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节 《佛学概要十四讲》第四讲 人生当前之所受(观受是苦)——李炳南教授编表/吴聪敏(希仁)居士演述

圆心-3395  09/04   6638  
4.0/1 



        第四讲  人生当前之所受 (观受是苦)




      佛学内容,离不开人生和宇宙。人生有「当前」、有「三际」,宇宙有「有情」、有「器界 」,下当依次加以演述。今且先言当前之人生,这是我们本身最现实亲切的事,不可不先觉悟。


      所谓「当前」,就是指我们现身从坐母胎开始,直到寿命终结八识离身之一期生命。统此一生,不论何人,自始至终,整个遭遇领受,都可一言概括,那就是「苦!苦!苦!」。须知,这绝不是佛学之故作悲观,而只是作人生实况的直述。所以四谛的初门,就先说「苦谛」(谛是真实不变的道理),而教以修四念处观,其中一条即是「观受是苦」,这却是开智慧的起步。初学于此,假若不能有所警觉,则学佛又如何?求解脱又如何?


甲、领受种类


其实,我们对于外境的领纳感受,不仅苦之一类。详细分析开来,计有五种:(一)苦受,指身(即眼等五识)之领纳违情境界,而感苦痛者。(二)乐受,指身之领纳顺情境界,而感快乐者。(三)忧受,指心(即第六意识)之领纳违情境界,而感忧恼者。(四)喜受,指心之领纳顺情境界,而感喜悦者。(五)捨受,指身心(通于六识)之领纳不违不顺境,而感无苦无乐无忧无喜者:这称做五受。


      或问:领受既有五种,何以但说苦受?这因五受之中,有虚妄有真实。乐喜捨三,惟是虚妄;苦忧二受,才是真实。这可从两层说明:第一层本无有,世间本无实乐(喜捨),而所以感觉快乐(喜捨),那只是所痛苦(忧)的暂时停止或暂时离去之一种错觉而已。譬如我们患病初癒,忽觉甚乐;然而平素未病,乐在那里?第二层能改变,其所以为乐的,若是令他乐之不止,那就要变为苦恼。譬如食色二事,人以为大欲乐;如果使他终日饮食色欲不止,势必拼命求避,惟恐不及了。因此之故,乐是虚妄。若是苦忧二受,则不如此。第一层人生本身即是一种苦报,非由乐的因缘,才来苦受。第二层所苦恼的事,令之不止,也绝不变为乐。譬如以棍击身是苦,若不止鞭打,也惟有苦上加苦,绝无转乐之理。因此之故,苦是真实。


      可惜,众生不知乐是虚妄,所以穷逐不捨,终得不到真乐。所幸,佛陀深知惟苦真实,所以教修观受是苦,求解脱道。


乙、苦果略举


      既然明白观受惟苦,但不知人生苦事究有多少?这若详演开来,则有无量无边;若是归纳来说,也有所谓「八万四千」、「百八烦恼」、「百一十种苦」,乃至「三苦」、「八苦」。今且略说「三苦」、「八苦」,如表所示:


      第一「苦苦」:苦是苦恼逼迫之义,即约苦忧二受而言,指种种身心苦恼之苦。此中包括「八苦」:(一)生苦:在母腹中,正坐胎时,处溷秽中,头下脚上,如坐牢狱,故称胎狱。等出胎时,像山合体,往往难産,母子交危。既出以后,风触嫩皮,刀割脐带,这时真是有苦难说。所以婴孩坠地,都要放声大哭,请细听之,简直是说「苦啊!苦啊!」。(二)老苦:童子少年,迁谢不住,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这时髮白面皱,形变色衰,饮食难消,气力虚微,拄杖羸步,坐起不便,身体衰败,精神昏沉。(三)病苦:身是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不免患 病;四大不调,即有四百四病。或脏腑伤损,或皮肉疮痈;这时辗转床塌,全身疼痛,形消骨立,喘息呻吟,其苦难当。(四)死苦:有生就必有死,等命终时,犹如风刀解体,又像生龟脱壳,当然苦不堪言。(五)爱别离苦:父母夫妇子女兄弟等所爱眷属,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 佛经上说,尘点劫来,我们为别离苦所流眼泪,若积聚起来,四大海容纳不下。(六)怨憎会苦:冤家仇人,偏要常常遇到。孔子尚有宋国桓魋和楚国子西;佛陀亦有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圣人且不免,何况凡夫?(七)求不得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希望平安富贵,却是如愿以偿的很少。(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亦名五蕴, 是指聚成假身心之色,受、想、行、识五大元素。既有这假身心,就时刻爱取欲尘,造作诸恶,如火不息。此是八苦的根本。曾有人说 ,这苦又可名健康苦,因之五阴假身,愈健康就愈往外攀缘,而苦也就愈无穷了,这话很有道理。


