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编辑总结 关于华人的定位


Oskarlre-1300  07/23   11196  
4.8/4 



感谢李春燕教授及 MITBBS网友的言论,本文编辑整理大家讨论而成。主要代表作者意见,不一定完整代表原作者意见,特此声明。
那天和李春燕教授聊天的时候,提到了ABC身份认同这个问题。 恰好MITBBS一个网友也遇到类类似的问题,于是把这两个例子都拉出来扯扯,顺便说说ABC和华人的认同问题。
我自己的:
美国国庆的时候我哥带着侄子侄女(俩都是美国出生美国长大)来看我,大家出去吃海鲜自助。在饭店时候侄子要吃薯条,我哥嫂子不同意,说吃这么贵的自助,你吃薯条,不值。结果侄子回了一句 “今天是美国国庆,我是美国人,所以应该吃美国食物。你们中国人才吃蟹腿等中国食物。” 我哥当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回复了。
MIT某网友的:
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我侄子子女都在美国出生,从小在美国受教育,也就是每二、三年暑假回中国待一、二个月,看望爷爷和奶奶。他们之间从来不用中文,他们和父母还有我之间的交流是:听中文,回英文。我哥和姐从小到现在也送他们去中文学校学习中文,在家也和他们说中文。这次把SCA5事件和他们原原本本的说了一下,怕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中文,又把英文的网页给他们看。然后,就发现他们完全同意这个法案,说只有这样对其他族裔才公平。我问他们,你们现在成绩都很好,但如果由于这个法案的族裔名额限制,导致你们不能被好的大学录取,你们会后悔吗?他们回答道:这不能怪法案本身,应该是他们自己还不够优秀。而且,他们还有其他选择,又不是就只有上好的公立大学这一条路。我让他们去问问他们的华裔同学,看看他们的反映。他们回来后说,他们的华裔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然后,我就发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是华人或华裔,也不认为中华民族和他们有任何关系,甚至连亚裔也无关。如此一来,就能理解为什么3名华裔加州参议院会投赞成票的问题了。我和我哥和姐讨论了一晚上,发现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现在都是我们第一代移民,也就是孩子的父母出来忙活反对这个SCA5法案,而在这里的第2带和半2代,这些未来的受益者(正在读初中和高中的孩子们),有谁在出力,有谁关心这个他们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我们实际上在为他们创造未来更好的生存条件,但他们却真的天真的认为和他们没关系。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问题呢? 为什么薯条这个不是法国菜的法国菜 (英文名就是French Fries么)成了“美国菜”而左宗鸡,炒杂碎这些华人从来不认为是中国菜的“中国菜”仍然被打上“中国菜”的名号? 为什么一代华人为了后代教育权的奋起抗争。在本应受惠的二代眼里则是无理取闹?
我个人认为,这就涉及到一个社会潜在里的标签(labeling)和偏见(stereotype)的问题。 今天也就为这个事情扯扯,提出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思路。欢迎大家理性讨论。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什么造成了标签问题。
无论是反JK还是反BB,我都遇到了认为我们抗争是玻璃心,是过于敏感的的华人同学。他们中不少人认为任何的歧视都是个人行为。(JK和BB言论是言论自由,不应被禁止)只有像SCA5一样的立法才是歧视,需要斗争。
我的回答是,没有上面的标签性言论,会有后面的根据种族立法的情况出现么?
