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May 看电影 Ida - 镇静自若的波兰电影

张慈 May May-252  03/17   7483  
5.0/2 

電影 ,一放出來,就不由得我神情為之一聚。4(左右)X 3(上下),
黑白片。看多了寬螢幕,4X3的鏡頭,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覺。為什麼呢?我猜想左右讓我們擴展了生活的視角,可是上下卻讓我們增加了想像的空間。相對於常見的寬螢幕,4X3似乎多加了些看完電影後的餘味。

電影裡,很多鏡頭,主體都是放在最下面1/4的畫面裡,例如 Wanda 和Anna
倆人長途開車,汽車默默獨行,完全在最下面1/4的畫面裡,上面
3/4,要不就是兩邊筆直的大樹,要不就是陰暗的天空,也許是在預示著未來的不安。還有教堂內一些修女們工作的鏡頭,也都是放在最下面1/4的畫面裡,增加了教堂的崇高氣氛。導演Pawel
Pawlikowski 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輕鬆的說是新進攝影師在試鏡的時候,誤打誤撞,無意間抬了一下相機,看到了出人意外的效果,才用的。不知是真是假?

其實也不特別是只用某幾個攝影手法。例如裡面是用了很多固定鏡頭的長鏡頭,效果很好,(這也是一些名導演的招牌了。)可是結尾時一段長時間的Anna獨自走回修道院的戲,導演用的鏡頭卻是放在
Anna前面,隨著Anna的步伐拍的,起起伏伏,從慢到快。幾乎每一個鏡頭都讓人覺得餘味未盡。手法隨心所欲,大概這就是好導演,好攝影師的境界了。

除了一新我們的視覺以外,聽覺也叫我們聚精會神。叫人一新『耳目』。配音不多,對話也不太特別。長時間的無聲,像是讓我們喘口氣,沉淀一下視覺給我們的餘味,真是神來之筆。順便一提,Silence
怎麼翻譯成中文?『寂靜』,『沉默』,好像都替 Silence多加了一些別的意思,現在我只能想到『無聲』。這個『聲』是
Sound還是Voice?

除了Cinematography (攝影),Sound/Music
(配音)以外,的其他各方面,演技,劇本,也都好,不太特別。Anna從頭到尾,臉上表情很少,是導演要突出個性,特別安排的麼?當然加多了表情,就俗了。可惜Wanda
死了以後的戲,導演好像稍許加了一些比較通俗的手法。對這麼一部好電影,最後挑三撿四,有點過意不去,大概是責之切吧。

背後問的一個大問題是:二戰中,有些波蘭人(大部份信天主教)救了些猶太人,也殺了些猶太人,是全被德國軍隊逼迫的?還是為了錢財?過了幾十年了,這筆帳怎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