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49《僧事百講》春秋祭祀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10/06   13290  
4.0/1 





  子孫們對於自己往生的親人總要盡一份心意,雖然我不知道他是即刻轉世或者情形如何,總之,祭神如神在,就當他能受用。 

  就是說他不能受用,你本身也能獲得功德。 

   中國的傳統風俗裡,每年都會舉行春秋二祭,藉以體現「慎終追遠」的孝道精神。佛教是重視孝道的宗教,為了因應此一傳統,會在這兩個時節舉辦報恩法會,好讓信徒到寺廟,為先遠考妣宗親誦經回向。

   說到祭祀,一般人多以為人死後就是做鬼,尤其每年到了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普度」這一天,總要以三牲祭拜「好兄弟」,其實,佛教講「六道輪迴」,人死了以後,有可能上生善道,當然也有可能下墮惡道,不只有做鬼一途。 

  這個講次,以超度的意義、出家人孝親之道、佛教對民間祭祀的看法、佛教對「七月」的看法等作介紹,期盼大眾對祭祀的意義能有正確的瞭解。 


 問(1):日本很多寺廟的住持,每到了祭祀的日子,都要挨家挨戶地到信徒家裡念經,與信徒家建立關係。請問現在中國的寺廟,到了祭祀的時節,是如何與信徒建立往來關係呢? 

答:寺院和信徒之間總要有些往來,尤其是春秋二祭,清明節的春祭、重陽敬老節的秋祭,每一個信徒家裡,所有的兒女、子孫都希望對祖先慎終追遠、懷恩報德,所以寺廟若能在舉辦春秋二祭法會時,寄發通知單到信徒家,家裡的兒孫們接到了通知,記起了先人的靈位或骨灰安奉在寺廟裡,就會到寺廟祭拜,或者是請寺廟為先人做一些紀念佛事。如此一來,信徒和寺廟之間,既能保持聯繫,也讓信徒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所以,寺廟舉行春秋二祭佛事是很好的事情。


 問(2):春祭是在清明節的時候,這樣說來,清明節是佛教的節日,還是中國的民間習俗?它的起源為何? 

答:中國有首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見到了春祭清明的時候,散居各地的子孫,都在尋找回鄉的路,好為先人上墳。 

  一般說到清明節,就不免要提到寒食節。原本這是兩個不同的節日,由於日子差不多,所以古時候舉辦寒食節活動時,經常都會延續到清明。那麼,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兩者就逐漸地沒有了差別,到了今日,一般人只有知道清明節。 

  談及寒食節,源於春秋時代,晉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早年晉文公重耳在外落難時,介之推和他患難與共,甚至在他日子最難過的時候,介之推還割下腿上的肉給他充飢。 

  後來,晉文公回國,坐上君主之位,要想為有功之人封官,卻獨獨忘記介之推。而介之推早已決定遠離政治,不再出仕,於是來到了綿山隱居。 

  有一天,晉文公忽然想起介之推,得知他隱居山林,便親自上山尋找,卻無論怎麼叫喊,都找不到他,最後晉文公想了個妙計:「放把火燒山,山林燒了起來,他總應該會跑出來了吧?」不料,介之推還是不肯出來,最後抱著一棵樹給活活燒死了。晉文公哀傷之餘,為了感念他,就用這一棵樹做成了一雙木屐,穿在足下,好讓他天天跟隨著自己。 

  從此,晉國的老百姓為了紀念介之推,每逢他被火焚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禁火,吃冷食。這就是清明寒食節的來源。 


 問(3):清明節是一個慎終追遠,對自己已故父母、祖先表達追思的日子。但是有人說出家以後,往往就忘記這些事情。請問出家人要如何報答父母養育的恩情呢?

 答:我想,出家人不會忘記父母之恩,反而會更加牢記父母生養的恩德。兒女在寺廟裡,每天要做早晚課誦,或許他們也在為父母祈願、回向:「願此功德,讓我的父母在世的時候,都能身體健康;父母往生了,祝願他們可以蓮位增長。」 

  出家人不會忘記要孝順父母的。可以說,出家人是最懂孝順意義的。一般人孝順父母,只是給予物質方面的滿足,出家人孝敬父母,則以所修學的真理,賜予父母,希望能讓父母永離生死苦海,獲得長久的清淨安樂。 


 問(4):關於出家人孝順父母,佛陀或者歷代高僧是否也有些事例? 