      不但如此,生、老、病、死和五阴炽盛,本为身内之苦,而内之内且充满不淨(如五不淨观,九想观说),乃是一具臭皮囊。其中死苦,为身后之苦,而后之后,仍要轮迴不停。至于爱别离三,则是身外之苦,而外之外又有水、火、旱、潦、大风、地震、盗贼、刀兵、牢狱等天灾人祸。以上即是苦苦。


      第二「坏苦」:坏是变坏之义,即约乐喜二受而言。因为万法无常,乐境才现, 苦境即来。俗云:贺者在堂,弔者在闾。当乐境坏灭之时,即是坏苦。


      第三「行苦」:行是迁流变动之意,即约捨受而言。虽有时不苦不乐,但我们的神识(俗称「灵魂」)迁流无常。仁王护国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是为行苦。


丙、三界统苦


      或问:苦有如此之多,那么谁来受呢?是否汝受我不必受?当知,三界以内的一切众生统通得受,谁亦免不了。请为分别言之。


      一者「欲界」众生统受三苦:欲界包括六层天和下面的五趣杂居地(我们人类即居此中)。因为这范围的众生,都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故名欲界。但是,贪欲是一切烦恼的根 本;贪染欲尘,自是一切苦之根因。所以,东方文化中,儒家主张节欲,佛家讲究断欲,以 求减少灭除苦因。若西方文化则提倡纵欲,不知这就等于提倡受苦啊!


      二者「色界」 众生兼受坏苦和行苦:色界包括四禅,共十八层天。这范围的众生 ,因有禅定的功夫,已无男女饮食的欲望,却仍保有色身和宫殿楼阁等,故名色界。可是,身为苦本,仍然不离生、住、异、灭,为生死所缠缚,所以有坏苦和行苦。


      三者「无色界」众生单受行苦:无色界包括四层空天。这范围的众生,所入禅定 (名四空定)更深,不但无饮食男女欲望,亦无色身执着,只留神识,故名无色界。可是,神识为招苦之缘(故学佛目的要转识成智),为一切妄念所依起,所以仍有迁流生灭的行苦。


      由此可见,只要是三界内的凡夫,都得受苦,无一例外。所以佛学教离苦的办法,就须跳出三界。


丁、受苦益起颠倒


      还有一层,众生受这苦之后,并不是从此完结。原来,观察其所以招苦的原因,主要是烦恼盖住本性(指贪爱、 瞋恚、愚痴等),这就是「惑」。因为迷惑颠倒 ,无有智慧,自然胡作非为(指杀生、偷盗、邪淫等),这就是「业」。既然造作恶业,将来必定招受恶的 果报,这就是「苦」。可惜,众生招受苦果,不但不知自反自省,往往还要怨天尤人,因此 更起迷惑颠倒;所以,「惑、业、苦」,恶性循环,永远不止。经上称为「三道」(道是能通义,惑通于业,业通于苦,苦又通惑),又名「三轮」(轮是能转义,三者轮转不休),如图示:


                     



      人生实况,就像这图所示,解苦妄作, 复造苦因;因此,加苦续苦,无有已时。譬如扬汤止沸,只见滚上加滚而已。无怪乎聪明的人总要感歎一声「苦海无边」了。


      最后,透露一点消息,佛法却有真正止沸之法,那就是要釜底抽薪,这且留到下文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