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美凡事在意又如何?做对了才重要
纽约代伟-102179 06/04 5303杜彼得
《我們有所爭,有所不爭》
那天市議員(Rory Lancman)打電話要我一起去參加皇后區(Little Neck-Douglaston Memorial Day Parade) 全國最大規模的國殤日遊行之一,且表明是陪州長(Andrew M. Cuomo)一起走。老實說,主辦法拉盛農曆新年遊行多年,我們一直很清礎自己的遊行是皇后區人數最多(無論是參與遊行或在路旁觀賞都是),隊伍最盛大,且因為距離不長,多項節目也最集中,因此;從未有心思參加其他地方的遊行。
然而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兩大黨候選人的逆向操作,看了都令人生氣,反觀紐約州長(Andrew),不禁令人感到他既正常又有作為,若能參選總統也許有機會,也就格外珍惜有這麼一位州長。毫不猶豫的答應去參加小頸的遊行,順便也對主流主辦的遊行做一番觀摩。(結果發現,該遊行遠不如法拉盛遊行的籌備井然有序,且一定準時出發,一點的遊行一直等到一點三十五分才開始。)
州長一到現場,市主計長斯靜格、區長卡茲、數位州市的民意代表都到了,加上一些天才般的各族裔僑領,拼命的擠破頭與其握手照相(自拍)唯獨早已等在現場的國會議員孟昭文與我都待在原地等遊行開始,不斷的有人想從我身旁超前。一位熟識的猶太裔黨代表,不禁好奇的問:「你為什麼既不照相,也不爭往前走?」
非常嚴謹的向該黨代表表示:「通常參加以主流為主的活動,只要我是唯一少數的華裔,不用你說,我一定會爭重要的位置,或者事前也會提出要求,因為我是唯一在場的華人。但是今天,和州長站在一起在前排走的,是我們華人第一把交椅國會議員(Grace Meng),對我而言已經足夠,好好的跟著後面走即可,唯獨遊行若在法拉盛,我因是主辦者,才需要陪著走。」
這位民主黨黨代表聽完之後,立即表示,原來你們華人是有所爭有所不爭,難怪我們很多人都敬你三分。主流社會有沒有敬三分,也許是過譽了,但是參與各項活動與政治多年的我們,這些年早就學到一個重要的啟示,什麼時候該扮演什麼角色,一定要有自持,做任何事要有度,且要以大局為重,顧及到華人社區的尊嚴。我們珍惜唯一美東的華人國會議員以她為首,就是尊重我們自己,方能展現華人社區的「團結」。(這也是只要FCBA徐理事長與我一起出現在同一個場合,我們都會推她往前站在重要位置的主要原因。)
站在山頂和山腳下的人,雖然位置有所不同,但它形成的畫面卻是一個「圓與和諧」,儘管山頂與山腳景觀有所差異,二者在畫面上都很重要。常常看到華人在各式各樣場合,爭著站位與照相,不惜爭先恐後,但是大家可有想到,如此一來,看在政客的眼裡,無論你站在山頂或山腳,二者頓時都變成同樣的渺小。
反倒是這些年,我們很少參加純華人的活動,偶而不得不參加,就自然不會去爭著要照相,因為華人的活動,參加來參加去幾乎都是同一批人,應該把機會讓給一直在扮演支持角色的兄弟姊妹,否則老是所謂的(僑領)在照相,那麼如何去鼓勵更多的華人參與一些必要的活動?(過去90年代在慈濟擔任文宣工作時,海報製作個人就喜歡貼上初來參加的慈濟人,而不喜歡貼幹部的相片,原因就在這裡。)
做眾人的事,很累;累在身上、累在心上,有些痛;無傷無痕,痛在心尖,但是當你見到族群榮耀的成果時,掛在臉上卻是享受成果喜悅的淚。過去的劉醇逸,現在的孟昭文,每天早上當我們閱讀五、六份報紙時,看到他們有傑出的表現,都會立即發短信到他們的手機讚嘆以示鼓勵。多年來;已成了個人的一種習慣,為什麼老是在撰文中強調「不獨親其親」,就是鼓勵大家能視他人的下一代如自己的子女,感謝他們參政的熱誠。我們更了解一位「國會議員」,對美東的華人特別是紐約而言,它意味的意義是什麼?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怕的是深交後的陌生;認真後的痛苦;信任後的利用;因為你有所求,總希望對方能夠眷顧自己,一旦沒有;就會大失所望,進而哀傷。倘若能將心境提升到社區或族群,把自己縮為不足道的「小我」,你會發現,華人第二代在崗位上優秀的表現,對你也許並無好處,對整個族裔而言,他們創造的另一面,將會使含你個人子女在內,下一代的華人,留下一片前程似錦,蔚藍的天空,那麼你就會像我一樣,充滿了「感恩」。
