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66《僧事百講》師徒範例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2/16   12989  
4.0/1 





  今日的教育界,要想教育辦得成功,老師要有教育的尊嚴,學生要像受教的弟子,如果老師給一個壞臉色,心裡就不高興;老師呵責兩句,就心生不悅,何來倫理可言? 

   在中國社會裡,過去有所謂的「學徒制」,徒弟跟隨老師學藝,有師徒之情。而在佛門裡,徒弟跟隨師父學法,彼此之間由俗情進一步成為法情。 

  因此,佛門的師徒關係是建立在「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見地上,為人師者,應有徒弟是道友的涵養,適時給予道上的啟發;為徒者,則要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美德。這樣的關係可從歷代祖師大德與弟子往來間,窺見一二。 


 問(1):為人師者,應如何做好一個師長、一個善知識的角色?

 答:現代社會或者佛教裡,由於師教徒不嚴,徒敬師不重,而形成一種師不師,徒不徒的現象。老師不像老師,徒弟不像徒弟,師徒之間沒有一個往來的標準。

   如何做好一個老師呢?佛門裡,有些師父收徒弟,只想為寺院收人眾,而不想為佛教培養人才,這是不對的。為人師者,除了要有道德、有智慧、有能力,本身的條件要超越弟子、超越學生以外,所謂「堪為人師」者,還要能教導徒弟,讓他進步、成長,使弟子能成為一個有能力、有道德的人。而為人弟子者,則須對師父恭敬、服從,會聽話、肯受教。如此,一個能教,一個能受,師徒如父子,授受之間合乎師道人倫,也才能展現倫理的價值。


 問(2):身為一個弟子,在師父跟前,應該做些什麼服務?

 答:佛門裡,師父個人的生活瑣事,都是自己處理,只有公事、法事才能命徒弟去做。但是如果師父年老了,為師父服務便是侍者的職責了。 

  《論語》云:「有酒食先生饌,有事弟子服其勞。」弟子在老師的座前服務,做一些雜務細事,不但要依教奉行,也應勤勞、刻苦、自力。比方要搬桌子,總不能叫師父去搬,自己就要趕緊去做;要吃東西,總不能自己先吃,應該請師父先用。不論自己多麼有成就,對方是師父,就應該尊敬他,應有的禮教尊重還是不可少。 

  今日的教育界,要想教育辦得成功,老師要有教育的尊嚴,學生要像受教的弟子,如果老師給一個壞臉色,心裡就不高興;老師呵責兩句,就心生不悅,何來倫理可言? 

  佛門有句話說:「佛法在恭敬中求。」我想,弟子對老師恭敬,是非常重要的。 


 問(3):所謂「師父」,有哪幾種呢?

 答:中國社會過去有學徒制度,學徒們依著自己的興趣、專長,跟從專業的師傅學習技術,例如師傅擅於木工技術,我就向他學木工;師傅是個瓦匠,我就向他學瓦工;師傅長於開車技術,我就跟他學駕駛。這些傳授技術的師傅,都是老師。

   不過,還有一種老師對出家人很重要,就是佛門裡有道、有學的師父,例如剃度師父、依止師父、受戒師父等等,跟隨他們學習,在道德上、學問上、心性上都能獲得成長、更新、進步,是修學佛法的助緣。 


 問(4):出家人要拜師,那麼該如何選擇師父好呢? 

答:所謂拜師父,並不是拜一位名氣響亮的人為師,因為師父有名,對自己沒有什麼用處;也不是找一個有錢、相貌莊嚴,甚至是會呵護我的人為師,因為這些對道業的增長,都沒有好處。

   真正有心要尋師的人,應該拜一個人品、德性超越我,從其學習可以增長學德的善知識;應該拜一個對我嚴格教育、嚴格要求,能將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的老師;是拜一個以「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之,更積善以潤之」,能用心教育我,使我將來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師父。


 問(5):拜師父只是拜大和尚、住持嗎?能拜其他的法師為師父嗎? 

