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节 《佛学概要十四讲》 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 李炳南教授编表/吴聪敏(希仁居士)演述

圆心-3395  09/16   6595  
4.0/1 



                  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此篇讲佛学内容,专指对治众生烦恼的法药言。佛是医王,为度众生,在这一代时教中,曾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后由阿难尊者等诸大弟子结集经典,共三藏十二部,部帙浩繁,今且寻其设施法门的用意,略述梗概。


甲、佛法总纲


      佛陀法药,广之虽有八万四千,约之则不外三大纲领,曰戒定慧,此名三无漏学;以能断烦恼,能了生死,故称无漏(漏喻烦恼)。这可说是佛法的本体,若离此三,则非真正佛法。


      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修学佛法,则需持佛戒律,这是学佛的根本。因为持戒,才能防非止恶,清淨三业。三藏经典中,律藏即属于戒学,故曰「律规三业」,规范三业,非戒而何。然戒有止持与作持,止持是消极的去恶,作持是积极的为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定即禅定。禅是梵语「禅那」省称,定是梵语「三昧」译名。禅定要义,在于息虑静缘,内须不打妄想,外要不乱攀缘,这却是入道的枢纽。三藏经典中,经藏即属于定学,故曰「经诠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发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扰动则溷浊不清,静寂则光明映照,众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慧即智慧。智是决断,慧是简择。这是学佛最终目的,开发智慧,就能去惑证理,所谓破诸烦恼,证真实理。三藏经典中,论藏即属于慧学,故曰「论辨邪正」,辨析邪正,最能开发智慧。然智有实智、权智,达真实理是实智,用之权巧摄众是权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权智。


      须知,三学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后有定,若能入定自然开慧。故愣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乙、佛法大意


      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说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止持和作持的旨意。至于「自淨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淨无染;而禅定正是清淨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淨意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桉,对于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丙、二门并修


      至于学佛之人,想要明体而达用(体是戒定慧三学,用是诸恶莫作三句) ,则须讲究「解行」并进。解是解了教理,行是如理修行;一者如目,一者如足,必须二门互相资助。


      解门有二:(一)是阅藏,广阅三藏教典,此在博学多闻。(二)是研宗,天台、贤首、三论、唯识,择其一宗,加以研究,此求专精深入。


      行门分四:(一)是律宗,遵照佛制,淨除身口意恶业的方法。(二)是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三)是淨宗,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西方淨土的方法。(四)是密宗,採取手结印、口念咒、意观想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方法。


      二门之中,解理不妨广求多闻,行持则必专修一法。故昔有主禅淨双修者,古德谓必深了实相以后方可,否则恐致禅淨俱破,初学者又不可不知。


      但是,一佛出世,随着道法的讹替,人根的转变,概分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期,而法门修行的机宜,则自不一。根据经典,初正法时期,约五百年(一说千年),佛之法仪未改,有教有行,亦有证果,此时持律堪可成就。次像法时期,约一千年,佛之法仪不行,而像似之佛法行,虽有教有行而无证者,此时则须加修禅定成就。后末法时期,约一万年,佛法衰微,有教而无行,此时唯依淨土成就故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则,吾人今距佛灭度,已逾二千多年,其末法之时乎!修淨土之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