答:佛教是積極提倡孝道的宗教。釋迦牟尼佛出生後一個星期,母親摩耶夫人就過世了。即便母親過世,也有生養佛陀的功德,佛陀成道以後,曾經有一段時期不在人間。他到哪裡去了?經典記載,說他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去了。甚至為了感念姨母的養育之恩,佛陀也成就姨母大愛道等五百位釋迦族的女眾出家,使得佛教有了比丘尼教團。 

  除此之外,父親淨飯王去世的時候,諸王子們商量要以什麼方式讓父王出殯,當提及由哪幾個人負責抬棺木時,在一旁的佛陀聽了,說道:「我也要參加一份。」 

  由此可見,佛陀是很重視孝道的,即使他成佛了,也親自要為父王擔棺。一般的民眾當天看到佛陀在送葬的行列裡,為父親擔棺,都非常地感動。 


 問(5):清明法會時,寺廟要舉辦什麼樣的佛事,或者誦念些什麼經典呢? 

答:春祭的清明法會,可以禮拜《水懺》、《洪名寶懺》、《金剛寶懺》,或者舉行《三時繫念》佛事。 

  有的寺廟會連續舉行三天的法會,讓從遠處趕來參加的人好安排時間,今天沒有時間,明天也可以;明天沒有時間,後天也可以,總會選擇一天來參加。 

  當然,有的寺廟人少,佛事時間的安排,不便於太長,就可以集中在一時、一支香,或一場法會,讓大家一起來祭弔。總之,因寺廟的情況,作法也各有不同。 


 問(6):有些寺廟有靈骨塔,那麼每逢春秋二祭,也會有些祭祀、開塔的儀式是嗎?

 答:寺廟若有靈骨塔,每逢春秋二祭,都會特別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因為子孫為了父母、長輩的靈骨放在寺廟裡,有的就要來掃墓,有的就要來悼念。 

  說到靈骨塔,政府對佛教寺院,包括對納骨塔抽稅,是有些不當的。為什麼呢?兒女為了父母的靈骨擺在寺院,而拿了一點錢給寺院,平常好代替他們打掃、上香、換水,或者獻花、獻供,為往生的親人做些服務,甚至逢年過節時,為他們舉辦佛事法會,難道這也要抽稅嗎?這應該給予一些方便,給予一些獎勵才是的。

   當然,現在世俗社會為了爭取這一區塊的利潤、利益,也建了很多的靈骨塔,大批的收納靈骨進塔。但是與寺廟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後續的責任與服務,例如沒有春祭、秋祭,也不一定要替亡者上香、誦經。 

  所以,我覺得,在世俗社會上,建靈骨塔,政府要求給予多少稅金,我們無以置論。不過,在佛門裡,政府要為靈骨塔抽稅,對許多有佛教信仰的信徒來說,並不是一種很有禮貌的事情。 


 問(7):秋祭一般是在重陽節的時候,究竟「重陽節」是什麼意義? 

答:九月初九重陽節也就是敬老節。這一天,多少時日沒有看到父母的兒女們,都要回家看望父母,送點禮品孝養。甚至這些老人過去對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國家社會不能因為他們老了就不予聞問,還是要給予一點關心。 

  過去印度有一個棄老國,不准許國中有老人,凡有老人,都必須驅逐。因為國王認為老人無力做事,又每天要吃食,實在浪費米糧。不過,有個大臣不忍心遺棄年邁的父親,於是偷偷地建了個地窖,好讓父親在裡頭躲藏。 

  後來這個國家由於沒有老人貢獻智慧和經驗,問題層出不窮。有一天,敵國送來一份戰書,全國上下無人看得懂裡頭所使用的文字,國王只好昭告全國,哪一個人能識得,將給予重賞。於是這位孝順的大臣,便偷偷地到地窖裡向父親詢問辦法。在父親的指導下,大臣稟告國王,因而化解了一場可能發生的災難。 

  國王對這位大臣讚美有加:「幸虧有你的智慧,國家才能平安無事,你的功勞實在很大啊!」 

  大臣回答:「這不是我的智慧。」 

  國王心裡納悶:「不是你,那究竟是誰呢?」 

  大臣擔心事情露出破綻,就說:「大王!您必須答應免除我的罪過,我才敢說出實情。」 

  國王應允後,大臣就把擅自將父親奉養在地窖裡的事情稟告國王,並表示這些難題都是父親傳授他智慧和經驗才得化解的。 

  國王聽了大臣的話,心生慚愧,說道:「老人竟有這麼大的功力,能拯救全國人民的性命!」於是下令全國民眾從此不得再棄養老人,必須克盡人子的孝道。若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則要治他大罪。自此之後,棄老國因為有老人傳授智慧,國家也就變得越來越富強安定了。 