答:一般來說,做兒女的都不會嫌棄自己的父母不好,做徒弟的又怎能嫌棄自己的老師呢?當然,如果雙方還沒有成為師徒關係之前,徒弟是有條件可以選擇老師的,不過,老師同樣可以選擇弟子,他也要想:你究竟是良木,還是朽木?值不值得培養呢?

   這好比一般社會學校招收學生,都會有入學考試,你能合乎招生的條件,學校就會錄取你。當然,學生也會選擇師學的老師,老師要有能力教育他,堪作他的模範,他也才願意禮拜為師。一旦進了門,就要「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此,師徒之間的情義,豈不勝哉? 


 問(6):身為徒弟,拜了師父之後,應該有什麼樣的觀念和態度? 

答:做弟子的,對於自己的師父,要覺得普天之下,高手如雲,我的師父最偉大;普天之下,人才輩出,我的師父最健全;天下之人眾多,我的師父最會教導我。更要有決心在修學期間,將師父所傳授的佛法,恭恭敬敬地學會。學會以後,還要如在家人光宗耀祖,弘揚師門傳承,甚至於能夠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超越老師,光大師門,那是最好的了。


 問(7):身為徒弟,禮拜師父之後,應該如何在佛門裡學習修道的人生? 

答:在佛教裡,有「五年學戒,方准聽教參禪」的說法。也就是初出家的人,要有五年學規矩、受戒律、學做人、做苦行的歷練。所謂「弟子服其勞」,在這五年當中,藉由煮飯、挑水、勞動、苦行來磨練自己的心志,待修養具足了,才准許聽教參禪。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倘若出家人在一開始還不懂規矩的情況下,就先學教、學禪,學成以後,能做老師了,傲慢心生起,看不起人,不肯做事,懶惰了,怎麼像個老師呢?所以,真正的老師,要在做徒弟的階段時,就先打好基礎。尤其這五年的苦行、戒律生活,對一個出家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問(8):進了師父門下,就會有許多師兄弟或者道友,那麼與師兄弟、道友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呢? 

答:一個人出家,進入僧團之後,擁有的師兄弟就更多。在相處上,要能尊敬他、包容他、接受他,彼此學習,相互尊重,共同合作,不能看不起人,歡喜嫉妒,與人較量。 

  人家常說:「得道者多助。」與師兄弟相處融洽,處處給人方便、給人協助,自然大家都願意幫助你,你有缺點、不如法,這人願意從旁提醒,那人也願意給予點撥,所有師兄弟就成為你的老師、善知識。大眾是我們的老師,依住他們,才會進步,才會成長。 


 問(9):依止一個師父出家後,是不是就必須「一師一道」呢? 

答:師門各有傳承,既已選定依止的師父,就應該忠於師父,依於師教。猶如學校裡有國文老師、數學老師、物理老師、外語老師,佛門也有講學的師父、依止的師父、受戒的師父、學教的師父,或者你跟從這個師父學《唯識論》、《瑜伽師地論》,聽那個師父講《華嚴經》、《法華經》,他們都是你的老師。 

  但是在眾多的老師當中,有一個老師非常重要,就是依止的師父、剃度的師父,那是宗門傳承的師父,身為徒弟的人,不能忘本。


 問(10):佛陀對弟子道業的指導,常是透過日常生活加以點化。佛陀曾分予半座給修苦行的大迦葉尊者,這段因緣為何?

