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式教学,英國孩子足夠坚强吗? (BBC纪录片全集1-3)


凤凰城棒棒牛-118  08/21   42150  
4.3/3 

这是BBC最近的一个纪录片....


纪录片大概的内容:


一个英国学校请来了5个中国老师。 

让他们带50个英国13-14岁的中学生。

让他们用最中国式的教育,去教这些学生4周的时间。


然后4周以后让第三方独立机构跟英国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对比评估一下,看哪一国的教育方式的学生们成绩更好....


第一集 (Youtube视频)



第一集 (腾讯视频)





第二集: Youtube 视频



第二集(腾讯视频)



第3集(终极篇) Youtube视频:







导读:最近,英国BBC制作的中国教师赴英教学纪录片,似乎“深刻地”展示了中外教育的巨大差异,描绘出一幅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格格不入的景象。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

中国教师训哭英国学生?学生吐槽13小时的上课时间?学生不守纪律中国老师“快疯了”?

最近,英国BBC制作的中国教师赴英教学纪录片,似乎“深刻地”展示了中外教育的巨大差异,描绘出一幅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格格不入的景象。

然而,观察者网注意到,当事的中国老师说:这不是事实!纪录片中的中国教师之一、来自南京外 国语学校的李爱云就指出,纪录片第一集中展示的纪律混乱情况,是“从最初最乱状况里挑了最乱的”。一名两度赴英的上海老师也直言,“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 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BBC所摄制的纪录片“是假的”。

更加讽刺的是,赴英教学的中国教师基本都是来自国内发达地区的国际化中学,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本就是小班化教学,4点钟放学。但英国人为了贯彻自己认为的“中式教育”,硬要改成五六十人的大班、早7点到晚8点的作息时间,连中国老师都有意见。

这种纪录片的效果也就很明显了,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文章就质问,“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中国教师与英国学生

“从最初最乱状况里挑了最乱的播出来”

8月5日,新浪博主@英国那些事儿 概括了BBC纪录片第一集内容:纪录片开头展示了一群中国学生齐刷刷在操场列队的场景,与之相配的画外音是: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

接下来的片中,英国学生脱下黑丝短裙小西装校服,换成“宽松得像降落伞”的中式校服;做从未体验过的早操;放弃自由时间上晚自习;教室墙壁挂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中文书法……开始体验正式的中式教育。

纪录片中,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老师表示,英国学生不遵守纪律,难以集中注意力,“我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专心完成。但是我走进教室,有些学生在叽叽喳喳聊天,有些在吃东西,有些甚至在化妆。我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我就疯了。”

不过,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李爱云老师讲述的是一个不同的故事。

据南京晨报报道,由于和主办方签订保密协议,李老师在BBC的三集纪录片播完之前暂时不能透 露具体内容,但是她告诉记者,真实的情况并非现在媒体报道的“水土不服”等一系列令人抓狂的负面情况。“事实上,英国的孩子们也是非常可爱的,他们有自己 的特点和优势,一个月的相处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师生关系。”李老师告诉记者。

预告片中让很多网友热议的一个镜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英文说:“现在不要讲话,不要问问 题,听我讲。”说出这句话的,正是李爱云老师。“目前网上流传的,并不是教学的全貌,我现在也不知道纪录片最终会被剪辑成什么样子,但是一个月的相处,我 们的英国孩子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师生关系也并非大家现在看到的一面。”李爱云告诉记者,预告片里现在看到是最初的一些情况。“第一集学生不适应老师不适 应,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一位上海老师也发出了质疑:“纪录片有点假。”

吴云是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一名数学老师,2014年11月,她和28位来自上海的数学老师一起,赴英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教学;2015年2月到3月,她又赴英参加第二次教学活动。

“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和我所见的那个新闻内容完全不一样”。在吴云看来,BBC所摄制的纪录片或许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我的想法,它是假的,只是一个媒体的炒作手段而已”。

杨君老师

英国也讲纪律,甚至比中国更严厉

BBC纪录片中暴露的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的冲突,大部分都是围绕课堂纪律问题。这也迎合了一些流行的观念,认为中国教育就是一味地强调服从权威、一切为了考试,而英国人则崇尚“个性”、“自由”。

据澎湃新闻报道,英国《卫报》率先批评了“中式教育”: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

这篇评论文章表示,BBC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但半个世纪以来, 虽然美国和英国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而中国 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也有中国网友认为,“中式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功利化、数理化课程太过艰深等问题。

