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美国政党代表大会

纽约代伟-102179  12/21   6731  
4.0/1 




     与美国政治的许多层面一样,全国政党代表大会及其在白宫选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断演进,以因应选民日新月异的需求。美国宪法没有提到政党,对于如何选出角逐全国最高公职的候选人亦不作表述,不过已有种种机制逐步形成以填补空白。

     从1796年开始,属于当时不同政党的国会议员采用非正式会议形式推举本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这种被称为"君主会议"(King Caucus)的遴选体制延续了将近30年。1824年,这一体制随着美国向西部扩展造成的政党内部权力分散而解体。

     全国提名代表大会最终取代了"君主会议"成为遴选党内提名人的场所。1831年,一个很小的政党──反共济党(Anti-Masons)──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一家酒吧开会,确定候选人和竞选纲领。次年,民主党人在同一家酒吧开会推举候选人。

     自那以后,主要政党和大多数小党都举行了由各州派代表参加的全国提名会议,决定本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并商定政策立场。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些总统候选人提名代表大会虽然有很多党员参加,但都由政党领袖控制。这些政党领导人运用其影响力来选出本州的大会代表,并且左右代表的投票。

     20世纪初,民众的改革呼吁催生了初选(primary elections)制度,使选民能够选举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到1916年,有半数以上的州举行总统初选。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政党领导人得以逆转形势,说服许多州的议会废除初选。到1936年,只有十来个州继续举行总统初选。但在20世纪中叶,随着电视使候选人与选民能进行更直接的沟通,并提高了选民对提名程序的关注,形势又出现转向。

     在此后的每个10年中,初选规模都不断扩大,而且根据各州初选和预选会议的投票结果,党内提名人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便已确定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根据各州法律的不同规定,选民在初选中可以投票选出党的总统候选人和"已确定意向"的代表,也可以投票选出总统候选人而在后来按照票数比例选出大会代表。

     在预选会议体制下,居住在范围相对不大的一个地区(地方选区)的选民聚集在教会、学校、图书馆或私人家中,选出保证支持某一总统候选人的代表。这些人代表自己的选区出席县代表大会,在县代表大会上推选出参加国会选区和州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上述代表大会的代表最终选出代表本州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虽然这种预选会议通常历时数月,但对候选人的倾向基本上在第一轮投票中就得到确定。

     出席党的全国提名代表大会的各州代表团的实际人数根据各党制定的公式来计算,考虑的因素包括:该州的人口、过去对党的全国候选人的支持程度、以及来自该州的现任民选官员和政党领袖人数等。民主党采用的分配公式使其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人数比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人数多大约一倍。

     总统提名程序的改变削弱了政党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性。时至今日,总统提名人通常在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好几周就已由选民决定。最终获得提名的人有时甚至会在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就选出副总统候选人。

     然而,全国代表大会仍然在美国选举进程中发挥着一些重要的作用。它们提供了一个面向选民的在全国范围内由电视转播的舞台,起草党纲,引介政党新星(例如2004年的巴拉克‧欧巴马),促使党员共同支持一位候选人并调动起参与竞选的热情。

     那股热情--即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来支持一位候选人并且鼓励别人也这样做--可能是决定谁在未来四年入主白宫的最重要的因素。


(资料来源:U.S. Embas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