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开国将校授衔的山头重要性~浅说广东东江纵队高级指挥员受衔偏低的历史原由】~蒙城老張有话说
蒙城老張-101698 08/01 42154.0/1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
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
海军政治部主任邓楚白
【再谈中共开国将校授衔的山头重要性~浅论东江纵队领导层的受街偏低被打压】中共早期武装队伍的形成,除了南昌起义朱德部,贺龙部原国民党正规军队起义之外,其余在全国的武装人员基本属于流氓无产者和小股游击队,佔山为王的土匪武装所构成。而对青年学生的吸收,除了建党早期在全国各大高校中的激进学生组织力产生之外,抗日战争是中共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为了抵御外侵保家卫国,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全国中华儿女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投身于国共两党政治集团,吸收有为知识青年进入中共组织,进入中共武装,形成壮大燎原之势,正是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一贯策略,所以在夺取政权之后毛泽东公开感谢“皇军”,而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痛定思痛,在各种史料中也充分显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为主要的转折点,故此国民党历史史科中对张学良的评价为:国民党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今天已经有学者对南昌起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基本确定认为南昌起义最初以国民党左派的名义而发动的,因为当时参加起义的队伍朱部、贺部,几乎全数是国民党的队伍,倘若立即拉出共产党的旗帜,对于一些对时局并非十分清楚的中下级军官士兵,是否会予以充分认同,这是值得考虑的。此外,国民党中,当时确实有一批在社会民众里有影响的左派领导人,如宋庆龄、邓演达等。他们忠实于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遗训,在事实上仍表达了国民党主张革命的一面,这是不容忽视的。最后,也许是十分重要的,共产党当时还没有更大的力量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当起义队伍向广东行进时,并不能获得百姓的强烈呼应和认同),所以,当时打出国民党左派的名义,有利于汇聚军队和民心,有利于起义顺利进行,这基本是客观的事实。
而中共广东东江纵队的发展壮大,也是大同小异,国共联合抗日,东江纵队被归入国民党第四战区序列,归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副司令长官余汉谋指挥。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抵抗日本军队的游击队。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在广东东江下游的惠阳、东莞、宝安一带,以及香港和广州的周边地区,抗日战争后期还把游击区扩展到粤北山区和韩江流域。东江纵队最初起源于1938年成立的多支游击队,包括由曾生等人创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王作尧等人创立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等。这些队伍在1939年4月至5月间接受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下辖的两个大队。1940年9月这两个大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1942年 1月,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到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白石龙村召开游击队干部会议,总结了部队三年来对敌斗争的经验,成立了以林平为书记的中共广东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东江和珠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并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编为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林平任政治委员,部队编成 1个主力大队和东莞、惠阳、宝安、港九 4个地方大队。此时,游击总队建立了电台,从而能及时直接得到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游击总队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指示,1943年12月2日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发表宣言正式公开东江纵队是由中共领导的军队。抗日战争结束之后,1946年6月30日,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序列。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名声显赫,美誉省港澳与海外华人社会,因此许多华侨华人、华侨学生回国参加抗战,回国之后都投身于东江纵队的抗日战斗中,1940年下半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游击队应返回东莞、宝安、惠阳坚持敌后抗战的指示。中共广东省委派省委常务委员、东江特别委员会书记林平,曾生,王作尧,邓楚白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方针,两个大队分别进入东莞大岭山区和宝安阳台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中共抗日民主政权,到1941年秋建立了广州—九龙铁路以西的大岭山和宝安—太平公路以东的阳台山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的发展壮大中,吸收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归国华侨学生,可以说在它的部队成员构成,军事领导层的构成上,在中共军队中指挥员的文化素质和部队成员的文化构成,是中共部队中文化程度高,革命理想情怀强烈,即有牺牲精神和顽强战斗力的部队,这里介绍一个花絮的小故事,在解放广东初期,林彪四野大军南下广东,有着美誉“塔山英雄团”的所属一个连队,在广东和东江纵队所部相遇,双方各自以为对方为国民党部队,这个连队在交手后被分割包围,被迫剿械,让四野丢了面子,结下梁子。