮,舉凡接駕、接待、送駕,都有叢林的一套方法。尤其諸山之間,平時要有互動,例如,道場舉行奠基典禮、殿堂落成、佛像開光、住持晉山、祝壽賀歲或法會戒會時,都可以相互邀約出席,藉以促進彼此的友誼。除此之外,過年團拜、定期的聚餐都是很好的往來方式。總之,一年當中至少能有一次到友寺拜訪,關心探望,對佛教來說必然是好事。 


 問(1):諸山往來中的「諸山」,是什麼意思? 

答:一個家庭,與諸親眷屬、鄰居,乃至社區朋友,平時總會有一些往來。同樣,一個寺廟,與別家寺廟的出家人,也會有交流。這許多往來、交流的道場,無論大小,彼此都是同行,就好比是社區裡的鄰居,稱為「諸山」。「諸」,是「眾」的意思;「山」,是寺院。例如普陀山、峨嵋山、九華山、棲霞山,稱為「諸山」,諸山中的長老大德,稱為「諸山長老」,或「諸山大德法師」,有語帶客氣的意思。 

  「諸山」雖然距離我這個寺廟很遠,不是我的隔壁鄰居,不過,在佛教裡,大家還是講究團結,互相聯絡,來往幫助。有時候我的寺廟做法會,人員不夠,我就拜託他:「你派幾個人來支援我吧!」那麼,他家寺院要做一件什麼事情,例如法器、用具不夠,來跟你商談借用,你也要助他一臂之力。大家往來,彼此友好,相互幫助,對佛教總是有利益的。


 問(2):諸山之間,年齡、派別或家風,是不是都要有關聯? 

答:諸山之間不一定要同宗、同派、同門、同學、同參,即使各家派系不同,彼此都可以稱為「諸山長老」、「諸山大德」、「諸山道友」、「諸山同學」。

   除了派別不同,家風不同、年齡不同、什麼都不同也沒有關係,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應該是相同的。

   每一個宗教,都要有教主、教義、教團,才能成為一個宗教。儘管我有我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你有你基督教的教主耶穌、回教的教主穆罕默德;我有我佛教的大藏經,你有你基督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教主、教義互不相同,但是教徒,教團裡的份子,卻可以相互來往,稱兄道弟,增加友誼。

   不同的宗教信仰,只是各人的興趣不同,並不是敵人,何況是佛教的諸山同道呢?所以,諸山之間,加強來往,互相尊重,是很必要的。


 問(3):社會上常提到「山頭」,在諸山之間,也可以稱為「山頭」嗎?

 答:「山頭」的稱號,是對佛教的一種傷害。基本上,這是玉山,那是陽明山,這可以叫作「山頭」,若說叢林寺院「據山稱霸」、「據山為頭」,並沒有這回事。

   說寺廟為各個山頭,是一種錯誤的說法。他們是兄弟,也像同道,不應該稱作山頭。就是教派不同,行事風格不同,各有家風,也不能把他們視為各個山頭,因為他們不是黨派,只是一個宗派。宗派之間只是信仰上的意義、道理,有輕重和比較,但不是對立的。

   進一步說,佛教不只是在中國,即使遠溯至印度,都有分宗立派的情況,但並不意味佛教的分歧、分裂,而是顯示佛教教義的博大精深,必須加以分門別類,才足以闡揚它精闢的義理。所以,不應以「山頭」來論佛教的是非。況且中國大陸有佛教四大名山,難道要說四大菩薩搞山頭主義嗎? 


 問(4):提到諸山,有「諸山長老」、「諸山大德」的稱呼。為什麼要這樣稱呼呢?

 答:諸山來往的大都是住持或負責人,應該客氣的稱呼他們為「諸山長老」或「諸山大德」;這是一種尊敬的稱呼。 


 問(5):年輕的出家人,也會被稱為長老嗎? 