网友@樊清霖表示,如果教育就是填鸭和考试,那中国早就把持了各种科学奖项和科学发明。相反,恰恰是这种应试教育磨灭了所有好奇心和发明创造,也造就了绝大多数学生去读大学、混大学、读完啥也不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表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学校过于看重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不过李爱云老师反驳了这种说法。据扬子晚报报道,李爱云老师告诉记者:“并非英国课堂不讲纪 律,他们自己的老师进来了,学生们一下子完全静了下来。事实上,英国孩子并非可以随意上课吃东西,也不允许化妆,英国学校对课堂秩序也是有要求的。就像中 国课堂一样,英国老师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会有一定的惩罚,一般是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记黑板留堂,第三次就要去见校长,老师也会采取找家长这样的行动。说 实话,咱们国内因为纪律不好去见校长的倒还不多,但国外会,还有专门分管纪律的校长。”

对于节目中出现的“中国老师不让学生上课讲话,不让学生问问题”的镜头,李爱云认为,其实这 也是把中国式教育“妖魔化”了。“这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楚,在节目中我曾经确实因为纪律问题生气了,我正在授课,有学生讲话不听讲,我请他不要说话,而这时 有另外的学生说那我来问个问题吧,我当时请他先不要提问。其实这并不是不让学生提问,而是这个时候不要提问。”

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邹海连老师

到底是谁在定义“中式教育”?

实际上,只要了解了几位中国老师的身份,你就很难相信他们真有多么严厉、无情了。

据扬子晚报报道,参与此次纪录片录制的共有5名中国老师,其中3名是有着中国教学经验的在英国从教的中国老师,另外两名则从中国学校“引进”,分别是李爱云(南京外国语学校)和邹海连(杭州外国语学校),都来自中国最顶尖的国际化中学。

据扬子晚报报道,英语特级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李爱云老师介绍,去年12月BBC该项目组专门来“亲密接触”,不仅拍了自己的课,还安排了各种采访,要把内容带回总部研究。

“当时大概有10个候选人,后来制片人又和我再交流,最后告诉我入选该项目。”不过虽然入选,但李爱云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BBC当时反复强调,希望我在英国上课时,能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据南京晨报报道,BBC所谓的“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编入一个50人的实验班,作息 时间是从早晨7点到晚上8点,具体来说就是“早上7:00到校,7:30开始早自习,11:45下课,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晚自习,晚8点离 校。”孩子们从早到晚都有课,每个老师的课程在三节或三节以上。“我们老师每天要接受BBC记者采访。升中英两国国旗,做眼保健操,都用中国这套。”

不过,与英国学生一样,中国的老师也不喜欢这种安排。李老师告诉记者,她和杭州外国语学校的 老师曾经和主办方沟通,事实上中国现在先进的中学里也是采用小班化教学,南外的很多课程都是分成小班教授,并非英方所认为的大班教学。“这些英国孩子平时 一二十个人一个班,你一下子变成50个人,你给人家一天13个小时,我们南外学生也不适应啊,但这是他们心目中的传统中国教学模式。”

虽然她向主办方反映,国内的中学现在并非如此,南外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但英方理解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有晚自习的”。

所谓的“中式教育”,竟然完全由英国的电视台来规定,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



--------------------

BBC的回应

BBC 二台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自8月4日播出第一集以來,引發了大量的關於中英兩國教育的關注和討論。紀錄片講述了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博航特(Bohunt)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

有觀眾給BBC中文網留言,問訊此片的靈感何來;有中國媒體和網友質疑BBC的這部紀錄片「造假」;也有批評此片「妖魔化」中國教育的聲音。此片的第二集將於英國當地時間周二(8月11日)晚間九點播出,又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

BBC中文網為此專訪了BBC電視時事部的創意總監巴格諾爾(Sam Bagnall)。這部紀錄片有兩位執行製片人。他是其中之一,也參與和見證了片子從提案、拍攝、編輯和播出的全過程。

「並非科學實驗」

巴格諾爾首先向BBC中文網解釋了拍攝這篇記錄片的初衷。

巴格諾爾解釋道,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的某些核心科目在國際性的評估中落後於亞洲國家和地區。比如中國、韓國、新加波和香港都在排名中遠超英國。