也因為看到這一點,這些年來,我們很願意不斷將華人世界的正能量往主流社會推銷,逐漸也體會到,並不侷限於將華人第二代優異的表現說事,因為其他族裔也有優秀的第二代,成就不一定比華人差。反倒是華人的非法移民,花了難以想像的偷渡費,從第一天來到美國,就刻苦耐勞的工作,幾年下來,不只是拿到合法居留的身份,且創造了足以傲人的「經濟奇蹟」,故事相當的吸引主流社會的理解與敬佩。(不只一次,我們在公眾場合向主流朋友坦言,是到了你們該學習了解華人文化,並強調美國社會需要注入亞裔元素的重要性。)
最近在微信上,我們深深被不斷的有群組,鼓勵華人投票、關心政治,而感到振奮。這股力量都是在梁彼得警官事件之後興起的,讓個人心中相當的感動,這和30 年前華人的社會,幾乎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想提醒大家,美國的政治演變是有命脈可尋,沒有一步一腳印深刻的依循,是很難真正的說個所以然。所幸的是這個國家,是有法律與憲法讓上至總統,下至百姓遵守,因此我們在任何行事上,都必須去考慮法律的問題,特別是牽涉到金錢。紐約有華人因不熟悉法律而觸法,希望今後不要再有類似的事件發生,阻礙了華人在美國社會的正常成長與茁壯。
孔夫子論教學,凡是法者,應多鼓勵;凡是勇者;應避免過分激進,反而應略抑壓,而當中,最高的境界是「中庸」之道,是一種「平衡」。華人同胞來自大江南北,有緣相聚在美國,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法律」是沒有人可以改變,一旦你不小心觸法,那就是誰也救不了誰。這些年面對太多人事的變遷,明白人與人之間可以講究緣份,卻講不了「法理」,人生的路上一腔熱血也好,別有用心也罷,但誰也強迫不了誰,轉進路口,拐一個彎,又再遇上,讓一切隨緣就好。
《參加國殤日之遊行體會甚深》
法拉盛的農曆新年遊行,人數雖龐大,相對卻單純許多,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想展現文化的底蘊,換句話說,想讓主流看到華人存在的價值,還有「有容乃大」的多樣化及「隨遇而安」的克勤克儉。
參加小頸「國傷日」的遊行,走在路上,那種感覺完全不同,連佇立在街頭兩旁的群眾都很不一樣。特別是隊伍中,一些耆老挺起胸膛穿著制服,那股精神,立刻把我們的思考帶入美國歷史的回憶中。歷史不長的美國,從獨立建國到南北內戰而形成一個自由、民主、法制的國家,從一戰到二戰,從韓戰到越戰,美國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國威。從中東戰爭到伊阿戰爭,我們也感受到這個國家已開始力不從心,問題卻出在政府內部的一些政策,還有在多元文化衝擊下,政客們失去了方向。
記得遊行過後,雖然是華人,我們卻在臉書上提醒主流社會的人們,不要年復一年只是紀念那些為國捐軀的軍人,應該正視美國現在的責任是,如何有為有守的再回到從前,以告慰亡魂的在天之靈,他們都是為成就偉大的美國,而犧牲掉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想強調的是,別忽視移民的價值,選擇移民到美國,也是因為這個國家有序和強大,華人的心情與主流社會是接軌的,在面對美國的未來,我們也有話要說。
美國對軍人的照顧,特別是有軍功的,高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唯一的差別是,當國力遠不如前時,就會導致政府在很多方面無法完善。不過我們深深的體會,美國人嘴吧不說,他們都深愛這個國家,也相當尊重社會的制度,由於新聞的自由,任何生活在美國的人,即便達官顯赫,都無法逃避輿論的監督,稍一不慎像紐約州前州長史匹哲,前國會議員韋納,很小的個人操守,都能使他們身敗名裂。
著名小說家華萊士曾在(Kenyon)學院的演講,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十篇最有影響力的畢業典禮致辭之一。196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是美國著名作家,擅寫長篇小說、短篇故事。父母都是伊利諾州立大學的教授。華萊士的碩士畢業論文是(The Broom of the System) 使他引起美國文壇的轟動。