  有句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一個家庭裡,如果對老人不恭敬、不尊重,也不關心,使得他們成為寂寞的獨居老人,那就不應該了。因此,希望天下的兒女,不要把父母當作足球、排球,推得遠遠的、踢得遠遠的,應該把他們當作橄欖球、籃球,緊緊地抱著,視他們永遠是我的長輩、我的親人。 


 問(8):講到祭祀,無論是清明節的春祭,或是重陽節的秋祭,都是祭人。但是聽說在祭祀當中,也有祭山神、祭海神、祭天、祭地,有這種事情嗎? 

答:不但祭天、祭地、祭山、祭海,甚至韓愈當地方官時,為了如同獅子、老虎般兇猛的鱷魚,經常出沒,傷害人民,還寫了〈祭鱷魚文〉,投入河水中,祭拜鱷魚,拜託牠不要傷害老百姓:「請多蒙照顧,不要傷害這個地方的人!」所以,祭祀也是一種與萬物打交道、建立關係的方式。 


 問(9):佛教講的轉世投胎,一般來說,需要多久時間呢? 

答:這要看個人的業力,難有一定。有的人此死彼生,即刻之間就轉世了,好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於一念間就能往生。因為中有身(神識)不是有礙的身體,它可遠可近,甚至比電、光的速度都還要快。 

  但是也有的人死了以後,或者因為業力,或者他要轉世的那頭時間還沒有到,母親懷孕的時間還沒有成熟,就要多等待一些時日,或者七天,或者四十九天,如果再多天,投生的時間就比較難說。不過,無論時間多長,基本上,不會不轉世。 

  人生,生老病死,生了就要死,死了就要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輪迴就好像時辰鐘,從一走到十二,又再回頭從一開始,走到十二。事實上,人是死不了的,死的只是這個色身。

   人的生命不死,如同汽車壞了,換個零件;衣服破舊了,換一件衣服;物質的身體壞了,就再換一個身體罷了。所以,生死是很平常的事,不要把它看得太嚴重。 


 問(10):假如亡者已經去轉世投胎了,那麼在生的人為他祭祀,所拜的供菜,他吃得到嗎?燒的紙錢,他拿得到嗎? 

答:子孫們對於自己往生的親人總要盡一份心意,雖然我不知道他是即刻轉世或者情形如何,總之,祭神如神在,就當他能受用。就是說他不能受用,你本身也能獲得功德。 

  根據《地藏經》的說法,在家的子女幫助往生的父母念經,父母得到的功德有限,假如功德有七分,父母只能得到七分之一,而自己則可以得到七分之六的功德。按照這樣計算,所做的善事,都是功不唐捐的,只要我有孝心、我有慈悲心、我有感恩心,無論我做了多少事,功勞簿上都會記上一筆的。

   燒紙錢的作法是中國的傳統,因為一般人認為人死了以後就是往陰間去,出於擔心親友在黃泉路上沒有錢用,就要燒紙錢給他。其實,人死不一定做鬼,而是隨著個人不同的業力轉生於六道。就是做鬼,能否享用這些錢財,也要視他的福德而定,如果沒有福德,就是燒給他再多的紙錢,他也用不上;如果福德具足,就是沒有燒紙錢給他,他也能得到供養。 

  不過,為了表達對親人的一份心意,燒紙錢也是無可厚非,只是不宜鋪張浪費。有時花大錢買一堆的金銀紙,最後付之火炬,變成灰燼,倒不如用亡者的名義設立獎學金、捐獻公益事業、興校辦學,讓親人遺愛人間,來得更有意義。 

  現在有的人燒紙房子、燒紙車子,這就有待商榷了。你燒房子給亡者,如果他那裡沒有土地,要把房子建在哪裡呢?你燒車子給亡者,如果他在生時就是因為車禍往生的,難道還要他再出一次車禍嗎?不如將對親人的關懷,化為實際的行動,為亡者行布施、做好事,把功德回向給亡者,讓他獲得實質的利益。 


 問(11):聽說大師有一個關於祭拜的趣聞,可否為我們說一說? 