 答:佛陀住世的時候,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眾,弟子當中,素有「苦行第一」的大迦葉特別受到佛陀的欣賞,早就選定他做為傳人,佛陀一直很呵護、關心他。 

  大迦葉性格喜好修苦行,長年「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塚間修行,刻苦自勵。佛陀經常勸告他,也不一定要在戶外辛苦修行,回到僧團裡,修行生活比較如法、合理,但是大迦葉喜好獨自修行的個性強烈,總是婉拒佛陀的美意。 

  有一次,佛陀正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大迦葉從苦行林回到僧團。佛陀講經,弟子遲到,原本只要靜靜地在旁邊坐下來就是,佛陀想藉此勉勵大迦葉的苦行,提拔他為繼承人,就將自己的座位讓出一半,對著大迦葉說道:「大迦葉!來來來,坐到我邊上來。」從此,佛陀為大迦葉分半座的典故,就成為佛門一個了不起的公案。 

  大迦葉獲此殊榮,也不辜負佛陀的賞識。有一次,佛陀在靈山會上集眾,講經傳教的時候,席間,手持一朵花示眾,百萬弟子不知所措,只有向來嚴肅的大迦葉破顏微笑。 

  佛陀就說:「大迦葉,你了解我的意思了。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現在就傳付給你吧。」佛陀創始佛教,而大迦葉繼承佛教發展的責任,做了禪法的初祖,佛教的傳承就此開展。


 問(11):除了關心大迦葉的苦行修行,佛陀也特別關愛他的侍者阿難,請問大師,他們之間又是如何相處、往來的呢? 

答:佛陀對阿難,也是特別關愛的。阿難在佛陀成道的時候才出生,且在佛陀傳教一、二十年以後才出家。所以,佛陀特地為他重述過去所宣說的佛法。一般形容人記憶力強,凡所見過不易忘記,就說是「過目不忘」,阿難則是「過耳不忘」,凡聽過的法義,阿難都能牢記在心。加上阿難相貌莊嚴、聰明伶俐,因此世人以「相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的偈語來讚美他。 

  僧團中,阿難的年齡最小,佛陀有許多事情都交付給阿難去辦。雖為佛陀的侍者,但是阿難很知道分寸,並不因此而驕傲。在他擔任侍者之前,曾向佛陀提出三點希望,第一、佛陀的衣服不論新舊,決不穿著;第二、如果有信徒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不能侍奉前往;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也不去見。

   阿難性情溫和,待人謙遜有禮,不僅扮演佛陀與弟子之間調和的角色,許多信眾也因為阿難的關係皈依了佛教。

   侍奉佛陀二十七個春秋,追隨佛陀四處弘化,阿難謹記佛陀的法義,依教奉行。由此因緣,在佛陀涅槃後,阿難有機會參與第一次的經典結集大會,親口誦讀《阿含經》、《法句經》、《譬喻經》等等最初的經典。後來初祖大迦葉把佛法傳承給阿難,使他成為二祖,繼續領眾薰修。近代的寺院大殿裡,經常將阿難與大迦葉侍立在佛陀兩邊,做為左右侍。 


 問(12):佛陀的弟子當中,有一位非常愚笨的弟子叫作周利槃陀伽,佛陀是如何以方便權巧來調教他的呢?

 答:佛陀有教無類,從不捨棄任何一人,對於聰明的弟子,他就用聰明的方法教導;對於愚笨的弟子,他就以特殊的方法調教。 

  周利槃陀伽的愚笨,在僧團中,人人皆知。譬如,你告訴他:「這叫『掃帚』。」他會覺得很難念,念「掃」,就忘記「帚」;念「帚」,就忘記「掃」,因而受到許多人的嘲笑。 

  有一次,佛陀見到周利槃陀伽在祇園精舍門口哭泣,於是上前關心,才知道原來是同在僧團裡的哥哥教他背誦一首偈語,周利槃陀伽卻怎麼也記不得,使得哥哥出言教訓:「這麼笨!」甚至要趕他回家。

   佛陀聽後,慈愛地對他說:「周利槃陀伽!來,我教你。你每天在這裡掃地的時候,就一邊做事,一邊持念『拂塵掃垢』。」   周利槃陀伽遵照佛陀的教導,日復一日地念,念久以後,突然間,他體悟到:「哎!外在的塵埃要拂除、要清掃,而我們內心的貪欲、瞋恨也需要掃除,需要清潔啊!」這麼一想,心地就漸漸地清明起來。後來,周利槃陀伽也成為佛教的大阿羅漢。不過,他從最初不懂得佛法,到最後開悟,是經歷一段相當艱苦的歷程。 