事实上,亚裔,尤其是华人抵达美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1785年就有华人抵达美国(帕拉斯号携带3名华人海员抵达巴尔的摩)而1820年开始就有大批华人移民美国,前后近200年。也就是说,美国华人历史是和美国历史发展同步的(美国宪法1787通过)而美国法律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也是由华人的名字构成的(美国法典第8篇第7题名为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这是美国法律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一个针对特定国籍和族群的章节)在奴隶制在1865年被废除的美国,排华法案这一全国性法案废除时间是—1943年。1879年加州宪法禁止政府与公司雇佣华人的条款,更是在1952年才被废除。至于对华人的婚姻禁令则更晚,直到最高法院在1967年 Loving v. Virginia 诉讼时宣布反对种族通婚法律违宪前,包括加州在内的很多州禁止华人和其他种族通婚。(加州1948年废止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而很多州保持类似规定到1967年,为什么会出这种法案,因为最早美国华人中有和白人通婚情况,并有很独特的一个分支)
既然华人和美国历史有如此深的交融,受到的历史迫害如此之深(和黑人相差仿佛)华人像黑人一样被认为是美国一部分了么?如果让一排白人,黑人,墨西哥人,印度人,ABC站在那里,啥话都不必说,然后前面一个牌子,【投票,美国人】(yes/no) ABC和印度人会多过其他人么?
答案是显然的。
MIT一个网友就提到了她小孩最近在麻省(已经是美国教育水平最高的州之一)遇到的问题。她的孩子出生在麻省Framingham, 长在哪里,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但是在小学课里被问,你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回答很自然的,“美国啊,Framingham啊”老师很不依不饶的追问“我问的是你从哪里来的,中国么?”孩子就顶上了,“我出生在美国,就在这个镇子”结果这个事情被家长了解并抗议,导致校长带着老师来道歉。 事情虽小,但是从侧面能表现一个问题。
华人在美国无论几代,仍然是所谓的perpetual foreigners. 正如李春燕教授提到的,她刚来美时,华人室友交了白人男友,结果被男方家母亲阻挠,理由是 “all Chinese are drug dealers.” 问题是男方家中来美国时间远晚于华女家庭来美时间。 那么谁更有资格被称为Americans?
对于这个 “perpetual foreigners”的待遇,善于自省的老一代华人总是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融入主流”他们用勤奋,汗水乃至自我放弃的方式试图得到社会的承认:
说华人穷,华人及其他亚裔经过多年努力经营,平均收入为全美各种族之首
说华人教育水平低,华人在各种限制下,今天平均教育水平是全美各种族之首(超一半人有本科学历,近3成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甩第二名日裔好几个百分点,研究生拥有量是美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教育闻名的犹太人也难望其背)
说华人英语不好,很多华人干脆不让孩子说中文,学中文,导致我帮忙招募汉语联邦探员的时候符合条件的ABC寥寥无几(我们要求美国公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一定政府背景,及汉语英语听说读写母语水平)不说,还偶尔遇到为了让孩子学“纯正”英语,刻意不让其他人和孩子说中文的父母。
这里就不说华人唯一一个倒数的,平均犯罪率全美各族倒数。。。

那么被广泛认为是模范少数族裔的华人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融入的结果了么? 他们得到的回报是 “杀光中国人” “SCA5” 和“中国人都是黑客”。他们得到的是 ABC 的认同危机,文化割裂及失落。 他们得到的是藤校的名额限制,扭曲AA的排挤与不成正比的税收和福利待遇。
为什么?
难道就是某位朋友说的,”老华人那一套融入简化结果就是 说英语 信基督教,被白人艹!”?
说白了,华人今天被如此对待的根源在于没能为自己的地位在美国社会上斗争出一个结果,而更多的是由外部影响(如二战,民权运动)造成的境遇改变。 这一情况直接造成了其他族裔对华人“软弱可欺”的印象强化。 从而被屡屡区别对待。 加上华裔在美国处于明显少数,有着明显肤色人种和文化区别,背后有着数亿(从4-13)人的大国作为背景,要想在美国的其他族裔认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华人的内敛及部分融入思想更加恶化了这个问题。 我在以前也提到过,同样是融入当前的社会,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现状,争取尽量改变自己使得自己能够融入。(为同而和)
一种是保持自己的民族性,通过改变当前社会的现状,使得这个社会因为你的融入而更多元。(和而不同)
两者之间难易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不过值得提醒的是,美国最骄傲的一点社会的多元化的根源在哪里?前者还是后者?