答:對年輕的出家人,大部分稱呼「大德」、「法師」。不過,四十歲以上,就應該可以稱為長老了。 

  在佛教裡,受具足戒以後十年,就是下座;二十年,就是中座;三十年後就是上座。如果二十歲出家,出家二十年,到了四十多歲時,就已經可以稱長老了。到五十歲、六十歲,那更要稱長老,就是他沒有做過住持、當家,也是年高德劭。


 問(6):佛教經典提到「長老十德」,即長老所應具備的條件。這「十德」的意義為何?

 答:「長老十德」,屬於身體的有五德,屬於心理的有五德,分別是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

   「姓貴」,是指出身背景很好,或依從哪個有名的叢林參學,或從哪個著名的佛教學院畢業,或從哪個道風嚴謹的師門學習,有師出名門的意思。

   「位高」,表示地位很高。他曾經做過住持,現在已經做到西堂、後堂了,理應稱呼他為長老。 

  「大富」,富有與否不是從金錢上來看,要從智慧上看。他有大智慧、大能力、大胸量、大堅固的精進力,就是一位「大富」長者。

   「威猛」,長老一定不是懦懦弱弱,不置可否的,他是能擔當、能負責、有德威的,尤其他道德力的威猛,可謂不言而教,一站下來,就能讓你生起敬仰之心。 

  「智深」,長老的智慧莫測高深,和他談話,都能給你指教、給你開示。   「年耆」,年齡長。一個出家人到了六十歲、七十歲,儘管你平常對他不瞭解,也能稱他為長老。因為他年高,就德長了。 

  「行淨」,行為很清淨。成為長老,一定要能示範大眾,能作大眾的老師。行為端莊,工作認真,才會獲得大家的尊敬。 

  「禮備」,禮貌周全。長老不會傲慢,更不會不通情理。長老不輕後學,提攜晚輩。你有困難,他總是親切問候:「有什麼困難嗎?需要我幫忙嗎?我能為你服務嗎?」長老在舉手投足之間,都很慈悲、和氣、親切和友愛。 

  「上歎」,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長老之上還有更大的長老,甚至還有別處的長老。那麼別家寺廟的長老知道這家寺廟有這麼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也會讚歎:「某某長老很了不起啊!」

   「下歸」,長老若能以德服人,在下位的人當然會歸順、歸心、服從、尊敬。 

  做一個長老要具有這十種道德。尤其經常被稱為諸山長老者,不妨以這十德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問(7):諸山長老當中,年紀有老、中、青的不同,他們彼此要怎麼稱呼?

 答:出家人應該以戒為師,並不是說今年你六十歲,我五十五歲,那麼我就得排在你後面。

   過去佛教裡,一到了排名,總有少部分的人因為修養不夠,或者年紀輕,為了誰在前,誰在後,而有一點計較。其實,出家人應該以戒為師,你是哪一年受戒的,他是哪一年受戒的,先受戒者為前,等於「先進山門為師兄」,戒可以定序、定先後。


 問(8):諸山往來,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答:諸山之間的關係是很密切的。每一個寺廟,難免會遇到信徒的婚喪喜慶,例如,信徒到寺廟裡過壽,信徒的子女在寺廟舉行佛化婚禮,那麼,找幾位諸山長老來捧場或者接受供養,大家也能彼此增光。 

  寺廟舉行法會,請幾位長老來參加;有長輩過世,請長老來說法、舉火、荼毗,或道場奠基、殿堂落成、佛像開光、住持晉山陞座、法會戒會,都可以邀請諸山大德蒞臨。諸山長老互相往來、互相支援、互相幫助,是有必要的。 


 問(9):諸山除了在信徒婚喪喜慶的事情上互相來往,寺廟本身的事情,也會有互相拜託的時候嗎? 

答:這當然也很多。比方,我這個山林,水果長得太多、太茂盛,吃不了,我就拜託你的寺廟,來採一點回去,免得爛了、壞了可惜。

   一個寺院都會有一些事情需要別人的幫忙,需要別人給予的因緣。尤其,佛門裡,都是因緣供應我們的存在,供應我們的所有。所以,我們更要珍惜這許多好因好緣,尊敬這許多諸山長老。


 問(10):常住有紛爭的時候,是否要擔心讓諸山長老知道,或者要請諸山長老來幫忙? 