 問(13):另外,有一位出身低賤,在出家前是以挑糞為業的尼提,佛陀是如何給予信心的呢? 答:佛陀對於苦難的眾生,對於根機愚鈍的弟子總是特別給予關照,除了周利槃陀伽,對挑糞的清潔夫尼提也是慈愛有加。 

  有一天,佛陀在阿難的隨侍下到舍衛城行化,走到城郊的時候,尼提恰巧挑著糞迎面走來,遠遠看見佛陀,尼提緊張地不知朝哪裡躲藏?佛陀知道尼提的心情,就要阿難先走,自己繞道來與尼提碰面。 

  與尼提碰面後,佛陀說道:「尼提,挑得動嗎?我幫你挑一程。」

   尼提哪敢?支支吾吾地回答:「佛陀!我來就可以了。」 

  佛陀說:「每一個工作都是神聖的,挑糞也一樣,人人都可以做,況且從事勞動者必有大福德。此外,智慧也是人人本具,所以你要好好用功,讀經增上。」 

  尼提受了佛陀的教導,自忖:「原來佛法是不分別貧富、貴賤、種姓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學習。」從此他跟隨著佛陀出家學道,最終成就自己高深的道行。 


 問(14):西藏馬爾巴為了清淨密勒日巴的黑業,他的老師給予密勒日巴什麼修行的指點? 

答:密勒日巴尊者的人格並不是不好,只是他的老師馬爾巴希望他能「即身成就」,在這一生就能修行成功。所以,給予種種痛苦、難堪的磨練。這對於密勒日巴後來能成就大阿羅漢,飛行自在,有很大的影響。 

  馬爾巴給予他的痛苦,若不是利根器者,真是難以承受。好比說,馬爾巴命令密勒日巴建造一棟房子,當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將房子蓋好時,老師一看,卻說:「哎呀!不是建在這個地方,我是要你建在那個地方。」密勒日巴聽了,只怪自己沒有問清楚,答應重建。 

  過了一段時日,房子好不容易完工了,請師父來看,馬爾巴卻說:「我不是要建長方形的,我要的是四方形的房子,撤除再建!」只見密勒日巴依舊怪罪自己沒有問明白。 

  如此建了又拆,拆了又建,反覆地搬磚頭、擔泥土,弄得身上傷痕累累,師兄弟們不忍心,紛紛前來幫忙。師父看見了,就說:「我叫你自己做,你怎麼可以叫師兄弟來幫忙呢?這不如法,再重來。」

   就這樣,密勒日巴日復一日,年過一年地忍受著折磨,甚至,受到師父的打罵,打得痛了,忍不住流下眼淚,馬爾巴也會嚴厲喝斥:「哭什麼?當初你來的時候,我問你以什麼供養我,你自願將身口意供養給我,既已供養,我打我的東西,你憑什麼要哭呢?」

   如此辛苦多少年之後,有一天,密勒日巴終於開悟。悟道的那一刻,師徒兩人相擁,痛哭流涕。老師馬爾巴方才說道:「密勒日巴!在打你、罵你、教你的時候,師父心裡是萬分痛苦的。但是世間上,要有像你能即身成就大阿羅漢的人才,是難遭難遇的,師父不得不用大慈悲來要求你。」

   密勒日巴合掌,說道:「弟子感謝老師!」

   從這裡,我們看到了馬爾巴與密勒日巴師徒間的道情法愛。 


 問(15):東晉道安大師是如何點撥弟子法遇,使他「受杖自責」以領師訓的呢?