事实上,做美国公民和做华人不矛盾啊?就像美国黑人决不会把自己当美国白人啊? 绝大多数美国黑人不会觉得「飘」是一个反应现实的小说啊? 很多南方美国白人不会觉得南北战争导致了一个正义的结果啊?很多持保守主义信仰的美国人觉得FDR导致了美国的大灾难啊? 那么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鼓吹放弃乡恋融入社会的,是想让自己小孩成为一个美国白人呐, 还是美国黑人呐?还是某种不代表任何种族,或者主义的"平均美国人"? 这不搞笑么?
要知道ABC当然首先是A,但是别忘了还有个C。很多ABC就因为AC自我冲突,加上外貌的原因,和社会已有的stereotype,在成长期对自己的identity感到困惑。加上父母没有疏导好的话,会自卑,甚至自恨,比普通美国人还歧视亚裔。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同事的小孩,ABC学习成绩很好,大学刚毕业,这点倒是跟中国小孩一样。但是自己给自己改了名字,不用父母起的那种俗的一塌糊涂的英文名,而是一个意大利人的名字,估计是想冒充意大利人吧。对中国的一切都反感。平时决不搭理中国人。
那么如何改变这个问题,如何和而不同的融入美国社会?我个人意见是分为 正视,自信,沟通三部曲
首先要正视自己,正视华人群体和文化。 改变传统的为同而和,犯法时无知无畏,被罚时躺倒任锤的传统习惯。 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并区分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两码事),实实在在的为自己的族群争取利益。
要知道,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对华人文化自身的认同,并不等于对其他文化的排斥。现在有“天朝上国”思想的,肯定不是我们华人。就拿ABC这个名字来说,从人家取的这个叫法也能看出重点是落在Chinese上面。因此总把ABC定义为先是美国人,希望由此和白人看齐的,我只能说某些人的“良好”意愿而已吧。
但就是这些意愿加上其他种族的labeling,造成了一些ABC的迷失。因为不管你是第几代,只要是黑头发黄皮肤,只要有外表显著不同,就不可能真正“融入”。这是血淋淋的社会现实。老一代华人以“融入”社会主流为荣,殊不知即使你的所有言谈举止与别人毫无差别,但是因为外貌的不同,在他人眼里,你仍然是不同的。而这些ABC恨自己的黄皮肤。其根源并是来自于自己认为自己是”美国人”,而其他美国人不认为你是美国人。就好像是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那么解决思路简单的就是拼命和自己的来源文化剥离。模仿“主流文化”(一般来说是白人文化,我还没见过几个模仿黑人或者拉美裔的)甚至责备父母为什么把自己生成黄皮。导致自己被当怪物看。 在此基础上不少家庭也没起到好作用,不少老一代华人都是“逃离”中国的,他们潜意识里一方面痛恨TG,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沾了美国的光,怕失去,所以教育孩子往往是怎么才能融入(和他人一样),并贬斥自身的文化来源。 这样进一步加深了这些ABC的迷失。 对于这种情况,我只能说,孩子是无辜的,至于把自己的仇恨转嫁到下一代么? ABC们只是有个美国国籍而已,还是被动的,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如果你的孩子生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你会告诉他“你首先是埃塞俄比亚人”吗? 我打保票你不会。为什么孩子生在美国你就教育他首先做美国人呢?很简单,你觉得学做美国白人比做传统华人有面子。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不自信——不好意思,我这句话肯定打击一大片人,但我只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来。
对于有志于改变这情况的朋友们,我觉得从让孩子正视自己,正视历史,培养文化认同感为第一步(而且这并不和国家自豪感冲突,事实上美国华人有太多的历史闪光点值得自己自豪和其他种族学习)我们应从小就教育孩子你和其他族裔小伙伴相同又不同,不同的地方来自于你有机会去接触,了解和继承到一个和小伙伴完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它上下五千年,它被世界近1/4的人口所承载,这是你的那些小伙伴不能与生俱来的。你很幸运和special,因为你同时在继承一个古老文明的思考和一个现代文明的尝试。那么你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为社会作贡献,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在学习和了解所有的可能后,你可以做出自己喜爱的选择,但应该尊重那些给你选择的环境。并带来属于你的贡献。