而东江纵队在国共相争中被中共划入华东野战军序列,在授衔时,主要指挥战将粟裕与元帅失之交臂,名列大将之首,而东江纵队作为地方武装,又归属华东野战军序列,故此55年只有纵队司令员曾生一人被授予少将军衔,严重拉低了整个部队领导层的军衔授予。但是东江纵队作为广东海防部队的主力构成,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身,为海军的建设,为海军航空兵的建立,做出重大贡献和重要构成。 中共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的发展壮大中,吸收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归国华侨学生,可以说在它的部队成员构成,军事领导层的构成上,在中共军队中指挥员的文化素质和部队成员的文化构成,是中共部队中文化程度高,革命理想情怀强烈,即有牺牲精神和顽强战斗力的部队,东江纵队作为广东海防部队的主力构成,特别以王作尧,邓楚白等东江纵队高级指挥官为代表人物的海军军事领导,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身,为海军的建设,为海军航空兵的建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今天浅简介绍东江、两广纵队的杰出代表三位高级指挥官:司令员曾生,副司令员王作尧,政治部主任邓楚白。
~ 曾生将军,曾生原名曾振生,是澳大利亚归国华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担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领导人,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于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曾生少将历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等职,于1995年逝世。
人物生平
1910年12月出生于龙岗区坪山镇石灰陂村一户华侨家庭。
1916年至1923年,在龙岗、香港、坪山读小学;
1928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商业学院;
1933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1934年参加中国青年同盟。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香港海员工委组织部长。
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
1938年10月,曾生遵照党的指示,从香港带领百余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和学生,回到坪山组建抗日武装;
10月30日,组建中共惠宝工委,任书记;
12月2日组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总队长。
1942年2月至1943年1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东江军政委员会委员。
1943年12月至1946年10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中共广东区党委委员。
解放后,曾生先后担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任中共海军党委委员、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等职。
1982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5年11月20日在广州逝世。
我们从官方简介看到曾生将军三六年入党,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解放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当时的司令员是叶帅。相比其他纵队司令,曾生的资历和战功似乎差一些。但作为叶帅的副手,他的军䘖低但实际军职并不低,承担的海军的前身海防部队所面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曾生将军有几个经历在中共将帅中是比较特别的:
他是一名归侨将领,青少年曾随父到澳大利亚求学 ,并且毕业于商业学院中专部(也算海归了)。
他的学历在55年授衔的所有将帅中,算是偏高的,是中山大学文学院的学生。有大学学历的将帅也不少,但像这非军校的大学生是不多的。
他领导了一支人数不多但却具极大影响力的纵队—两广纵队,他的名字和纵队名字在《朱总司令命令冈村宁次投降信》中的关于投降事宜,就与华北聂荣臻、华东陈毅、鄂豫两省李先念将军一起并列作为广东指定代表 。可见曾将军的地位在抗战期是较高的,他的名字即使在教科书中也会提到,这在少将中也是唯一仅有的。
在授衔后,很快转业了任地方要员,最后也官至部级。在政治场上有了个完满的归宿。
邹韬奋先生曾经对曾生有高度评价
在抗战初期邹韬奋在离开白石龙前,曾经为曾生题词留念——
保卫祖国 为民先锋
曾生大队长,以文士奋起,领导爱国青年组成游击队,保卫祖国,驻军东江。韬从文化游击队自港转移阵地,承蒙卫护,不胜感奋,敬书此奉赠,藉表谢忱。
韬奋 一九四二年一月廿日。 ~ 我们看看副司令员王作尧的资历:193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燕塘分校第七期(比照总校第十一期),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任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1938年10月15日,王作尧任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队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9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队长。1943年12月,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先后任华东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大队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副参谋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部副教育长、两广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二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参谋长、广州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军第一副司令员、高级防空学校训练部代部长、沈阳军区防空第一副司令员、武汉军区防空第一副司令员、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61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79年12月当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0年7月3日,王作尧在广州病逝。 ~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史上,真正意义上指挥打响人民海军在海上实施战役的第一枪标志意义,是当年广东海防部队海军指挥官开国大校邓楚白。 邓楚白主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校中为数不多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儒将,从抗日战争开始一直战斗在战争第一线的中共高级指挥官,有东江抗日英雄,海军“儒将”之称。 人物生平: 邓楚白(1916-2006)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任。
东江纵队西北支队政委,广东军区江防部队政治部主任,海军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海军航空兵师政委,海军航空兵第四航校政委,旅顺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副政委等职。大校军衔。正兵团职待遇。
1950年广东江防部队协同陆军解放万山群岛战役中,他为前线联合指挥所成员。舰船拼凑起来了,可会开船航海的人却很少。邓楚白迅速写出一份报告,请示叶剑英,阐明征招社会各界航海人员和原国民党起义海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批复同意后,从武汉、长沙、香港等地的大批海员或技术人员包括一些航海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了万山海战。设备比较完善的“桂山”舰却缺一个合适的舰长,邓楚白毅然决定由原海军人员、广州航海学校校长池敬樟担任舰长。邓楚白大胆提出的方案为万山海战的胜利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邓楚白主任,汉族,1916年8月13日出生,原名邓锡珩,曾用名邓家恺,广东省南海县官窑乡大杭村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肄业。
1936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东京支部领导的东京“文化座谈会”组织,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8月回国。1938年初在广西南宁健中中学任教师。1938年5月在南宁因进行抗日救亡活动被捕。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起,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政工队队长,中共广东省翁源县临时工委会宣传部部长,中共翁源县党的特别支部书记,1939年8月任中共广东省翁源县委第一任书记,1942年任粤北省北江前线特别区委员会副特派员。1942年底到白色恐怖区的广西隐蔽,在《柳州日报》当了半年编辑部主任。后转到桂林德智中学任国文老师。1944年6月通过蒋管区到达东江抗日根据地,从事敌后游击抗战。1945年2月任广东东江纵队西北支队政治委员。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被派往马来亚、香港开展地下工作,开辟文化战线,在香港负责中共广东党在香港的宣传工作,在其他同志协助下,组织筹建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前身——新华南通讯社,任总编辑,负责对每天从延安发来的电讯稿进行编辑整理,提供给香港各大报,将解放区的声音传播到香港地区。不久,到复刊的香港《华商报》任社务委员,并担任香港新闻学院讲师,筹办新民主出版社,兼任经理。1946年春派往南洋,负责对党中央指定的两个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党内职务是华侨特别支部宣传部长,中共旅马特别支部宣传部部长。1947年夏向组织要求调回国内工作。1948年2月任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北江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广东区滃江地方委员会书记。1948年12月至1949年7月任粤赣湘边区滃江地方委员会书记。1949年11月任广东军区江防部队政治部主任(驻军十五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江防部队司令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参加了开辟广东北江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和广东战役、万山群岛战役。1950年12月至1953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5月至1956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部长,被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6年7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校址在四川阆中), 学校的首任政委是邓楚白,当时同时兼任海军航空兵二师的政委。首任校长张祥。接任校长张保华,海军航空兵二师副师长。教员来自军队院校。学员全是选自部队具有初中文化、表现良好的现役军人,毕业后即安排排长、连长职务。。邓楚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5年11月至1978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政治委员。1978年8月至1982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任,1978年9月至1981年5月任海军委员会常务委员。1982年1月至1983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1988年离职休养,享受正兵团职待遇。
海军东海舰队原副政治委员邓楚白同志(正兵团职),因病医治无效,于 2006年11月11日12时25分因病在广州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