 答:東晉末年,國家混亂,戰事不斷。身處兵荒馬亂時代的道安大師,為了續佛慧命,而將弟子分散至四方弘法,堪稱是當時佛教界一位偉大的領袖、教育家。 

  弟子法遇是道安大師的高徒之一,他在長沙寺擔任住持的時候,僧團裡有位弟子飲酒,法遇知道以後,只以處罰了事,並沒有將他逐出僧團。道安大師輾轉得知此事,就寄給他一支荊杖。

   法遇明白師父掛念他教導不嚴,要他自我處罰,於是鳴椎集眾,跪在佛像面前,並請出師父道安大師的法像,對大眾說道:「在師尊面前,你們重重地責打我,讓我告慰師父,讓我接受他的教導,從今以後在訓練徒眾上,必須嚴格不放縱。」 

  所以,歷代佛門師徒之間也有這樣彼此心心相印,值得為後人學習的範例。 


 問(16):中國禪宗的教學方法非常特殊,尤其師徒之間的相處,有所謂「德山棒」、「臨濟喝」的教育法,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德山棒」是唐代德山宣鑑禪師獨樹一幟的教學法,他常以棒打接引學人入門;「臨濟喝」則是出自唐代臨濟義玄禪師的風格,在教導弟子上多是以大喝一聲,來點撥弟子悟道。因此,棒喝是禪門的教育方式之一。但也不是對所有人等,通通都是施予棒打、喝罵,也要看受教者的根機,是否堪於棒喝,否則一般還是要施予慈愛的教育。 

  佛教出家人大致分為三等:上等的出家人,能經得起棒喝教育,種種打罵,都不離開常住;中等的出家人,給予一般的教導、規勸,他也會逐漸地進步;下等的出家人,歡喜人讚美他,一旦對他的禮貌稍微不周到,他就不滿意,就想溜單,這樣的出家人也就沒有出息了。

   在佛門裡,尤其重視上等的人才,一個經得起老師打罵教育的出家人,才能為佛教做出一番貢獻,才是真正的佛門龍象。


 問(17):現代年輕人抗壓性較低,棒喝教育仍適用於現在嗎? 

答:這是依人而論,假如這個人承受得了棒喝,棒喝教育當然是助他成長的資糧;假如他經不起打罵,打罵教育只會加速他的退心。

   歷代聖者,例如佛陀教育弟子,善於「應病與藥」、「觀機逗教」;孔子教育學生,總予「因材施教」、「諄諄善誘」。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不只有嚴厲的教育,有時要看學生的根器,有的需要慈悲,有的需要方便,有的需要苛嚴,教育方式也有方便權巧。

   過去中國社會,老師打罵學生,學生回家哭訴,父母反而拜託老師多加管教,多打多罵,並且一再感謝;現代父母溺愛子女,老師稍微處分,就責怪老師不是,甚至告上法庭,價值觀顯然已經有所不同。 

  現在為人師者,自身的教育本領要再提升,一個會對不通竅的學生施以打罵的老師,必定是他沒有辦法了,才會出此下策。實在說來,打罵以外,還有更多的好辦法,例如以鼓勵的教育、慈愛的教育、關懷的教育,來代替責備、呵斥及放縱,養成學生自愛自重的性格,這是非常重要的。


 問(18):唐朝有一位清江法師,離開師門後,又再重返師門。這一段師徒往來的事蹟,有什麼值得後人學習?

 答:這一則故事出自《緇門崇行錄》。 

  唐朝襄州辯覺寺的清江法師,最先禮拜曇一律師為老師,跟隨他讀經學法。後來因為與老師有些意見上的不同,便毅然離開師門,前往四方雲遊參學。不久,他就懊悔自己的選擇,寫了一封信向老師懺悔:「我走遍近半個天下,尋訪無數老師,能夠比得上老師的,實在太少了。」於是,他決定再回到曇一律師的門下。

   在大眾集會上,只見清江法師跪拜懺悔,請求老師原諒,而曇一律師卻是責罵他,不肯讓他回來。這時,清江法師淚如雨下,懺悔道:「我前念無知,後心有愧,還望和尚大慈悲,賜予我改過的機會,可以重投師門受您教導。」經過再三懇求,曇一律師心想弟子肯得懺悔,也是很了不起的,終於答應恢復師徒關係。 

  佛門師徒相處,老師就是老師,弟子就是弟子,彼此之間互尊互重。


 問(19):禪宗五祖弘忍與六祖惠能的師徒情誼,流傳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內容為何? 