这里还要多说一句,文化的意义在于自我定位、自我认同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比如知道周围的人看重什么,什么样的人会受到尊敬,应该怎么做人做事,懂得自己所在民族的历史和可能拥有的未来,知道这个社会的现状、矛盾、问题和自己应该扮演的位置。。。等。 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的范畴远大于习俗和语言。习俗说白了只是一个团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文化最表面的东西。即使文化上的美国人和习俗上的美国人也是不一样的概念。(简单例子,美国白人,黑人,拉美人持的文化一样么,他们是不是都是美国人?)毕竟美国文化不是英语文化,也不仅仅是基督教文化。韩国和欧洲移民也都说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化。如何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沟通方式比吃西餐时会不会正确用叉子重要得多。 说到底学习语言和习俗只是沟通用的工具,为此放弃自身文化那才是削足适履。。。在成长过程中记得多问问孩子,他最value哪些东西,他觉得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只有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帮助实现理想。
如果孩子能正确正视自己所处的文化,那么我相信这个孩子无论以后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会迷茫。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层面 自信:
什么叫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肯定,做有意义的事,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尊敬,然后才会有自信。自信心不是学个什么语言,或者融入个什么圈子得来的。华人的毛病就是看重绝对的能力,但不教孩子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怎么去用这些能力。
对于这种人,我建议是拍回去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在这几次讨论里我常遇到试图淡化及不承认华人在历史和现在仍然系统性被歧视的华人筒子。。。有趣的是很多其他族裔朋友到承认这个存在。 基本两条就是 1. 言论自由。 2. 认为我是被迫害妄想。 还有同学认为,只要我相信人人平等了,种族歧视就不存在了的。。。 当然,什么认为我鼓吹华人抱团,美国现状是种族博弈是种族言论我就直接忽略了(我一不鼓吹华人至上,二不去消灭哪个种族,三要求华人和美国其他种族一样待遇,顺便要有自保能力也能成种族言论倒是奇葩)
对于这个我想说,请你再仔细想想,为什么人人都是平等的,到底什么是平等的。刑事案件附带的民事赔偿为什么要把受害者的收入考虑进去,难道人或者平等,死了反倒价值不等了?美国宪法写了人人平等,可到什么时候投票权才平等的?都是成人了,不能像孩子似的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了。现在客观事实是华裔和白人的不同太明显了。与其从小就跟孩子天天掩耳盗铃样的说你跟那些小伙伴除开肤色,其他都一样,不如大大方方的跟孩子说,你就是不一样!不一样没什么不好。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特色的。那些普世的东西可以在每个人身上,但是你还是可以有你不一样的东西,有你独特的文化背景。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没有人认为华人就是美国人而不是华人,就像大家都说老黑是美国人也是黑人一样。但老黑绝大多数不象广大ABC那样自卑于自己的黑人身份,拼命撇清。
华人后裔必然长着一张黄皮,如果失去对华人的认同,只能沦为边缘。因为黄皮会一直被其他族裔歧视。只有认同华人身份,发挥华人优势,才能在美国良好发展下去。我认为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现在的事实是,舆论掩耳盗铃,以平等作幌子,假装看不见事实上的不平等,才会保持不平等和制造新的不平等。
要知道,如果华人人口比例小再体弱自卑,那就看看犹太人在二战的教训。现在犹太人是怎么团结的?人家鄙视自己否认自己是犹太人吗?是美国人也是犹太人。要知道一旦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先消灭弱小民族。不要以为我是太居安思危,一个少数民族不自强,结果就是被消灭。因此ABC要从小被教育以华人为荣,既是华人又是美国人,两者并不冲突。说白了,但凡自卑于自己身份的ABC,有阳光自信的吗?要知道ABC如果不会中文,会所谓的美国价值观,所谓的美国文化,会美国英语,会所谓的融入,能过上比第一代移民更好的生活吗?统计上很明确,他们过的还不如第一代移民。