答:一個有錢人,他擁有一尊黃金打造的佛像,有個小工看到了這尊佛像,心生歡喜,就朝佛像一拜。大老闆看見他的舉動,說道:「你算什麼東西!怎麼有資格來拜我的佛像?我要罰你做多少的工作……。」 

  小人物在大老闆的威嚴喝斥之下,不敢抗爭,只有想:「唉!我們苦命人,難道連一個拜佛的自由都沒有?」 

  有一天,這位工人在山上發現了一根木材,就把它帶回家裡,削削、刻刻,最後竟雕成了一尊佛像,自己就在家裡拜起佛來了。鄰近的鄉民聽說這戶人家供有一尊佛像,都紛紛帶著供品前來禮拜。 

  那個大老闆知道這件事之後,心裡想:「我這尊金佛放在家裡,都沒有人要來拜,你一尊木頭雕刻的佛像,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拜?」於是就把這一位工人找來,說:「喂!我的金佛要跟你的木佛比賽,看是哪一個贏?」 

  「怎麼比賽法呢?」 

  他說:「我們就讓兩尊佛互相推擠,哪一尊跌倒了,就是失敗了。」照理說金佛一定是比較有力量,因此這個工人就想:「糟糕!我這一次一定輸定了。」但是他又不敢違抗老闆的意思。 

  到了比賽那一天,木佛與金佛上場了。最初,金佛和木佛還棋逢對手,彼此實力相當。但是過了一會兒,金佛卻開始搖晃,汗流浹背,最後就不支跌倒了,木佛因此取得了勝利。

   大老闆見此情形,大罵金佛:「你這麼沒有用,連一個木頭做的佛像,都贏不過嗎?」 

  金佛這時候講話了,他說:「大老闆,你知道嗎?平常都沒有人來為我燒香,也沒有人供果,更沒人待我好,我營養不足啊!而那木頭的佛像,天天有人燒香、供養,營養充分,我當然是鬥不過他啊!」 

  當然,這只是一則笑話,但也可見祭祀、供養的功用。最重要的是,這則趣談告訴我們,佛菩薩是慈悲的化身,是智慧的化身,是勇敢的化身,假如我們有慈悲,有智慧,有勇敢,有發心,我們自己就是佛菩薩了。 


 問(12):人死了以後,一定要墮地獄嗎?一定是做鬼嗎?

 答:當然不一定。佛教講「六道輪迴」,人死了以後,可能生天,可能再來投胎做人,甚至成為阿修羅道的神明,當然也有可能墮入地獄、餓鬼或畜生道。 

  一般人以為人死了一定是做鬼,所以看到死人就覺得恐懼,生怕鬼魂會附上身來。尤其是做兒女的,父母去世了,還要以祭鬼的儀式來超度自己的父母。其實,人死了,為什麼一定要把他想作到地獄,或去做鬼了呢?這是對亡者的不恭敬。在生的人應該往好處想:他可能生天去了、他可能會再來人間。 

  佛教裡,對於臨終的念佛人,常常會祝福他「乘願再來」,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發願再來人間,還是可以再來投胎的,就是做鬼、做畜生,一世的業障消除之後,還是可以再來人間。 


 問(13):鬼的世界與人的世界,為什麼不能相通? 

答:所謂「陰陽相隔」,人的身體是物質,物質是有障礙的,因此碰到門、遇到牆,都無法穿越過去。 

  鬼是靈,沒有阻礙,如同電、光一樣,可以穿牆入壁,是門關不住,牆也擋不住的,甚至它的速度比電、光都還要快。 

  即使不做鬼,人死後,沒有物質身體的拘束,也一樣能穿牆越壁,自由飛行。 

  所以,我們看不到過世的親人,不知道他身在何處,正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物質,是有礙的,如果沒有了這個身體,沒有了這個物質,靈和靈之間就可以互動了。 


 問(14):一般說到超度幽冥界的眾生,都是出家人在做,那麼在家人能不能做超度的佛事呢? 

答:在家人等於是義工,幫忙、輔助也會有效用。但是要做一個職業性的神職人員,就必須專職,如同政府官員,我是管地政的、你是管水利的、他是管田賦的,主管的區塊有所不同,也就各有專業。所以,由出家人誦經、度眾、做經懺佛事才是理所當然的,只有出家人才能如法迎請佛菩薩前來加持。 


 問(15):一般說到超度,是對已經過世的人超度。那麼,超度對在生的人有什麼功用嗎?超度對生者、亡者兩方面有何意義? 

