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节 《佛学概要十四讲》 第二讲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 李炳南教授编表/吴聪敏居士演述

圆心-3395  09/01   6327  
4.0/1 



       第二讲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佛义既明,求觉之心,不免油然生起。可惜,佛经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大正藏即有七千馀卷,卍续藏亦有九千馀卷,且深赜难了,以致初学茫无头绪,往往望而却步。此因不懂研学先后之故也。

甲、佛学难解

       佛学深广,因所公认。然非佛学故弄玄虚,而唱高调。原来佛学本身,即是複杂之宇宙,与複杂之人生。此在世间一般之科哲、宗教、学术等,只是作虚妄分别,皆不能以澈底。唯佛以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又称「大圆镜智」)圆澈照见,故能无一物不知,无一事不晓。然后用文字般若(语言文字)演说宇宙状况、人生实际,来觉悟一切众生。但是,内容複杂则必言语难说,说既难说,听必难解,这是自然的道理。

        所幸者,凡事皆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乃学佛之次第,不外「信解行证」四大纲宗(纲是纲领,宗是宗旨)。信是信乐佛所说法,亦即相信经上之言;解则瞭解佛法内涵义理;行是依所理解,实地修行;证则证得各种果位。或问:何不先解后信,却来先信后解呢?这是因为佛法深广无边,如果先解而后信,则恐无学佛之期。故使先信而作随分解,如此自然愈解而愈信,愈信而愈解,而行亦弥坚,证亦弥速矣。此四大纲宗,各有方便,而行证在后,尚非初学所急,初学之急,在于信解,遂为明「信解」的方便。

       方便者何?曰信依总相、解从别相。信依总相者,佛既是大觉悟者,故凡佛所说,皆为觉悟之语(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绝非似是而非,颠倒迷惑之言,故当一一相信不疑。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智度论亦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可见信之重要。若是学佛,而妄改经典,呵佛骂祖,则知其人信门尚未得入,遑论解与行证矣。複次,解从别相者,佛分析宇宙人生事物,似是千头万绪,其实总离不开几个方面。若是研究佛学之前,能先略知这几个方面,自得提纲挈领之便,可免望洋兴叹之憾,入海算沙之诮矣。下且归纳为若干组,依次来略述这几个方面。

乙、诸法三分

第一组:诸法三分——体、相、用。

        当知,一切万法(万法泛指一切大小事物。「法」字,是轨持义,持是任持自性,轨是轨生物解。)皆具备「体相用」三大部分。体是本体,相是现象,用是作用。譬如:一铜铸香炉,铜是言其本体,香炉外表是其现象,盛香是言其作用。世俗之人,大概只见到法之相,而不明法之体,亦不达法之用。其实,彼所见到之相,亦虚妄分别之相耳(唯识论名此为「遍计所执」),非真能知相也。

        先说「体」:一般言之,万法之体即指万法之「性质」。细究之,言「性」尚可,言「质」则非。何者?质是本质,然万法中实无一法有本质,亦实无一法可为他法之本质。譬如布非衣之本质,以布可再分析,且布亦非缝衣之专料;而丝亦非布之本质,以丝亦可再分析,亦非织布之专料。如是推衍,今日科学所发现各种元素之原子、中子、电子等,乃至佛经上所说之羊毛尘、兔毛尘……邻虚尘等,皆非本质。如此说来,凡有物质,皆非本体;而万法之本体,必是空而无质也。

       万法本体,虽是空而无质,却不可言其无,佛学上即名之曰性(或曰本性)。万法曰法性,众生曰佛性。性者,无改为义,其为物也,空空洞洞,无形无相;如薑之性热,黄连性寒,皆不可以眼见,不可以耳闻。又如花之有香、镜之有光,双手亦捉摸不着。识是之故,一般人皆不知有本体也。

       分别上说,万法各有本体;融通来讲,万法本体,一而不二,何者?曰真如本性(亦即佛性),此乃造作一切万法之真正本体也。(是故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次说「相」:相包括二,表显于外者,曰物质现象;想像于心者,曰心理现象。万法本体虽空,但当因缘条件凑合时,就现出一切现象来;而因缘条件分散时,本来无相。譬如氢氧化合,而有水相;二气分离,其实无水。又如土石积聚,而现高山;着眼土石,山相则没。故知不论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皆是因缘假合,暂起幻影,无有实法。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智度论亦云:因缘所生法,佛说即是空。可惜,众生迷惑无知,一味着相,以为实有,故为相转,不得转相也。

        再说「用」:万法作用无量,各各随相而变。譬如:液体三态,水与气冰,功各不同。然相既刹那转变,用亦刹那随变。故惟洞澈本体,明了诸相者,而后能通达诸用也。曰明体达用,岂其易哉!