因此对自己乃至未来孩子身份的定位,恰好是正视现实,坦然面对歧视和偏见并努力斗争和改变的自信来源。
这是现实中会碰到的问题。与其等受伤了拼命想洗白自己的那张皮来说,不如告诉小的他/她是unique的,告诉大的在这个国家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更好生活。这样让每个华人都知道想洗白自己也是徒劳的。才能更好的接受自己,才有自信。
毕竟美国身份认定,如果是法律概念上的,是citizenship,不需要去给任何人灌输。而种族,文化上的身份认定,才是一个模糊的区域。我们被打上了Chinese的烙印是必然的,哪怕很懂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也是如此。
因此正视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平等的去交流,才会有沟通基础。
什么是沟通,MITBBS另一个网友提到过:
举个例子,我科有一ABC护士,聚会时别人问她是不是Chinese,无恶意,肯定问的是族裔,她跳起来说"I am not Chinese! I am American!"人家立刻回她"I know you are American, I am asking your origin" 考虑到语境,大多数工作中遇到的人这样应该就是随口问问. 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犹太裔,爱尔兰裔,德裔,印裔好像都挺愉快的承认自己族裔。同样的问题,没见过人否认。顶多加上一句"I was born in US". 为啥这个ABC跳起来喊"I am not Chinese"呢?如果连华裔都视Chinese如洪水猛兽而避之不及,这族群好的了么?if you are not proud of who you are, 别人从何尊重你?又如何沟通?
正如前面所说,融入美国社会和定位自己的文化,种族背景差异完全不矛盾。
大家可以融入美国社会,而最容易得到尊重的是对美国社会说,我愿意遵守你们的游戏规则,愿意了解你们的文化,生活在这里。但是,同时,因为我和你们不可避免的有不同的肤色,文化背景,也希望你们能尊重和平等的看待这种差异。
这比起闭着眼大叫说,我跟你们就是没差异,没差异,没差异啊没差异 或拼命放弃文化的邯郸学步来说是不是更自信?更有可行性?也更容易沟通并得到社会地位?
此外,沟通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实力。狼会和羊沟通么(灰太狼和喜洋洋除外)?因此美国华人也要尊重主流的一点是了解枪支(2A是美国宪法赋予权力)了解游戏规则,并能利用游戏规则来保护自己。能战方能言和。在美国这个社会如果你不为自己说话,争取利益,那么没人会为你争取利益。
所以说,美国华人政治地位的关健还是在于正视,自信和沟通。 对自己种族要认可,对美国也要认可。既不能一味的只看到种族歧视,也不能玩新皈依者,美国就是天堂红太阳。我们努力生活,我们尊重其他种族,对欺负到头上的侮辱,也会坚决回击。 这才是我们华人应该做的。融入美国文化可不是简单的拷贝白人的生活。把皮肤漂白。而是认可美国的那些立国之本原则,平等,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尊重多样化。就是你天天吃中餐,穿长衫也可以当然融入。李小龙够华人吧? 那个年代受到很多歧视吧? 可是李小龙绝对是个很牛B的美国华人。受到很多美国人尊敬。因为他给美国带来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精神。 骆家辉无论我和他政治观点有何不同,但对其不否定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国,以华裔自豪的态度我也是相当支持的。
而那些鼓吹放弃乡恋,放弃文化要融入的,你们真的融入美国文化了么?
虽然经历过很多次种族歧视活动及斗争,我是没碰到有人叫我go home,不过如果遇上,我会很自傲的跟他说,"this is my home!" 因为我为这片土地,这个文化带来的更多。有机会的话,我也会让我侄子知道,只要我们正视自己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随着沟通的加深,正宗中国菜如蟹腿和爆炒,也会成为公认的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的。 正如“French Fries”一样 ^^!

http://s.xnimg.cn/a46212/wap/touch/images/bg@2x.png); background-size: 84px 1050px; background-position: 0px -184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刷新1条评论