答:常住紛爭是佛門的事情,不怕諸山長老知道,應該請諸山長老來做公證人,公平處理。

   寺廟雖有一些爭執,大多不會鬧到法院或派出所,在法的意見上、在人的調配上,有了一些不當的爭執,往往是由一位有權威的諸山長老出來講話,一言為定,就沒有人再敢爭論了。


 問(11):諸山之間,一年當中,有沒有固定什麼時候要互相拜訪? 

答:沒有規定,不過,諸山之間可以藉由聯誼會、團拜會,或參加佛教會,促進往來。如果沒有,藉助過年、節慶、長老過生日的時候,還是可以來往。

   一間寺院,平時和同縣、同鄉,鄰近道場要多來往,遇有重要節日,比方過年了,要去拜年;長老過生日,就是自己很忙,也要有一個代表去祝壽。在喜慶的日子相互往來,表示友好,畢竟遠親不如近鄰啊!


 問(12):諸山相互往來的事情,有喜事,也有喪事。那麼,在慶賀的喜事上,有沒有送禮的習慣? 

答:所謂「禮尚往來」,你送禮給我,我也送禮給你,本是好事,不過,送得太濫、太繁,儼然跟世俗社會一樣也不好。所以,大部分寺廟送禮,都是送對聯、字畫、屏風、聯語,或送經書、法物,雖不是很值錢,但都是佛門裡寶貴的東西。


 問(13):佛門的互相拜訪中,有「行客」、「坐客」之說。這些行客、坐客之間的往來,有哪些禮貌呢? 

答:「行客」、「坐客」,指的就是我從這一個州縣,到那一個州縣的寺廟拜訪,我就是行客,我要拜訪的長老就是坐客。行客拜訪前,要事先通知坐客,否則坐客在家裡無從得知你要來。

   就是行客來到別人家的寺廟,也要經由客堂安排,不能自以為是,認為自己跟這家住持和尚友好,就自個兒往方丈室去。 

  行客、坐客之間,一般只有行客拜坐客,沒有坐客拜行客,因為坐客不知道你的常住在哪裡,怎麼好去拜訪呢?假如行客拜過坐客了,行客告訴坐客我住在哪個寺廟、哪個道場、哪個地方,那麼坐客就應該回拜。在大陸,回拜表示尊敬。如果人家來拜訪過我,而你不回拜,這是不禮貌的。總之,要禮尚往來。 

  太虛大師一生沒有自己的寺廟,所以辦佛教事業,格外辛苦,常要商借別人家的寺廟來辦教育,但是往往到了事業辦得正好的時候,人家一不高興,他只好停辦。 

  好不容易浙江杭州的淨慈寺請他擔任住持,當時,許多諸山長老們都前來道賀。道賀之後,禮貌上應該是要回拜的,但是因為太虛大師觀念比較新,認為是諸山長老們主動來祝賀的,也就算了,並沒有回拜。沒想到,這下子情況不妙,諸山長老聯合起來要把他趕走,自此他的住持夢也就告吹,後來也沒再做過住持。

   過去,南亭法師到高雄一家寺廟拜訪,按理說,行客拜訪過坐客之後,應該要回拜,但是當時台灣寺廟還不懂回拜的禮節,也沒想到南亭法師是長老,能到自己的寺院來是因為看得起,應該要回拜,當然就沒有去回拜。所以,有一次,南亭法師到壽山寺去,提起這件事,還憤慨地說:「不懂規矩,我按照佛教的規矩,行客拜坐客,但是他們都沒有來回拜。」 

  由此可知,佛門裡,諸山之間友誼的增進,還是有它的一套方法。


 問(14):假如到常住來拜訪的行客,身分、地位很高,在接待上,會有些什麼儀式嗎? 