答:父母過世了,為了要超度他們,一般人都會請法師來誦經。為什麼誦經能超度亡者呢?因為善念能起超度的作用。 

  過去大臣見到皇帝,都會說:「吾皇萬歲萬萬歲。」皇帝聽了高興,日後他若要出國、升官,或許就容易了。說好話讚歎,就能有這樣的效用,念經當然也能超度人了。為亡者超度,就好比幫助他說好話,讓他得到人緣,得到贊助。

   超度,又好比一個人掉入茫茫大海,有人及時放了一艘船、一塊木頭,那麼,他藉助這個力量,就能安全到達彼岸。超度是人有誠心,必定會有感應的。

   一塊大石頭放到水裡,很快就會下沉,如果放在船上,就可以安然地被運往彼岸。眾生造的罪業頑強如磐石,透過誦經的功德力,也能免於沉溺生死大海中。 

  超度,不一定是人死以後才超度。一個人在世的時候,脾氣不好,有人勸他發慈悲心,他若做到了,就能從瞋恨心裡超度;或者他貪欲心重,在別人的引導下,而能轉貪欲為喜捨,也就是從貪欲心裡超度了。超度不僅是亡者要超度,生者也要超度。讓自己不沉淪,不給無明束縛,從煩惱的牢獄裡解脫,是超度;讓自己從名枷利鎖裡超脫出來,也是超度。所以,世間上不管那一個人,都需要得度,而要想超度,就需親近善知識,親近道德。 


 問(16):如果家裡有親人的骨灰奉厝在寺廟裡,那麼春秋二祭時,是不是要親自去祭拜?

 答:每逢春秋二祭,當然要到寺廟裡向往生的親人禮拜。如果你沒有去禮拜,或許他就要掛念:「我的家人怎麼都不來看我一下呢?他們忘記我了嗎?」長輩會不安心。所以,前往寺廟祭拜,彼此能了卻一樁心事。 


 問(17):在民間,每年到了七月十五中元節,一般的神廟都會舉行普度,或者放水燈,佛教對於這些儀式的看法如何呢?

 答:這許多儀式都是民間的習俗。為什麼民間要放水燈?因為怕亡靈在黑暗的水中淹死,所以點個燈,好引導他過路。他是否藉助你點的燈而得度,我們不知道,不過你有這份心,或許他有這個意,還是有效用的。 

  民間把七月視為「鬼月」,並且在中元節這一天舉行「普度」祭典,殺豬宰羊,普施鬼魂,造成無數生靈成為犧牲品的風氣,則應該予以導正。 

  目前,佛教除積極發揚盂蘭盆節的孝道精神外,將七月定為「孝道月」,配合節日舉行「瑜伽焰口」、「三時繫念」等普度眾生的佛事,藉此以素食代替葷食,改善民間殺生、浪費的普度習俗,希望能獲得更多人的共識。 


 問(18):民間的中元普度,在佛教講是盂蘭盆法會。請問盂蘭盆法會的由來與意義是什麼? 

答:過去,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他的母親因為毀謗三寶而墮入惡道。目犍連運用神通力,看見母親在餓鬼道裡,吃不到東西,就是有東西吃,食物到了口邊,都變成了火焰。由於業力故,目犍連的母親天天都處在飢餓的狀態下。目犍連於心不忍,就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告訴目犍連:「你要想讓母親得度,七月十五這一天,僧團夏安居解居,那許多出家人,經過了幾個月的修行,功德深厚,你就備辦珍饈美味,供養他們一餐吧!或許你的母親藉助他們高深的道德力,就能受用飲食,得到解脫。」 

  目犍連聽完佛陀說法後,就在僧團夏安居圓滿時,供養僧眾,他的母親也在當天脫離了餓鬼道。知道母親得救,目犍連非常感激佛陀。由此,佛陀再叮囑世間應行盂蘭盆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盂蘭盆」有「救倒懸」的意思,就是救護你,讓你不顛倒。例如,讓不能吃的人能吃,不舒服的人能舒服,做不到的人都能做到。為了維護孝道精神,佛教徒依教奉行,於是有「盂蘭盆節」的流傳。 


問(19):中國的習俗認為,七月是鬼月,是一個不祥的月份。請問佛教對此有什麼看法? 

答:把七月視為鬼月,這是在自找麻煩。人有人的歲月,為什麼要把它說成是鬼月呢? 