而他本人之前也拍攝過一些中國的學校,因此發現中國學校的學習氛圍和英國的有著許多的不同之處,所以想嘗試探索東方的教育方法是否可以嫁接到英國課堂。

這個試驗項目由BBC和英國公開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聯合執行。

他表示:「這部片子是一次試驗。節目的簡介裏開篇就告知了觀眾這點。當然,它不是一次科學性的證明誰對誰錯的實驗。」

自節目第一集播出後,該片引發了中英兩國的媒體和網友對兩國教育情況的討論。巴格諾爾說這也是製作方希望看到和產生的效果。

「設定場景的紀錄片」

博航特中學課堂
」我們真實而全面地記錄了在為期一月的試驗課程中發生的所有事實。「


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新媒體項目《澎湃新聞》於8月5日發文,援引一位曾兩度赴英交流的上海教師吳雲的話說:「我們去的小學,那裏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紀律,紀錄片可能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

她還表示:「我的想法,它是假的,只是一個媒體的炒作手段而已」。

巴格諾爾回應「造假」質疑時稱:「BBC這部紀錄片全部是真實的記錄和呈現。孩子們和老師們可能最開始對攝像機不適應,但是一兩天後,就忘卻了機器的存在。」

他向BBC中文網記者進一步解答了中國媒體和網友關於此片的疑惑。

「我們稱它為設定場景的紀錄片(formatted documentary)。我們會設計場景而且觀眾完全是意識到構建場景這點的。然後我們用記錄片的拍攝手法來記錄真實發生的情況。我們也確信,我們真實而全面地記錄了在為期一月的試驗課程中發生的所有事實。」

「妖魔化」中國教育?

在中國的社交網站微博上,網友們對於此片有幾處鏡頭頗有爭議,以及對接受試驗的學生每天12小時的學習時間表示「不合理」。

第一集裏跑步受挫的英國男生蹲在地上哭,但鏡頭只顯示英國體育助教安慰孩子,中國老師卻在一旁「袖手旁觀」。

巴格諾爾回應稱:「我並不覺得這是故意把中國老師刻畫成沒有同情心的形像。或者故意抹黑中國老師。這是當天的真實記錄。相較於剛來的中國老師,英國助教更熟悉自己的學生。她去安慰並不奇怪。」

巴格諾爾補充到,看完三集紀錄片,觀眾會發現中國老師其實是「非常有同情心」的人物。

在中國,有的私立學校放學很早。下午4點學生就放學離校。但紀錄片裏,孩子們每天要上12個小時課。網友評論說,這「不合理」。

面對這樣的質疑和「批評」,巴格諾爾解釋道:「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地區間的教育差異也很明顯。我了解有很多學校放學很早。」

「但也有學生放學後要請家教補課,以及周末也要上課。有的學生每天要上15或者16個小時。而我們並沒有要求博航特學校的學生們這樣做。」

巴格諾爾表示BBC此部紀錄片裏選擇的中式教育,是比較「典型」和「傳統」的。而「刻苦學習」也是中國學生的普遍現象。

巴格諾爾表示,博航特學校和參加實驗的中國教師都「卓有成就」。所以確信,這是一次比較「公正」的對比。

參加試驗的5名中國老師,有兩位分別來自中國的南京外國語學校和杭州外國語學校。它們都是中國國內知名的學校。

而博航特中學也是英國頂尖的公立學校。也是英國第一所開設漢語課的公立學校。

專挑「亂」的播?

第一集裏有鏡頭描述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李愛雲老師用英文跟學生說「現在不要講話,不要問問題,聽我講。」以及在預告片中看到孩子哭泣,中國老師跟孩子對峙的情況。李愛雲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說「從最初最亂狀況裏挑了最亂的」。

老師講課
」中國老師開始慢慢適應,並開始掌控課堂。「

巴格諾爾回應稱,如果看完全部三集片子,中國觀眾會感到「驚訝」和 「開心」。他透露,後兩集裏,有更多「溫馨的」場景出現。尤其是第三集。

而在後兩集中,第一集裏的「殘酷」問題會慢慢展開和解決:中國老師開始慢慢適應,並開始掌控課堂。也有了跟孩子們一對一交流和互動的機會。

巴格諾爾也希望觀眾看完整部紀錄片後,會覺得它是一部「聰明」又「吸引人」的電視作品,而非一部「聳人聽聞」或者「令人憤怒」的片子。

(責編: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