答:當大德長老通知他要來,如果寺廟的人多,兩序大眾就列隊歡迎,否則至少要集合在大雄寶殿為他接駕。

   等到大德抵達,就先到佛前禮拜,拜過以後,一般大長老都會懂得向住持、當家禮座。但是有時候,來訪的長老大德職務很大,不等他開口講話,迎接的這一方就要先說:「我們全寺大眾,為某某長老接駕,頂禮三拜。」


 問(15):在大殿裡為長老接駕時,有一定的規矩嗎? 

答:接駕有一定的規矩。如果大德長老到我們的寺院拜訪,到了佛殿,一定要請他站在中間的蒲團位子。如果他站到旁邊去,也要上前請他站到中間,這是對他的一種尊重,表示他可以做我們的模範,是我們尊敬的中心。 

  長老拜佛的時候要敲磬,他每拜一拜,都要敲一槌磬。這三棒大磬一定要會敲,常有知客師、殿主或香燈因為緊張,大和尚才在中間一拜,就已經把三棒敲完,甚至敲的快慢不均勻。 

  三拜以後,班首呼:「全體大眾一起向上排班,我們迎接某某長老,為他禮座,頂禮三拜。」長老會說:「一拜。」假如這個長老只是來一下就走,那麼班首就接著說:「請長老給我們開示!」長老也會在現場為大眾即席講幾句話,如果他會住上幾天,你就說:「報告長老,我們已經準備了茶水,歡迎您飲用,大眾師會等待您定時再開示,請。」 

  拜訪者當中,若是以當家、住持身分來訪的,以武林話來說,叫作「投帖拜山」,就是對方是正式來訪,是以禮而來的,那麼我們也應以禮來接待。 


 問(16):女眾到男眾的寺廟拜訪,在禮節上,要如何禮拜呢? 

答:女眾向男眾禮拜,在過去是慣例,你拜得多、拜得少,或者到處拜,也沒什麼限制。 

  不過,在佛教裡有一條戒律,男眾比丘不向女眾比丘尼禮拜。其實,這個戒條也不是一成不變,例如女眾成了羅漢,成了菩薩,像觀世音現女相,我們不也向他禮拜嗎?假如這個女眾是一位大德、住持,我男眾就不應該向他行個禮嗎?現代社會有女人做總統、做首相,難道她就不值得我們尊敬嗎?一味堅持男眾不向女眾禮拜是不應該的。總可以圖個方便的說法。例如,女眾來訪了,男眾可以說:「大家普禮三拜。」那麼女眾就可以說:「不用,普禮一拜就好。」 

  「普禮」不是單方的你拜我、我拜你,而是大家通通拜下去,老少一起拜,大家互相拜。

   如果是男眾來到女眾道場,按戒律來說,比丘是沒有拜比丘尼的,那要怎麼做呢?如果這個道場裡,除了女眾之外,也有男眾,大家就互相普禮。如果道場裡全是女眾,當男眾說:「我們今天到這裡來參拜⋯。」還沒說完時,女眾就可以接著說:「我們迎接大和尚、大法師。」這個時候,大家就可以互相說:「我們普禮。」 


 問(17):在佛殿為諸山長老接駕時,敲磬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敲的嗎?或者是有一定身分的人,才可以去敲呢?

 答:寺院裡,要有一點職權的人才可以敲磬,但也不是由資深的長老來敲,長老已經不過問這許多事情了。所以大多是由年輕的,像維那以下的悅眾、殿主、禪堂的當值來敲。不過,如果行客是地位很高的大和尚、大法師,本寺方丈和尚為晚輩,那麼大和尚也可以出來敲,以表示隆重。 

  敲三棒磬,雖然很容易,但是不可以沒人敲。所謂「三個和尚沒有水吃」,如果大家都想我以為你會敲、你以為我會敲,最後不得人敲,才臨時找人來敲,這就表示規矩訓練不嚴。大德在進大雄寶殿前,發心敲磬的人,就要站著預備,今天的磬就是由你負責敲了。發現沒有人敲,就要有人趕快上去敲;如果今天都沒有人敲,就通通都要受到處分。


 問(18):在大殿裡為長老接駕,不只是敲磬子,還要唱讚、念經是嗎?

