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节 《佛学概要十四讲》第五讲 人生三际之抉秘(十二因缘)—— 李炳南教授编表/吴聪敏(希人)居士演述

圆心-3395  09/04   5716  
4.0/1 



      第五讲    人生三际之抉秘 (十二因缘)



      当前人生,三界统苦;而千苦万苦,总在生死。佛陀出世,即是为此大事;以生死了,则一切苦了。

      欲了生死,先须洞明根源;欲明根源,故须进观「人生三际」,亦即过去生从何来?将来死往何去?此为世间一切学术宗教所欲穷尽而终未能穷尽之千古秘密,而佛学独能彻底说明之,且能彻底解决之,此佛学所以超绝一切学术宗教处。

      然则,佛学云何说明?曰万法生起,不离因缘;佛说生死苦果,因缘共有十二,名曰「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生有死,故名有支)。

甲、双重因果

     「因」是亲因,如种子,为能生之种。「缘」是助缘,如水肥,为助生之机。单因不生,孤缘不长,因缘和合,自然结果。而因生果已,果随变因,因又生果;譬如桃果中仁,仁又生桃。所以,因果不绝,生死无尽。

     「十二」支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此十二支,辗转感果是为因,互相由藉是为缘,故称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缘」即生起和引起之意)。此即是吾人生死相续之根源。下依次略加说明:

      (一)无明  无始烦恼。谓无始来,一念不觉,于诸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曰无明。粗分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暂毋须赘;枝末无明,为凡夫所修,今宜审明。

      枝末无明又分二:(一)是迷理无明,即是见惑(身见边见等种种邪见),能发起善恶诸业。(二)是迷事无明,即是思惑(贪瞋痴慢等种种烦恼)能滋润生死苦果。今「无明」支,尤其约迷理无明而言,也就是吾人第六意识相应之愚痴心;诸烦恼中,此愚痴心最能发业。

      愚痴之事甚多,主要却有两条:(一)是迷执身相,认作是我;不知四大假体,实本无我。由是不知善恶因果,确实不谬,只为私心滔滔,于是恣情造作诸恶,发三途恶业,而招将来三途恶报。(二)是不了三界统苦,万法无常之真实谛理,只为贪着人天色无色界之可爱果报,于是发有漏善业及禅定业,而招将来人天善报。

      (二)行  造作之义,即指所作善恶诸业。由于二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事业 (所谓起惑则造业)。亦即无明力故,若起无贪、无瞋、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瞋、痴等烦恼心,则造恶业。但不论善业恶业,皆在吾人八识田中熏成种子(所谓宿生习气),此称为业力。须知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二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识等五支,也就是吾人之五蕴报身。

      盖吾人之八识中,第八识是总报主。规矩颂云:去后来先作主公。当临命终时,名乱心位,八识田中无始来诸善恶种子争起现行,譬如摇彩,重者先牵。其中一强有力之业种子,就引第八识去投胎。于有缘父母,当其交媾时,视如淫剧,遂起一念爱心(男的爱母憎父,女的爱父憎母),而揽父精母血,成其胎中。然六道众生,有马腹有驴胎,或王府或孙宅,乃至虚空中之微生物,无量无边,到底吾人第八识将投向何家?那得视各人之业力如何而定了。可畏哉!业力,可慎哉!业力。

      下面五支,即说此五蕴报身发展的过程:

      (三)识  本识揽渧。即指第八根本识入胎之位。此时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命之开端。

      (四)名色  识煖胚团。名指心识(即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即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外托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能,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单称色。

      此一阶段,细分又有五位:第一七日名羯罗蓝位,又云歌罗逻,译为凝滑,或云杂秽,即父精母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团凝滑之秽物。第二七日名頞部昙位,译为,经二七日,渐渐增长而成疮疱之形。第三七日名闭尸位,译为輭肉,经三七日,渐成輭肉之质。第四七日名羯南位,译为坚肉,经四七日,渐成坚固之肉。第五七日名钵罗奢位,译为肢节,又名形位,自神识投胎至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位。以上皆属名色支摄。

      (五)六入  指眼等六根。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之作用,故名六入,此为胎中成长之位。

      又细言之,从第五七日形位后,至第六七日名髮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五根圆满 ;乃至第十九七日诸根具足。如是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六)触  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与外境相 接触。当婴孩自出生至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尚无憎爱分别。此为六根交摄一切外境之作用。

      (七)受  领受之义。即领纳所触境界,谓根境相对于违顺等境上,生起苦乐等感受。当四 五岁至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 求,且能分别好丑,唯不生贪爱之心耳。此为对境所生之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过去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现在苦果。即有此五蕴假身, 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现在因缘,而又将引生未来之苦果。其情形如下:

      (八)爱  贪爱。即因感受引生之执着。当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时,行将成年,欲望既开,对 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所谓于乐受顺境,则起贪恋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爱包括憎)。唯未广遍追求耳。

      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譬如世间五穀种子,须蒙润雨,然后发芽;吾人八识田中之 业种子,亦须蒙润缘而后现行。润缘者何?凡迷事之思惑,贪瞋痴慢等诸烦恼,皆为润生之缘;而其中爱字,为七情根本,最能润生。故愣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古德亦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九)取  妄取。亦即是上品之贪爱。约二十岁后,血 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染欲境之一种趋求。

      (十)有  业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 「行」支是过去之业,「有」支是现 在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果报不外:1、正报:分本有(现在之身)、中有(即中阴身,指此身已死,后身未成,中间所受之化身)、后有(后世受生之身)。2、依报:包括欲有(欲界)、色有(色界)、无色有(无色界)。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此为所作业力感报之一种定规。

      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等过去「无明支」),有支又为因(等过去「行 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

      (十一)生  倒识 託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 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託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十二)老死  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自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诸根衰败名老。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如夭殇之人),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如上所说,十二支包括过去因缘(无明、行二支),现在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现在因缘(爱、取、有等三支),未来苦果(生、老死等二支)。是为双重因果,此乃佛陀说明吾人生死相续之一种铁则。

乙、异名喻况

      十二因缘,虽是只说三世,其实已括千世万世。何者?盖过去因缘,更从过去果来,故上 溯过去则无始;而未来苦果,更生未来惑业,故下推未来则无终。可见,无始之前,吾人既 已如此生死而来,无终之后,吾人恐怕也要如此生死下去。

      所以,十二因缘又名「十二重城」,五句章句经云: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又名「十二轮」,辅行云:犹如车轮,辗转不穷。此众生所以不停轮迴生死。

      然则,此事云何解决?十二因缘既是辗转由藉,故只要能断一支,则馀支不更相续;譬如十二轮中,取去一轮,馀轮不复辗转。是故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而生死总根,即在「无明」。若无明断,则一切生死苦恼断,此为佛家釜底抽薪的办法。至于如何断法?俟述「内容设施」篇时再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