  從古至今,每年到了七月,一般的寺廟都會啟建「盂蘭盆報恩孝親法會」,而信徒為了供僧、祭祖,都會大行布施。所以,七月是人類盡孝的「孝道月」。或說是祈福修善的「吉祥月」、「功德月」、「福田月」、「僧伽月」、「報恩月」。甚至,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吳伯雄榮譽總會長,更提倡七月為「慈悲月」。因此,七月是大家廣行慈悲、布施的時候,不應說是「開鬼門關」的日子。 

  如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魚蝦在海洋裡,虎豹在山林裡,飛鳥在樹林裡,昆蟲在泥土裡。那麼,鬼也有鬼的世界,他怎麼會跑到人間來呢?所以人間是人的世界,不是鬼的世界。 


 問(20):一般祭祀超度佛事都是以彌陀法門來進行,而彌陀法門又以稱念「阿彌陀佛」為主。一句「阿彌陀佛」,它的力量真有這麼大嗎? 

答:所謂:「一句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稱念阿彌陀佛,必定是很有功用的。有一個年輕人,聽一位老和尚講說念佛法門。老和尚開示道:「念阿彌陀佛能消災免難、增福增慧、解除煩惱、了生脫死,能讓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年輕人聽了,不以為然地說:「豈有此理!講什麼神話!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有這麼大的功用嗎?」他極力反對老和尚的說詞。

   老和尚心想:「對年輕人說法還真是麻煩。」就說:「混蛋!」 

  年輕人一聽,怒火攻心,說道:「出家人還罵人喔!」作勢要打架。 

  老和尚見狀,慢條斯理地說:「你看,我才講『混蛋』兩個字,你就這麼生氣,『阿彌陀佛』有四個字,當然力量就更大了啊!」 

  一句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運用。你送東西給我,我可以說:「阿彌陀佛!」代表謝謝。你回說不必,也可以說:「阿彌陀佛!」我來了,「阿彌陀佛」;我要走了,「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是語言的總匯,當然包含的功德就無限量了。 


 問(21):這個不可思議的彌陀法門,起於何時? 

答:佛陀時代,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忤逆不孝,一心想弒父篡位,最後竟把自己的父親給關進大牢裡。悲傷不已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對娑婆世界的惡濁,心生痛苦,便請求佛陀指引一安穩的歸宿。 

  佛陀聽見她求救的音聲,運用神通力,即刻來到兩人面前,為他們講說彌陀法門。佛陀勉勵他們: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到阿彌陀佛的淨土極樂世界去。這就是佛陀宣說淨土法門的起源,在《無量壽經》上也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問(22):親人往生的時候,大家都會為他誦念彌陀聖號,祝禱他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究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殊勝之處呢? 

答:西方極樂世界,在時間上,沒有寒來暑往,氣候清涼舒適;在空間上,人人飛行自在,沒有擁擠的困擾;在生活上,人人「思衣得衣,思食則食」,住的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

   除此之外,社會安樂,沒有政治的迫害、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惡性的鬥爭、沒有惡道的相害、沒有經濟的困窘、沒有你爭我奪、沒有階級的劃分,尤其大家都是蓮花化生,不但沒有老、病、死苦,也沒有貪、瞋、痴煩惱。那裡的人,每天過著平和、安樂、尊重、包容,逍遙、自在、解脫的生活,正是所謂「極樂世界」。 


 問(23):依據《阿彌陀經》記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一心不亂才能到達。假如不能達到一心不亂,該怎麼辦? 

答: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當然很難,所以平常就要多念,念久了,自然能與佛心相應;念慣了,到了必要的時候,就能提起正念。 

  所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阿彌陀佛」是梵語,翻譯成中國話的意思就是「無量壽」、「無量光」。說到無量壽,它超越時間,是無量的壽命;說到無量光,它超越空間,是無量的空間。什麼東西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就是真理。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理,這句真理跟我們相應了,我們就能進入真理的世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 


 問(24):一般人念佛,若不到一心的程度,那麼功德是不是就消失了? 

答:《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念佛不能念到一心不亂,所謂「散亂心念佛」,在佛教講,還是可以增加福報,會有福德因緣的。 


 問(25):假如父母、祖先已經往生很久了,那麼每逢家裡祭祀的時候,一定要請出家人來念經嗎? 

答:不一定,由自己的子孫念經也可以。尤其是子孫如果都是佛教徒,已經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或者參加過短期出家,那麼由自己的家人來念就可以。假如說家裡與寺廟有因緣,藉此來往來往、聯誼聯誼,請法師到家裡接受供養,為親人上個供、誦部經,有時間都是可以的。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