 答:過去長老大德來訪,大都是敲磬子迎接,不過現在為了表示隆重,有的人持傳爐到山門外去迎接;傳爐就是點香爐。甚至還請來樂隊、吹鼓手歡迎。也有的人唱香讚、擺香案相迎,其實,這在平時並不需要,除非是領袖級的大德來訪,否則平常並不需要這種繁文縟節。

   大德進到大殿之後,也不需要念經、唱讚。因為訪問的時間是很寶貴的,念經、唱讚,意義不大,還不如在接駕後,請他開示,這有佛法、有意義,比念經、唱讚好。除非來訪的人沒有要講話,大家只有唱讚、誦經,讓場面熱鬧一點。


 問(19):接駕以後,寺廟要如何款待這些客人? 

答:為長老接駕之後,寺廟就在某個地點舉行宴會,請長老用齋。如果是公宴,司儀就會說:「起立,我們今天有哪些寺院、哪些教會、哪些單位,在這裡準備了齋飯,要歡迎某某長老,我們請長老就席,並請某某代表大家致詞。」然後稱念〈供養咒〉,或者是喊「請」之後,就開動了。


 問(20):諸山長老來訪的時候,是否也像現在社會,長官來了,會有很多的隨從?那麼對於這些人,也要一起接待嗎? 

答:有一些官員的跟班,都是有身價的。比方,行政院長、國務總理來了,那麼,他隸屬單位多少的主任、長官一定會跟著來,而他們的職位都是很大的,也就應該一起接待。 

  不同的是,寺廟的長老來訪,跟隨的幾位隨從,大部分都是他的徒弟、侍者,所以,在接待上就沒有看得那麼嚴重,把長老的位子固定,讓他的徒弟坐在旁邊,都不要緊。

   尤其,長老來訪,若有特別的事要和本寺大和尚商量,不需要人陪同,就由知客師以茶果招待他的隨從,或另約其他地方談話。


 問(21):對於來寺拜訪的客人,會給予接駕,他們要回去了,會有送駕的禮儀嗎? 

答:有,如果諸山大德在客堂談完話之後,還要到佛殿行禮告辭,大家就要事先集合到大雄寶殿。再由當家師、住持,或知客師向長老說明:「長老,我們大眾已經在大雄寶殿集合,要為長老送駕。」

   他一聽到大家已經集合了,就會到大雄寶殿。長老到了大雄寶殿之後,他會先禮佛。禮過佛,三拜一結束,會有一個問訊。在他問訊之前,本寺為首者就要呼:「全體大眾向上排班,為某某長老送駕,頂禮三拜。」老和尚會說:「一拜。」那麼大家就一拜拜下去,等大家起身後,他或許倚老賣老,對晚生後輩也不拜了,就向大家問訊。他對佛三拜、一問訊後,一切圓滿,大家就歡送他離開了。


 問(22):這個寺廟的人眾,跑到另外一個寺廟去住,可以收留嗎?

 答:這一個住眾不要待在這個寺廟,要想到那個寺廟去,如果只是掛單一天、兩天、一宿三餐是無所謂,假如他要在那個寺廟長住下來、就職,就要得到剃度的寺廟同意,給一個推薦函,說明這個人要到你那裡參學,這樣就不會有糾紛。或者是那一邊的人,跟這邊的人徵求意見:「你有同意嗎?有同意我就收留他。」一般人都不會冒失地跑到他寺掛單。

   臨時掛單可以,要長住,就必須有寺廟證明。等於學生轉學,你不讀這個學校了,要想到另一個學校就讀,就必須有一個轉學證明,學校確認你就讀的年級,也才好收留你。寺院的人眾也是一樣,你不住那個地方了,要想到我這裡來掛單,也要出示度牒,證明你的身分,寺廟才好收留。


 問(23):每一個道場,都有護持的信徒。對於信徒從這個寺廟跑到那個寺廟的情形,諸山之間應該以什麼態度看待?

