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ant sharing about college students add depression for parents 中国家长不要拔苗助长 🤗
anonymous-104125 05/08 38904.0/1
Important sharing about college students add depression for parents 🤗🤗😇
From a friend 🤗🤗:
團裡有幾位家長問我關於亞裔或亞洲來的國際學生 mental health 相關問題。在此分享一些我的觀察。
我服務的兩所長春藤學校 (Penn 14 年,Columbia 4 年),亞裔及亞洲學生都相當多(哥大尤其多)。很多學生都會跟我們說,他們去學校的諮商輔導中心,但是不敢跟爸媽講。寒暑假回家期間,其實心理治療師推薦需要繼續心理輔導或吃藥,但是這些亞裔或亞洲來的學生因為不敢跟爸媽說,所以比較長的假,變成他們病情惡化的時間。收假回來,有些學生狀況不穩定,有些要住院。學生如果已經成年,因為 FERPA (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我們也不能聯絡家長。所以家長一直被蒙在鼓裡。有些少數不幸的例子,是到孩子自殺了父母才知道孩子一直都在接受心理治療,而且沒有很好的支持系統。
這個問題牽涉的面相很廣,每個學生的個別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很難一概而論。我寫了這一小段,很想跟所有家長說的是,亞洲家庭的確有些對心理諮商和輔導不太認同。我自己的爸媽也是這樣(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研究所才來美國的,我自己的爸媽都沒有在美國唸過書,他們自己搭飛機來美國都會因為英文不好而在機場迷路)。我也是來念書,來工作之後,慢慢對西方的諮商輔導理論有認識(念碩士班時要修這方面的課)。在孩子申請大學的期間,除了很多量化的能力(考試成績,課外活動表現等等),我很希望家長多多關心孩子面對挫折和自我調適的能力。每每看到孩子 suffer,言談之間,孩子隱隱地痛處,都是 "I disappointed my parents" "I let my mom down." "I am such a loser. My dad will never forgive me." 雖然聽了快 20 年了,每次聽都還是很痛。我心裡都想,他們的爸媽要是聽到他們這樣說,應該比我更心痛吧!
一些比較具體的建議:
1. 多觀察引導,和孩子討論他們生活中的決定。從這些討論中,瞭解孩子的想法,適時給予支持。這要花時間。也是為什麼我在前篇文章說,教養升學不能外包的原因。
2. 引導孩子培養健康的興趣嗜好。在這裡我說的興趣嗜好,不是要去比賽得獎的。而是在孩子低潮時,可以讓孩子有健康的宣洩管道,讓孩子有一定的抗壓性。我看到有 serious hobby 的孩子抗壓力一般都比較好。遇到挫折不會馬上放棄。
3. 培養孩子良好的運動習慣。我多年的觀察,有固定運動的孩子,一般比較難掉入無法自拔的情緒問題。(當然也有例外)。
4. 遇到孩子做不好的,對事不對人。改正他們的行為,不要攻擊孩子。孩子有做不好的,立即給予指正。不要拖太久。
5. 父母的鼓勵讚美很重要,孩子的自我肯定更重要。亞裔父母不習慣讚美孩子,孩子有時候為了得到父母非常難得的肯定,在發展上很難達到自我肯定那個層次。孩子能自我肯定,才能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
6. 好好觀察孩子怎麼交朋友,怎麼得到 social support。遇到挫折時,爸媽不能是他們唯一的避風港。孩子得學會建立好的 support network,上大學不在爸媽身邊,才能也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
7. 好好觀察孩子在心情不好時,self care 能力如何。孩子吃飯嗎?好好睡覺嗎?用什麼方式排解負面情緒?花點時間和孩子討論這些。我發現爸媽有 explicit 教過的孩子,通常都比較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8. 在孩子上大學前的一年,開始很認真的討論 how to seek help。這是很多諮商輔導研究上都有寫的,亞裔孩子的 help seeking abilities 比其他學生(不只是白人,黑人,拉丁裔等等)都要不好。很大一部份原因,根據研究,是家庭和文化的關係。和孩子討論 asking for help is a sign of strength 對亞洲家長來說可能很難,但是很重要。你的孩子要上美國大學,老師不會像亞洲老師一樣 reach out to offer help。如果還不懂得自己在需要幫助的時候,ask for help (不一定要去諮商輔導中心,但是得知道其他地方),大學會過得很辛苦。
9. 用你覺得合適的方法(每個家庭不一樣,沒有一定的標準,沒有對和錯),和孩子談性(包括 safe sex),談性騷擾,談交往,談 LGBTQ+ issues。這些問題是大學生最常面對,最難啟齒的問題。這也是很多學生有些關卡過不去的來源。
10. (最重要的一個)讓孩子知道,雖然你想法可能跟他不一樣,但是你願意無條件傾聽。在大學裡遇到困難,打電話回家,你會用前十分鐘無條件傾聽,不打斷,不給任何意見,不 judge 他們地傾聽。讓孩子知道,你的愛沒有條件。孩子不需要做什麼來值得你愛他。
我不是 licensed therapist,這些意見純粹是在學校工作多年,on call 多年,看到許許多多 mental health 例子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images/27887-100630-14387075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