答:惠能是一個打柴出身的樵夫,有一天,送柴到旅店,聽見有人誦念《金剛經》,感動於心,因而發起學道的心,後來前往湖北黃梅跟隨五祖弘忍入道。 

  惠能初來乍到,弘忍大師問:「哪裡來的?」

   「廣東。」

   「那是邊疆地區,住的都是獦獠,沒有佛性。」

   惠能就說:「人有南方、北方,佛性也分南方、北方嗎?」

   五祖一聽,這個人根機不凡,但為免引人注意,只好說:「你到磨坊裡去舂米、磨米。」

   八個月後,五祖到磨坊看惠能,問道:「你的米磨熟了沒?」

   「早熟了,就差篩一篩!」也就是說已經明心見性了,只差老師的印證。

   這時,五祖用錫杖在碓上敲了三下,爾後就離開了。

   惠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入夜三更,便來到五祖的丈室。五祖以袈裟遮掩不讓人看見,開始為惠能講說《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段經文的時候,惠能豁然大悟,說出:「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五祖聽後,知道惠能已經悟得自性,於是將心法及衣缽傳授給他,並且說:「你是苦人出身,忽然做了祖師,人家知道了,心裡也要不平。所以,這裡不適合你弘法,你還是回到南方去吧!我送你一程。」

   之後,五祖與惠能來到江邊。待惠能上了船,弘忍大師就說:「我渡你過去。」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老師大慈悲助我開悟,現在我可以自己走了,不勞駕老師。」 

  五祖弘忍度化六祖惠能,是佛門裡一段膾炙人口的公案。 


 問(20):惠能大師的弟子神會禪師,曾經為了光大師門,在滑台無遮大會上,高樹法幢,作獅子吼,為六祖定位的事蹟為何?

 答:師門的宗派,還是要靠弟子來發揚光大。 

  當五祖想付以弟子衣、法時,特召集大眾,各作一首偈頌,來判別是否見道。最受大眾推崇的神秀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聽到人家誦念此偈,認為還不究竟,就說:「我也有一首偈語。」於是惠能從口中誦出,並請人書寫在牆上。偈語是這樣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兩首偈語意境不同,神秀是站在「有」的角度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表現的是一個建設性的意境;而惠能是站在否定的「無」上來看,無相的境界自然要高出一籌了。

   後來五祖將法傳給了惠能,神秀的希望也就落空。之後,神秀就從南方廣東一帶到北方弘化。畢竟神秀是個有道高僧,因此武則天拜他為老師。而惠能雖然開悟,得道得法了,但是在南方偏僻的地方,又哪裡能與天子的京城相比呢?逐漸地,世間人都以神秀的禪門為宗。

   直到後來,六祖惠能門下的弟子神會,才在滑台(今河南省滑縣)會上,向佛教的大德長者們說明六祖的宗門思想,立惠能為禪門的正宗傳人。

   那時神會的年紀應該有八、九十歲了,老淚縱橫地為師父惠能建立宗門,感動了許多人。所以,後來禪門是以惠能大師的南宗頓教為傳承。 

  在六祖門下弟子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的弘傳下,禪門更形成「五家七宗」的局面。 

  不過,神秀到底還是個有道行的出家人,對六祖惠能很尊重。後世有「南能北秀」之說,南方的惠能主「頓悟」,北方的神秀主「漸悟」。頓漸法門,南北分離,有這麼一段歷史。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