       须知,佛陀说法,契机施度,或说体(如云「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恒」),或说相(如云「大智大悲,常乐我淨,无量功德」)或说用(如云「内潜源底薰妄心,外现报化教众生,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学者于此应当分别清楚,若于说相误为本体, 或于说用误为现象则恐失之毫釐,谬以千里矣。

丙、生起三由

第二组:生起三由——因、缘、果。

       或问:法体既空,万有由何生起?答云:生起之始终,不外此三来由,曰因缘果(略称因果)。经云: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孤因不长,独缘不生,必因缘具足,而后生起一切宇宙现象。故佛学讲究一切不离缘起。

       先说「因」:因是主因,譬如最初之动机,最初之造作。此事最为微细,鲜有知者,故世法云:知机其神乎!何者?真如体内,本来如如不动,平等无相;但因最初一念之不觉悟,遂起无明,而演现一切差别妄相。此最初之动机,唯识论上,称之为「种子」(第八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含藏无量无边世法出世法的种子。)譬如世间五穀种子,播种于地,即能生长万物。吾人八识田中之种子,亦能现起一切宇宙万有。故名此种子为因。

       次说「缘」:缘是助缘。譬如:只有稻种,不能生果,必须加上土地、水分、日光、肥料等之帮助,然后才能长出稻来。此土地、水分、日光、肥料等,即是助缘。唯识论上,论生起万法之缘有四(如表),略释于后:

      (一)亲因缘:即上面所说之「因」(种子),盖彼能以亲自成办自己之果, 故名亲因缘。

      (二)无间缘:亦名等无间缘。众生的念头,前念后念,接续不断,而前念开 导后念,前念不灭,后念不生。譬如流水,前水招引后水,后水推动前水,相续不绝。此中前念后念,力用均等,故名等;中间不容他念间隔,故名无间。

      (三)所缘缘:指众生念头所攀缘之物件。经云: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为所缘之缘也。

      (四)增上缘:除前三种缘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缘。有违、顺之别:例如霜雪能令青叶变为黄叶,此霜雪对于青叶,即是违增上缘;对于黄叶,则是顺增上缘。

       万法具缘多少不等,色法(包括一切物质现象)只要具足亲因缘、增上缘二缘即能生起。心法(包括一切心理现象)则须四缘具足,然后方生。

       再说「果」:果即结果,指生成之一切现象。因缘和合,则能生成一切万法,如植物熟,故名曰果。

       然因果道理,看似简单,其实错综複杂。因种有常暂之不同,助缘有强弱之分别,结果则迟早有时。或因同而果异,或果同而因异;如同为杀人,论罪有别;同受畜报,业因不一。总关键就在「缘」字的关係。

       明乎万法生起的道理,则可以立命,亦可以转命。何者 ?要得善果,必须先种善因,若种恶因,必得恶果。当知,吾人尘点劫来,八识田中,已种满无量无边之恶业种子,若要不结恶果,则勿增上助缘。古德云: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这是修行最好之办法。

丁、法有两端

第三组:法有两端──事与理。

       事是事实,理是理论。事实乃理论之事实,理论乃事实之理论;故有时讲事实,有时讲理论,二者不可偏滞

       又,事是事相,理是理体。理体是空,事相是有;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空有不二,理事不二。

       又,事是事修,理是理性。若执着理性,偏废事修,则等说食数宝;反之,专务事修,不 明理性,则恐盲修瞎鍊。

       是故,分析万法,必须事理双讲,方能避免偏见;学佛修行,必须理事兼进,才能福慧俱圆。

整个说来,佛陀既依照体、相、用、因、缘、果、事、理等八方面来解析宇宙和人生,吾人亦当依这八方面来认识本身和环境,才能八面玲珑,面面俱到;如是以研经,如是以听教,庶几获条贯统系之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