 答:信徒「跑寺廟」是錯誤的。做為道場的信徒,應該選擇好要做哪一家寺廟的信徒,一旦選定之後,就認定在這一家。

   信徒跑寺廟的原因,一種是看在寺廟平常待他的禮遇如何,只要他對某個寺廟稍為有一點不高興,他就要跑第二家;在第二家待得不高興,又跑第三家。另外一種是每個寺廟都對他很好,都結了緣,只要他們一做法會,他就跑來跑去應酬。

   但是,嚴肅地說,信徒跑寺廟,經常是把寺廟之間的是非好壞,帶來帶去,這是不好的。信徒最好不要跑寺廟,信仰要專一,一心念佛、一心拜佛、一心皈命。假如要跑那一家寺廟,那麼就要由這一家的住持或者職事,領導大家一起去拜訪才好。

   這樣的規矩必須樹立,不立就亂。在日本,「不跑道場」這一條規矩是很嚴格的,各個宗派之間,我是真言宗的,你是淨土宗的,互不來往。他必須改變宗門信仰,才可以去那個道場。佛門的信徒雖多,是非閒話卻很少。甚至一個信徒,平常很發心,要想捐獻公益作為寺廟的基金,也不是輕易就可以捐的。日本的寺廟,都是有歷史的,幾百年、幾千年來,經濟都由固定的會員護持,一年要繳多少會費,所以,他並不重視個人平時的捐獻。假如有這種平時的捐獻,也都轉而捐助社會,這都是大家很樂意的。


 問(24):假如有信徒對某一個道場,心有不滿,或自覺受了委屈,跑到另外一個道場去訴苦。諸山之間應該要以什麼態度看待? 

答:人,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根性,見到那一家的信徒,跑到我這裡來訴苦:「唉呀!那一家不對啊!做人不好啊!」他就很高興。其實,這個信徒在你這裡這樣說,他到了另外一家,也會說你不好。因此,大家要懂得人類的習性,懂得這種歷史重演的事實,凡是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要阻止他。

   信徒「不言僧過」,在家的信徒不可說出家人的錯處。難道出家人不會犯錯嗎?會犯錯,但不用我們來說是道非,他有師長、有制度、有戒規,不必我們來議論。我是來寺廟求功德的,怎麼反而造口業了?所以,奉勸所有的信徒,不可以說寺廟僧伽的過失,那是不如法的。 


 問(25):寺廟與寺廟之間,可以互相幫忙,那麼在金錢上,也可以互相來往嗎? 

答:好朋友都不共金錢來往了,當然寺廟和寺廟之間,也不可以化緣;寺廟和寺廟之間,也不可以借貸。寺廟和寺廟之間,有關金錢上的幫助,例如你的寺廟很窮,那麼我可以給一百萬、一千萬元資助興辦佛學院、資助重建大雄寶殿。我資助你,是不用償還的,一次就決定,這樣可以。如果是借貸,下次要償還的,不如不借比較好。


 問(26):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寺院? 

答:過去的寺廟,平時不開門,只有到初一、十五才開。現在的寺廟,不管大廟或小廟,都要開門,不開門,平常要做些什麼呢?寺廟若不開門,等於一個機關,每天不開門、不上班、不辦事,就要失去它的功能了。 

  有時信徒灰心失意,你做師父的,要給他鼓勵,有時信徒起煩惱,你要幫助他做心靈建設。寺廟每天要替信徒服務,不可以關門。

   寺廟如同信徒生活的加油站,信徒平時來寺廟添油香,寺廟也要給他添油香。怎麼為信徒添油香呢?就是開導他、鼓勵他、讚美他,讓他覺得人生很有意義,要很歡喜地活下去。出家人要熱忱服務信眾,信眾則應以正見來護持僧團,彼此在菩提道上相互提攜。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