據說華萊士在著名畢業典禮演講稿,在距離典禮兩個小時前,因為文章太長,差一點被縮減一半,後來幸虧沒有採取行動。2015年5月21日這篇(This is Water),成為經典文章,華爾街日報轉印成為出版書籍,許多中學與大學都列為教材。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關於平凡生活中的豐富意義,在其中人們就可以發現平和與智慧。華萊士在其中說:「崇拜權力最終你會感覺虛弱和恐懼,然後你會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權力來令你對自身的恐懼麻木。崇拜你的智慧,被看作聰明人,你最終會感覺愚蠢,像個騙子,總是在被識破的邊緣。但這些形式崇拜的誘人之處並不在於它們是惡的或罪惡的,而在於它們是無意識的。日復一日,對於你看見什麼及如何衡量價值越來越且有選擇性,而不去關注那些你正在做的事。」
再三的讀華萊士的話語,一次又一次反覆的細嚼慢嚥,我們開始體會,雖然華人文化有許多令我們驕傲與運用於國外的地方。然而我們開始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華人的人云亦云,把政客神化,把愛國情緒表面化,「抛頭顱、灑熱血」罔顧事實的歷史情節,好多事情都缺乏實事求是的勇氣,使我們生活在世界各地,永遠充滿了矛盾哲學,太悲切了。(不禁使我想到去年有友人問我,支持那一位當台灣總統?我毫不考慮的說:「如果我還這麼關心誰是總統,我不會待在美國會立即回台。但我來自台灣,會關心台灣的生存,就如同我會關心美中關係的變化,因為它與華人社區息息相關。」)
《不要把「種族歧視」合理化》
「俏比洗衣溶珠」的視頻並非中國首個涉嫌種族歧視的廣告。「黑人牙膏」在台灣與大中華區深受歡迎,小時候我們在台灣黑人牙膏、白人XX是口語化的俗稱,沒有人會想到可能會有種族歧視的成份。黑人牙膏的英文名字原是(Darkie),由於有種族歧視的嫌疑,1990年改為(Darlie)但中文仍以「黑人牙膏」使用之。
四年前,哈爾濱啤酒邀請美國籃球員奧尼爾擔任代言人。不過,一些天涯論壇的網友卻攻擊他,並提及不少非裔患上愛滋病,及形容非裔是猩猩,甚至有人呼籲抵制該牌子的啤酒。BBC在報導中稱華人不習慣非裔的文化歧視由來已久。2015年美國巴爾的摩由反種族歧視議題爆發騷亂時,內地網友對事件評論亦充滿種族歧視。(但這不是華人有沒有反種族歧視意識的問題,只是在亞洲,華人對言詞敏感度很低。)
我們在海外,特別是美國,這二年,動不動就使用「種族歧視」做代言,會不會太敏感了呢?美國社會種族的問題從來沒有斷過,被「歧視」二個字牽扯的以對「有色人種」最為普遍。但是實際上去了解,白人中的歧視就不在嗎?在紐約;猶太人、義大利人、愛爾蘭人就沒有這個問題嗎?有色人種中,黑人沒有歧視華人與西語裔嗎?華人又何嚐沒有歧視他們呢?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不同族裔語言、文化的多元產生隔閡,是誰也避免不了的,華人在美國的歷史不短,人數也在逐年增加,我們已成為美國主流的一環,除非政府在執法上有非常明顯的差別待遇,否則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動不動就以「種族歧視」對號入座,反倒成了自我矮化。
《結語》
選擇移民與生活在美國,我們沒有一個人是被迫的,同胞中以「政治疪護」拿到身份的人不在少數。美國給大家機會於此落地生根、飛黃騰達,只要真心付出,觀念正確,我們就會被認可與立足,也方能在美國與故鄉有誤解時,名正言順的表達我們的關心,才能產生注意作用。
今天的世界,沒有什麼事能夠糊弄到最後,好與壞,時間拉長了就會顯現出來。我們只要問心無愧,就算別人看不到,那是他們的損失,責任並不在我們,華人用心重情,活在那裏都會安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